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有哪些名人
文學:1比德 2喬叟 3莎士比亞 4狄更斯
哲學家:1培根 2大衛。休謨
軍事:1征服者威廉 2阿爾弗雷德大帝 3亨利三世 4長腿王愛德華一世 5愛德華三世 6都鐸朝伊麗莎白女王 7維多利亞
經濟學家:1威廉配第 2亞當斯密 3大衛李嘉圖
現代的英國名人,就不用說了吧,足球、首相、王妃、更行業的想必LZ也都知道
2. 介紹幾位經驗主義哲學家及簡介
「經驗主義」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萊、休謨為主要代表,他們都是英國哲學家,故也常稱為「英國經驗主義」。
約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688年英國革命的倡導者。洛克是不列顛經驗主義的開創者,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完全貫徹這種哲學思想。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拋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而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為兩種:感覺(sensation)的觀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觀念。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於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 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復雜觀念,不過並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准。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從許多簡單觀念中能夠形成一個復雜觀念。
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里,次性質只在知覺者中。在這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爾的二元論學說,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思想雖然並沒有一貫性(20世紀另外一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經批評洛克以「零碎的方式處理哲學問題」),且有很多漏洞,不過卻對後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影響。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後來的貝克萊以及休謨等人繼續發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因為否定物質存在而在哲學上占重要地位,在這個否定里,他有許 多巧妙的議論作為根據。他主張物質對象無非由於被感知才存在。那樣說來,譬如一棵樹,假若沒人瞧著它豈不就不再存在了;對這個異議,他的回答是:神總在感知一切;假使果真沒有神,那麼我們所當成的物質對象就會過一種不穩定的生活,在我們一瞧它的時候突然存在;但事實上,由於神的知覺作用,樹木、岩塊、石頭正如同常識認為的那樣連續存在著。在他認為,這是支持上帝存在的有力理由。
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76)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因為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了它的邏輯終局,由於把這種哲學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難以相信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代表著一條死胡同: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自從他著書以來,反駁他一向是形而上學家中間的一種時興消遣。
3. 英國的哲學家有哪些
維特根斯坦,佛洛伊德 ,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
維特根斯坦(1889~1951)
Wittgenstein,Ludwing
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1889年4月26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1903年他被送到林茨(Linz)的一所中學學習。1906年畢業。中學畢業後,維特根斯坦到柏林一所高等技術學校讀書。1908年畢業。畢業後,他便轉到曼徹斯特大學就讀,專業是空氣動力學。1911年暑假期間維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訪弗雷格。後者建議他到劍橋跟羅素學習。於是,這年秋天他來到劍橋,很快便得到了羅素的高度賞識。1913年秋-1914年春他寫出了一些重要哲學筆記。1914年8月維特根斯坦報名參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期間他寫了4-7本筆記。一戰結束後,維特根斯坦在奧地利農村教了幾年小學。1929年,他又回到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次年成為三一學院研究員,1939年繼承G.E.摩爾在劍橋的教授職位。1947年辭去教授職務,在愛爾蘭鄉村專門從事哲學研究。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為邏輯分析哲學、核心是圖式說,它對邏輯實證主義具有決定性影響;後期基本上拋棄了前期的哲學觀點,即以語言游戲說代替了圖式說,以語言分析代替了邏輯分析,以日常語言代替了理想語言。他這一時期的哲學對日常語言哲學和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有較大影響。著有《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
1951年4月29日,維特根斯坦與世長辭。他的臨終遺言是:「告訴他們我這一生過得很好!」。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猶太籍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的摩拉維亞的弗賴堡,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與精神病學家J.布洛伊爾合作,用催眠術醫治並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間,先去巴黎就學於J.M.沙可,後赴南錫參觀催眠療法。回維也納後認識到催眠療法的局限性,1895年後改用自己獨創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聯想法,以挖掘患者遺忘了的特別是童年的觀念和慾望。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患者常有抗拒現象,認識到這正是慾望被壓抑的證據,因而創立了他的以潛意識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分析理論。初期概念有防禦、抗拒、壓抑、發泄等。在臨床治療時患者還出現了對醫生的「移情」現象,從而認為人的神經活動大都以性慾為基礎,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錯亂是產生神經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應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著名心理學家S.霍爾邀請,與榮格等赴美國參加該校20周年校慶紀念,並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詹姆斯、E.B.鐵欽納、J.Mck.卡特爾等晤面。發表了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演講,聲名遠揚。回國後,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榮格和O.蘭克反對他的泛性論,先後背離他而自立門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他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理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全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論登峰造極。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最後16年曾與口腔癌作斗爭,堅持工作。在納粹分子的脅迫下,1938年被迫離開維也納去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死於癌症。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柏拉圖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認為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觀念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而現實世界不是真實的存在,他完全顛倒了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在政治上,柏拉圖擁護貴族奴隸主專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國有許多地方類似斯巴達的國家制度。
亞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的理念論,主要指出了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事物的本質,即「形式」在事物之內。他提出四因說,認為具體的事物是由於四種原因而構成,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結合的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這一理論表現出他的自發的辯證思想。但他又認為,「形式」是積極能動的因素,並提出有一個沒有質料的形式作為一切事物的最後目的和運動的最終原因,這就是「第一推動力」,從而倒向了唯心主義。他主張認識的對象是外在的事物,強調感覺在認識中的重要性,思維依賴於感覺。這里緊密地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他又認為,理性的知識是「高貴的」知識,純思辯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黑格爾哲學的出發點是承認在自然和人類社會出現以前有一種宇宙精神(他稱之為「絕對觀念」)存在。他認為,「絕對觀念」是一切事物的源泉;世界上的任何現象,無論自然界、社會或人的思維,都是從它派生出來的。這種思想實際上是關於上帝創造世界的一種更曲折、更隱晦的說法。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就是對絕對觀念發展過程的描述。在他看來,絕對觀念客觀獨立地發展著;它從邏輯階段開始,經過自然階段,最後發展到精神階段而回到了自身。所以,他的哲學體系也就由「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個部分構成。
費爾巴哈把批判唯心主義跟批判宗教聯系起來。他指出:一般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是宗教的理論基礎;黑格爾關於觀念的第一性以及觀念在發展過程中變為自然界的學說,不過是以唯理論形式表現出來的關於上帝創造世界的基督教的教義而已。但是,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評是片面的。費爾巴哈拋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同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不能從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取出「合理的內核」。
康德認為因果關系並非能夠自證的,不能夠用邏輯的辦法證明它,他確信,能夠理解身邊的現實,並且能夠體驗到外部事物和現象中的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