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農業的機械化什麼時候結束

英國農業的機械化什麼時候結束

發布時間:2024-12-06 22:10:30

㈠ 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

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嚴格來說,工業革命不能算上是真正的革命,它沒有推翻任何的政權或階級,只是屬於社會、科技方面的急劇進步和發展。

目錄 [隱藏]

1 背景

1.1 家庭工廠化

1.2 尼德蘭人才的流入

1.3 紡織業崛起

1.4 機械化工廠

1.5 蒸汽機現世

1.6 煤礦業崛起

2 主要進程

3 個別產業

3.1 紡織工業

3.2 新動力與新能源

3.3 運輸革新

3.4 鋼鐵工業革新

4 參看

5 參考資料

背景 [編輯]家庭工廠化 [編輯]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貨幣資本,從而為工業革命累積了財力上的准備。

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

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

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 *** 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

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

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1800年英國紡織廠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

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

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 *** 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

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

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

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

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

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

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伏尺亂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

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

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困州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尼德蘭人才的流入 [編輯]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

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

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

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缺檔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

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紡織業崛起 [編輯]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

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

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

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

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

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

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 *** 也採取了各種措施。

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

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

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機械化工廠 [編輯]

1806年煤粉內燃機專利書

1775理查·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仿製品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

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

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

1769年,鍾表匠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

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771年,理查·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

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

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

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

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

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

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

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

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

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

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

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

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

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

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

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

[1]

蒸汽機現世 [編輯]

英國18世紀蒸汽機工廠仿製品

1890年鐵工廠油畫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

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

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

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

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

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

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

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

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

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

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

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

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

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

」[2]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

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開展起來。

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

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礦業崛起 [編輯]

1814年描述用煤發動火車和機械;又用火車和機械開采更多煤的油畫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

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

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

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

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主要進程 [編輯]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

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商品市場規模擴大。

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1568年-1648年,西班牙鎮壓尼德蘭獨立運動,因戰亂,許多尼德蘭工匠逃亡到英國,他們帶來最早的手工紡織技術。

英國要求他們每個工匠必須帶兩個英國籍學徒。

[3]

1576年,英國 *** 頒布法令限制羊毛、大麻等本國原料或初級產品出口,禁止粗紋布、呢絨織品、亞麻布進口。

同時規定:治安法官有權使用公款購買成批原料、羊毛、大麻等為窮人安排工作。

法律還規定每個郡要辦兩個到三個工場,即感化院,收容有勞動能力的乞丐和流浪者[4]。

英國毛紡織工業獲得一個發展機會。

英國確立外向型經濟模式。

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排除通往美洲的障礙。

1607年,倫敦公司在北美建立了英國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亞。

之後英國不斷擴大殖民地的范圍。

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允許專利權設立,保護新發明的權利。

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英國(包括殖民地)的進出口貨物必須由英國的船隻運輸。

1660年,英國成立資助科學發展的組織——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全稱「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

英國青年舍棄神學,追求實學,蔚然成風。

168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頒布楓丹白露敕令,迫害胡格諾派教徒,其中很多能工巧匠移民英國。

1688年-1697年,發生大同盟戰爭,英國、荷蘭和哈布斯堡王朝組成同盟聯合抗擊路易十四法國。

1688年, *** 公開支持圈地。

1593年議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

1597年因連續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

1601年議會廢除反圈地法令。

1607年英國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迫使 *** 恢復反圈地措施。

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圈地又起。

1688年起, *** 公開支持圈地

1689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

英國資產階級執政,鞏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

1694年,民營的英格蘭銀行成立,為支持抗法,銀行以8%的利息貸款給 *** ,而 *** 作為回報則授予其制幣權、銀行券改造權和證券投機。

1701年,Jethro Tull發明播種機,拉開英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

1714年,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兼任英國國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1714-1901)。

喬治一世的母語是德文,不會講流利的英文。

所以他不出席內閣會議,會議改由一名親信大臣主持,成為英國首相制度的開端。

此後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

1720年 英國議會通過法案,禁止進口和使用印度棉布[5]。

(英國直到1757年才控制印度。

1730年,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亞和佛羅里達(當時屬於西班牙)種植棉花獲得成功[6],到1784年,剛剛獨立後的美國,開始向英國出口棉花。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

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

1761年,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獲取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大量殖民地。

個別產業 [編輯]紡織工業 [編輯]

在德國伍珀塔爾博物館的珍妮紡紗機模型1733年 蘭開夏郡的鍾表匠凱伊發明織布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織布能力更為提高。

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1764年-1767年 蘭開夏郡的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7年 蘭開夏郡的理查·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

1779年 蘭開夏郡的克隆普敦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用水做動力的 騾機(Spinning Mule),後被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 萊斯特郡的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 在1791年建造第一座水力織布機工廠。

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

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工廠必須設在河邊,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

隨著蒸汽機技術的發明和成熟,蒸汽機動力開始被應用在紡織工業。

新動力與新能源 [編輯]1769年 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發明單向蒸汽機

1782年 瓦特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

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785年 瓦特在諾丁漢郡建立第一個蒸汽紡紗廠。

1800年 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11年 萊切斯特郡工人盧德搗毀機器。

1820年 煤礦卷揚機代替人工背運,煤產量更加迅速增長。

1825年 蒸汽機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煤產量1790年為260萬噸,1836年增至3000萬噸。

運輸革新 [編輯]1765年 英國開始在煤礦使用鐵軌

1788年 開始架設鐵橋

1807年 美國人富爾敦發明汽船

1811年 英國也開始仿製汽船。

1814年 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在奇林沃茲煤礦運煤。

1825年 史蒂芬遜第一輛客運火車,在斯托克頓至達林頓的鐵路上試車成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44年 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鋼鐵工業革新 [編輯]1709年,A·達比(Abraham Darby I)採用焦炭取代木炭煉鐵,獲得成功,並很快獲得了這項技術專利。

1750年,亨茨曼(B.Hunt *** an)發明坩堝煉鋼工藝。

坩堝煉鋼工藝是轉爐煉鋼技術發明前最重要的煉鋼方法,是歐洲歷史上鋼首次被熔化冶煉。

1873年,波特獲得攪拌精煉法專利。

㈡ 英國農業結構及變化

1. 英國從18世紀末開始採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當時英國的農業在歐洲占據領先地位。到了19世紀初,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較為發達,食品基本自給的國家。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實行的政策是「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的國際分工。在輕視農業的政策影響下,英國的農業逐步衰退,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增強。
2. 19世紀70年代,英國國內生產的糧食可以滿足當時全國79%的人口需求,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一比例下降到36%。1913年,穀物播種面積比1870年減少了25%;到了1931年,這一數字進一步下降到196.3萬公頃,比1918年下降了41.7%,產量也下降了2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戰的影響,英國的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應出現困難,政府不得不實行食品配給制,並開始加強對農業的支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獎勵墾荒、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產品價格等。
3. 戰後,英國用了大約15年的時間扭轉了農業衰退的局面,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都非常高。1994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可以提供38.4噸穀物、6428公斤肉類、29364公斤牛奶、1224公斤雞蛋;到了2002年,這些數字分別提高到了44.5噸、6539公斤、29372公斤、1235公斤。
4. 英國的農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導,畜牧業的產出幾乎全部是可供農業企業直接售出的「最終產品」,而種植業的產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畜牧業的飼料。英國的畜牧業包括養牛、養羊、養豬和養禽等生產部門,其中養牛業的產值最大。
5. 英國的生產基本單位是農場,主要有兩類農場:一類是依靠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從事生產的自營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經營的大農場。英國是發達國家中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這也是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於其他歐盟國家的原因之一。
6. 英國的農業是現代化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由於英國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數量少,因此英國廣泛採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採取資金密集型的發展方式。
7. 英國的農業區域化和專門化程度很高,全國被劃分為四個農業區,根據各地特點配置農林牧生產。英國的農產品自給率不高,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之一。

㈢ 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時間

17世紀40年代,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
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又開始了工業革命。
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㈣ 19世紀後期英國農業經濟變化的原因及影響

其結果是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被認為是後來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國(英格蘭地區為主)16世紀至18世紀的農業革命。包括圈地運動。影響,由圈地運動以及技術的革新產生的農業變革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隨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機械化,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以支持人口的增長,英國加強了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 經濟。英國農業革命。 ,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建立了「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國、四輪作,指17世紀至19世紀英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革的過程。18世紀晚期開始了工業革命,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良種培育等,令一方面又分流出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

㈤ 英國農業結構及變化

從輕視農業轉為重視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在英國農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當時英國的農業在歐洲居領先地位。到19世紀初,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食品基本自給的國家。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繼而改為實行「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的國際分工。在輕視農業的政策的誘導下,農業逐步衰退,英國在食品供應方面嚴重依賴世界市場。19世紀70年代,國內生產的糧食能夠供應當時全國人口的79%,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生產的糧食只能養活36%的人口。1913年穀物播種面積比1870年減少25%;1931年穀物播種面積減為196.3萬公頃,比1918年下降41.7%、產量下降2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擊毀英國遠洋商船,糧食進口運輸受阻,使國內糧食供應發生困難。英國政府不得不實行食品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採取重視農業的許多措施,如:獎勵墾荒、對開墾荒地的農戶發給獎金;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各地區普遍建立農業生產管理委員會,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戰後,英國花了近15年的時間,扭轉了農業衰退的局面,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都有了很高的水平。1994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可提供穀物38.4噸、肉類6428公斤、牛奶29364公斤、雞蛋1224公斤。 2002年,則提高到穀物44.5噸、肉類6539公斤、牛奶29372公斤、雞蛋1235公斤。

二、農業發展特點

1.農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導 從農業投入看,英國的種植業(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僅占農業總產出的39.9%,而畜牧業則佔59.8%。畜牧業明顯地超過種植業。再從產出分析可以看出,畜產品的產出幾乎全部是可供農業企業直接售出的「最終產品」;種植業則不然,英國的大田作物產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牲畜飼料,如一部分小麥、大部分大麥和全部燕麥、飼用塊根、飼用豆類、栽培牧草等等,它們往往不是供農業企業出售的「最終產品」,而是作為對畜牧業的投入而在企業內部供轉化成畜產品的「中間產品」。從以上分析,不僅可以看出英國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遠遠超出種植業,而且可以提出,英國一半左右的大田作物生產或超過三分之一的種植業是從屬於畜牧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的。英國的畜牧業包括養牛、養羊、養豬和養禽等生產部門。按產值排列,養牛業最大,其產值超過其他部門的總和,其次是養禽業、養豬業和養羊業。90年代以來,畜牧業結構變化的明顯趨勢是牛、羊、禽比例提高,豬的地位略有下降。

2.農場是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單位 英國按其農場經營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完全或基本依靠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從事生產的自營農場,有時被稱為「家庭農場」,這類農場數量多,一般屬於中、小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經營的大農場。其中土地面積超過200公頃的特大農場,只佔農場總數的4%左右,但卻佔了農場土地面積的45.2%,在整個農場中居主導地位。應該指出,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這是使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於歐盟其他國家的因素之一。

3.現代化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農業 英國是人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數量少,發展農場主要依靠廣泛採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管理,著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採取資金密集型的發展形式。英國的農業生產不同於美國,屬於人多地少的類型,因此,英國較為重視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小麥、大麥、燕麥和馬鈴薯的單產都有大幅度的增長。1992年,英國穀物平均單產達6940公斤/公頃,2002年達到7006公斤/公頃,高於同期歐洲和美國的單產水平。目前,英國農業機械化、化學化、良種化以及農業科技、教育、推廣服務等,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以機械化為例,進入

90年代,英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的動力裝備(僅指拖拉機)已超過70馬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1944年,英國只有農用拖拉機17.34萬台,聯合收割機2500台。1993年,英國已擁有農用拖拉機50多萬台,聯合收割機4.7萬台,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1台拖拉機、0.5台聯合收割機。目前,英國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英國的農業機械配套,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中耕機、播種機、割草機、捆草機、脫粒機等農業機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英國目前使用的拖拉機,多數是大馬力和液壓傳動,並裝有電子監測和空調設備。甜菜和馬鈴薯收獲有單行分段作業和多行作業等多種機械,可以適應在多種條件下進行操作。

4.英國現代化農業另一個突出標志是高投入和高產出據官方統計,90年代初期英國農業投入金額已達65億英鎊,超過當年農業總產值。另外,農用廠房和機器、農用車輛、農業工程和農業建築的折舊費約為15億英鎊。農業投資和折舊費兩項合計約80億英鎊。但英國在勞動力方面的資金投入約為20.8億英鎊,僅為農業投資和折舊費總金額的27%。從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農業的高投入主要是資金投入,而不是勞動投入。這充分體現出資金密集型農業的特點。

5.英國農業的高產出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 從整體看,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而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牛奶量,英國則超過美國居第一位。

6.實行農業區域化,專門化程度高 英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境內各地區間的自然條件卻有明顯差異。為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政府根據各地特點、配置農林牧生產,為此將全國劃分為四個農業區;土壤肥沃的東南部是以穀物生產為主的農業區;地勢較高,降雨充沛,土壤條件較差的英格蘭南部、威爾士大部和蘇格蘭北部為草原區,以畜牧業為主,兼營林業;英格蘭中部、北部和蘇格蘭南部平原,是穀物和畜牧業井重的農業區;北愛爾蘭則以養牛、豬和種植馬鈴薯為主、兼營林業。經濟因素對農業分布也有重要影響。英格蘭東、南部和中西部城鎮密集、企業多、交通發達,為鮮乳、水果、蔬菜等生產提供有利的市場和運輸條件。而蘇格蘭南部和北部高原、威爾士中部山地等,離經濟中心較遠,人口較少,至今有大面積土地留作粗放放牧場,養羊業仍居重要地位。

7.農產品自給率不高英國由於人口密度高,每人平均佔有農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積少,更主要由於歷史上長期忽視農業,所以至今農產品自給率仍不高。目前英國還是世界上主要農產品進口國之一。2002年英國的食品,飼料和飲料進口貿易總值高達189億英鎊。

閱讀全文

與英國農業的機械化什麼時候結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過水用的什麼水 瀏覽:580
中國物流專線有多少噸 瀏覽:883
什麼銀行能接收伊朗的境外匯款 瀏覽:497
英國薩里大學法學怎麼樣 瀏覽:572
印度人眉毛濃是怎麼回事 瀏覽:588
印度三神分別是哪些 瀏覽:877
印尼病毒叫什麼 瀏覽:815
注銷越南公司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71
義大利代購什麼電子產品便宜 瀏覽:200
永久留居中國有什麼要求 瀏覽:381
伊朗包機為什麼選擇回蘭州 瀏覽:688
中國多少個陸地鄰國 瀏覽:434
英國政治民主化是什麼 瀏覽:908
伊朗對西班牙多少分鍾進球 瀏覽:912
印度人為什麼吃魚削皮 瀏覽:647
在國外怎麼在中國買車 瀏覽:203
印度奶蓋怎麼樣 瀏覽:889
太陽的印度文怎麼寫 瀏覽:92
北京義大利農場宣傳方式有哪些 瀏覽:359
中國哪個地方有無人機市場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