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為什麼會有地毯

英國人為什麼會有地毯

發布時間:2025-01-18 15:21:23

⑴ 英國的紐卡斯爾冬天冷還是北京的冬天冬天冷 具體一點

紐卡和北京的冷不一樣,北京是乾冷乾冷,風刮過來像刀子割一樣,紐卡是濕冷,

另外,紐卡靠海,所以冬天的時候有風的話,紐卡也是比較冷,但是英國地熱建設非常好,房子都有地毯,出門商店全部有暖氣,所以你適應以後應該不會有問題

就像樓上說的,我也是下身就穿一條牛仔褲[裡面沒棉毛褲], 上身一件短袖然後罩一件厚一點的衣服就可以了,學校商店公車地鐵計程車住房全部都有暖氣,

而且英國人習慣把暖氣開的非常足,所以你不用太擔心

⑵ 關於19世紀末英國的歷史

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工業污染嚴重堅持自由貿易開拓殖民地商業發達世界博覽會法律不斷完善取消童工發展福利工人受剝削

⑶ 留學生應注意英國人的哪些生活習慣

到了英國讀書,千萬不能「輕舉妄動」,有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你覺得槽點慢慢但英國人覺得再正常不過的事,所以,我們要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習慣。
1. 不喜歡身體接觸
一般和別人打招呼,都會握手或者擁抱什麼,但是在威爾士,兩個人打招呼卻不喜歡接觸對方,似乎一句Hi就夠了,話雖如此,威爾士人還是很友好的。
2. 坐公交車要招手
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如果你想讓一輛公交車停下來,就必須摁一下stop按鈕,或者招招手,不然的話,就眼看著苦苦等的那輛公交車從你面前開過去吧。公交是不會主動停靠的。
3. 不喜歡和陌生人打招呼
在倫敦,跟陌生人打招呼是件讓人感覺很奇怪的事兒。
4. 到處都是毯子
在英國,走廊,客廳,樓梯,牆上都會放有一塊毯子,甚至有時候,你會在廚房和浴室發現地毯的蹤影。
5. 必備佐料—醋
英國人喜歡醋已經到了著魔的地步,薯片,土豆條,豆類什麼的都會放點兒醋。
6. 布丁
對於有些人而言pudding就是一種甜甜的,加點牛奶和奶油的甜品,有點類似奶油凍,事實上在英國,各種類型的甜點都可以被稱作puddding,《哈利波特》里不止一次提到pudding,讓別人以為英國人只喜歡一種甜點。
7. 和年長的人說話
在英國,你可以稱呼一個比你年長的人為「Sir」/「Doctor」/「Professor,和一個年齡是你兩倍的人說話,直呼其名有一點兒不尊重的意味,但是有些西班牙人不習慣這么拘謹。
8. 排隊
這一點兒很多人都深有體會,英國人很執著於排隊,到了英國千萬不要插隊。
9. 窗戶總是臟兮兮的
總覺得是打開窗戶的方式不對,甚至有些時候,有些窗戶根本沒辦法開,在英國清洗窗戶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個清潔公司,尤其是當你住的樓層較高的時候。
10. 留下的垃圾
英國人喜歡把垃圾留在火車上、公園里、麥當勞或者漢堡王的餐桌上,即使旁邊就是垃圾桶,但是英國人似乎習慣了背後有人替他們收拾爛攤子。
11. 喝酒
英國所謂的酒文化只是因為想喝醉,有時候在英國,天未黑,人已醉。留學生在英國還是要以學習為主,盡量少去酒吧等。
12. 說話方式
這就是俚語的差別了,英美差別尤其大。
13. You alright, mate?
很多英國人喜歡問別人You alright, mate?被問的那些人內心其實是崩潰的,但還是要一遍遍地回答:嗯,我很好,不要擔心。
14. 重量單位
全球90%的人都習慣用kg來計重,但素,英國人卻喜歡用pound來衡量重量。
15. 英國人都不怕冷
英國人的著裝方式完全不看天氣—就算室外只有10°C,穿個人字拖,一個圍巾外加一頂帽子,很薄的衣服就能禦寒,有時候下著雪,女孩穿著短裙也不嫌冷。
16. 商店開門時間
傍晚5點以後,英國的大街上就只有酒吧和餐館開著門,其他的商鋪很早就關門了,所以買東西不要等到晚上。

⑷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如何

對於當時人數佔比最多的勞工階層(接近70%)來說,比如馬車車夫來說,起床時間可能是凌晨3點。


很多人買不起表,所以當時有一種特別的職業,"敲窗人",要從事這種職業,你需要投資買一三件工作用品:


一塊表,一根長木桿,和一盞提燈。

你需要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時間,在整個夜晚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長竿敲打客戶的窗玻璃,這種叫醒服務,每次只有大約一便士的收入。

如果你是貴族(約3%),那麼無疑會更豪華:

牛排,牡蠣,蝦,蘿卜,金藍色的鮭魚肉,火腿,俄羅斯魚子醬,雞肉餡餅,多寶魚,鴿子派.......你的早餐哪怕是端上宴會也不顯得遜色。不過你可能需要等到10點再用早餐,在那之前廚師和女僕至少要准備5個小時。

⑸ 外國人為什麼家裡都鋪地毯家裡地毯全覆蓋為何卻不臟

在很多國人的印象中,地毯是個很不起眼的裝飾品,被貼上“易臟”,“不實用”的標簽。其實,地毯看似無關緊要,卻往往能為家居空間增添一種別樣的新鮮感。地毯在起到畫龍點睛效果的同時,還能增強家中溫馨的氛圍。那麼你知道外國人為什麼家裡都鋪地毯?家裡地毯全覆蓋為何卻不臟?

⑹ 留學經驗:你知道英國的窮人生活嗎

分類: 一直以來,總有網友讓我寫寫英國的窮人生活。雖然我也到過英國不少城市,但所見到的地方都是同我居住的小區差不多的環境。這里的窮人同我們印象中的窮人是完全不同的,這里再窮的人溫飽都是不成問題的。以下文章是一位對英國窮人比我更了解的朋友寫的,特轉貼在此以饗那些想看英國窮人生活的讀者們的好奇心。
從穿著打扮看不出窮富。
滿大街看上去似乎遍地是窮人——他們衣著簡朴,不少人的衣著到了寒酸的地步。滿校園看上去都有是窮學生,根本看不到中國校園里那些華貴衣著的闊少闊小姐。他們的靴子褲子外套全舊得一塌糊塗,估計中國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們都不會有那種打扮。但他們不像我們那時那樣營養不良,一臉菜色,他們一個個都紅光滿面的。
英國的窮人區不多,岩毀一般都在大城市中心的邊緣地帶。居住在裡面的居民,以西方的詞彙叫做Lower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People!那裡看上去很像我們的街道,有塑料袋、包裝紙和狗糞。在街上的破舊紅磚樓大多是19世紀工業化時期建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住人的住宅,就覺得慘淡了許多。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因為那是洋房樣式,所以破舊歸破舊,但看著有點意思。否則只憑那爆了皮的木頭窗框,牆皮掉得一片斑駁的樣子,只配扎在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里頭。在商業大街上,這種房子早該拆了,但他們不拆,仍在這百年老屋裡住得有滋有味兒,還用雪白的窗紗擋得嚴嚴實實,讓人覺得很有點人窮志不短。
老百姓的家裡,廉價的化纖地毯從一樓輔到頂樓。門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廚房和衛生間則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牆上貼著半截子瓷磚,其餘的地方或刷著油漆,或粘著廉價的牆紙,被潮氣熏得開裂或掉漆。廚房的櫃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老式冰箱,霜化後貼切著內壁流淌,你要時不時地擦,否則冰箱里污水橫流。
在街上不時會有人向你要小錢,你不給,他就野蠻地罵一句,然後走開。有時會碰上個文明的,紅著臉說:「能幫我一掃把嗎?勻一磅給我,沒有也沒關系。」好像是我欠他的。
舊貨店一磅成交
中國人在這里穿得再不講究,也比英國人講究,不用怕自已寒酸。倒是我們的教授訪問學者這一身行頭去英國的飯館里打黑工洗碗掃廁所,顯得不倫不類。人家去打黑工的都是窮學生打扮的。
我來英國帶了一件普通的半長皮大衣,因為回國前要先去趟美國,行李不能超過5公斤,就想順便在英國賣掉以減輕行李重量。150磅的新大衣,到他們的二手貨商店去賣,我想揮淚大出血,賣60磅算了。總比飛機上超重罰款好。可他們居然告訴我最多給我5磅,等於65元人民幣!店主告訴我:你看我們這里有超過5磅的衣服嗎?果然沒有,全是廉價的舊呢子外衣和夾克,一磅能買一套。再一想,這種皮衣是富人穿的,你拿到二手店來賣,還想賣幾十磅,他整個店的舊衣服加一起不過才200磅。我一個中國同事就從諾丁漢的舊貨市場花4鎊了一台9英寸小電視,看了一年,走時還沒壞,又斗卜賣了2鎊。
但英國的富人同樣富得流油,年薪幾十萬鎊不在話下----英國鐵路危機時下台的那個鐵路總管年薪30多萬鎊,等於400萬人民幣。人們把空棗穗他轟下台,這也是原因之一;你工資那麼高,鐵路整天出軌,你不配。所以電視、報紙上一提到他,就順便提到他的年薪,這種暗示特別起作用。
悠閑的窮日子
但英國窮人的日子似乎並不難過,而且還挺滋潤的。舊貨商店能提供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你如果是窮人,可以一輩子不買新衣服但照樣能穿上7成新的衣服皮靴什麼的。
在吃的方面,便宜店到處都是,說具體點:一盒10個雞蛋,0.59鎊;一個水蜜桃罐頭0.09鎊,相當於1元人民幣;800克一袋的麵包0.15鎊;一桶牛奶0.84鎊…… 一個人一個月80磅可以吃得很好,而對一個月助學金500磅的人來說,這80磅伙食費並不貴。有的中國人來後只吃麵包、面條和雞蛋胡蘿卜,能創下每月生活費十幾磅的吉尼斯紀錄,身體照樣強壯。架不住一頓半公斤面條下肚,而面條0.2鎊能買一公斤。每月消耗30公斤面條不過6鎊。這在外國人眼裡簡直是不可想像的,而我們的教授就行,號稱這生活比老家農民還強。
英國有這么多窮人,但日子照樣悠閑:郵局晚開早關,中午還午休二小時。銀行下午4點就關了。周末沒幾個開門的店,全歇。英國人失業的不少,全靠救濟。靠養老金過日子的,一周能拿到92磅,「我們是富裕的國家。」英國人順嘴就能這么說,大量接收外國難民,管吃管住,每周再發10磅零花錢。不適合的工作,寧肯不做,決不能受苦。於是你到餐館里洗碗的掃廁所的,不是英國人,因為工資太低,他們不幹,老闆雇不起英國人洗碗、洗車,這些苦活英國人要干就要正式簽合同,拿高工資,一小時沒7—12磅不幹。英國人都干什麼去了?呆著。
怎麼理解富裕
英國的窮人就這么大爺,日子就這么悠閑而滋潤。他們靠的是國家的高福利政策,無後顧之憂。還有他們的社會保險做得好,只要你買了保險,你就進了保險箱了,最終連喪葬費都有人給你出。
所以我們不能看他們衣著簡朴、生活住房不怎麼上檔次。還得看到他們活得悠閑的一面。連我的日本同事都感嘆:英國普通人生活質量比日本高,日本人活得太累了,透支的生命太多,什麼都追求豪華奢侈,其實很浪費,沒必要。可生在日本,就沒辦法了,只能攀比著豪華享受,比著勁地加速精神崩潰。這話聽著很有哲理。
同樣我想到了我們國內,超過英國普通人水準的的確不少。但我們的窮人比英國的窮人還是有天壤之別。再有,我們的環境是在惡化過程中的,你再有錢,你的空氣不好,水質差,食品不是綠色食品。這些軟性的潛在的差別其實是本質的差別,是皮衣和夾克的差別所不能涵蓋的。穿著皮衣一年感冒無數次,而來這里一年了居然沒感冒,偶有頭疼腦熱洗個熱水澡喝點果汁就好了。這樣的生命質量是皮衣和汽車換不來的。
錢,環境,學識,地位,悠閑無憂的心態,這些綜合在一起才是富有的指標。我們對富有的理解還停留在穿皮衣上,實在有待深化。所以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我們比英國差得還很遠,很遠。

⑺ 美國人是怎樣看英國的

見過一英一美兩個網友,基本都是和她們的朋友一起喝酒。英國的比較摳,覺得男的應該買單,你讓她回請都老不樂意了。幾個美國妹子會主動問你人均多少。

⑻ 18世紀初-19世紀末英國的社會體系和文化背景

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女王1819年生於倫敦,1837年繼位成為英國女王。到19世紀末,被譽為「歐洲的祖母」,並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優秀、統治時間最長的女王。在她統治英國期間,通過卓越的治理方針使得英國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征服世界和聚斂財富方面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度,並使英國的版圖擴充到全球范圍,成為「日不落帝國」。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去世,但「維多利亞的時代思」卻一直延續至現在……

1st: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編輯本段]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

維多利亞時代,這一時期,除貴族能夠繼承田產和房產外,人們通常沒有自己的住房。多數城鎮中產階級家庭以租期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產階級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樓的正門入口處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幾級台階,拾階而上進入一樓。這里通常設有門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間,如書房或會客室。醫生等職業男性習慣於在住所的第一層接待患者或客戶。
門廊處有樓梯通向二樓。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間就在這一層,來自街道或廚房的噪音不會影響這里。客廳占據大部分二樓面積,有時它被拱門或折疊門分隔成兩三個房間,用作樂室、畫室或溫室。當有客人造訪時,僕人會首先請進客人,幫他們脫掉外套,再引領至通向客廳的樓梯,這時女主人在樓梯頂端迎候客人。
三樓以上是家庭成員的卧室。主卧兩側分別設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於保存各自的服裝和私人物品。孩子們的餐室、活動室和卧室是分開的。七八歲以下的兒童一般與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與同性的同胞共處一室,直到成年才會有單獨的卧室。住房寬裕的家庭還設有教室,由家庭教師為孩子們上課。
頂樓或閣樓用作儲藏室和僕人的下處。除通向二樓和三樓的前樓梯外,一般設有連接地下室和閣樓的後樓梯,這是僕人運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處的主要通道。
中產階級生活寬裕,家庭主婦追求時尚的家居風格自然也就無可厚非。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風靡,繁復的中東風格和簡潔的古希臘風格也曾獨領風騷,而影響最為持久的還是雕飾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風格傢具。在實際生活中,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室內布局大體狀況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標準的家庭布局模式:
門廊鋪設石質地板,上有產自東方的地毯,一個傘架,一兩把高背椅。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圓形或橢圓形餐桌再配上幾把皮椅會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愜意。客廳中間擺有一個質地厚重的圓桌,周圍環繞著舒適的長椅,座椅,鋼琴等。客廳牆面通常貼上帶圖案的淺色牆紙,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間鋪有印花圖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對簡潔,主要有床、衣櫃、梳妝台、盥洗盆、壁爐等。19世紀中期以後,卧室通風逐漸受到重視,銅鐵架床代替了傳統的掛簾四腳床。
與中產階級家庭的居住條件相比,工人家庭顯然相形見絀。工業革命時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區都是背對背的建築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戶的牆壁,只有一扇朝前開的窗戶。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兩個房間。木桌木椅,牆上幾只吊鉤,一個小衣箱,兩張分別供父母和子女睡覺的床,一些簡單的廚具,這就是全部家當。
中產階級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間和家庭共享空間,而貧窮的工人家庭連一張全家人一起吃飯的餐桌都擺不下。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許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婦家借宿。農民的居住狀況與城市工人相差無幾。
19世紀中期以後,由於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衛生和建築條例相繼出台,加之社會財富的增長,工人的居住狀況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住房都單獨排列,前後門俱全。後門通向一個磚牆圍起的小院,可以種些植物、晾曬衣服、堆放雜物。房間數量也有增加。一樓通常是廚房和客廳,二樓則是父母與子女分開的卧室。
到19世紀60年代,熟練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積蓄購買必備的傢具,並在婚後一二年內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這一時期工人家庭的室內布局大體如下:一樓客廳是接待貴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場所,因而布置最為精心。除沙發、椅子、地毯、書籍外,有的家庭還會配上鋼琴。起居室兼為餐室和家庭活動室,中間擺放鋪著油毯的木桌和幾把長椅或凳子,壁爐旁邊散放著幾把舒適的座椅,一個廚櫃用來盛放餐具和廚具。
生活設施 盡管今天仍有許多英國人住在19世紀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飪方式已不復存在。勿庸置疑,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生活設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設備都很少見。室內光線昏暗,還經常發生火災。
英國的氣候潮濕多雨,如果沒有取暖設備則很難應付。維多利亞時代,殷實之家在每個房間都設有壁爐。有時人們用木頭做燃料,這在農村尤其普遍,但設計壁爐的初衷是用於燒煤。煤在燃燒時不會火星四濺,比較安全,而且燃燒緩慢,無需經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爐,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爐取暖的奢侈生活。19世紀80年代燃氣發明後,人們把煤氣爐放進卧室的壁爐里,點燃一會兒便可在入睡前驅走寒氣。

19世紀早期,盡管蜂蠟燃燒時間長,亮度大,但由於造價昂貴,絕大多數家庭還是用蠟燭照明。在農村,日光和爐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來。在反映這一時期日常生活的油畫里,經常會有農婦坐在家門口紡紗、編織的場景,這並非單純為畫師擺造型,而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19世紀40年代,比蠟燭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燈逐漸進入百姓家庭。此後,修剪燈芯、清洗燈罩和定期添油成為一項新家務。在燃料中鯨油價格不菲,煤油較為低廉。19世紀80年代,高效、清潔的燃氣系統發明後,煤氣燈在城市新建住宅普及開來。
由於英國人衣著繁復,而且大量使用室內裝飾布,洗滌就成為一項繁重的家務勞動。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一般都僱傭專門的洗衣女工,否則洗滌將會成為僕人乃至女主人的一項沉重負擔。
家政手冊建議家中的每個床都配上六對床單,這是個好主意。如果備有大量床單、床罩和內衣,一年只需徹底洗八九次即可保持室內清潔和個人衛生。但洗衣日的確是緊張而忙碌的。僕人一大早就要在爐子上燒好熱水。當時肥皂的洗滌效果還不理想,衣物必須刷洗和煮燙才能徹底洗凈。用手擰干、抻平大量厚重的衣物也很消耗體力。洗好的衣物能否在室外晾曬取決於天氣,如果天氣不好必須放在室內晾乾,那麼屋內則要一連數天潮濕陰涼。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洗澡習慣逐漸形成。在工人階級家庭中,父親和外出做工的女兒們一般定期到公共浴室洗澡,其他家庭成員則每周在廚房的錫制浴盆中擦洗身體。孩子們洗澡通常是不換水的,只是添加熱水保持適宜的溫度而已。
那些雇傭僕人的中產階級家庭則在自家浴室或更衣室洗澡。浴室的盥洗架上擺有臉盆、水壺、漱口杯、皂盒及其它盥洗用具。早飯前一小時左右,僕人會敲門進入,為主人准備好每日晨浴所用的冷熱水。如果進行徹底清洗,僕人就把浴盆放在浴室的壁爐前,並擋上屏風防止灰塵。在主人洗澡過程中以及穿衣離開後,僕人負責提水、倒水。由於浴盆很小,人們習慣於坐在旁邊的小凳上而不是坐到盆中洗澡。到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富人階層已可以享用到便利的浴室設備,但是擁有眾多呼來喚去的僕人,誰還急於更新節省勞力的洗浴設施呢?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06 21:52
那個時代的中上層階級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他們從遙遠的國度進口各種異國情調的香料、調料,用於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廚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
這個時期,英國盛行下午茶,貴族們早餐豐富,午飯簡單,晚飯很晚。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漸漸成為一種例行儀式。事實上,圍繞著這種下午茶習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館開始設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小姐們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

回答完畢

⑼ 倫敦冬天穿什麼

現在中國北方迎來了寒冷冬天,昨天我開車匆忙往家走,忽然發覺窗外一個人不容躲閃駛進眼簾。只見不遠處的路旁,正有一個下身穿牛仔短褲黑絲襪、上身桃紅羽絨緊身服的女人迎面走來,車窗外寒風怒嚎著將道路上塵土一擁捲起,我的車順勢從她身邊滑過。

當時我心裡打了一個寒顫,大冬天的,果真不冷嗎?「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對於愛美的女人想必可以戰勝嚴冬刺骨的剎寒。車子往家的方向行駛,我開足車里的空調,思緒卻飄向了英國。的確,我有些小提大作了。忘記了自己當年在英國時看見的一番「暖融」景象。

在英國,即使到了凜寒冬天到來,但這里卻寒而不「冷」,不僅僅是因為室內都有暖氣的緣故,而是因為英國人「不怕冷」。英國人的穿著會更讓人吃了一驚。大冬天穿裙子在英國,如是說確實是很普遍的現象。記得我在倫敦時趕上下大雪,我與同事一大早都穿的嚴嚴實實去學校作講座,沒曾想剛一出門,就看見三個英國女孩穿著短裙、短袖在雪地里走,她們似乎一點兒都不覺得冷,這確實讓人不可理解。因為總的說來,在中國冬天不怕冷者畢竟鳳毛麟角,而英國這里卻成了冬天很平常的一景。

因為英國人似乎天生就「不怕冷」,非常寒冷的冬天,我記得自己早已是秋褲,毛衣,羽絨服全副武裝了,而站在瑟瑟寒風呼嘯而過的車站等車,感覺仍然全身冰涼。可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春夏秋冬的衣服在展示,既有怕冷之人穿著羽絨衣的,也有已經習慣氣候不怕冷穿短衣短褲的,甚至還有要靚不要命穿超短裙背心的。而許多英國人在大冬天穿著輕薄的外套,並將外套迎風敞懷穿者大有人在!我當時在英國時就發有感慨,不知這算不算是英國人特有的「風度翩翩」呢?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英國人「不怕冷」是包括兒童和老人在內的。中國有句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因此,我們平時特別注意保暖,注重自己穿上很溫暖的鞋襪,下裝,這樣整個身體就處於溫暖的狀態,人也就舒服了。

想到年輕的時髦者或者身強力壯者這樣穿是為了美,想做冷美人,可英國中小學的女學生們全都光著腿,穿著校裙,只是上身加一件防寒服!甚至還見到一些上了年歲,拄著拐杖的老年人,也是這般裝束!你簡直分不清楚是在哪個季節。看著自己要全副武裝,很是懷疑自己的身體是否太差。我經常盯著她們的腿腳看,感覺那似乎不是腿,而是沒感覺的木墩子!因為,他們從小就是這樣被帶大的,已經完全習慣了。在長年累月這樣的適應中,英國人的抗寒能力到了讓人驚訝的程度。

英國人在室外「不怕冷」,當然在室內更是穿得單薄。像我們在北方長大的都知道,即使室內再暖和暖氣給得再足,也會穿件薄毛衣,尤其要在冬天換上棉拖鞋保暖。但是在英國呢,他們會在室內只穿一件T恤就足夠了,而且居然會打赤腳。從這點上看,英國人真是「不怕冷」!其實,英國人的「不怕冷」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英國室內的空調系統完善,而且英國室內的地面普遍鋪的又是地毯,所以「不怕冷」的英國人在室內能夠肆無忌憚的與「冬天」抗爭到底。

回憶起英國人的「不怕冷」,在想到剛身邊一閃而過穿牛仔短裙的那個女人,我忽然在想,旁人這點投以驚詫的目光算得了什麼呢,久而久之,或許全世界人們的眼中都將沒有冬天,正所謂與自然斗,其樂無窮,或許有一天這一切將變得習以為常。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為什麼會有地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印尼日本人很多 瀏覽:743
英國now水杯質量怎麼樣 瀏覽:274
印度種姓制度多少天能終結 瀏覽:825
越南的東面西面在哪裡 瀏覽:241
英國為什麼感染比較多 瀏覽:812
伊朗政教合一為什麼還有選舉 瀏覽:526
嗯伊朗總統怎麼死的 瀏覽:240
世界疫情中國排名多少 瀏覽:89
如何判斷越南女孩是否單身 瀏覽:891
印度人食物怎麼都是黃色 瀏覽:308
看外國美女如何評價中國男神 瀏覽:766
印度第一大國是哪個 瀏覽:951
印尼燕窩叫什麼名字 瀏覽:436
如何在筆記本電腦上安裝越南語 瀏覽:998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勸酒 瀏覽:443
英國碩士論文怎麼補救 瀏覽:820
深圳英國森斯瑞教育課程怎麼樣 瀏覽:197
中國新生代6怎麼才可以報名參加 瀏覽:923
伊朗一瓶礦泉水賣多少 瀏覽:766
越南大米苗多少錢一隻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