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憲政體制是如何確立的英國是如何馴服王權,走向現代憲政文明的
英國使用的是海洋法系,通俗的說,就是習慣法。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憲政)是通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才確立的,具體如下:
議會的前身是大議會和小議會,13世紀後小議會逐漸變為御前議會。
起源於1215年的《大憲章》——王在法下;
議會的雛形:牛津議會(公眾選舉性)——生而自由;
1264年和1265年的西門議會(中產階級進入議會)
1295年的模範議會(中等階級被普遍認可,為下院的產生奠定基礎)
1322年《約克法令》——王在議會
1689年《權利法案》(議會的權力高過王權,議會主權確立)
在英國,抗拒王權、限制王權被看作是自由的傳統(貴族逼迫失地王約翰簽署《大憲章》)。在英國歷史中,國王與貴族始終不分上下,誰也難以徹底制服對方,結果形成了長期的抗衡。抗爭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不斷持續,終於形成了國王與貴族不流血的競技場——議會。在國王與貴族的斗爭過程中,王權應該受到限制的思想逐漸形成封建關系,並以律令的形式固定下來。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於1689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走向了現代憲政文明。
❷ 求英國主要城市的英文簡介!!!!
倫敦(London)是英國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並列。從1801年到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其於政治、經濟、人文文化、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同時,倫敦還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
英國伯明翰是靠貿易起家的城市,從曲別針到小汽車,什麼都生產,產量佔英國出口總額的1/4。著名的羅佛(Rover)和美洲虎(Jaguar)汽車,流行組合UB40和吉百利巧克力都是產自伯明 伯明翰
翰。 伯明翰是英國兩大珠寶產地之一(另一個是倫敦的哈頓公園「Hatton Garden」)。伯明翰的珠寶業可以追溯到12世紀。 伯明翰的運河加起來比威尼斯的還長,是「伯明翰運河航線」的一小部分。18世紀時這些運河被用來運輸物資。今天,運河區的老倉庫都不見 伯明翰
了,取而代之的是辦公樓、酒吧、咖啡館和夜總會。 伯明翰是「巴蒂(Balti)之都」,因為這種味道辛辣的菜是移居此地的大量克什米爾人帶來的。巴蒂的字面意思是「吊桶」,但實際上是一種帶把手的圓底鍋。今天,這種作法簡單、味道辛辣的烹飪方式風靡英國。現在伯明翰的100多家巴蒂餐館每周都吸引兩萬多人前來就餐。 人口:100多萬(還有500萬人居住在離伯明翰市區50英里以內的地區) 交通:倫敦西北190公里,乘火車到倫敦需1小時20分鍾 伯明翰是三個職業足球俱樂部(阿斯頓維拉、伯明翰城和西布羅姆維奇)的所在地,也是Edgbaston國際板球比賽的賽場。
布里斯托爾(英語:Bristol,讀音:File:en-uk-Bristol.ogg|/香港舊譯碧仙桃),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的名譽郡、單一管理區、城市。布里斯托爾西臨愛爾蘭海,人口410,500(英格蘭第8、英國第11多),自中世紀起已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港口,地位一度僅次於倫敦,直到1780年代才被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翰超過。現今的布里斯托爾乃英國重要的航天、高科技及金融貿易中心,擁有一個國際機場。全市有兩所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和西英格蘭大學。
利茲是英國英格蘭西約克郡城市。位於奔寧山脈東麓,艾爾河畔。附近煤、鐵資源豐富。面積562平方千米。人口約71萬。原為艾爾河北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城鎮,後發展成為地方集市貿易中心。西約克郡最大工業城市,服裝工業僅次於倫敦,居全國第二。
利物浦(英語:Liverpool)是英格蘭西北部的一個著名港口城市,是默西河畔都市郡的5個自治市之一,由利物浦市議會治理,2002年市內人口441,477人,而整個默西河畔都市區的人口共有1,362,026人。昔日利物浦市是英國著名的製造業中心,今日該市雖然已經失去了大部分製造業基礎,仍是英格蘭的核心城市之一。該市最為著名的是音樂(披頭四樂隊)與足球(有兩支參加英超的球會——埃弗頓足球俱樂部和利物浦足球俱樂部)。利物浦所屬時區是格林尼治標准時間;政治上,它的執政黨是自由民主黨。
中文名稱: 利物浦
外文名稱: Liverpool
所屬地區: 英格蘭 默西河畔都市郡
地理位置: 位於英格蘭西北部,默西河口東岸
人口: 441,477(2002)
❸ 跪求英美概況的英國概況。。從經濟,政治,文化,地理,歷史寫。
這種問題說來話長,你得找網路啊
❹ 英國是怎樣的政權構成
君主立憲制 又叫議會君主制 下面是詳細解釋:
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無視《大憲章》,指定親信取代具有否決權的15人會議。國王同貴族之間以及貴族內部出現紛爭,以S de孟福爾為首的貴族反對派在內戰中獲勝,他於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宮召集會議,出席的除循慣例有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2名騎士代表、每大城鎮2名市民代表,史稱「孟福爾議會」(見金雀花王朝)。一般認為這是英國議會的開端。1295年,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又召集議會。其成分同前一次議會,約有400餘名議員出席。此後議會仿此例經常召開,這次議會有"模範議會"之稱。由於貴族議員和市民、騎士議員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經常不在一起開會。從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區分為上、下兩院。以後,下院權力不斷擴大,到15世紀末,已有提出財政議案權和法律議案權。但總的說來,中世紀時期的議會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都鐸王朝後期,代表封建勢力的國王同代表資產階級、新貴族利益的議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立憲君主是名義上的世襲國家元首。就法律地位而論,英王擁有許多重要權力,如任免首相、政府大臣、法官,召集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統帥軍隊、宣戰和媾和等,英王還是英聯邦的元首。英聯邦國家的公民都是英王的臣民。現在位女王的頭銜全稱「天佑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她的其他領土及領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護教者伊麗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權力。但實際上,立憲君主只是統而不治的虛君。在18世紀時,國王還能運用手中的實權,恩賜官職,籠絡保王勢力,以後,王權逐漸削弱。到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王權大大衰落。法律賦予英王的權力,實際上都是通過議會和內閣去行使,王權成為象徵性的。雖然如此,英王仍是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國家的象徵,英王可以在維護國家團結、調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方面發揮作用,或就內政、外交問題提供可資參考的意見;在特殊情況下,也還可以行使憲法賦予的某些權力。
議會君主制政體的權力重心在議會。英國議會實行兩院制,上院議員不經選舉,由各類貴族組成,故上院也叫貴族院。上院議員有1156人(1980)。下院選舉產生,貴族不得競選下院議員。下院任期5年,屆滿全部改選。下院有議員635人(1980)。在1832年改革以前,議會選舉制度十分混亂。從中世紀延續下來的一套舊選舉制度沒有改造,議會為一小撮貴族寡頭操縱,議員或是由控制選區的特權人物指派、贈送,或是靠恫嚇或賄賂選民當選,完全不是民主選舉。1832年進行了第1次全國規模的議會改革,調整了選區,取消一部分貴族操縱的「衰敗選區」,補充或分配給新興工業城市以議員席位;整頓了選舉的財產資格。使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得以進入議會。1867、1884年又一再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1872年,議會通過秘密投票法,使選民能夠自由表達個人意志;1883年通過取締選舉舞弊法;1885年,在英國歷史上第 1次確定按人口分配議席的原則。通過19世紀中期議會這一系列的改革,資產階級爭得政治統治權,打擊並排擠王權和貴族對議會的控制,使議會下院成為表達資產階級意志的最高權力機構,促進了議會民主。20世紀以來,選舉權不斷擴大。1969年《人民代表製法》規定,凡年滿18歲以上沒有被法律剝奪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享有平等選舉權。又規定,年滿21歲以上的英國男女臣民(除法律規定的少數例外),經所在選區兩名選民提名、 8名選民同意者,可登記為候選人。候選人名單,一般由參加競選的各黨派提出。 議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主要由下院行使。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議案、議會辯論、經三讀通過、送交另一院通過,最後呈英王批准頒布。英王批准只是一種形式,從18世紀初葉以來,英王從未行使過否決權。議會的財政權由下院行使,實際上議會對財政起不了監督作用,財政大權為內閣一手把持。議會對行政的監督權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議員有權對政府大臣的工作提出質問;有權對政府的政策進行辯論;批准或否決政府締結的條約;最後,議會有權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這是對政府監督的最重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辭職,或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 英國議會君主制 議會君主制所確定的議會至上原則,在19世紀中期確曾一度成為政治生活的現實。從19世紀末葉以來,隨英國政治制度漸趨保守,議會在國家機構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下降。國家權力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內閣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議會大選後,國王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為首相並授權由他組閣,批准他提出的內閣成員名單。內閣大臣須由議員充任。 英國的內閣最早是由中世紀後期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化而來。該委員會在那時已有內閣之稱,但性質是封建君主的咨詢機構。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從支持他的輝格黨中任命樞密院成員,組成輝格黨內閣。但當時輝格黨在議會中並不佔多數。1714年,喬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語,逐漸不出席內閣會議。1721年,下院多數黨輝格黨領袖、內閣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R.沃波爾取代國王而成為內閣首腦。沃波爾內閣是英國第1屆正規內閣。但「內閣」一詞,直到1900年才見於官方正式文件,而首相直到1905年才開始接受國王的委任狀。1937年的《國王大臣法》才使內閣的名稱和首相的職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據。1742年,沃波爾因失去議會的支持而辭職,他這一行為開創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後乃繼續任職。他的作法也成為慣例。到19世紀中期,議會、內閣的職能和制度進一步完善,責任內閣制最後形成。 責任內閣制要求內閣對議會負責,接受議會監督。但在現實生活中,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原則往往變成內閣對議會、主要是對下院的控制。在英國的政體中,立法權和行政權並不分立,議會下院是最高立法機關,但立法的實權操在內閣手中。實際上,絕大多數議案來自內閣,並總是在議會優先討論,得到通過。這樣,內閣既參與立法,又負責行政,實際上使議會和君主都從屬於自己。
內閣是政府的領導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內閣首相。按慣例首相兼任內閣首席財政大臣。在內閣出現早期,首相多由貴族議員出任,後來是下院議員任首相者居多。近百年來,首相只來自下院已成慣例。首相既是行政首腦,又是議會多數黨領袖,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權於一身,控制著國家的統治大權。1979年起,保守黨執政,M.H.撒切爾夫人任首相。
❺ 英國有幾個城市、英國人口多少、英國到底有多大。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其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400萬,以英格蘭人為主體民族。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目前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相當影響力的大國。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文名:United Kingdom別名:英國國歌:《天佑女王》貨幣:英鎊國鳥:紅胸鴿國花:玫瑰花國樹:夏櫟所屬洲:歐洲政體:君主立憲政體執政黨:保守黨現任領導人: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人口:約60,943,912人(2008年)主要民族:英國白人主要宗教:新教常用語言:英語 威爾士語官方語言:英語GDP:2.772萬億美元(2008年)首都:倫敦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