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當年英國能把印度淪為殖民地,而在中國卻辦不到
首先此印度非彼印度。
印度以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是在南亞次大陸那個半島,統稱為印度。實際上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印度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國家應該是莫卧兒帝國,基本上它的疆域范圍包括了現在整個印度。但是莫卧兒帝國也是通過開疆拓土、通過征服才慢慢形成那樣一個大的版圖的。
後來莫卧兒帝國衰落了,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等等這些殖民者都進來了,把印度這片大陸更是瓜分的亂七八糟。
然而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雖然是多民族,但是民族之間都融合的很好,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體系。基本上可以歸為大中華民族。我們基本上有著共同的理念,有一個文化的向心力。
B. 殖民擴張也欺軟怕硬為何列強完全殖民了印度卻放過了清朝
殖民擴展從來都不是欺軟怕硬的主,只有殖民者征服不了的國家。英國能完全殖民印度,但是西方列強哪怕發動鴉片戰爭,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等卻無法殖民清朝,其中緣由可以簡單概括為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印度跟清朝兩個文明古國有著不同的命運
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此時的印度處在崩潰的邊緣,莫卧兒王朝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這個巨人已經快要倒下,國家分崩離析,同時內部斗爭很激烈,很多軍官也是各自為政,這有點類似古代中國三家分晉,王朝中央集權就是一個笑話。而且莫卧兒王朝大臣們各懷鬼胎,人心不齊,只想保全自己的利益。
所以東印度公司乘虛而入,很自然的軍事方針就是採用的是各個擊破,看印度王朝內部窩里斗,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而且翻開這段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時候只有幾百的英國軍人就可以將幾萬印度軍隊打敗,這是為什麼呢?英國人很聰明,他們花重金去賄賂王朝重臣,讓他們為英國人做事,最後他們投資的錢在打開王朝充滿金條銀錠、珍珠寶石的寶庫的時候,都不由得內心說一句,值了!比如佔領孟加拉期間,克萊武殖民強盜在回英國述職時將他的經歷說出來,他表示自己只在國庫里搶了20萬英鎊真的太少了,還表示很惋惜。
列強已經在晚清政府得到了想要的利益
這也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鴉片戰爭為什麼會開啟?因為西方對於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非常喜歡,而西方出口給中國的都是些毛織品對於清朝民眾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本來想從清朝賺外匯的列強沒辦法只能賣鴉片,口裡喊著貿易自由!於是發動了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達到自由貿易的目的,列強吃飽了喝足了,也就不想也不用將清朝殖民了!或許殖民清朝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與其如此,倒不如維持現狀。
清朝不同於印度,哪怕晚清政府支離破碎,列強想要瓜分中國也是不可能的。中國地大物博,炎黃子孫文化傳承了幾千年,豈是列強能慢慢蠶食同化的?最後也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地盤上。
C. 為啥說印度建國後,在周邊不停地折騰是英帝國殖民思維的延續呢
眾所周知,印度一建國就是南亞次大陸唯一的大國,所以,一直肆無忌憚地奉行霸權擴張政策,在其周邊肆意擴張搞事情。
但可悲的是,師出英國的印度,只學到了二戰前英國的殖民思維,卻沒學到二戰導致英國殖民體系崩塌時的審時度勢,迅速松綁殖民國家設法讓它們加入英聯邦,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並讓位於美國的理性、智慧和氣度。如若印度一意孤行下去,或許會在不久的未來將葬送了自己的國運。
D. 英格蘭為什麼能征服印度
具體來說,印度人的內部分裂是導致被征服的直接原因. 英國人剛到印度時,面臨的情況與到中國時一樣,沒有實力挑戰強大的莫卧爾帝國.因此他們也是從經商入手,通過東印度公司與莫卧爾皇帝的友好關系取得了經商權.其競爭者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印度建立了小塊殖民地,也是在莫卧爾帝國勢力范圍之外. 1719年,莫卧爾皇帝西亞爾死於宮廷陰謀之後,一連串短命的皇帝先後上台,帝國陷入混亂,偏遠的省份紛紛獨立.帝國衰落時肯定是要被群雄瓜分的.先是馬拉塔王國崛起,經過內部紛爭後衰落.接著是波斯國王和阿富汗統治者多次入侵印度並割走土地.等他們內耗得筋疲力盡了,一直坐山觀虎鬥的英國人便開始了武力征服已經四分五裂的印度的進程. 1757年,英國人在普拉西戰役中打敗了法國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而拿下了孟加拉,1764年的布克薩爾戰役中,英國人粉碎了企圖擺脫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與莫卧兒皇帝的聯軍,徒有虛名的莫卧兒帝國政府從此也聽命於殖民者。此後歷經邁索爾戰爭和三次馬拉塔戰爭,印度國內比較強大的反抗英國統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滅。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印度人也不是沒反抗.比如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但英國人全力以付並利用錫克人和廓爾喀僱傭軍將其鎮壓.事後,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流放了莫卧爾皇帝,委任總督,印度正式淪為殖民地. 與印度相比,滿清王室雖然和莫卧爾帝國一樣是外來戶,但已基本漢化,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和代表,因此當時清朝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並不激烈,英國人可利用和挑拔的空間不大. 清末雖然也出現過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等威脅清廷的力量,但在這樣反叛力量眼裡,洋人始終是比清廷更可惡的敵人,因此沒有出現投靠或聯合洋人的現象.這也沒給英國人可乘之機.
E. 近代印度為何會淪為英國的殖民國,而清朝卻沒有
看這篇文章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各國為了追求財富和土地,開始了大航海。從哥倫布踏上美洲到麥哲倫船隊環游全球,從荷蘭的海上馬車夫到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西方各國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從而近代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數倍於各自國土面積的殖民地。其中最為強大的殖民國家就是英國,北美,英國曾擁有美國大片土地,大洋洲也建立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個國家。雖然說這些國家最後都獨立了,可是英國仍擁有一個完全的殖民國家,那就是印度。印度從十七世紀初開始和英國接觸,到十八世紀開始被完全統治,最終徹底淪為一個殖民國家。
第三,中國太大了,各方勢力在此利益矛盾重重。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就達到了四億,可是全世界的人口才多少呢?十六億,就是說那個時候,全球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清朝人。西方列強雖有心統治,可是卻無力行動。清朝不像印度,殺了一個莫卧兒皇帝就行了,如果當時列強選擇將清朝皇帝殺了,那時中國將群龍無首,早都想把滿清趕出關外的漢人就會揭竿而起,到時候還統治,反抗會變得此起彼伏。還有一點就是,想要瓜分清朝的列強太多了,一個國家根本不可能一口吞下中國,將清朝變為像印度一樣的殖民帝國。所以,在甲午戰爭後,日本割了遼東半島,沙俄和美國看不下去,強行讓日本吞下清朝的遼東給吐了出來。
F. 印度淪為殖民地的過程大致是怎樣的是完全淪為嗎如果是,為什麼不像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呢
英國首先在沿海建立許多貿易據點,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然後以武力為後盾,以經濟侵略為主要手段,通過挑動印度各部族,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步向內陸蠶食。經過百餘年的擴張,終於將印度變為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鑽石。印度淪為英國在海外最大的完全殖民地。
中國與印度不同。
1,中國人對國家認同度很高,相隔數千公里,長相,習俗完全不同的人,都以身為中國人自豪。而印度,從到現在仍糾纏不清的國內民族,種族矛盾上就可看出問題。
2,在1945年前,印度一直沒有一個能夠有效管轄全國的中央政府(莫卧兒王朝管轄范圍很有限,大部分的地區還屬於土邦自治)。而中國有一套雖陳舊但依然有效的管理體系,中央政府對全國依然有有效管轄力量。
3,俗語說---欲治人,必先治其心。印度長時間的分裂狀態,使得全國沒有形成有效的思想體系,這就使得英國的文化殖民得以實現,君不見,現在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上層社會依然以過上英式生活而自豪嗎?這樣就在根本上阻斷了印度人反抗意識的產生。而中國,五千年來的孔孟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西方想在短短百餘年時間里,以他們的思想體系代替,無異於痴人說夢。
鄙人拙見,僅供參考
G. 為什麼印度會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中國則成為兩半社會
一、南亞次大陸的分裂狀態給殖民創造了機會。
十八、十九世紀的印度處於分裂狀態,莫卧爾王朝正在衰落,即便是在莫卧爾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沒能統一印度,當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統一過現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沒有一個佔主體地位的民族。分裂狀態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機會,葡萄牙、英國、法國相繼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毫無觸及強大的莫卧爾王朝的利益,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沒有英國殖民者就沒有統一的印度,印度的統一來自於殖民者。
相比之下,當時的中國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經過清代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進入十八世紀,清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雖然從嘉慶帝開始清王朝實際上在走下坡路,但是清王朝在全國建立並維持了中央集權制的政治體制,保證了國土的統一,歐洲人曾經數度企圖在中國建立殖民地,早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荷蘭就曾相繼佔領台灣,俄國人侵入黑龍江,但都被中國政府驅逐,這使得歐洲殖民者始終不敢對中國有多少妄想,直到鴉片戰爭。可以說強大的中央政權的存在遲滯了歐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二、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歐洲的影響。
歐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的位置,早在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就曾經入侵過印度,歷史上與歐洲相臨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南亞次大陸與阿拉伯的疆土相臨,印度通過阿拉伯中間商與歐洲保持著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上的聯系。進入奧斯曼帝國時代,奧斯曼土耳其截斷了印度與歐洲的貿易。與此同時歐洲的航海家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被發現,印度與歐洲第一次實現了直接聯系,歐洲殖民者通過堅船利炮相繼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經過一番較量,英國最終戰勝了其它歐洲殖民者獨佔了印度(少數地區除外)。
雖然中國歷史上通過多條絲綢之路與歐洲保持著經貿文化的交流,但雙方遠隔萬里,交流非常不便。歐洲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馬可波羅游記》讓歐洲開拓了眼界,並引導不少歐洲傳教士與商人來到中國,但是雙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辟和亞洲殖民地的建立,歐洲人與中國的交流才變得順暢,歐洲也才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建立有著復雜的成因。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雖然列強不斷侵擾,但同時中國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歐洲列強初來乍到,地位不鞏固,而且多方競爭給中國留下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近代革命運動,從農民起義到革命起義,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中耗盡了自己的陽壽,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