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鴉片戰爭為什麼洋人只有幾千人就能打敗中國這么大的國家
1.英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能夠利用海運機動優勢屢屢在清廷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發起攻擊。局部上總是以多打少,戰術類似於抗日戰爭的日軍。清軍總兵力占優,但在各局部戰場,總是人數不多。例如英軍在1840年6月首次封鎖廣州口岸後便在2個月的時間里迅速北上機動,一路攻城略地後進抵北方的天津外海,第一次迫使清廷的戰爭意志出現動搖。1841年1月,已經返回廣東沿海的英軍,又在清廷故意拖延談判的情況下,迅速的發動虎門之戰。此後擊敗控制了廣東及附加的珠江三角洲地區。1841年,由璞鼎查率領的增援部隊抵達廣州後,果斷放棄與廣東清軍主力的接觸,北上再次佔領廈門與浙江的寧波等地。而清軍為了反攻浙江沿海的淪陷區,組織的部隊到1842年3月才逐漸到齊。結果,這些從全國多個地區小規模調配拼湊而成的部隊,在浙東反擊戰中一敗塗地。5月,英軍又主動放棄舟山以外的浙江佔領區,北上攻破了扼守長江入海口的吳淞。7月英軍攻克了長江下游的重鎮鎮江,到8月4日,抵達了尚沒有做好足夠准備的南京。
2.英軍逼近南京地點選擇准確。清代必須依靠東南的糧食和稅賦。南方的大量糧食和錢糧要依靠京杭運河從南方運往北方。因為北方經過千年的開發和人口繁育,土地承載力已經大大下降,而都城和大量駐軍、糧庫又主要在北方,因此,從明朝開始就非常依賴大運河把物資從南方運到北方(拋棄了元朝的海運),一旦漕運被切斷,北方立刻就會陷入物資匱乏的飢荒,北京的近百萬人口,尤其是「八旗國本」,將陷入無米下鍋的境地,而清朝財政的核心支柱也被一刀斬斷。所以漕運要點南京就是逼迫清帝國屈服的要點。
3.英軍的機動優勢降低了軍事開支,而清軍動員兵力耗資巨大,已經面臨財政破產。這場戰爭,清朝調動了全國經制軍隊總兵力的1/6,行程萬里增援前線,至於各地方的發動的團練、鄉勇,更是達到了數十萬人次。清朝以比大英帝國少得多的財政收入,支付了3倍於英軍的軍費開支,在萬裏海防線處處設防,到處鑄炮添兵。按照1840年至1842年戰爭中的財政支出規模,清朝繼續耗下去,也必將陷入財政破產的境地,因為在鴉片戰爭之前,國庫存銀已經不足1000萬兩,而整場戰爭,已經花費了3000萬兩,只是還沒有在戶部報銷。不過只要王朝存在,這種負擔各省分攤一下,壓一壓百姓,沒什麼大不了的,可如果南京城丟失,也就意味著長江以南不為清朝所有,「國朝武力」的神話一朝破滅,用什麼「漢奸帶路以致丟失海口」的傳統托辭都不足以向天下百姓解釋。這種情況下,清朝面臨的就不是「破產」危機,而是中央無力威懾地方所導致的政權整體崩潰,也就是「脆斷」。而英國鴉片戰爭總共花費了4,215,413英鎊(包括各個方面報的「花賬」,如東印度公司),約合10,859,920兩白銀,英國1840-1841年度財政收入約為5200萬英鎊,這個軍費中的230多萬英磅還是東印度公司墊付的,以這個規模來說,英國即使再增兵2萬,接著打10年,也毫無壓力。
4.英國提出的談判條件,相對這個前景來說,完全算不上苛刻,當時的議和大臣伊裡布甚至認為「英國人誠信不貪財」,就是在賠款問題上,英國並沒有獅子大開口,這種「稱贊」可謂可笑又可憐,卻又無可奈何。在割地問題上,英國也沒有堅持割讓香港之後再割舟山群島的要求,只是提出要佔領舟山作為「抵押」,直至清朝履約賠款為止。至於香港,早已被英國事實佔領,並蓋房設炮,道光皇帝雖然不斷嚴旨切責,廣州方面的清軍卻根本無力收復,到最後,皇帝本人也面對了現實,僅僅要求「嚴防死守」罷了。可以說,站在清政府的角度衡量上述條件,和談無疑是當時最佳的選擇,談判條件也可以接受。
❷ 為什麼中國軍隊沒有擋住英法聯軍的入侵
你問的因該是鴉片戰爭吧?
當時中國一開始並沒有戰敗,英國起初希望在廣州打下來中國,以廣州為切入點,打開中國市場,當時英國是以印度為基地攻打中國的,所以選擇了離印度較近的廣州為切口,由於英國長期在廣州走私鴉片,所以對廣州比較熟悉,但是由於林則徐上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海軍,所以海軍的力量還是比較強大的,因此他並沒有成功的打開市場,於是他們選擇了北上,攻打廈門,但由於同樣的原因,也沒打下來,於是,英國開始懷疑中國能否打得下來,當時的英國的軍艦也沒現在這么發達,補給艦跟不上,越往北走,危險越大,應為他們很有可能不能及時得到補給,他們孤注一擲的攻打了定海,沒想越往北走,海軍實力越弱,但定海人民在1842年6月,將英國人打走了,1842年8月,英國軍艦侵入南京下關江面,切斷了清政府漕糧要道,清政府被迫議和。
當時戰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像沒有一個強大的海軍,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沒有能管理好海軍的軍事將領,沒有正確的戰略方針。
很重要的一點!!!!當時清政府正在修建圓明園,由於資金不夠,很多人便告訴慈禧,說要抽調部分軍費,說是當時那些錢是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的閑錢,於是抽走了一大筆軍餉,導致經濟力量的嚴重不足。
而火燒圓明園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了,當時英軍並沒有完全燒毀,因為圓明園實際上是非常龐大的,英軍再搶砸之後,放火燒圓明園,但並沒燒毀,圓明園的真正破壞是在之後的戰爭中不斷被別國侵入造成的。
❸ 清朝幾十萬的軍隊為什麼打不過英國幾千的兵
清的國策是防漢,而不是抗外敵。
外敵敗了割地能割很久,漢人是滿人的100多倍,漢人如果得勢起來了,立馬就丟天下。
終清一朝,這個根本國策都沒有變過。
真要對付英國,硬鋼能不能贏?
賬面上看,當然能贏。調動個10萬正規軍慢慢耗慢慢圍,打焦土總能耗得掉英國人。
問題這數萬正規軍,不能出漢人,出了漢人不能讓他們真的不受約束打勝仗,否則封賞很麻煩。而且真的手握十萬大軍,滿人中央自己都怕,得防作亂,得有牽制,得卡其咽喉,還不能重賞。
出滿人,滿人本來就不夠,怎麼可能用全滿人軍隊?而且滿人入關後腐化得相當厲害。
清的國策導致其要愚民,要扼殺底層上升通道,最終國家的向心力極差,民族覺醒率極低。其實清雖然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是他真正能統合發揮出來的真實國力,在中國歷史大一統王朝里,前3都進不去。
清朝其實是個表面上封建制度,底子里奴隸制的王朝。清弱就弱在防漢這2個字上
我們用現代的眼光看,肯定覺得清的統治層很奇怪。可是如果把自己代入到清那幾個皇帝再看看,和英國打全面戰爭,勝負肯定不是百分百的,最多6、7成勝算。問題打贏了,能得到什麼?滿人入關,他已經是既得利益者了,打敗英國,一無所獲,拿不到賠款,得不到地。但是萬一敗了呢?立即內亂丟天下,上億漢人造反,怎麼壓?所以清寧可賠款割地。
❹ 為什麼拿破崙愣是打不過英國人
拿破崙折戟滑鐵盧 狹窄的戰場:滑鐵盧 的戰場太狹窄了,它的縱深不過3公里多 ,最大的寬度一共只有6公里多。一條大 道將其切斷分成為兩部分,在南面的艾南 斯高地的兩邊,有一道低矮的不規則的山 嶺,在北面又有另外一條更低的山嶺——布南尼。 對等的兵力:英軍統帥威靈頓 的手下有步兵4.9萬多人,騎兵1.2萬 多人,炮兵5000多人,火炮156門。拿破 侖方面步兵為8.4萬多人,騎兵1.5萬 多人,炮兵7000多人,火炮246門。雙方 兵力旗鼓相當。 最後的哀嘆:當日下午6 時,夕陽照著山坡。拿破崙將他手下的4 000名近衛軍統統投入到進攻中。這些官 兵冒著英軍的炮火,奮力拚殺,終於佔領 了山脊。就在這當兒,英軍統帥威靈頓指 揮近衛軍撲了上去,殘陽夕照之下,法軍 血肉橫飛。目睹拿破崙慘敗的威靈頓流著 眼淚說:「勝利是除失敗之外的最大悲劇 。」 「眼下一切都完了!」拿破崙哀嘆道。 到了晚上9時,拿破崙只好帶著1萬名殘 兵敗將,且戰且退,往巴黎逃去。 1815 年6月18日,在比利時的滑鐵盧發生了世 界近代史上著名的會戰,拿破崙所率法軍 被英國、普魯士聯軍擊敗,這位世界史上 的著名統帥隨之以退位結束了政治生涯。 如今在風光秀麗的比利時,最有名的旅遊 勝地是滑鐵盧。除了少數英國人還緬懷本 國名將威靈頓,個別德國人還知道扭轉此 戰局面的普魯士名將布呂歇爾,大多數游 客是來憑吊失敗於此的拿破崙,猶如中國 人講起楚漢之戰多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 項羽所嘆息。 ■拿破崙司令部舊址的望遠 鏡、軍刀和行軍床引來不少懷舊幽情 滑 鐵盧是布魯塞爾以南20公里的一個小鎮 ,往南5公里外芳草萋萋的綠地中,隆起 一座50米高的小山,是當年英軍核心陣 地,沿226級台階可走上頂端一覽戰場全 貌。山頂有一尊威靈頓用戰場上廢鐵鑄成 的「滑鐵盧雄獅」,而參觀者最注目的還是 南部那幢紅頂黃色的二層小樓,即拿破崙 司令部舊址,裡面陳列的望遠鏡、軍刀和 行軍床引來不少懷舊幽情。 舊址旁有一 個圓桶形紀念館,環形牆壁上由法國畫家 所繪百米壁畫堪稱歐洲美術史上一絕。其 色彩鮮艷,人馬栩栩如生,再加上油畫前 面輔以類似真實景物的泥塑,倒卧的人馬 、丟棄的兵器和踐踏的枯枝敗草等經燈光 輝映,使人真有身臨昔日戰場之感。 恩 格斯曾稱贊拿破崙「甚至在遭到失敗的進 軍中也是一位偉大的統帥」,滑鐵盧之戰 也是典型例子。1815年3月拿破崙從流放 地突然登陸法國南海岸,不費一槍一彈, 便在民眾和軍隊歡呼聲中進入了巴黎,趕 走了波旁王朝重新當上皇帝。被他打怕了 的整個歐洲馬上宣布,拿破崙是「人類的 敵人」,英、俄、奧、普的70萬軍隊從四 面八方向法國進攻。此刻拿破崙只有不足 20萬正規軍,有一部分被國內旺德等地 叛亂牽制,僅12萬人可機動。在分兵抵 御毫無希望的形勢下,拿破崙堅持有機會 就向敵軍進攻以求得殲滅的原則,絕不消 極防禦坐等挨打,在6月14日跨過比利時 邊界向英、普軍進攻,從而引發滑鐵盧一 仗。 四天後的決戰結局,卻是拿破崙失 敗,這並非攻勢防禦的原則有錯,而在於 戰爭舞台上的條件已非昔日可比。那位歐 洲史上最大的軍事天才,再也無法導演出 勝利的劇目。 ■哀號之聲不絕於野,成為 滑鐵盧戰場的最後景象 對6月18日拿破崙 在滑鐵盧指揮的失誤,百年來許多史論作 品和文學作品中都爭論不休。從事件本身 看,一代名帥確是因許多偶然因素,才輸 給了二流將領威靈頓和布呂歇爾。 拿破 侖的原計劃是先以自己12萬軍隊消滅8萬 普魯士軍,再打7萬人的英軍。16日這天 ,他在林尼殲滅了布呂歇爾所率普軍2萬 人,自己損失萬餘人。如不是內依元帥所 部遲緩,此仗有可能達成全殲,這樣他集 中局部優勢各個擊破的計劃便會實現。 次日,拿破崙可能是出於偶然,違反...
❺ 橫掃歐亞大陸的幾十萬蒙古騎兵,為何沒有能征服印度大陸
說起成吉思汗指揮的蒙古騎兵,相信很多人都會聞之色變。蒙古騎兵的赫赫戰功是有目共睹的,歐亞大陸上的君主都十分頭疼。蒙古帝國的疆域也是空前的,就連後來的大英帝國和沙俄,也不如蒙古。既然蒙古騎兵如此強悍,蒙古為何沒有能夠征服印度大陸呢?
一、鐵木真曾經計劃進攻印度大陸
蒙古帝國崛起之後,首先遭遇了花剌子模國的挑戰。花剌子模國是中亞地區的強國,因此其有足夠的地區與蒙古叫板。但是鐵木真的報復行動是花剌子模國沒有想到的,而且規模那麼大,規模那麼狠。最終花剌子模國被打得一敗塗地,蒙古軍隊深入花剌子模國境內。花剌子模國與印度的西北部接壤,在打垮花剌子模國之後,鐵木真計劃南下進攻印度大陸。從當時的情形來看,鐵木真對印度並不熟悉。但鐵木真提出這個想法以後,卻遭到了眾多貴族的反對。原因很多,主要歸納為三點。第一,長期的征戰已經使得軍隊十分疲勞;第二,對印度缺乏必要的了解;最重要的是第三,想進攻印度只能通過幾處山口,後勤補給十分困難。智囊耶律楚材也不贊成進攻印度,所以鐵木真一生中沒有進攻印度大陸。
鐵木真去世之後,窩闊台繼承了大汗之位。當時,蒙古已經制定了西征計劃。在蒙古大軍的進攻之下,中亞地區各國先後被蒙古軍隊佔領。也正是在這次西征中,蒙古軍隊佔領了印度的北部地區。但也僅僅是北部部分地區,總體的面積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戰爭,蒙古對印度有了豐富的了解。看似強悍的印度象兵部隊,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蒙古主要的進攻方向是西亞,因此沒有抽出軍隊進攻印度大陸。接下來,蒙古開始全力進攻南宋王朝。本來蒙古沒有把南宋放在眼裡,結果用了將近50年時間。此時的蒙古帝國面臨一個問題,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以及疆域遼闊造成了局部控制。蒙古大汗已經無力控制整個帝國,他最多能夠指揮大汗本部,四大汗國就是這樣出現的。
二、蒙古軍隊隨後曾經多次進攻印度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這個政權的性質已經變了,其不再是之前的那種游牧政權,而是一個固定的政權。而且忽必烈對四大汗國根本沒有控制力,在這樣的前提下,忽必烈根本沒有能力進攻印度。忽必烈當時一心要進攻越南和日本,也抽不出精力進攻印度。元朝沒有進攻印度,不代表四大汗國沒有這個心思。就在元朝已經逐步走上正軌的時候,中亞地區的蒙古軍隊先後幾次進攻印度。不得不說,印度軍隊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先後幾次大戰,印度軍隊都被打得一敗塗地。但一個問題出現了,蒙古軍隊屢屢擊敗印度軍隊。可是蒙古軍隊無法在當地建立有效的統治,基本上蒙古軍隊一撤退,被佔領的地區就保不住了。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和印度的實際情況有關。
印度大陸當時是一個什麼情況呢,最明顯的就是多政權多民族並立。在印度大陸上,有100多個民族,民族問題很嚴重。印度大陸一直是多政權並立的情況,沒有一個政權統一過印度大陸。即使是後來的莫卧兒帝國,也沒有能統一印度南部地區。印度大陸何時算統一呢?基本上是英國控制印度之後。英國登陸印度時,印度還是多政權並立的局面。經過英國人一百多年的經營,已經將印度大陸拼接成了一個整體。在英國統治下,那些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並不重要。但是英國勢力撤離印度大陸之後,之前的一系列問題都出現了。1947年,英屬印度殖民地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隨後還出現了孟加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