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碎碎念3.28|趣讀《魯濱遜漂流記》
又是一個陰雨天,不出門,就將兒子的新課標必讀書《魯濱遜漂流記》拿來讀了讀。
從前也看過這本書,具體情節忘記了。現在看的是刪減本,連題目都和原來的不同,內容應該也少了不少,半天就看完了。
讀完總結了一些線索,覺得有點意思,也有些自己的想法,於是就寫了下來。
第一次在英國境內。 魯濱遜從家鄉約克到赫爾市玩,遇到一位朋友,就跟隨朋友坐朋友父親的船去倫敦。半途遇上風暴,獲救至雅茅斯。
約克York:原北英格蘭首府,名勝有約克大教堂,以約克大學和巧克力工業而著名。(紐約New York的來源,維京人的歷史)
赫爾:赫爾河畔金斯頓。英國英格蘭東部港口城市。位於亨伯河口北岸,東距北海約35千米。魯濱遜首航地點。
雅茅斯:應該是現在的大雅茅斯,諾福克行政郡港口小鎮。查爾斯·狄更斯的經典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的人物和故事就取材於此鎮。
書上寫道:「船一出恆比爾河就遇到風暴……第六天到達雅茅斯錨地,遇到更大的風暴……步行到雅茅斯」,因為他們去倫敦,所以其他地的雅茅斯姑且忽略吧,地圖只為加深印象而已。
第二次指往返倫敦和幾內亞經商。 魯濱遜因為面子和冒險思想在第一次出航失敗後,仍然去了倫敦。
他認識了一位船長,跟隨他去非洲經商,在途中學習了許多航海知識和水手基本常識,賺了一些財富。他的主要航海范圍是倫敦到非洲西海岸(摩爾人)。
第三次航海被俘成奴隸 。船長去世後,他想再次去幾內亞做一筆生意。在去加那利群島的途中,遭到薩累的土耳其海盜的襲擊,抵抗失敗後成俘虜。
薩累:屬於摩絡哥,曾以「海盜之城」著稱,還開辦了海盜學校,教學員學習武藝、劍術、劃船和 襲擊商船的戰術。
摩洛哥四大皇城:拉巴特、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
拉巴特-薩累大區包括拉巴特、薩累和德馬拉-斯基拉特三省。拉巴特由兩個緊連的姐妹城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薩勒(累)舊城。
第四次是准備從巴西到幾內亞搶黑奴。 魯濱遜成為海盜奴隸後,經過兩年的等待,成功逃出海盜城,被葡萄牙船隻搭救,然後隨船到達巴西。
在巴西他當上農場主,種植了煙草和甘庶,獲得成功。可是冒險精神和利益驅使他又一次出海了。這一天是1659年9月30日。
在遭遇風浪襲擊後,他們到達巴西北部或蓋亞那海岸,在准備駛向加勒比群島求救時,在巴爾巴多群島附近遇難。
他們的目的是過了赤道往非洲方向航行,卻被風浪吹向了綠色線之地。
魯濱遜遇險後漂流到絕望島,他從沉船上找到了食物和工具,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這期間他建造了三個基地。
第一個在距離海岸很近的小山坡旁,他先搭好帳篷住處,然後挖山洞, 建造了一個他稱為「城堡」的住處。
期間經歷了暴雨、地震、生病、捕獵、種植等等事件,他從反思到造好住處,准備安心生活已過去了十多個月。
第二個住處他稱為鄉間別墅。 1660年7月15日魯濱遜開始第一次巡查小島,他先沿河向上走了兩英里,然後到達一山谷,發現許多的樹木瓜果。
再沿山谷向北走了四英里,後來到了一片開闊草地,有一灣小溪從山下流下。他在小溪盡頭,造了一座鄉下別墅。
第三處是山羊圈養地 。魯濱遜在島在生活的第十一年,因彈葯的短缺,他開始了養殖山羊。
魯濱遜在他的鄉下別墅旁,找了一塊平坦草地,修了好幾個籬笆圍欄,當養羊場。最後他不僅擁有了許多的羊,還能做奶油和乳酪。
第一次為巡查,建了鄉村住宅。
第二次從鄉間住宅的開闊地延伸到海島另一頭,捉了一隻小鸚鵡。然後到海灘,看見龜鱉成群,飛鳥無數。他向東走了約十二英里(12*1.61公里),立了根大柱子。
下次可以從家裡(鄉下宅地)出發向反方向走,沿海岸往東,走半圓到立柱的地方。
第六年乘小船環島航行,繞岬角後被迴流帶回島上。「這兒離我上次徒步旅行所到過的地方不遠……沿海岸西行,走了約三海里(3*1.852公里)……小灣約一英里寬……小船塢。」
因為野人,走遍全島。走向島的西部,在西南角看到恐懼憤怒的一幕。
寵物:貓,狗,鸚鵡,山羊。
僕人:星期五。因野人腳印而展開一系列防禦措施,後來救下星期五。又救了星期五的父親和一位西班牙人。
後來魯濱遜又解救了一位英國船長,並幫助他制服叛變船員,搶回船隻。最後他乘坐這英國大船回到故鄉。
課本前的價值解讀,已不能讓我共鳴。如今讀完此文後,印象深刻的是下面兩點。
一是年輕人的叛逆不是家長能夠完全阻撓的。我們只有理解孩子的叛逆,幫助他們完善想法,讓他們在冒險之前做好必要的准備。
二是歐洲和美洲其實同根同源。契約和利益是他們的價值觀。利益有時又會高於契約。所謂冒險家就是無賴和強盜。
比如書中的一些文字:委託人,保管人,誓言,忠誠,叛變,搶奪,制服,販賣……都反應這一點。
再想一想現在美國第一人的無賴嘴臉,他正是資本主義商人。
關於鹽的問題 :讀到魯濱遜剛到荒島後,到擱淺的大船上收採食物、衣服、工具時,我就在想,怎麼沒寫有鹽?
作者肯定是個不懂做飯的人。我想。船上當然不可能沒有鹽。到了第八章「我的奴僕」一節,作者終於提到鹽,讓我舒心很多,就好像是我沒有吃到鹽一樣。
還有關於刪減的問題。 減掉一部分文字,孩子少些負擔也好。前言中講「名著讀什麼」也講的很不錯:一個人物,一段經歷,一個故事,一個哲理,一句名言,傳遞人生經驗和智慧。
我們從前不允許看課外書,就偷著看。現在要求看,也許會成為負擔。我在找圖時看到《魯濱遜漂流記》的一條考題,問魯濱遜經過()天到達雅茅斯錨地的。
我連忙問孩子,他說:「我們語文老師講,出這些時間題都不行。」我一聽,鬆了口氣。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1660年—1731年)。18世紀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小說的奠基人,被稱為歐洲的「小說之父」,「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英國報紙之父"和「現代新聞業之父」等。
他原是中產階級的一名商人,他支持殖民擴張,一生發展資本主義。他的根本主張是「給我們貿易就是給我們一切」,「貿易是世界繁榮的生命」。
他曾是工廠主,商販,無信仰者,調解人,保守派,同志,間諜。他經過幾次牢獄之災,59歲破產後開始寫小說,近70歲時為逃避債務,將資產轉給大兒子,最終為大兒子背叛,無家可歸,71歲逝於租房。
他的作品有:《魯濱遜的沉思集》《辛格爾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 》《傑克上校》等。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如《聾啞卜人坎貝爾傳》《彼得大帝紀》,幾部國內外游記,如《新環球游記》《羅伯茨船長四次旅行記》《瘟疫年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