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政治思潮、經濟情況
經濟情況:
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英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當時英國的經濟佔到了全球的70%。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發明浪潮洶涌澎湃,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於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
政治思潮:
國內的政治斗爭的角逐和工人運動的崛起,更是跌宕起伏十分焦灼,而維多利亞女王則恪守著君主立憲制,做女王權力范圍內的職責,並稱為「維多利亞風尚」。主要有以下幾種思潮:
工人階級 英國的憲章運動:是英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單獨的政治活動,目標是徹底進行議會改革,使議會真正代表人民,斗爭方式也是激進主義的。
保守貴族 英吉利上等的貴族階級在失去了一部分本屬於他們政治上的特權時,他們並不因此而消極地退出政治生涯,而是及時的調整心態,變通一切以求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勢。1832年的改革因其社會發展的局限,「選權斷片似的零售似的擴充固然講不出什麼邏輯的道理來,」然民主運動的依次漸進對於英吉利民族的鞏固卻是極好的開端。1834年皮爾在一次競選演說中表示,「托立黨應該支持改革,只要這種改革是出於善意,並且對推廣現存的制度有益。」這就是有名的「坦姆沃宣言」。
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美國的廢奴運動正是這一進步思想的體現。
② 鐵路標志事件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光榮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新生產關系釋放了生產力。手工工場技術的精細化和專業化使得生產過程得以簡化,為機器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從而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序幕。這場革命最初起源於紡織行業,大機器生產逐漸主導,蒸汽機的發明隨之而來,進而催生了公路蒸汽車,即現代汽車的雛形。1825年9月27日,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的開通,世界上第一條由蒸汽機車牽引的永久性公共交通線路正式啟用,由斯蒂芬森設計的「旅行」號列車從伊庫拉因車站出發,全程31.8公里,展示了鐵路運輸的革新性。
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的運營標志著近代鐵路運輸業的開端,它的快速、便捷和經濟特性贏得了廣泛的認可。英國成為鐵路建設的先驅,19世紀50年代是高峰期,至1880年主要線路基本完成,全國形成了覆蓋32000公里的鐵路網。隨後,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如義大利1839年,美國1830年,瑞士1844年等,各國都開始修建自己的鐵路系統,以提升交通效率和經濟發展。
截至某個時間點,各國的鐵路建設情況如下:
這些鐵路的發展不僅改善了國內交通,也促進了全球的工業化進程,展示了鐵路在連接國家和地區、推動經濟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鐵路(railway,railroad,rail)是供火車等交通工具行駛的軌道。鐵路運輸是一種陸上運輸方式,以機車牽引列車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行走。但廣義的鐵路運輸尚包括磁懸浮列車、纜車、索道等非鋼輪行進的方式,或稱軌道運輸。鐵軌能提供極光滑及堅硬的媒介讓列車車輪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滾動,使這上面的人感到更舒適,而且它還能節省能量。如果配置得當,鐵路運輸可以比路面運輸運載同一重量物時節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鐵軌能平均分散列車的重量,令列車的載重力大大提高。
③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為何強盛
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前接喬治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它的時限常被定義為1837年~1901年,即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統治時期。亦有學者認為,應將通過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的1832年視為一個新的文化時期的開端
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 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發明浪潮洶涌澎湃,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於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 維多利亞時代的文藝運動流派包括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以及後印象派等。藝術界呈現出群星奪目的盛景。 維多利亞時代還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作家、詩人和他們的傳世之作,如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簡·愛》)以及著名現實主義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等。社會風氣維多利亞時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稱,也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的繁榮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美國的廢奴運動正是這一進步思想的體現。那個時代的中上層階級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他們從遙遠的國度進口各種異國情調的香料、調料,用於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廚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這個時期,英國盛行下午茶,貴族們早餐豐富,午飯簡單,晚飯很晚。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漸漸成為一種例行儀式。事實上,圍繞著這種下午茶習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館開始設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小姐們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這個令人神往的時代,並沒有隨著維多利亞女王的去世而結束。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所謂「維多利亞時代」的真正結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第一屆世博會時期的水晶宮的倒塌宣告維多利亞時代的結束
經濟盛衰
維多利亞時代中期,英國達到強盛的頂峰,當時,它的工業生產能力比除其之外全世界的總和還要大,它的對外貿易額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英國的富庶已經使新老世界為之矚目,1851年一個法國人參加了在水晶宮舉辦的博覽會後說:像英國這樣一個貴族國家卻成功養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國,一個民主的國家,卻只會為貴族進行生產。所以,維多利亞中期的英國為他們的無可匹敵的地位洋洋得意,它這時是世界的貿易中心: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則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則遍及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長期以來早就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我們的棉花地,現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溫暖區域擴展。 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然而從70年代開始,英國工業獨霸全球的地位卻開始喪失了,其他國家迎頭趕上,而以美國和德國最為突出。以國民生產總值為例,在1880年~1890年的10年間,英國年增長率是22%,德國是29%,美國是41%。1890年~1900年這10年英國是34%,德國也是34%,美國是38%。但1900年~1913年,英國平均年增長率只有15%,德國卻增長30%,美國增長了39%。1880年,全世界製造品出口總額中有40%以上是英國的,到了1913年英國、德國和美國三個國家在製造品出口總額中的比例變成了29.9%、26.4%和12.6%,英國的下滑趨勢是十分明顯的。當然這只是相對下滑,從絕對數字上看,英國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維多利亞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富庶,直至它結束時都是這樣。 然而這種富庶更像是一種罪惡,在維多利亞時代,財富的分配始終不均,貧富對比十分明顯。一方面,有貴族宮殿式的庄園生活;另一方面,則是農人破敗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廠主舒適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則是失業工人絕望的生存掙扎。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一個國家存在著天堂與地獄的鴻溝。這一時期英國著名的保守黨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國說成是一個「兩個民族」的國家,「當茅屋不舒服時,宮殿是不會安全的。」與之相對應的,是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議會選舉制度等,都與時代格格不入。應該說「光榮革命」後英國建立起的這些政治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不過時過境遷,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這套制度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成為強盛之中的一道不和諧的陰影。我們僅以議會選舉為例,1715年選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47%,到1813年,則只佔25%了。1793年一個由輝格黨組成的團體「人民之友會」曾發表過一份報告,說英格蘭總共400多個議席中,佔一半以上的256個議席是由11075個選民選出來的。選民人數少對於貴族最為有利,它能使貴族寡頭利用賄選來操縱選舉。這樣在18世紀,賄選風氣盛行,幾乎每一個議員都是靠花錢買進來的。議員花錢進議會,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錢收買他們。於是腐敗之風盛行於政界,這就是「腐敗的舊制度」。 總之,在進入工業化之後,英國被許多成就陶醉了,沉迷於世界霸主地位的無限自豪中,他們將這一切歸結於英國的制度優越,而根本沒有想到,它的制度仍存在許多結構性弊病。它猶豫於對制度進行及時的變革,由此出現制度發展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積累了種種的問題,這對於它的強國地位是十分不利的,這是造成日後英國衰落的一個潛在隱患。實際上,直到19世紀下半葉,當英國越過強盛的巔峰時,許多人才開始對國家制度進行反思,進而開始了對政治制度進行大調整的改革時代。雖然這些調整與改革緩和了社會矛盾,清除了延續已久的積弊,但此時要挽回昔日的雄風已經不可能了。由此看來,一個國家或民族應隨時審視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不斷根據時代的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否則,優勢中存在的隱患會影響全局,英國的教訓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