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藍皮書、白皮書、紅皮書、綠皮書、黃皮書分別指什麼
皮書大致分為兩類:政府官方文件、專業領域與種類。
一、政府官方文件:
各國的文件分別有其慣用的顏色,封面用藍色,叫藍皮書,如英國;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書,如中國、美國;也有用紅色(如西班牙)、黃色(如法國)或綠色(如義大利)的,分別叫紅皮書、黃皮書、綠皮書。
不過,一國使用的文件封面顏色也可以有多種。如日本防衛年度報告用白皮,叫防衛白皮書,其外交年度報告用藍皮,叫外交藍皮書。
二、專業領域與種類。
藍皮書:以經濟、區域、行業、社會相關領域為主題的皮書,其數量佔到總體的90%以上。如:經濟藍皮書、社會藍皮書、京津冀藍皮書、國際城市藍皮書等。
白皮書:是由官方制定發布的闡明及執行的規范報告。
紅皮書:是關於危機警示的研究報告。
綠皮書:與生態、環境、農村、旅遊等可持續發展主題相關的皮書,取綠色代表可持續之意。約占總數的7%。如:氣候變化綠皮書、農村綠皮書、旅遊綠皮書。
黃皮書:以國際政治、經濟等為主題的皮書,在總量中佔3%。如:世界經濟黃皮書、國際形勢黃皮書、拉美黃皮書、G20國家創新競爭力黃皮書。
(1)英國有兩書是什麼擴展閱讀:
1、皮書最遙遠的旅程
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圖書館中都有皮書,最遠的是地球另一面的美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接受采訪時說:「到哈佛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里,看到很多皮書都擺在他們的書架上」。
除了紙質書,皮書資料庫也被多國圖書館收錄,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及美國國會等政府、智庫機構的學者們都在通過皮書資料庫關注中國的發展。
2、寫作最曲折的皮書
與一般學術報告不同,「資產管理藍皮書」作為行業類皮書強調實踐性,多數作者都是資管行業的一線從業者,課題組採用「作者眾籌」的形式,每年組織上百位從業者參與撰寫,很多章節都是多個作者背對背完成的,幾個作者寫同樣的內容,經過內容的PK,選取最好的部分,把每個主題幾萬字的內容精編到幾千字。
這種「同行廝殺」的寫作方式多年來反復使用。因為大家都認識到每個人的業務視角有局限性,希望能夠在藍皮書中呈現更加客觀完整的行業全貌。也正因如此,「資產管理藍皮書」在眾多行業類報告中脫穎而出,受到業界的一致認可。
3、銷量最廣的一本皮書
20年來銷量最廣的一本皮書是「經濟藍皮書」,這是「皮書系列」的開篇之作。1991年,李鵬總理從總理預備金中撥付專項經費,「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成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國光、李京文等運用經濟模型分析預測中國經濟形勢。
在此之前,中國對於經濟只搞統計不做預測模型,因此這個預測工作在當時就是開創性的工作。直到今天,每年12月出版的「經濟藍皮書」對下一年GDP的預測仍是政府決策機構和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4、 題材最潮的皮書
皮書的主題總是緊跟著時代發展,如在互聯網金融興起伊始,就推出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3)》,在養老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出版「老齡藍皮書」、「養老金融藍皮書」,在區域戰略方面自幾年前「京津冀藍皮書」大熱後,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雄安新區藍皮書」也都在積極籌備中。
在2017年7月的皮書准入會中,新准入了兩本國別區域類皮書,分別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主編的「法國藍皮書」和內蒙古社科院主編的「蒙古國藍皮書」,國別區域問題類皮書是未來皮書品牌重點打造的板塊,通過對其他國家的國情研究,展現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治理的擔當。
5、最不像「皮書」的皮書
2013年,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景源在國情調研中發現,作為中國的原生樹種,杜仲橡膠發展循環經濟潛力巨大,雖然周總理在1952年就有批示,要趕快把杜仲種植和橡膠的提煉抓起來,但那時候百廢待興,未得到應有重視。李景源力邀產學研各方專家詳加論證,並推出杜仲產業綠皮書。
一個產業想要出一個皮書,正常情況下應該是這個產業已經完全成熟了,有它固定的統計方式、統計指標,而且有各學科的介入來參與研究,形成產學研的共識。而杜仲產業綠皮書是倒過來的,杜仲是新興產業,想用皮書方式整合業界各種共識,向社會發出聲音,引起更大范圍的關注,進一步推動杜仲產業的發展。
考慮到這是有重大現實意義的作品,出版社為此開了先例。《杜仲產業綠皮書》的發布,形成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最終促成了杜仲產業進入國家產業規劃。
6、最厚的一本皮書
「環境競爭力綠皮書」、「全球環境競爭力綠皮書」、「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這3本書可以說是「皮書系列」中最「厚重」的,每年出版常常是700頁左右的一大厚本,都來自於同一個寫作團隊——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分中心。
2013年11月,「全球環境競爭力綠皮書」成果介紹會在日內瓦聯合國環境大廈舉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家的評價說:「這是第一部由發展中國家主導推出的環境績效評價報告,它打破了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在這一領域的話語壟斷。」
2. 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要非常詳細的
殖民地時代(1493年—1779年)
《五月花號公約》主條目:北美殖民地時代
「在從前無人來到的地方,我們希望移植一個民族。」
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mayflower)」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萬惡的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了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持才組成的。
在十八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信奉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使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租重稅及英王喬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因此引發殖民地人民反抗,如「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於1775年4月在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列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後來,這些殖民地便成為美國北美獨立十三州最初的十三個州。
[編輯] 重要歷史事件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召開了弗吉尼亞議會,這是世界最早的代議制機構。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國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763年,喬治三世禁止北美人民向西拓展,因為避免與印第安人沖突而增加軍費。但此時北美人口和地價激增,農民、商人等是希望積極向西拓展。其中反對最力的是喬治華盛頓與富蘭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國國會通過很多條款來向北美征稅及設立海關負責是為彌補七年戰爭的債;1765年的《印花稅法》更為過份,甚至報紙也征稅。發表「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聲言殖沒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國國會就不會納稅。從此殖民地人民與英國的拉鋸不限經濟利益,事態升華至政治問題-政府的權力的界定。
1767年英國國會無視北美人民要求,通過「唐申德法案」由北美人民補貼英國本土地稅的減免,波士頓和紐約的商人抵制英貨,英人出兵波士頓,最後發生波士頓慘案(Boston Massacre)。事情引起反英情緒,英方撤銷大部分稅款,只保留茶葉稅。英方保留茶葉稅是為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廉價傾銷茶葉。
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4年第一次大陸會議,殖民地代表決定終止對美貿易,不接納「唐申德法案,號召殖民地人民加強武裝,准備作戰。
1775年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戰役為八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作前奏。
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召開,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
1776《常識》(Common Sence)一書出版。作者湯馬斯‧培恩(Thomas Paine),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須獨立,原因首先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顛的,美洲上是有法國人,德國人等在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財富的。這本書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響。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言新國家是獨立的,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