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古代英國帆船沒有風了怎麼辦

古代英國帆船沒有風了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4-11-29 01:09:20

Ⅰ 帆船有怎樣的發展過程

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使得人們總有越過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去探索新天地的願望。正是這些原因促使人類的祖先發明了木筏、獨木舟等水上交通工具,並藉助帆來利用豐富的風力資源。當然,僅僅靠風驅動是不夠的,所以人們還發明了槳。至於帆和槳哪個先出現,現在人們無法確知。不過,從一些古跡上看,槳的出現似乎早些。如果把帆、槳裝在獨木舟上,就成了最原始的帆船。因為早期的槳也起帆的作用。但這種原始的帆船是很難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的。對於那些靠海生活的人們來說,就需要造出更大、更結實的帆船。而且船上帆、槳、舵都要具備,使用起來要安全有效。對於那些進行海上貿易的人們來說,對帆船的要求就更高了。

通常人們認為地中海是航海業發展的搖籃。早在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這是一個以航海聞名的民族)就從地中海航行到愛琴海,從此以後,他們的龐大的商船隊又發現了直布羅陀海峽,並航行到了英國。但是,隨著考古的發現增多,人們又發現了更早的船隻,因而也更新了人們的一些觀點。

印度是一個海岸線很長的文明古國,所以印度考古學家在孟買洛塔附近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港口並不令人吃驚。人們在那兒發現了碼頭、貨棧和218米長、37米寬的船塢。由這些發現,人們可以想像當時印度洋上繁忙發達的帆船運輸,並可想像當時龐大的造船工業。所以嚴格地說,印度洋才是真正的航海搖籃。

早期的帆船,除了用於進行貿易活動,也用作戰艦。說是戰艦,實際上在早先並沒裝上火炮,只是用來運送兵馬、糧草。

我們不難發現,最初航海業發達的都是一些靠海生活的民族。為了生存,他們將帆船越造越好,以至有了發達的航海業。

航海業興起的前提是有能經得起風浪的帆船。早期人們對帆船的速度要求並不高,重要的是船要經得起風浪。而這樣的帆船一旦產生,人們便可以越過大海去進行貿易、戰爭或探險。羅馬人在他們傑出的統帥朱利葉斯·凱撒和安東尼帶領下征服克利奧帕特拉女王的埃及時,其龐大的艦隊就是滿載兵馬糧草的大型帆船隊。這種帆船叫加利船,它的動力裝置是一塊巨大的方形布帆和由100多個奴隸來劃的分幾層在兩側排列的槳。實際上,古羅馬人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造出了傑出的加利船特里雷米號。它長42米,有巨大的方形帆,其槳分3層排列在船的兩側,要100多個奴隸來劃。

相比之下,北歐的海盜們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面臨的是北海及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險惡的環境對他們的船提出了特別的要求。為適應風向變化,他們將帆變成了活動的。順風時,把帆橫過來作為橫帆。當無法順風航行時,便通過調整帆及船的行進方向使船獲得前進的動力。如果進行合適的調整,即使逆著風,船也能前進了。調整後與船行方向平行的帆通常稱為縱帆。如果將這兩種帆結合起來使用,那麼只要有風,船就可以很方便地向任何方向航行了。這些海盜船造得又細又長,除了巨大的方帆,還用40~50名水手劃槳,所以這些船跑得特別快,而且可以躲到某些大船進不去的狹窄的水道。這正好是海盜們所需要的。

我國古代的航海業也比較發達。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已能造出長20多米、寬5.6~8.4米、載重30噸以上的船。

1974年,在泉州發掘出來的宋代的一艘海船,長達34.5米,寬4.4米,深3.27米,排水量達374.4噸,可載重200噸。

鄭和是我國著名的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派遣他率船隊出使西洋。他率領的船隊有300多艘船,其中有「寶船」60多艘。所謂寶船,就是大些的船。最大的長44丈(137米)、寬18丈(56米),分4層,約1500噸,可乘400~1000人,為當時世界之最。船隊除了17000多人,還滿載金銀、絲綢、瓷器。龐大的船隊浩浩盪盪從江蘇太倉瀏河啟程,於1407年回國。以後又六下西洋,總共歷時28年(1405~1433年),足跡遍布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和非洲等地的35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東非的馬達加斯加和索馬里。

但是,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恐怕還不能與哥倫布的3艘帆船發現美洲大陸比。

信奉地圓學說的哥倫布決定與發現好望角的葡萄牙人迪亞士航行方向相反而向西航行,去尋找印度和中國。他請求西班牙國王「贊助」,得到國王的恩准後,遂於1492年率領3艘全部用帆船裝備起來的帆船隊開始向西航行。船隊的旗船聖·瑪麗亞號是長約24米、寬約8米、吃水約2米、重約80噸的木船(這比鄭和的船小多了),有3根柱桅桿,前兩根掛方橫帆,後一根掛三角形縱帆,船頭還斜掛一面小型縱帆。哥倫布就率領著這個由小型輕便帆船組成的船隊,用了69天橫渡大西洋(平均時速約4海里,即7.4千米),到達了今天的巴哈馬群島。哥倫布誤以為已經到了印度,於是那裡的土著人便糊里糊塗地成了印第安人。

直到1499年,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濟才證實:哥倫布並沒有到印度,他到的是一塊「新大陸」。歐洲人於是把這塊新大陸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自新航線開辟後,從16世紀到19世紀,蔚藍色的大海上白帆點點,到處航行著美麗的三桅帆船。

帆船的製造技術越來越高,到19世紀初達到了頂峰。帆船造得越來越大,有的帆船的桅桿竟高達50米,僅中間主桅上的布帆就兩噸多重。帆船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快速型的時速達到了15海里,最快的時速超過了20海里。

為帆船時代結束劃上句號的應當是德國人在1902年造出的名為「普魯士」號的巨大怪物。它長133.5米,寬16.4米,5根桅桿上各掛6面帆,重達1150噸,最大時速19海里,但是,這艘船實際上是為博物館造的,因為這時候,用螺旋槳推動的船都已經出現幾十年了。

Ⅱ 帆船運動主要分為

帆船運動主要分為龍骨船、多體船、穩向板船。

(2)古代英國帆船沒有風了怎麼辦擴展閱讀

帆船是依靠自然風力作用於帆上而推動船隻前進的,帆船比賽是運動員駕駛帆船在規定的距離內比賽航速的一項運動,帆船運動是水上運動項目之一。帆船比賽用的通常是由船體、桅桿、舵、穩向板、索具等部件構成的小而輕的單桅船又稱快艇。

帆船運動起源於荷蘭。古代的荷蘭,地勢很低,所以開鑿了很多運河,人們普遍使用小帆船運輸或捕魚。這種小船是由一棵獨木或用木排竹排編制而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帆船。1662年,英王舉辦了一次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比賽路線是從格林威治到格來烏散德再到格林威治。這是早期規模較大的帆船比賽。

18世紀,帆船俱樂部和帆船協會相繼誕生。1720年前後,英、美、瑞典、德、法、俄等國家先後成立了帆船俱樂部或帆船競賽協會,各國之間經常進行大規模的帆船比賽。如1870年美國和英國舉行了第1屆著名的橫渡大西洋「美洲杯」帆船比賽。1900年舉行第一次世界性的大型帆船賽。

1906年,英國的B·史密斯和西斯克·史坦爾專程去歐美各國與帆船領導人商談國際帆船的比賽等級和規則,並提議創立國際帆船競賽聯合會。

1907年,世界第一個國際帆船組織——國際帆船聯合會正式成立。國際帆聯全稱International Sailing Federation,簡稱「ISAF」。ISAF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項體育聯合會之一,現有122個會員國(或地區),管轄了81個帆船級別。ISAF下設國際殘疾人帆船運動聯合會(IFDS),從事殘疾人帆船運動。

Ⅲ 急求:古代帆船知識

克拉克帆船-----------:抗風性好,穩。並且這種風帆也比福船和寶船輕便,容易拆卸,也容易換。從帆上看,此船順風行駛速度快,雖為三主桅,比我朝的五桅五帆沙船還快些。但逆風則調轉起來很麻煩,一旦讓敵人繞到我身後,只有挨打的份,不如把艏艉樓,尤其是艏樓的高度降下來,如採用低舷、橫,縱帆、三角帆和四角帆配合,船首斜拉帆,可能會更好些。

蓋倫---------她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時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改善船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她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寶船---------是商人和海盜們對超大型福船的通稱,這種船適合近海貿易,載人和載貨量均是一流,船體寬大結實,百葉窗一樣的木質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換。前進速度慢而穩,通常用來運載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呂宋之間海盜較少的海面上,這種船才出現

福船-----------特有的雙舵設計,在淺海和深海都能進退自如

Ⅳ 請詳細闡述中國古代帆船和西方古代帆船在航海時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明末清初東西方艦船比較
17世紀初的明末時期,中國人對於西方船隻,有一個統稱,那就是夾板船,但是這樣的稱呼卻並不準確,因為這無法區別西式帆船的各種船型,僅僅是在字面上,認為西式帆船都可以擁有兩層甲板,所以才稱呼其為夾板船。但是實際上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荷蘭人自從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之後,大力發展工商業,荷蘭的商人來往於世界各地做生意,迅速的聚集起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大力發展造船業,使得他們擁有的海船數量已經超出了一萬五千條之多,號稱海上馬車夫。在歐洲的船隻,又分為許多種,既有早期的卡拉維爾快帆船,也有時下在大海上大行其道的克拉克帆船,更有從克拉克帆船發展出來的加利恩帆船,也有新近幾十年崛起的蓋倫船,這些船隻既可以運貨,也可以充作戰船使用,排水量從一百噸到一千多噸不等,構成了繁榮的歐洲海上運輸的主力。

而歐洲帆船在這個時代的造船技術,卻是已經超出了當時中國不少,在中國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的造船業便陷入了停滯乃至是倒退的地步,但是歐洲人卻利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造船業迎合了各歐洲國家的需要,開始了高速的發展,發展出了很多型適合遠洋貿易和進行海戰的船隻。歐洲帆船和中式帆船最大的不同在於船體結構和船帆的應用,中式的帆船不管是廣船還是福船,抑或是沙船,多利用肋板來取代船隻肋骨,同時構成水密隔艙,這樣一來抗沉性比較好,但是船體結構卻受到了限制,使得中式帆船無法造成向西方帆船那樣的兩層以上的通甲板。而歐洲帆船雖然沒有採用水密隔艙技術,但是卻大量使用了密集的肋骨,同時加厚了船板的厚度,雖然抗沉性受到了影響,但是卻通過密集粗大的肋骨,加強了船體的結構強度,形成了船體內通長的甲板,使得西式帆船裝載貨物量更大,同時方便在船上放置更多的火炮,也可以承受住火炮開火時巨大的後坐力,這使得歐洲帆船得以大海之上,往往是區區幾條歐洲帆船,便可以抵擋成幾十條中式帆船的圍攻,而且還能立於不敗之地。

就如當時的鄭芝龍雖然統治著南海海面,但是鄭家水師之所以能戰勝荷蘭人或者是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隊,依靠的並不是質量上的優勢,而是依靠的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才得以控制了南洋,但是即便如此,荷蘭人抑或是西班牙人的帆船,還是可以自由來往於南洋。

另外中西帆船還有一點區別很大,那就是船帆的應用,中式帆船無一例外都採用了硬式船帆,這樣的硬式船帆的好處是調帆方便,升帆和落帆容易,船帆利用風向容易,而且效率高,還可以節省大量人力,以較少的船員,便可以操作船帆,可謂是充滿了中國式的聰明才智,但是這樣做同樣也造成了中式船帆,必須要依靠更高的船桅,船帆也不能太寬,這樣一來,就影響到了船隻使用更大的船帆,船桅過高會影響到船隻的穩定性。而西式帆船則都是軟質船帆,雖然利用風向沒有中式帆船方便,效率也不算高,而且升帆落帆都很不方便,要使用大量的水手來進行操作,危險性也比較大。但是西式帆船卻應用了三角帆來解決了問題,同時他們可以將船桅造的更高,風帆的面積也可以製作的更大,這樣一來使得西式帆船在速度上便獲得了大幅度超越了中式帆船的可能性。再加上西式帆船特有的甲板結構,使得他們的船隻上可以裝載大量的大炮,擁有了極強的戰鬥力,哪怕僅僅是武裝商船,現如今也遠比鄭芝龍水師中強一些的船隻強得多,對付他們,鄭芝龍當時不得不依靠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和靠近肉搏,才能取得海戰的勝利。

在蒸汽機發明之前,西式風帆戰船還要統治這個地球大海近三百餘年時間,今後相當長時間里,海上還是看誰的船隻更大,裝載大炮數量更多,假如當時中國能學習西方的造船技術的話,那麼也是能趕上來的。非常可惜,清軍入關後,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退步,而其比明朝嚴厲多的、甚至到了神經質的禁海,導致沒多久尤其是台灣鄭氏被滅後,清軍更是將水師藏了起來,導致被世界遠遠的拋在後面,其實乾隆末期,僅僅靠著武裝商船,英國人就能輕松突破清軍的海防。

Ⅳ 古代建造的船隻下水有什麼儀式

艦船下水儀式起源於古代人們對海洋的畏懼。有記載的最早的下水儀式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侖。據流傳下來的一首敘事詩記載,當年主持下水儀式的人把3盆瀝青灑在船身上,並以公牛為犧牲敬獻神靈,以求保佑新船隻平安。後來,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把這個傳統繼承下來,在新船下水儀式上都要祈禱神靈護佑。在古希臘,參加下水儀式的人通常頭戴橄欖枝編成的花環、大口飲酒以向神靈表達敬意,同時,還要向新船身上潑水以表達祝福。在古羅馬,人們還要在新船的後甲板上搭建一座聖壇以做祈禱之用,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有的國家把船隻的後甲板視為特殊、神聖之地的起源之一。
1675年,一艘23槳雙桅帆船在馬爾他下水,一名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對當時的場景做了詳細記錄:「兩位神父帶著一名僕人走上甲板,雙膝跪地祈禱了半個小時。隨後用手撫摸了每一個桅桿以及船上的其他幾處地方,將聖水灑在每個角落。在將這艘船推入水中之前,他們升起一面小尖旗,宣示這艘船已成為戰士。」
從扔金酒杯到「擲瓶禮」
到了17世紀的歐洲,船隻下水儀式中的宗教色彩漸漸淡化。在英國,皇室人員或海軍高級官員逐漸成為下水儀式的主持者。比如1610年,「皇家王子」號炮艦下水時,主持者就是威爾士王子和一位著名造船商人。
當時的儀式上有一個有趣的傳統:當新船沿滑道滑行時,主持者要象徵性地從一個金酒杯中喝一口酒,然後把杯中剩下的酒灑在甲板或船頭,空酒杯則如新娘捧花般被扔下船,誰搶到歸誰。後來,海軍造的船越來越多,金酒杯也越扔越多,造船廠受不了了,主辦者想了個主意:金酒杯照扔,不過要朝著事先安排好的一個網罩扔,以便回收再利用。到17世紀末,扔金酒杯的習慣終於被在船頭碰碎一個瓶子的「擲瓶禮」代替。當然,瓶子里要裝上「洗禮聖液」。
初期的「洗禮聖液」通常由某種酒充當。比如,1797年美國「憲法」號戰艦下水時,艦長就在艦艏砸碎了一隻裝滿「瑪德拉」白葡萄酒的瓶子;1843年「普林斯頓」號戰艦下水時用的則是威士忌。除了酒以外,水,甚至果汁也能充當「洗禮聖液」。1858年美國海軍「哈特福德」號風帆戰列艦下水時曾被「洗禮」了3次:第一次用的是取自大西洋的海水,第二次是康涅狄格河的河水,第三次則是來自哈特福德(康涅狄格州首府)的泉水。
由於香檳被普遍認為是「酒中精華」,因此慢慢成為「洗禮聖液」的主角,「擲瓶禮」也就變身為砸香檳表演。20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了長達14年的「禁酒時期」,新艦艇的「洗禮聖液」因此受到影響,不得不回歸「以水代酒」。「彭薩科拉」號、「休斯頓」號兩艘重型巡洋艦都未能品嘗香檳的滋味,V-6潛艇下水時用的甚至是蘋果汁。
「卡米拉詛咒」
「擲瓶禮」出現的早期,「砸瓶子的人」通常都是男性,發展到19世紀,女性漸漸多了起來。在英國,由女性實施「擲瓶禮」從1810年起逐漸成為慣例,而當時的王公貴族嬌生慣養,把瓶子准確砸在船頭對她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據記載,英國漢諾威王朝一位公主殿下主持「擲瓶禮」時,曾偏了准頭,瓶子被大力擲出後沒能砸中船頭,反而飛向圍觀的人群,砸傷了觀眾。事後,海軍部無奈地向這位無辜者支付了一筆賠償金。
對頗講迷信的海軍來說,「擲瓶禮」沒能砸碎香檳瓶是件大事。據說,在沒有無線通信的古代,船員們遭遇海難後只能把遺囑封在漂流瓶里拋向大海,期待有朝一日能被自己的親人收到。所以漂流瓶代表著死亡和災難,新船下水時砸碎瓶子則代表驅除厄運。2001年的影片《K-19寡婦製造者》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蘇聯潛艇K-19下水儀式砸香檳時瓶子沒破,結果K-19悲劇了……
在現實生活中也曾出現過「擲瓶禮」未能砸碎香檳瓶的情況。2007年12月,英國丘納德輪船公司邀請查爾斯王子的第二任妻子卡米拉參加「維多利亞女王」號客輪的下水儀式。在施「擲瓶禮」時,卡米拉竟未能將香檳瓶打碎,一家美國報紙在報道此事時寫道:「在那一刻,全英格蘭都呆住了。」巧合的是,「維多利亞女王」在處女航中爆發病毒疫情,弄得乘客們上吐下泄。於是,英國媒體給這起事件起了個綽號———「卡米拉的詛咒」,調侃稱是那個沒能砸碎的瓶子給船帶來了霉運。
不同國家,不同風俗
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在新艦艇下水儀式上舉行「擲瓶禮」,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祝福新船平安、好運的習慣。
在法國,18世紀和19世紀時的新船下水儀式和結婚儀式差不多。新船會被指定一位「教父」和一位「教母」。在儀式現場,「教父」會給「教母」送上一束鮮花,然後二人同時說出新船的名字。旁邊的神父立即宣布這艘船已經被命名,然後灑聖水祈福(注意不是砸香檳)。
在日本,船廠在新船建造完成後會按傳統定製一柄銀斧頭。在下水儀式上,他們會用這柄銀斧頭砍斷船台和新船之間的纜繩,然後把斧頭作為紀念品交給新船的主人。傳說這柄斧頭能驅走惡魔,給新船帶來好運。
在印度,傳統的新船下水儀式充滿了印度教色彩。20世紀時,印度人在新船下水儀式上往往會先舉行祭祀,祈求神靈保佑船隻和船員的安全。祭祀過後,一名女性將在船頭敲碎一枚椰子,然後新船才能滑入水中。
在中國,傳統的下水儀式是准備三牲禮,祭奠海神祈福保佑。

閱讀全文

與古代英國帆船沒有風了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阿聯酋為什麼比伊朗有錢 瀏覽:885
印度特凱羅多少錢 瀏覽:91
義大利聯通卡上網怎麼收費 瀏覽:957
印度在世界上什麼第一 瀏覽:961
印尼多少個店鋪 瀏覽:436
番茄義大利醬哪個好吃 瀏覽:404
英國為什麼劃分紅線 瀏覽:168
美國為什麼和伊朗搞起來 瀏覽:20
天津義大利進口櫥櫃哪裡買 瀏覽:361
英國首相致信多少人 瀏覽:348
中國人保怎麼退保熱線 瀏覽:765
印尼港是哪裡 瀏覽:318
在印度做什麼最賺錢 瀏覽:657
越南回國行李箱多少斤 瀏覽:402
海爾為什麼進入印尼市場 瀏覽:175
國內42碼鞋在英國對應多少碼 瀏覽:714
越南打車最便宜多少錢 瀏覽:413
義大利卡拉卡拉大浴場在哪裡 瀏覽:360
中國電信副卡如何轉網 瀏覽:39
越南gb是什麼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