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是哪位君主持續了多少年
一八三七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一九○一年逝世。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當中,英國控制全球海權,主宰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涌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
帕默斯頓這個名字中國人可能有些陌生,不過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他的那句名言:「大英帝國既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帕默斯頓勛爵可以說是無人不曉。此公於一八三○年首次出任英國外交大臣,先後擔任外相長達十六年之久;又在一八五五年和一八五九年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直到他於一八六五年去世。在這三十五年當中,維多利亞帝國的對外政策深受帕默斯頓的左右。其謀略之深遠、手法之高妙、算度之精密,縱觀幾百年來世界外交史,除了中國大外交家周恩來,再無人能與之相提並論。
讓中國人永世不忘的鴉片戰爭,正是當時擔任外交大臣的帕默斯頓所發動的。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際,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巨片>真實的記錄了這段歷史。正如這部傳世之作片首的題詞所言,「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
一八三九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乃是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氣概,更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忠報國。不過,以林則徐的精明強干,只要他對海外的局勢有起碼的了解,就決不會選擇一八三九年來查禁鴉片。林則徐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認識到,他真正的對手不是廣州的那群鴉片販子,而是遠在倫敦的帕默斯頓。
歷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體。英國步步東來直至用堅船利炮打破清朝的大門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但這場戰爭在一八三九年爆發卻又有其偶然性。對西方缺乏最起碼了解的大清王朝誤打誤撞的選擇了一個最糟糕的時機。恰恰正是在一八三九年,帕默斯頓辦成了一件在歐洲外交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他創建了一個國家。
法國東北部和荷蘭南部沿海地區是一片無險可守的平原,任何控制了這里的敵對勢力都會構成對英倫三島的巨大壓力。一八一五年,正是在這片平原上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擊敗拿破崙,解除了有史以來對英國最大的威脅。自此之後,確保這片土地不落入任何歐洲大陸強權之手便一直是英國的目標。英國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維也納和會把這片土地劃歸荷蘭的結果是一八三○年革命爆發。一時間,法國、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各國軍隊雲集,眼看一場大戰就要到來。
剛剛出任外相的帕默斯頓清醒的認識到,要想確保這片平原不成為反英勢力的跳板,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要獨立,而且要中立,而她的中立必須得到歐洲的一致承認。經過整整九年堅持不懈的奔走斡旋連橫合縱,在關鍵時刻幾次動用英國主力艦隊在英吉利海峽陳兵示威,帕默斯頓終於成為奇跡的創造者。一八三九年,英法普奧俄五大歐洲強國簽署了承認比利時獨立的公約,並庄嚴的宣誓公認比利時為永久中立國。未經比利時的請求,締約國軍隊不得踏入比利時一步。
倘若林則徐禁煙是在一八三○年,全力周旋比利時事務的帕默斯頓就很可能無暇東顧,被集中在本土的英國艦隊也根本抽不出兵力開赴遠東。而一八三九年比利時公約剛剛簽署,整個歐洲聽到帕默斯頓勛爵的大名都在發抖。在討論「廣州事件」的內閣會議上,外交大臣用拳頭錘著桌子咆哮道:「這不僅關繫到英國商人的利益,而且關繫到女王陛下的尊嚴。」戰爭的決策就這么定下來了。
比利時公約對於俄奧兩家關系不大,樂得做順水人情;法德卻都受到了這片緩沖帶的限制;佔了大便宜的只有英國一家。帕默斯頓的成功一舉奠定了英國「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外交政策,大英帝國的國家利益變成了歐洲的「正義與公理」。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期間,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即援引這項公約要求交戰雙方不得侵犯比利時的中立,儼然是歐洲秩序維護者的派頭。一九一四年英國對德宣戰同樣是援引比利時公約,勞合喬治在演說中公開斥責德國背信棄義入侵比利時是「不折不扣的惡棍」。相比美國當年在「上海公報」中全盤接受中國的條件,如今又拿著惡棍的帽子到處亂扣,不能不反襯出不列顛紳士「帝國的手腕」是何等的老辣!
倘若是以帕默斯頓一流的手法,海灣戰爭之後必然是在優勢地位下和薩達姆簽署和約,隨即恢復和伊拉克的貿易;同時和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簽署條約,從法律上確定美國駐軍的權利;再抓住機會壓以色列讓步,按照當年美國自己制訂的聯合國決議實現以巴分治。如果以色列不放心,那可以正式簽署美以共同防禦條約,甚至安排以色列加入北約。現在回頭看,那是和平解決以巴爭端,從而使美國擺脫中東負擔唯一的機會。倘若當年走出這三步棋,中東早就全成了美國的勢力范圍,何至於如今搞得如此被動!
維多利亞帝國的衰落
「帝國的手腕」再厲害,也必須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帕默斯頓敢於發動鴉片戰爭,還不是因為英國海軍部告訴他:「只要英國一艘戰艦,半個夏天就能消滅清朝的全部水師。」維多利亞帝國的統治地位在一八六五年帕默斯頓逝世之際達到了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谷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仳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把這些用詞稍加改動,就可以立即用來形容美國人以當今世界主人自居的感受:歐洲各國是美國的小兄弟;俄國人是美國的手下敗將;印度人給美國編寫電腦程序;中國人給美國製造日用百貨;被打趴下了的日本則是美國領導下的仆從國家;歐佩克進貢石油,台灣人求賜軍火;聯合國是美國的傳聲筒;北約是美國的御用打手;世界銀行是美國的慈善機構;從喬治亞到菲律賓,美國大兵正在充當保護人;從東亞到非洲,綠色的美元是財富的象徵;至於山姆大叔不大方便出手的事情,自有土耳其以色列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無數小伙計鞍前馬後......
現在的時光是美國的「維多利亞時期」,美國甚至比當年的維多利亞帝國更加強大。然而,當維多利亞女王在一九○一年逝世時,又有多少英國人能意識到大英帝國百年的全盛時期即將隨她而去,預見到了即將到來的那兩場可怕的戰爭?事實上,維多利亞帝國興盛的緣由恰恰正是其必然衰落之所在。大國的興衰又豈是人力可以強求的?
英格蘭占據壓倒優勢的製造業、英格蘭堅不可摧的海上優勢和英格蘭無與倫比的金融體系構成了維多利亞帝國興盛的三大支柱。一八六○年的英國以全世界區區百分之二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百分之五十三的鋼鐵和百分之五十的煤炭,消耗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著三分之一的世界海運。大英帝國一年的能源消耗竟然是俄羅斯的一百五十五倍!經濟學界估計,當時英國一國的工業在歐洲占約百分之六十,全世界約百分之四十五,可謂不折不扣的「世界工潮。
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給予了她海上霸權的地位。作為島國,英國的安全不象歐洲大陸國家那樣依賴強大的陸軍。當拿破崙的大軍所向披靡之際,近乎於瘋狂的造艦運動使得皇家海軍的實力比其主要對手的總和還遠為強大。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參戰之前俄國艦隊的耀武揚威和英國參戰之後俄國人在遠程大炮轟擊下的東躲西藏,在整個歐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權的壟斷讓英國人得以放手擴展自己的殖民地。大英帝國的「海外屬地」在維多利亞時期以每年十萬平方英里的速度增加。當英國第一枚郵票發行時,凡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都有維多利亞女王的肖像。
海權保護下的英倫三島成了歐洲的安全天堂,發達的工商業和廣闊的殖民地提供了理想的投資場所,議會又制訂出一項項法律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十九世紀中葉起,倫敦的金融業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英國成為製造業、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中心。可以看出,英國這三大優勢相輔相成,組成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支撐著日不落帝國的太陽。
然而,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一八七三年的全球大蕭條之後,大英帝國的三大支柱迅速動搖,其速度之快似乎也和英國不可一世的統治地位成正比。
在大蕭條的沖擊下,自由貿易體系全面崩潰。新興的美國和德國築起關稅壁壘,嚴重打擊了英國的出口;而美德企業卻迅速的吸收最新的技術和管理而後來居上。一九一三年,英國的工業產值已經下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十三點六,落到了美德兩國之後。在技術領域,英國也已優勢不再。歐洲人最先發明的汽車卻是在美國實現了大規模生產;以嚴謹認真著稱的德國人則在化學工業上占據了領導地位。技術進步迅速擴展到了軍事領域,空軍和潛艇的投入戰場對英格蘭的海權構成致命打擊。過去以長長的一支艦隊維持英國的安全,猶如千鈞系之於一發。現在,歐洲大陸上的強權既可以從空中威脅英倫三島,也可以從水下攻擊英國的海上生命線。英國人歐洲安全天堂的日子到頭了。本土「絕對安全」和製造業優勢地位的喪失不可避免的沖擊到英國的金融體系,大批資金從歐洲流向北美。後起的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嚴重威脅了英國的殖民利益。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把大英帝國推進了危險的下墜螺旋。邱吉爾打贏了兩場對德國的大戰,卻無法挽回英國跌落成一個不多不少的中等強國。
當年歐洲發明的汽車技術在地域廣闊的美國得到全面發展,而今天美國推出的網路技術同樣是在亞洲更有前途。用導彈防禦維護本土的「絕對安全」是一個遙遠的夢想,而人們卻已經發現美國人的假賬原來比誰做得都大。這難道不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往事驚人的相似嗎?難道不值得那些口頭反美內心崇美的「愛國者」們深思嗎?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了,可今天的香港又是屬於誰的呢?誰笑到最後,誰才笑的最好。
傳說當年吳王稱霸大賞功臣,不料功勞最大的孫武卻堅辭相國之任,固請還山。吳王請伍子胥力挽,孫子答曰:「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今四境無憂,王恃其強盛,驕樂必生。吾非欲自全,並欲全子。」即使是深諳春秋手法的帕默斯頓勛爵恐怕也悟不到這一層上。
西方文明解放人的慾望,並從中產生驚人的力量。於是人們便總是迷信力量的強大,以為強大就能帶來永恆。可是從羅馬到蘇聯,西方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強盛無比的帝國又有哪一個能傳到千秋萬載?有哪一個能逃避先上升後下墜的「馬鞍型曲線」?不,他們不會明白這是為什麼,他們不會明白林則徐為什麼會寫下他生平最得意的對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2. 英國霸權一共延續了多少年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解析:
1588年到20世紀中葉,約三百七十年。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標志著霸權的建立。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標志這霸權開始衰敗。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question/7425398?si=5
英國 歷史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枯灶 *** ,王權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沒毀扮共體。
info.service.hc360/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余坦當地人昄依基督教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諾曼底王朝1066~1154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 *** 》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都鐸王朝1485~1603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沃爾浦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溫莎王朝1917~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3. 英 法 德 美 日 俄具體強盛時間
我來幫您回答吧,樓上的回答太簡陋了
本人精通近代史,世界史,希望您能尊重,我不喜歡抄襲
首先,這幾個大國很多存在著不同的強盛階段---並不僅僅是在一個時期強盛
大英帝國
1815---1942
1815年作為開端的原因在於其擊敗大敵,拿破崙帝國
1942年作為結束的原因在於其亞洲殖民地遭到日本的重創
法蘭西
法國有過兩次強盛的時間
第一次是波旁王朝的太陽王時代開始的強勢,到七年戰爭結束
1638--1763
1638年太陽王登機,1763年法國在七年戰爭中戰敗,丟到印度,美洲
第二次強盛是第一帝國---也就是拿破崙時代
1804---1815
1804帝國建立,1815滑鐵盧戰敗
德意志帝國
德國也曾經有過多次強盛
第一次強盛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1871--1918
1871年德國擊敗法國,確立統一 1918年在一戰中戰敗
第二次強盛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國
1938---1945
1938年慕尼黑協定,德奧合並
1945年德國在二戰中戰敗
美國的強盛時間
1922---現在
選擇1922作為起始的原因在於1922年華盛頓會議確定了美國和英國並為世界海軍第一的平衡規定,英國對美國妥協
日本的強盛時間
第一次
1896---1945
1896年擊敗中國,1945年二戰戰敗
第二次
1955--1990
1955年神武景氣時代開始
1990年泡沫經濟崩潰
俄國的強盛時期
第一次 俄羅斯帝國
1815--1856
1815年擊敗拿破崙成為歐洲憲兵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戰敗
第二次 蘇聯
1945--1989
1945年擊敗德國
1989年撤出東歐
以上完全原創手打,希望您能夠尊重,謝謝
4. 大英帝國的鼎盛到底是什麼時候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5. 英國到底屬不屬於歐洲
英國不屬於歐洲。數十年來,人們一直把英國當作一個典型的民族國家。現在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告訴我們,英國從來都不是一個民族國家。安東尼·巴尼特(Anthony
Barnett)表示,盡管英格蘭是一個民族,但英國從來不是一個民族。但是羅傑·斯克魯頓(Roger
Scruton)在其關於英格蘭的傑出著作中告訴我們,英格蘭——他認為也不復存在了——也不是一個民族,只是一個國家、一片土地、一個家園。有人開始渴望像德國那樣就身份進行簡單明了的辯論,以民族(Staatsvolk)和文化民族(Kulturvolk)等的基本區別為基礎。
更加顯而易見的是,如果考慮到如今有時古怪地稱之為「自治領土」(the
devolved
territories)的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英國屬於歐洲嗎」這一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截然不同。實際上,安東尼·巴尼特在他的書《當今時代》(This
Time)中稱,英國人反對歐洲其實是英格蘭人反對歐洲。
對於一些人來說,我們更加歐洲化,才可以拯救英國;對於其他一些人來說,我們去歐洲化,才能拯救英格蘭。不過,對於兩者而言,這個問題都至關重要。雨果·揚(Hugo
Young)在《這一片幸福的國土》(This
Blessed
Plot)中表示,過去五十年根本的問題在於「英國……是否能夠真正接受其現代命運而成為一個歐洲國家?」但是,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英國」這個名詞難以理解,那麼「歐洲的」這個形容詞更是如此。這在所有歐洲語言中都是如此,在英語中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