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為什麼英國15世紀城市人口大增

為什麼英國15世紀城市人口大增

發布時間:2024-11-20 20:41:52

① 如何評價英國的圈地運動它對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什麼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圈地運動的背景。英國羊毛貿易的發展使養羊比耕種土地更有利可圖。因此,庄園的土地所有者從農民手中收回土地(有人說是掠奪)來飼養綿羊,這直接帶來了更多的利潤,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土地所有者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並有一定的資金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這必將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曾經耕種這些土地的農民被趕走,成為自由勞動者。其中一些農民成為地主或佃農的僱工,而另一些農民則到車間為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至於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它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圈地運動的受害者。

② 16—19世紀歷史發展中,英國圈地運動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一、勞動力轉移
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最早開始於11-12世紀,這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次農村人口向城市持續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窮人,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存,距離也比較長。在16-17世紀,圈地運動使英國又出現了第二次勞動力快速向城市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
工業革命時期的失業大潮
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遷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前途和獲得豐富的生活資料,遷移的距離較短。但是,英國勞動力流動最穩定、規模最大的時期是從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開始的。因為此前的兩階段雖然勞動力轉移規模比較大,但到工業革命前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
第一,農村人口的持續增長。
近代以來,英國的農村人口一直不斷增加。適度的人口增長在開始時的確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又加速了人口的不斷增加。隨著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英國土地長子繼承製的制約,人口與土地的關系日趨緊張,許多沒有繼承權的貴族子女和一些佃農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處,遷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礦區。
第二,圈地運動和農業革命。
始於15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是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圈地運動中,許多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收入來源,在農村失去生存基礎的農民不得不加入自由流動的人流。隨著圈地運動中農村公用土地殘余的消失、土地私有權的最終確立以及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建立,農業生產者和生產資料進一步分離。這樣,一大批農民變成為城市中第二、三產業勞動力的重要來源。
此外,圈地運動還引發了農村經濟變革,如大農場的建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農村經濟變革產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英國的農業屬混合型結構,種植業和畜牧業差不多各佔50%。隨著畜牧業比重的提高,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使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成為多餘;另一方面,圈地運動以及後來的工業革命也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引發了農業革命。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耕作制度、生產的規模化程度、農業機械化等都明顯提高,使農業釋放了大批的勞動力。
第三,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產業結構的變化。
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開始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手工工場及家庭作坊,使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和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事製造業、采礦業、運輸業、商業和家庭服務業等眾多行業的人口逐年提高。隨著生產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業化的繼續推進,19世紀英國建立了一大批工業城市。除了城市中迅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
英國圈地運動
力,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外,城市對農村剩餘勞動力遷移的「拉力」表現在三方面:首先,城市工資水平比農村要高,大量農村人口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遷移;其次,城市救濟水平比農村高,很多農村的貧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濟;最後,城市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娛樂設施等對生活單調的農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外,工業革命也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交通的發展為人員和貨物運輸提供了快速、廉價的交通工具,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英國的工業革命引起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是推動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動制度障礙的消除。
在中世紀,封建領主為了確保庄園擁有足夠的勞動力建立了庄園勞役制度。他們採取各種措施實行財產扣押制度、擔保制度和罰金制度等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人為地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另外,工業革命以前及早期的一些法律(主要是《濟貧法》和《定居法》)也限制了人口的流動。在農奴制、勞役制度崩潰後,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後,為了滿足工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政府頒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其中,1846年頒布的《貧民遷移法(修正案)》使一些貧民不再被遣返原籍;1865年議會通過的《聯盟負擔法》擴大了救濟貧民的區域范圍和貧民居住地范圍,使限制定居地不再可能。這些約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後,大大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

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中世紀的圈地運動
中世紀的歐洲,在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上,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於農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後,庄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給農民的耕種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紀中葉,英國就有人將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條形地通過交換而合並起來。這種趨勢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國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後之別。13世紀,英國庄園主根據《默頓法令》,圈佔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圈地現象愈演愈烈。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的後果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一掃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的英國,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塊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能出現重新圈佔土地的情況呢?說起來確實很讓人奇怪,但發生在英國卻是必然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里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

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佔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庄園變得越來越大。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准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

③ 在英國"大工業"時期的圈地運動是指什麼

在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那麼,圈地運動在英國興起的原因和影響有哪些呢?

一. 興起的原因

1. 毛紡制呢業的迅猛發展。15世紀後,英國毛紡制呢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使養羊變得有利可圖,但需要大片的土地。於是,貴族們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發展養羊業。

2.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從而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推動了養羊業的發展。

3. 英國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國,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將其變為牧場。

4. 利潤的刺激。英國的封建的習慣地租與資本主義地租之間的差別極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比對農民進行封建剝削更為有利可圖,從而刺激了圈地運動的發展。

5. 政府支持的結果。政府總的來說是支持圈地運動的。如1593年,國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資產階級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政府公開支持圈地。

二. 圈地運動對英國的影響

1. 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圈地運動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2. 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將其是經營方式的改變:土地被圍圈以後,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過去的貴族變成了新貴族,農民則變成了農業工人,從而使農村得以資本主義化。

3.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願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採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

4. 加快了英國城鎮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以及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動開始後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佔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5. 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為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6. 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盪產,流離失所。而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說,圈地運動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的運動。

總之,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僱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④ 高三歷史題,評述英國的圈地運動。(從背景,內容,影響回答)

一、圈地運動的背景
1. 毛紡制呢業的快速發展:15世紀後期,英國毛紡制呢業迅速擴張,羊毛價格飆升,推動貴族驅逐農民,以便圈佔土地養羊。
2. 新航路的影響: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全球貿易,英國作為航運中心,羊毛出口和毛織業因此繁榮,加速了養羊業的發展。
3. 公有土地的存在:英國有大量無主土地,貴族利用勢力將其變為牧場,為圈地運動提供了條件。
4. 利潤的驅動:封建地租與資本主義地租的差異吸引了地主,他們將土地租給資本家,推動了圈地運動。
5. 政府支持:政府總體上支持圈地,如廢除反圈地法令,引發圈地熱潮。
二、圈地運動的內容
1. 剝奪農民土地:農民與土地分離,部分成為城市工人,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勞動力。
2. 農村資本主義化:土地所有制從封建轉為資本主義,農業經營方式改變,促進農業發展。
3. 農業生產力提升:土地集中促使領主投資新技術,提高產量。
三、圈地運動的影響
1. 加速城鎮化:失去土地的農民湧入城市,城鎮人口比例上升。
2. 階級基礎形成:圈地貴族成為資產階級新貴族,領導資產階級革命。
3. 工業革命准備:圈地提供了自由勞動力、資本積累和市場擴大,為工業革命創造條件。
4. 農民災難:圈地運動導致農民破產,政府頒布法令限制流離失所的農民,對農民是一場災難。
總結: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利益,為資本主義積累原始資本,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奠定了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英國15世紀城市人口大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義大利威特斯洗衣店好 瀏覽:174
中國哪個省有廠 瀏覽:508
中國哪個省份淡水最多 瀏覽:77
為什麼中國男人普遍丑 瀏覽:413
英國攬勝海運多久到國內 瀏覽:772
中國有哪些古怪醫書 瀏覽:941
中國做了什麼面對疫情 瀏覽:867
伊朗人看到中國是什麼感受 瀏覽:743
手機印度tec認證怎麼申請 瀏覽:394
怎麼從越南進入寮國 瀏覽:363
印度粗金鏈怎麼樣 瀏覽:80
英國tesco什麼時候退出 瀏覽:165
印度太陽能產業鏈怎麼樣 瀏覽:998
為什麼英國15世紀城市人口大增 瀏覽:338
義大利谷歌禮品卡哪裡有買 瀏覽:179
英國的警察有什麼待遇 瀏覽:569
寫信到英國要注意什麼 瀏覽:317
比利時寄順豐快遞回中國大概多久 瀏覽:958
英國長弓為什麼能射穿法蘭西重甲 瀏覽:941
100多萬越南盾能幹什麼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