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從哪裡出發開始征戰

英國從哪裡出發開始征戰

發布時間:2024-11-06 23:29:04

⑴ 英國完整的歷史(英國的建立開始)

古代不列顛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第3千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 英國歷史
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克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 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克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克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編輯本段中古時期
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 英國歷史
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見彩圖) 英國歷史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 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 英國歷史
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仍,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見彩圖)。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 英國歷史
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 英國歷史
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 英國歷史
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 英國歷史
,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 英國歷史
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編輯本段近現代史
簡述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
,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 英國歷史
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統一;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統一;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歐洲共同體[今歐洲聯盟]。 行政區劃英國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國還有12個海外屬地。 英國的殖民擴張[1] 物質基礎:國內資本主義工業非常發達,是在海外殖民活動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成立了先進的政治制度。 武力後盾:建立了歐洲一支最強大的海軍。 意識形態:宗教改革後,英國清教徒強烈的個人奮斗進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識的進步與解放,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 特點: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是通過殖民戰爭實現的。 對外部分歷史: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英國侵入印度。 1688年,之後又瘋狂擴大地盤,在非洲甘比亞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部分過程:① 16世紀,英國沒有實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這時期海上活動的特點是進行一般性海上貿易的同時進行海盜式的搶劫和販賣黑人奴隸。 ②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確立了海上霸權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打敗荷蘭,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 ④ 18世紀,英法發生多次戰爭,在最後的七年戰爭中,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9世紀後期,英國征服了緬甸和馬來西亞,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佔領了許多島嶼,並侵佔了紐西蘭,把它們統統並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殖民地。 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2]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 1856~1860年第二次中英鴉片戰爭 1900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14-1918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⑵ 失去歐洲大陸領地的英國,是怎樣走向海洋強國之路的

中世紀後期,英國和法國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時間從1337年到1453年,史稱「百年戰爭」。這場戰爭給英國和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百年戰爭後,英國和法國走向了近代民族國家之路,成為了歐洲兩大強國並且長期對峙,深刻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一,戰爭背景:封建割據的英法


中世紀的歐洲各國普遍實行封建制度,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若干大貴族(諸侯),大貴族又將土地分封給若乾的小貴族(騎士),形成了層層分封的體制。分封者和被分封者形成了一定的義務關系。這種封建制度國家內部四分五裂,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加上羅馬教會的干預,歐洲的各國的王權十分脆弱。


15世紀後期的英國

中央集權的形成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為了增強王室的經濟實力,法國開始實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取消國內關稅,逐漸形成了以巴黎為中心的統一市場。境內各民族也不斷融合,形成了法蘭西民族,以巴黎方言為基礎的法語成為了法國共同語言。英國方面的情況也十分類似,形成了以倫敦為中心的統一市場。新建立的都鐸王朝放棄使用法語,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英國成為了民族語言。

結語

百年戰爭是英法兩國因為爭奪諾曼等地的歸屬而發生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卻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從領土上來說,英國發動這場戰爭得不償失,失去了所有的歐洲土地;但是對於王權來說,這場戰爭卻是雙贏的,因為它削弱了兩國的封建貴族勢力,為統一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奠定了歐洲未來的政治發展趨勢。

⑶ 英國、美國發展史

補充個簡練的。從下面可以看出,霸權不是打出來的。
英國美國的稱霸史,可以概括為帶領世界技術革命,使本國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全面超越其他國家,並以侵略戰爭為手段,佔領殖民地,奪取工業原料、勞動力,並把殖民地作為本國產品的傾銷市場,以此反哺本國經濟。
從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走到近代化的起跑線,綜合國力開始超越中國和印度老牌傳統強國。並以航海技術為跳板,拓展海外殖民地。從此。日不落帝國稱霸世一百多年。
美國的稱霸史類似,他經過獨立戰爭取得了主權的獨立,繼承了英國的衣缽,以農業為根本,並向非洲掠奪大量奴隸。後來北方工業發展蓬勃,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亟需廢除奴隸制這種終身性的勞動制度。由此爆發力南北戰爭。北方勝利,很大原因是因為工業國家的綜合國力強於農業國家,並且近代熱兵器戰爭對工業國家更有利。後來,美國爆發了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產銷率大大提高,從此開始了超越英國的旅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更多的需要自由市場,而民族解放運動在全市界風起雲涌,殖民地逐漸消失,從此,技術優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變得更加重要。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效率加速器,和核能為代表的能源助推器,這兩種新型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地又是在美國,從此,美國憑借過闊的疆土,無需殖民地即可獲得大量的資源,又憑借無人可及的技術優勢和壁壘,稱霸世界數十年。
反觀現在的中國,我國對生物制葯,環保與循環利用,尤其是太陽能風能等新興能源產業的重視程度很高,交通工具逐步以電取代化石燃料,爭取率先進入無燃料國家,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國家的整體效率和效益,從而走上稱霸之路。

⑷ 求英格蘭和蘇格蘭戰爭歷史為什麼侵略

羅馬帝國衰落以後,來自北方的部落一次次地南下侵擾不列顛,甚至直抵倫敦城下。407年,一位名叫君士坦丁的將軍帶著不列顛的兵團前往大陸企圖爭奪帝位,此後羅馬軍隊再也沒有返回英倫三島。島上羅馬化的不列顛人匆匆組織起自己的管理機構和防務,以抵禦那些從未被羅馬征服過的北方同胞。450年前後出現了一種新敵人:來自易北河口和丹麥南部沿海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這三個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顛島登陸並定居下來,一方面掠奪不列顛人為奴,另一方面與這些被征服者一再混血通婚,形成了變化無窮的血統組合,最終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集團:盎格魯-撒克遜人。

到公元七世紀,在不列顛群島中部和南部形成了七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諾森布里亞、默西亞、東盎格利亞、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和肯特。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和吞並、聯姻和繼承--中間雜以丹麥人的大規模入侵,位於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973年,在徹底驅逐了丹麥人勢力、吞並了不列顛島中部的"丹麥區"後,威塞克斯王國的埃德加國王在古羅馬人留下的溫泉療養勝地巴斯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加冕典禮,後世認為這標志著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的誕生。

那些不肯屈服於盎格魯-撒克遜統治的不列顛人逐漸向不列顛島的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後退,前兩者與原住民結合,形成了後來的威爾士人和康沃爾人。向北撤退的不列顛人來到"哈德良長城"以北的地區,和北方同屬凱爾特族的皮克特人融合,慢慢形成了後世的蘇格蘭人。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斯康石)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但是比起南方的英格蘭王國來,這時的蘇格蘭王國更像是多個部落的聚合體。直到十一世紀時,蘇格蘭才演變為英格蘭那樣的封建國家。

1018年,蘇格蘭王國擊敗諾森布里亞王國,奪取了其北部的洛錫安地區。此舉對後世蘇格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這不僅把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邊界固定在現今的位置,而且還使得蘇格蘭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凱爾特人國家。盎格魯人已經在洛錫安地區居住幾百年,這里被並入蘇格蘭後,成為整個王國土地最肥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也坐落在這里。由於這些重要的地位,盎格魯人所使用的語言--一種和英語極其相似的日耳曼語--開始在蘇格蘭南部地區廣泛流行,演變為今日的低地蘇格蘭語(Scots)。蘇格蘭吞並洛錫安地區後,開始受到南方封建勢力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諸侯集團,他們與英格蘭貴族有密切的關系,並在兩國都有大量的地產。羅伯特·布魯斯在約克郡有9萬英畝土地,他的政治對手約翰·巴里奧爾在英格蘭和諾曼底都擁有土地。

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之後的兩百年間,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關系基本上是友好的,只是偶爾因蘇格蘭干涉英格蘭內政而有所中斷。兩國之間有一大條荒僻沼澤地帶阻止它們的互相侵犯。比起英格蘭來,蘇格蘭較為貧窮,它離歐洲的商業中心更遠,而且它的西部和北部有大片人煙稀少的部落地區。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室經常聯姻,嫁到愛丁堡的英國公主將歐洲貴族文化傳到了蘇格蘭。

阿爾巴王朝末代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年輕的女兒死後,十幾家蘇格蘭貴族開始爭奪王位。這些諸侯大多在英、蘇兩國同時擁有土地,因此請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來進行仲裁。愛德華支持約翰·巴里奧爾的要求,同時宣布自己為蘇格蘭的宗主。但是蘇格蘭貴族隨即組成了一個由12人組成的議事會,基本架空了約翰的權力,並向外尋求盟友。

1295年,蘇格蘭貴族代表秘密地與法國簽訂了同盟條約,即"老同盟"(Auld Alliance)。愛德華一世在翌年廢黜了巴里奧爾,讓蘇格蘭貴族對他宣誓效忠,並將歷代蘇格蘭國王加冕的"斯康石"運回了倫敦。1297年,一個小貴族威廉·華萊士發動反抗,召集起一支由農民和市民組成的軍隊,在斯特靈會戰中擊敗了英軍。1298年愛德華率軍親征,在福爾柯克會戰中徹底粉碎了蘇格蘭的抵抗。此後十年間,蘇格蘭幾乎完全被英格蘭吞並。

1307年愛德華一世死後,羅伯特·布魯斯重新發起反英戰爭,並被蘇格蘭貴族們認可為新的國王。1314年布魯斯在班諾克本戰役中打敗英軍,蘇格蘭重獲獨立。但是羅伯特·布魯斯去世後,英王愛德華三世又支持王位覬覦者愛德華·巴里奧爾,重新入侵蘇格蘭,年僅10歲的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和12歲的瓊王後(愛德華三世的幼妹)被迫流亡法國。不過,不久之後英法百年戰爭開始,英王不得不從蘇格蘭調回主力部隊,並將全部財力用於對法戰爭,對蘇格蘭的控制也逐漸削弱。1357年英蘇兩國簽訂和約,英格蘭承認大衛二世為蘇格蘭國王,條件是對方支付高額的贖金。

蘇格蘭戰爭是英國最後一場中古類型的戰爭,也就是單純的侵略土地的戰爭,作戰目的在於擴大英王和諸侯的領地。但百年戰爭則是一種新型的戰爭:雖然在表面上仍然是中古式的征服戰爭,但戰爭的真正目標在於商業:對於英格蘭的商業來說,蘇格蘭沒有什麼重要性,而對於英格蘭商業非常重要的兩個區域都在法國,一個是羊毛業中心佛蘭德地區,一個是盛產酒、鹽和鐵的加斯科涅地區。

百年戰爭反映的是英格蘭商業資本的興起,而蘇格蘭戰爭反映的是蘇格蘭的停滯。此後英格蘭雖然不再企圖征服蘇格蘭,但是雙方仍然在進行著長期的非正規戰爭。這種戰爭把英蘇國境兩旁的廣大地區化成一片荒野,使得蘇格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趨於停頓。當英格蘭的中古封建制度在百年戰爭中急劇衰落時,蘇格蘭仍不能擺脫封建貴族勢力的影響。

1371年大衛二世去世後,由其外甥羅伯特·斯圖亞特繼位,開創了歷代蘇格蘭王朝中享國最久的斯圖亞特王朝。斯圖亞特這個姓氏來自蘇格蘭的一個世襲貴族職位--"王室總務官"(High Stewart)。這是一個權勢與國王不分軒輊的大貴族,蘇格蘭還有不少這樣的大貴族,比如"黑道格拉斯家族"(今日蘇格蘭最大的貴族漢密爾頓公爵就是這個家族的後代)。

斯圖亞特王朝各位君主都曾經試圖削弱貴族的權力,增強王權,但是往往以失敗告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大多數國王都是幼年登基:詹姆斯一世12歲,詹姆斯二世7歲,詹姆斯三世九歲,詹姆斯四世15歲,詹姆斯五世和詹姆斯六世都是1歲就成為國王。這就勢必要由王太後和大貴族組成攝政會議,來代行王權。

除了貴族之外,蘇格蘭長老會也是一個權力極大的最高宗教裁判會議,地位有些類似於英格蘭的議會,但經常與國王發生沖突。在英格蘭,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得教會隸屬於國家,而在蘇格蘭,有時國家似乎完全隸屬於教會。

在外交方面,蘇格蘭王國延續了與法國的"老同盟"關系,但是國王和大貴族經常與英格蘭聯姻。詹姆斯一世娶了英國大貴族薩默塞特伯爵的女兒瓊,詹姆斯四世則娶了英王亨利七世的女兒瑪格麗特,兩人所生的兒子詹姆斯五世及其後代從而擁有了英格蘭的王位繼承權。

詹姆斯五世在1542年去世。他雖然有幾個私生子,但合法的孩子只有去世前一個星期生下來的瑪麗·斯圖亞特。彌留之際的詹姆斯五世聽說這一消息後,曾喃喃地說:"因女孩來,自女孩去",意思是斯圖亞特家族的王位來自羅伯特·布魯斯的女兒,也將由自己的女兒送給他人。

在英王亨利八世的安排下,英蘇兩國在1543年簽訂了《格林尼治條約》,規定瑪麗將來嫁給英國王子愛德華——也就是愛德華六世,英格蘭和蘇格蘭將組成聯盟。如果兩人沒有後裔,則該聯盟自然解體。但是蘇格蘭教會拒絕批准這個條約,於是亨利八世對蘇格蘭開戰,薩默塞特公爵率領軍隊攻打愛丁堡,試圖抓到瑪麗。5歲的瑪麗先被藏到斯特靈城堡的密室中,然後被匆匆帶到法國,在那裡與3歲的法國王太子弗朗索瓦訂婚。

無論是歷史上,或在英劇《都鐸王朝》中,亨利八世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君,但正是他的所作所為讓都鐸王朝與斯圖亞特王朝在日後實現了的「王朝聯合」。

此後十幾年中,蘇格蘭王太後瑪麗·德·吉斯憑借一支法國軍隊的援助統治著蘇格蘭,如同法國的一個行省。蘇格蘭的天主教徒擁護法國的統治,新教徒則逐漸採取親英的立場--英格蘭的新教如何有利於貴族階層,許多蘇格蘭貴族都有機會觀察過,於是他們紛紛加入新教。1559年蘇格蘭爆發內戰,翌年信奉新教的蘇格蘭貴族藉助英國陸海軍的幫助,把法國軍隊趕了出去,並把新教定為蘇格蘭國教。

法王弗朗索瓦在1560年去世,守寡的瑪麗女王(就是上文那位5歲被送往法國的瑪麗·斯圖亞特)隨後返回蘇格蘭,並與表弟亨利·斯圖亞特結婚,在1566年生下了繼承人詹姆斯六世。然而她第二年就因被懷疑與情夫一道謀殺自己的丈夫而遭廢黜,被迫逃亡到英格蘭,把自己的獨生子留給了一群蘇格蘭新教貴族。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瑪麗的表姑,她懼怕瑪麗在天主教徒中的號召力,以及繼承英格蘭王位的資格(按照羅馬天主教會的規定,亨利八世離婚後和第二個妻子所生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女),把瑪麗囚禁了18年之久,最終以"叛國罪"將其處決。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都鐸王朝傳下來的直系血胤至此終結。由於亨利八世處決了大量有王族血統的貴族,因此當時只剩下兩個合法的男性王位繼承人,一個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他的母親是英王亨利七世長女瑪格麗特與詹姆斯四世的孫女;另一個是赫特福德伯爵的兒子愛德華·西摩,他的母親是亨利七世幼女瑪麗與薩福克公爵的外孫女。盡管亨利八世在遺囑中規定伊麗莎白的繼承人是薩福克公爵家族,但是伊麗莎白卻堅持長幼有序的原則,指定信奉新教的詹姆斯六世為自己的繼承人。詹姆斯統治著一個很窮的國家,他自己也沒有多少錢,因此對富庶的英格蘭一直垂涎三尺,所以甚至當伊麗莎白處決了他母親後,也只是稍微抗議了一下而已。

1603年4月,經過一系列緊張的政治斗爭和討價還價,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被英格蘭議會迎立為英王詹姆斯一世,他起身離開愛丁堡的聖十字宮,前往倫敦,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王朝聯合"(Union of the Crowns)時代開始了。這個名稱意味著兩國仍然是各自獨立的王國,只是共奉斯圖亞特家的君主為國王而已。兩國仍然有各自的議會、法律、軍隊和稅收。唯一作出改動的是兩國的國旗:1606年詹姆斯國王下令把英格蘭的白底紅十字聖喬治旗與蘇格蘭的藍底白十字聖安德魯旗合而為一,也就是今天英國米字旗的前身。

⑸ 英國的崛起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為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⑹ 為何國際上給英國扣上攪屎棍的帽子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往往也會被扣一個攪屎棍的帽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在一戰和二戰時期,英國就開始在歐洲大陸上搞事情,只不過二戰禍水東引沒有引好,反而引火燒身。其次就是英國的攪屎棍屬性從英國推行的大陸政策就可以看出,那就是在整個歐洲大陸尋找替英國賣命的國家。最後就是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對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在離開印度的時候推行的政策。

最後就是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對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在離開印度的時候推行的政策。當時的英國按照宗教信仰將印度分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最終的結果就是雙方都認為需要解放對方的領土。最終造成了長期對峙和沖突的局面。

⑺ 英國完整的歷史(英國的建立開始)

1.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第3千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克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 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克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克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歲差蔽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4.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分人與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5. 丹麥入侵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 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仍,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
6. 諾曼征服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7.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見彩圖)。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8.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9.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

閱讀全文

與英國從哪裡出發開始征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核試驗在哪個地方 瀏覽:785
伊朗怎麼換外幣 瀏覽:929
越南人為什麼愛騎彎梁摩托車 瀏覽:758
新加坡印度什麼時候過年 瀏覽:656
伊朗總統是叫什麼名 瀏覽:639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在中國的哪裡 瀏覽:788
印尼菠蘿格什麼味 瀏覽:406
2016辦理伊朗簽證准備什麼材料 瀏覽:729
印尼傳染病是什麼 瀏覽:521
印尼賓士多少錢 瀏覽:7
越南話是什麼語言的 瀏覽:434
義大利意式咖啡機有哪些品牌 瀏覽:234
去越南用什麼聊天軟體 瀏覽:241
往伊朗出口一般怎麼走 瀏覽:701
中國哪個地方把豬看得很神聖 瀏覽:497
中國手機用印尼號怎麼解鎖 瀏覽:751
越南做的木頭生意怎麼樣 瀏覽:557
印度河源於我國什麼河 瀏覽:993
中國共有多少新冠病例 瀏覽:676
出口印度裝箱數量錯了怎麼辦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