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風靡二戰的布倫式機槍
風靡二戰的布倫式機槍
喜歡抗戰片的朋友,大概對下圖的機槍並不陌生:這不就是捷克造嗎,正派專用!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採用上供彈匣供彈的輕機槍就是捷克式,圖中這款輕機槍其實是二戰時期英國的布倫輕機槍。說起來,布倫輕機槍與捷克ZB-26輕機槍還是親戚,布倫輕機槍的原型是ZGB-34輕機槍,而ZGB-34則是在ZB-26輕機槍的後續型號ZB-27基礎上改進而來。因此,布倫輕機槍可以說是捷克輕機槍的終極魔改版。
在列裝布倫輕機槍之前,英國軍隊裝備的主力輕機槍是美國的劉易斯機槍,到了1930年,英軍打算招標一款未來使用的輕機槍替代老舊的劉易斯機槍,一時間有實力的軍火商紛至沓來,積極向軍方推銷自己的產品,美國的勃朗寧、丹麥的麥德森、瑞士的啟拉利等悉數登場,當時來自歐洲小國捷克斯洛伐克製造的ZB-27輕機槍是最後一個報名參加競標的產品。
雖然捷克斯洛伐克是個歐洲小國,但其軍工實力不容小覷,畢竟奧匈帝國時期這個小國曾經是帝國的工業製造中心。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英國人竟然一眼就相中了ZB-27這款連口徑都不符合要求的輕機槍。畢竟當時英國規定的競標武器為7.7毫米口徑,而ZB-27機槍為7.92毫米口徑。
由於ZB-27機槍在測試中性能位列榜首,布爾諾兵工廠隨即為英國設計出了7.7毫米口徑的ZB-27機槍,命名為ZGB-30輕機槍,隨後幾經改進定型,最後ZGB-34輕機槍作為布倫機槍的原型槍開始小批量生產。
1934年,英國向布爾諾兵工廠訂購了70餘挺原型槍進行進一步測驗,最終於1935年正式向布爾諾兵工廠購買該槍全套圖紙以及生產許可。由於該槍在英國生產、由捷克設計,所以該槍在英國的名稱叫做布倫,取布爾諾兵工廠與恩菲爾德兵工廠首字母作為其名稱。英國立即向恩菲爾德兵工廠下達了1萬挺的訂單。
布倫輕機槍採用導氣式槍機偏轉式閉鎖原理,由於槍管取消了散熱片,在持續射擊一段時間後必須更換備用槍管,所以通常採用30發弧狀彈匣供彈。不過,由於機槍的精髓就是「一直射擊一直爽」,因此為了滿足前線需要,布倫機槍也推出了100發金屬彈盤供彈具,如果用於對空射擊,還可以使用喪心病狂200發彈盤供彈具,海量供彈能力能讓戰士打到手軟,不過前提是准備足夠多的備用槍管。
比起一觸即發的戰爭態勢,布倫機槍的生產進度卻一直不緊不慢,直到敦刻爾克救基友後,英軍才發現自己現役的布倫機槍僅剩下2000餘挺,除了將劉易斯機槍拖出來充數,也不得不加快布倫機槍的生產。布倫機槍的訂單一度暴增到40萬挺,加上納粹德國隨時可能進攻英倫三島,於是英國人進行了「自動排隊澆鑄方案」,簡單地說就是將布倫機槍零部件分類包干,最後統一在夏爾福德自動澆鑄公司進行總裝,不同廠商提供部件上標注其特有的生產標記,這樣布倫機槍生產效率迅速提升。到了1944年,這種流水線生產方式就製造出了8萬挺布倫機槍。
租借法案通過後,加拿大英格里斯公司接到為中國製造4萬余挺布倫機槍的訂單,這些使用7.92毫米子彈的布倫機槍稱為79式勃然機槍,一度緩解了中國軍隊缺乏機槍的窘境。不僅如此,在二戰結束後,布倫機槍仍活躍在世界各地戰場。
算起來,布倫機槍共生產改進29個型號,比起其前輩捷克式可謂是風頭盡出。奈何長江後浪推前浪,通用機槍的出現讓功能單一的輕機槍退出了歷史舞台,即使一代「梟雄」的布倫機槍也只能隨波逐流,黯然離場。
❷ 二戰英國有種坦克上的機槍不是像傳統的機槍支座固定在機槍下方,而是用一種支架吊著機槍,這種叫什麼
這是指二戰中期英國特色的坦克防空機槍槍架,用於架設二戰中標準的英軍步兵制式「Bren」(布倫).303(摺合7.7毫米公制)口徑機槍,不過必須注意到的是,英軍制式的坦克車載機槍卻是向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購買許可權生產的Besa機槍,口徑是德式的7.92毫米,因此以上兩者彈葯並不通用,而同一輛坦克搭載兩種彈葯互不通用的機槍,僅此一點認為大英帝國戰術思想僵化不懂變通應不過分。如下圖范倫泰型步兵坦克上裝設的這個同款槍架:
二戰中期以後,英軍戰術思想改變,認為裝甲縱隊防空任務應該交由專業防空戰車來完成,故此將美國援助的坦克標配防空大口徑M2HB機槍撤除改成光頭,這明顯也是大英帝國陸軍部腦袋被同一扇門夾到第二次的實例。所以從中期到戰終,英軍坦克乾脆就沒有防空機槍了
❸ 布朗式輕機槍:二戰期間最好的輕機槍之一
在二戰中,布朗式輕機槍作為中英聯邦國家軍隊的支柱,既能進攻也可用於防禦。由於它良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它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在實戰中它被證明是最好的輕機槍之一。
該槍在1935年被英國正式列裝為制式裝備,並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該槍的生產權,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1938年投產,命名為「MK17.7毫米布倫式輕機槍」,它和美國的勃朗寧自動步槍一樣,能夠提供攻擊和支援火力。
該槍口徑7.62毫米,全槍1156毫米,槍管長535毫米,全槍重10.2千克,膛線為6條,右旋,槍管冷卻方式為氣冷式,初速達到743.7m/S,理論射速500發/分,有效射程550米。該槍的彈匣容量為3中,分別為25發梯形彈匣,30發彎曲彈匣、100發雙層彈盤。
由於該槍是由ZB26輕機槍改進而來,它和ZB26輕機槍一樣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的閉鎖槽實現閉鎖,彈匣位於機匣的上方供彈,從機匣正下方拋殼。在它的導氣管前端有氣體調節器,設4擋調節,每一檔對應不同直徑的導氣孔,可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葯氣體量。
此外,供彈口、拋殼口、拉機柄等機匣開口處都裝有防塵蓋。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快速更換槍管,架在三腳架上時該機槍的射擊穩定性將大大提高,與ZB26相同,布倫輕機槍槍管前部裝有喇叭形消焰器。
另外,為了避免槍管過熱無法射擊,該槍縮短了槍管與導氣管,取消了槍管散熱片,採用可快速更換槍管,將槍管固定栓抬起讓原本契合的螺栓脫離就可以輕松取下來。
更換槍管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鍾的時間,一般每射擊200發,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慢,可以達到250發。再者,該槍採用覘孔瞄準,但是由於彈夾在上方,因此瞄具設在了左側。由於彈夾從上方插入,因此射手在卧姿射擊時能夠在很低的位置完成,這意味著更好的隱蔽性,這一點也深受前線士兵的喜愛。
後來該槍也衍生了幾種型號,主要區別在於瞄具、槍管長度、兩腳架和製造工藝的細膩程度,但操作原理都相同。印度的部隊也在裝備著該機槍的衍生版本,在影視劇中也能看到該機槍的身影,如此來看,布朗式輕機槍都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機槍。
❹ 輕機槍系列介紹
在二戰期間,布倫式輕機槍因其出色的適應性和廣泛的應用,成為了英聯邦國家軍隊的重要武器。這款輕機槍起源於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1933年被英國軍方選中並改進,採用了導氣式工作原理和槍機偏轉式閉鎖,使用0.303英寸口徑的步槍彈。布倫式輕機槍裝備有30發彈匣,設計上考慮到了英國軍隊的特殊需求,如弧型彈匣和偏出槍身的準星和照門。它的槍管設計獨特,取消了散熱片,設有氣體調節器以調整射擊性能。槍托可以快速更換槍管,且裝有防塵蓋以保護關鍵部件。1935年起,布倫式輕機槍成為英軍標准裝備,並且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也有所應用,戰後仍被眾多英聯邦國家軍隊使用。
РПК-74式5.45mm輕機槍是口徑最小的軍用輕機槍之一,由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組於70年代研發,與AK-74步槍同屬一個系列。它結構簡單,輕巧且可靠性高,槍管經過加重加長,配有兩個腳架,與AK-74步槍的30發或45發彈匣兼容。瞄準裝置包括帶半保護罩的準星和可調節的缺口式照門。該槍發射5.45mm普通彈和曳光彈,性能數據包括初速960m/s,有效射程600m,理論射速600發/分鍾,自動方式為導氣式,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式,供應彈方式為彈匣,全槍長1060mm,膛線4條,全槍質量適中。
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LMG)是相對於重機槍、通用機槍較輕的的一種機槍。可以由一個士兵所操作使用,早期的輕機槍多數為兩人一組,有副射手兼彈葯兵一名。主要為卧姿射擊,可隨部隊行動。輕機槍使用步槍子彈,有簡單的腳架。由於輕機槍一般裝備到步兵分隊或步兵班,部份國家軍隊稱為班用機槍。1950年代後開始,自動步槍與輕機槍形成槍族,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換。
❺ 人民軍隊中的兩挺兄弟輕機槍——捷克與布倫
在1949年的歷史時刻,中國的人民軍隊在開國大典上展示了其威力,其中捷克ZB26與英國BREN輕機槍如同雙子星般耀眼,它們在戰場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ZB26,這款由捷克在1923年孕育,1926年定型的傑出作品,以其獨特的快速槍管更換設計贏得了贊譽。而BREN則是ZB26的現代化升級版,1935年成為英國的制式裝備,標志著其國際影響力。
中國軍隊早在1928年就接納了ZB26,張學良的奉軍率先引入了1000挺,緊接著蔣介石的中央軍在1939年前采購了30249挺,國內的天津大沽造船所及眾多軍閥也緊隨其後,仿製的捷克式輕機槍達到了驚人的7萬挺。相比之下,布倫輕機槍在1941年通過租借法案進入中國,中國軍隊因其適應性,選擇了布倫而非美式M1918A2。這批1.8萬挺的「加拿大機槍」後調整為7.92毫米口徑,以融入中國的軍事體系。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面對輕機槍的匱乏,主要依賴繳獲。然而,當國民黨軍隊在第四次圍剿中大規模裝備捷克輕機槍時,紅軍的戰術開始發生變化。紅軍在黃陂之役和河口戰斗中繳獲了各種武器,長征期間更是頻繁得手,其中紅25軍繳獲的捷克輕機槍多達9挺。國民黨軍隊的輕機槍型號繁多,但到了抗戰後期,捷克式逐漸成為主要裝備。
我軍在抗戰初期裝備不足,主要依靠繳獲,而捷克式輕機槍在解放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勃然和日式六五並肩作戰。進入抗美援朝時期,捷克和布倫輕機槍占據了志願軍9成的裝備份額,它們的精確點射和掃射在戰斗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甚至創造了打飛機的輝煌記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昔日的戰神逐漸淡出了軍隊的視線。
隨著裝備轉移,淘汰的武器落到了民兵手中,但彈葯的不匹配問題日益凸顯。為解決這一問題,從60年代起,軍分區開始改造武器以適應我軍彈葯。1973年,總參和總後對此給予了官方支持,改造運動廣泛展開,如捷克輕機槍被重新命名為「改五六式捷克輕機槍」。80年代,隨著國產輕機槍的發展,捷克和布倫輕機槍正式退出了軍事歷史的舞台,但它們在中國人民軍隊的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