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殖民地的統治方式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葡、西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後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有觀點認為,與法葡等國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11]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從未實現的殖民地體系——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與納粹德國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兩者有別於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理論中,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將日本、華北與滿州國作為「凝結不散的核心」,以東京為其中心,在其四周圍繞著一群衛星國家、附屬國、保護國和殖民地,會有一些屬國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協定束縛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護」,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揮,如泰國和越南。日本這種體系為現代殖民地制度與古代封建關系的混合物:日本成為各附庸國的主人,各屬國將貢獻物品與服務,而日本以其陸海軍「保護」它們。這個「大東亞」當然不僅是一個政治的聯合帝國,並且是一個「共榮圈」,即一個經濟配成整體的區域,其物源的開發與使用受日本人的支配,並為日本人謀利益[12]。納粹的殖民地問題專家則宣稱,在納粹德國殖民地制度下,德國統治者只是當地各部族與各組織所構成的等級體系中的最高一層,德國總督只是各酋長與小酋長的行政金字塔體系之頂端而已。納粹德國將來決不強迫土著人民信仰基督教,也絕不向其宣講非洲人與歐洲人是平等的。德國將不許非洲人在任何理由下離開殖民地而到歐洲去。土著不得成為德國公民。德國的種族法律將施行於各殖民地。土著學校不得講授任何「歐洲事件」,否則當地人會「視歐洲為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而喪失他們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土著不得入高級學校與大學受教育,德國將專為土著設立特種劇院,電影場,及其他游戲與娛樂場所。顯然這兩種統治方式仍不過是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的變種而已。
B. 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要非常詳細的
殖民地時代(1493年—1779年)
《五月花號公約》主條目:北美殖民地時代
「在從前無人來到的地方,我們希望移植一個民族。」
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mayflower)」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萬惡的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了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持才組成的。
在十八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信奉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使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租重稅及英王喬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因此引發殖民地人民反抗,如「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於1775年4月在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列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後來,這些殖民地便成為美國北美獨立十三州最初的十三個州。
[編輯] 重要歷史事件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召開了弗吉尼亞議會,這是世界最早的代議制機構。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國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763年,喬治三世禁止北美人民向西拓展,因為避免與印第安人沖突而增加軍費。但此時北美人口和地價激增,農民、商人等是希望積極向西拓展。其中反對最力的是喬治華盛頓與富蘭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國國會通過很多條款來向北美征稅及設立海關負責是為彌補七年戰爭的債;1765年的《印花稅法》更為過份,甚至報紙也征稅。發表「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聲言殖沒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國國會就不會納稅。從此殖民地人民與英國的拉鋸不限經濟利益,事態升華至政治問題-政府的權力的界定。
1767年英國國會無視北美人民要求,通過「唐申德法案」由北美人民補貼英國本土地稅的減免,波士頓和紐約的商人抵制英貨,英人出兵波士頓,最後發生波士頓慘案(Boston Massacre)。事情引起反英情緒,英方撤銷大部分稅款,只保留茶葉稅。英方保留茶葉稅是為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廉價傾銷茶葉。
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4年第一次大陸會議,殖民地代表決定終止對美貿易,不接納「唐申德法案,號召殖民地人民加強武裝,准備作戰。
1775年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戰役為八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作前奏。
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召開,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
1776《常識》(Common Sence)一書出版。作者湯馬斯‧培恩(Thomas Paine),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須獨立,原因首先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顛的,美洲上是有法國人,德國人等在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財富的。這本書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響。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言新國家是獨立的,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
C. 英國取得殖民爭霸斗爭最後勝利 原因
英國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英殖民帝國的形成
(1)英國殖民擴張的開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以後
(2)成為海上霸主:18世紀中葉,通過殖民爭霸戰爭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成為海上霸主.
(3)「日不落帝國」:到19世紀,英國的殖民地已遍及世界各地,英國成了「日不落帝國」.
2.英國對印度的掠奪
(1)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757年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19世紀中葉,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掠奪方式:侵吞印度土地、武力洗劫各邦國庫、向民眾徵收高額稅賦、以壟斷貿易牟取暴利.
(3)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英國最早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重要條件之一
D. 英國的殖民擴張是怎麼樣進行的
16世紀中葉以後,隨著 資本主義 的發展,英國對外進行了規模日益擴大、手段日益殘暴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到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中佔有殖民地最多的殖民帝國。下面是我分享的英國的殖民擴張是怎麼樣進行的,一起來看看吧。
(圖為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
英國殖民擴張,從16世紀開始,到20初期到達頂峰,整整持續了四個世紀。在這四個世紀里,英國不斷汲取殖民地的財富,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殖民擴張,主要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16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海外殖民時期。這一個時期,主要目的是為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擴張的對象是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1733年,英國首先在北美大陸上建立了13個殖民地。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開展了四次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史稱百年英法戰爭。在這四次戰役中,每一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數量也大大增加。在七年戰爭以後,英國取得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將多巴哥、多米尼加、格瑞那達地區納入自己的殖民體系。
英國殖民擴張的第二個階段,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後期。這個階段,是英國爭奪歐亞大陸的階段。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就開始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印度半島成為了英國主要的殖民重點。同時,在非洲地區,英國也加緊了殖民控制。這一階段,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間。
英國殖民擴張的第三階段,是爭奪非洲殖民地,在這一階段里,英國在非洲大肆殺戮,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到了20世紀初,世界領土基本被瓜分完畢,其中英國所佔份額最大。英國憑借這三次殖民擴張,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知識 拓展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的背景
歐洲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是歐洲原始資本積累的最重要方式。為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那麼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的背景是什麼呢?
荷蘭的殖民擴張和掠奪
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的背景,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經濟。由於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在此時產生,社會對黃金白銀等貨幣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使西歐資本主義社會不得不尋找新的黃金白銀產地。
第二個方面就是《馬可波羅游記》在歐洲大熱,西歐人對東方的財富及其嚮往。他們想要去那個遍地黃金的地方,來為自己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場。但是歐洲區域狹小,資源和市場都不夠其發展,因此西歐需要進行殖民掠奪和擴張,來取得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而此時新航路的開辟和 航海 技術的發展,為歐洲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提供了技術支持。
第三方面就是歐洲大陸的其他地區,經濟條件依然十分落後,甚至有些地區依然是原始生活的狀態,這就為西方的殖民統治提高了條件支持。 文化 的差異使得他們能夠很好的進行殖民統治。
歐洲殖民擴張的第四個方面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首當其沖。這兩個國家積極向外開拓殖民地,為本國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引起了歐洲各國的紛紛效仿,從此以後,歐洲的絕大多數國家,都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
殖民擴張的影響
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改變了近代世界的進程,原本毫無關聯的區域,在殖民擴張的影響下,逐漸連在了一起。使得世界地區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的擴大,甚至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
當然這是對整個世界來說的。對殖民國家來說,殖民擴張使他們從殖民地獲得了大量的財富。還為西歐提供了廣泛的海外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的那些商人們,獲取了高額利潤,為他們進階仕途提供了條件。由於資本的原始積累,在英國出現了資產階級新貴族。這些貴族,依靠手中的經濟資源,逐漸控制的議會,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 政治 基礎。
對那些殖民地而已,西歐殖民擴張,給他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殖民地國家,不僅要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廉價的原料,也要接受商品傾銷帶來的後果。殘忍的掠奪,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長期落後。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不過有一點也是要值得肯定的。亞非拉地區,在工業革命的沖擊下,原有的生產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文化觀念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日本原來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但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在西方資本的入侵下,接受了資本主義文化的改造,最終成為了亞洲第一流的強國。這也是殖民擴張帶來的機遇。
但是日本僅僅只是一個特例,更多的亞非拉國家,在殖民擴張中,失去了主權和領土,成為了任人宰割的對象。
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關系
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這兩者之間有相同的聯系,但也有不同的區別。要研究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關系,首先要明確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含義。
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都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和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時期的方式,這也是早期資本原始積累和工業發展的必然過程。殖民擴張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和方式,殖民掠奪是殖民擴張的目的。十八至十九世紀這段時間里,西歐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迅速,狹小的國內市場已經無法消耗工業革命帶來的產品。國內銷售、投資、生產的循環膨脹,已經成為了限制資本主義發展的瓶頸。因此,向海外傾銷產品、獲取原料成為了當務之急。這就是殖民擴張,實質上也是資本的擴張。這種擴張包括資本的入侵和劃分勢力范圍。
殖民擴張為殖民掠奪奠定了基礎。殖民掠奪包括奪取殖民地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早期殖民掠奪的方式,包括海外移民、奴隸貿易販賣鴉片等等。到了後期,殖民掠奪由商品輸出變成了資本輸出。殖民地的經濟結構,被殖民者進一步控制,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到了十九世紀末,西歐各國都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方式變得稍微的溫和。但是這改變不了被統治國家殖民化的趨勢。
這就是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關系,雖然這兩者之間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資本的積累,都是對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傷害。
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
歐洲的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那個年代裡,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逃過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
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包括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這一個時期,以英國為主的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兩次戰爭,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在政治上,中國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國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國內的矛盾、革命任務以及革命性質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在經濟上,中國被迫卷進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了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在思想上,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浪潮,客觀上瓦解了封建 教育 體現和科舉制度;在外交方面,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被徹底打破,中國融入了世界的懷抱。
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的第二個階段,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此時的中國民族危機更加深重。政治上,清王朝已經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內部矛盾越來越激烈,民主主義運動此起彼伏;經濟上,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被西方摧毀,中國進一步成為了列強的經濟附庸;在思想文化方面,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國第二次思想解放,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影響,有利也有弊,但是總體來說,國家的近代化也是世界潮流的趨勢,若是跟不上世界的潮流,最終會被 歷史 所拋棄。
葡萄牙的殖民擴張介紹
葡萄牙殖民擴張活動,開啟了歐洲對外侵略的大門。西方的近代史發展,也從葡萄牙的殖民擴張開始。
1415年,葡萄牙人就開始佔領了摩洛哥的休達地區。之後,葡萄牙的 探險 隊一直向南探航,希望能夠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因為此時原本通往東方的絲綢之路,已經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堵塞。中西方經濟交流完全處於癱瘓狀態。為了獲得東方更多的瓷器和絲綢,西方不得不開辟一條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的迪亞士,開始沿著非洲西海岸南行,他率領船隊,到達了非洲的最南端,並將最南端的那塊非洲土地,命名為好望角。這是葡萄牙人探索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到了1497年,葡萄牙的探險家達·伽馬率領一支規模較大的船隊,繞過好望角,抵達了印度的卡里庫特。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繞過好望角,葡萄牙人開辟了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開始了殖民擴張。它將擴張的重點放在亞洲和非洲地區。1500年,葡萄牙殖民者將巴西納入了他的殖民體系。1557年,中國的澳門被葡萄牙佔領。
但是葡萄牙殖民擴張,並沒有給葡萄牙帶來強大的國力。雖然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但是葡萄牙貴族將掠奪來的黃金都購買了英法奢侈品,導致資金流入了其他國家。沉醉在奢侈品夢鄉的葡萄牙,最終喪失了殖民強國的地位。
猜你感 興趣 :
1. 《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和掠奪》練習題及答案
2. 英國殖民地的獨立歷程
3. 大國崛起之英國觀後感1000字
4. 英國為什麼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5. 英緬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6. 英國茶文化的歷史
E. 英國 殖民地
自治領(Dominion) 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制度下一個特殊的國家體制,可說是殖民地步向獨立的最後一步。
在19世紀,所有實行自治或半自治的英國殖民地,尤其那些已具有自身憲政體制的,如加拿大,澳洲,都被稱自治領。它們都是由殖民地 (Crown Colony) 或自治殖民地 (Self-Governing Colony) 進化為自治領。
歷史
最初,除內政自治,自治領有自己的貿易政策,有限的外交政策自主,也有自己的軍隊,但英國政府才有宣戰權。惟1931年前自治領的體制並無法理依據。自治領的憲法由英國國會制定,自治領本身無權修改,但可提請英國國會修改,而一般英國國會都會同意,自治領制定自己的憲法的日子很多時都被視為自治領真正獨立的日子。
發展
殖民地成為自治領的時間:
加拿大(Dominion of Canada):1867年
澳洲(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1901年
紐西蘭(New Zealand):1907年
南非(Union of South Africa):1910年
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1922年
紐芬蘭:1907年 (惟雖然紐芬蘭政府行使自治領權力,但拒絕宣布成為自治領,因此英國於1934年暫停其自治領的身份。紐芬蘭並於1949年加入加拿大成為加拿大第10個省,英國正式把紐芬蘭剔出自治領的行列。)
法理依據
在1931年,英國國會通過了Statute of Westminster,並在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法例訂明以下殖民地為自治領:
加拿大
澳洲
紐西蘭
南非
愛爾蘭自由邦
但法例也訂明,自治領的主權仍屬於英皇。直至1949年,英國國會通過British Republic of Ireland Act of 1949,宣布愛爾蘭主權不再屬於英皇,愛爾蘭完全獨立。
從自治領到英聯邦
自二次大戰後,英國國力大幅衰退,美國取代之成為西方國家(包括各英國自治領)的援助來源和盟友,令英國和各自治領的關系被削弱。1942年2月,澳洲就單方面從英屬緬甸撤軍。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脫離英國獨立後,英國把自治領部和英聯邦關系辦公室(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合並。
英國曾希望非洲殖民地尊從自治領制度從殖民地成為自治領,迦納於1957年成為自治領,但在1960年即獨立成為共和國,其他殖民地也直接獨立,未成為過 (或只短時間成為過)自治領。自治領制度成為殖民地步向獨立的過渡制度。
英國非白人占人口多數的殖民地二戰後成為自治領和獨立的時間:
迦納:1957年成為自治領;1960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奈及利亞:1960年成為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坦噶尼喀 (坦尚尼亞):1961年成為自治領;1962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烏干達:1962年成為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肯亞:1963年成為自治領;1964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馬拉維:1964年成為自治領;1966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因此真正長期為自治領的都是白人占人口多數的殖民地。
自治領的制度隨殖民地的獨立和各自治領行使越來越多的權力而演變成英聯邦的制度:就是各英聯邦成員都是前英國殖民地,其中16國繼續承認英皇為國家元首 (Head of State),但除此外可說是跟英國再無任何特殊關系,英國在這些英聯邦國家沒有任何特權。英聯邦成員國關系平等,只成為一個近乎於聯誼的組織。
最後的自治領 - 加拿大
按1867年的Constitution Act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一直存在至1982年,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並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真正完成獨立。最後一個英國自治領也從此在歷史中消失。
自治領與英國的關系
外交
最初, 自治領的外交由英國外交部負責,1907年,英國殖民地部屬下成立了一個專責的部門負責自治領的外交事務。1909年, 加拿大首先成立了自己的外交部, 但實質外交事務仍經由加拿大總督(由英皇委任的英皇代表)、加拿大駐倫敦專員 (High Commissioner) 和英國駐外國的使節進行(加拿大在1880年成立了駐倫敦專員公署,澳洲在1910年跟隨成立駐倫敦專員公署)。1914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一次大戰),並在沒有詢問各自治領的意見下代表各自治領向德國宣戰,引起部分加拿大官員不滿,也在南非引發反英浪潮。1918年2月,加拿大在美國華盛頓成立戰時代表處,處理英國從美國得到的軍用物資。
1919年,各自治領各自成為凡爾賽和約的獨立締約國(雖然他們都沒有自行向德國宣戰),但和約仍是由英國代表各自治領談判。1922年,因各自治領反對英國對土耳其進行軍事行動而令英國和土耳其和談。一戰後,各自治領漸漸自行處理外交事務,1923年3月,加拿大自行與美國簽訂 Halibut Fisheries Agreement (一個漁業協訂),是自治領首次自行簽訂國際條約。1926年6月,英國殖民地部屬下的自治領外交事務處升級為獨立的部門。
1926年11月,英國在 Balfour Declaration 中同意自治領和英國在外交事務上有平等地位。1927年,加拿大成立駐華盛頓代表處。1928年,英國成立駐渥太華專員公署,處理英國對加拿大的外交事務,結束由加拿大總督同時處理行政事務和英國對加拿大的外交事務的安排。1931年,Balfour Declaration 獲英國國會通過,後陸續獲各自治領的國會確認。
二戰後,各自治領漸漸接管所有的外交權力:1940年,澳洲成立駐華盛頓代表處,1943年,加拿大把駐華盛頓代表處升級為大使館。
國防
在自治領制度初期,英皇保有宣戰權,因此當英國向外國宣戰,各自治領的軍隊也自動投入作戰,但保留自己的旗幟,如加拿大軍隊仍以加拿大軍隊而非英軍的身份參戰。因英國宣戰而令自治領參戰的有布爾戰爭和一次大戰。這制度可說有點像中國周朝的諸侯制度:諸侯保有完全的自治和有限的外交權,也有自己的軍隊,但在天子令下便要出兵勤王。
這制度在二次大戰時受考驗。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但其自治領卻有不同反應:
澳洲沿用舊制,認為法律上澳洲已自動向德國宣戰,無須另行宣布
紐西蘭宣布若英國開戰,紐西蘭便參戰
加拿大即時召開緊急國會會議,通過向德國宣戰(此做法雖然結果與澳紐的做法一樣,但法律上加拿大卻獨立行使了宣戰權,自行向德國宣戰)
南非在數星期後才由國會通過向德國宣戰
愛爾蘭宣布保持中立,並根據1938年與英國的協議要英軍撤出愛爾蘭(愛爾蘭由此至終在二次大戰時保持中立, 沒有參戰)
這事件加速了各自治領完全走向獨立。
自治領與自治殖民地
20世紀初,自治領和自治殖民地的分別是自治領有「國家」(nationhood) 的身份(也就是政治上徹底的獨立自主),自治殖民地只有內政的自治,但自治領在外交、國防和國際貿易上也有一定的自治權,其在這些范圍的自治權利並在之後的數十年逐漸增加,直至完全控制有關的權力,成為獨立國家。
參考資料:http://hi..com/死神_黑崎一護/blog
F. 高一歷史,荷蘭,英國是怎樣進行殖民擴張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一.英、法、荷的殖民擴張
1.英國
16世紀英國海外活動的特點: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同一般的商業結合。
1588年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並由此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
英國的擴張在北美:
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還在西印度群島奪取了許多島嶼如牙買加等、馬薩諸塞、倫敦公司在17世紀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國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
2.法國
A.法國地北美進行殖民活動,也同英國一樣開始於17世紀初,主要建立了新法蘭西和路易斯安那
B.在印度,法國在印度東海岸建立了本地治理等殖民據點
3.荷蘭
荷蘭的殖民擴張,幾乎和英國同時
在亞洲(印尼的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台灣,日本)
在非洲(好望角)
在北美(哈德遜河流域,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二.英、法、荷的殖民爭奪
1.英荷之間
英國發布《航海條例》的目的是什麼?結果又如何?
英國1561年的《航海條例》:
……航海乃是謀求本共和國福利與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從此以後,……無論為英國人或別國人的殖民地所生長、出產或製造的任何貨物或商品,如非由屬於本共和國人民所有的任何種類船舶載運,皆不得輸入或帶進英吉利共和國,或……殖民地或領土;……如違反本條例,其全部進口貨物,應予沒收,運載該項貨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應一律沒收。
結果: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改名紐約,荷蘭喪失歐洲強國
地位。
2.英法之間
18世紀英法之間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
英法發生七年戰爭(1756-1763)
交戰的結果:
法國戰敗,在印度,法國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在北美喪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蘭西.
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3.爭奪的結果
結果英國侵佔印度大片領土,法國殖民勢力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和新法蘭西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三.殖民主義和罪惡
1.殖民主義政策
殖民擴張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歐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奪是通過野蠻血腥的用段實現的.
新航路開辟之後的約一個世紀多一點,以墨西哥為例印第安人口就減少了90%。關於基督教殖民制度,有一位把基督教當作專業來研究的,威.豪伊特曾這樣說過:「所謂的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採取的野蠻和殘暴的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 引自《資本論》
直接搶奪金銀,掠奪財富、資源和勞動力
2.殖民主義的後果
殖民主義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著卑鄙貪欲、野蠻暴行的歷史,其罪惡是馨竹難書的。
G. 英國殖民地發展的過程 主要是英國如何逐漸的建立世界殖民體系
英國,又稱大英帝國,是一個老牌殖民大國,其發展殖民地的過程開始於伊麗莎白一世,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到達了鼎盛,故又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女王也被稱為歐洲的祖母。
伊麗莎白時期,世界正處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海上貿易十分頻繁,海上霸主西班牙尤為厲害,英國漸漸崛起,終於,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地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H. 英國的殖民史
近代英國通過對外殖民掠奪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近代早期,英迅蘆國通過殖民擴張,掠奪殖民地財富,並且向殖民地傾銷商品,喂飽了國內的資產階級和工商業階級。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更向全球擴展殖民勢力。英國侵略史如下:
1337年-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頭號海上強國;
1600年英國侵入印度;
1688年之後又瘋狂擴大地盤,在非洲甘比亞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全征服了緬甸和馬來亞,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佔領了許多島嶼,並侵佔了紐西蘭,把它們統統並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租昌桐的版圖;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佔領中國香港島,獲得五個通商口岸;
1854年克里米亞戰弊坦爭(與法國、土耳其聯盟打俄國),為了向土耳其深入勢力;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更大規模攫取在中國的殖民權利;
1900參與八國聯軍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