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以前面積多大 美國以前是他們的地方嗎
英國面積最大時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美國也是其殖民地。
公認的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與四大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所有時區都有日不落帝國的領地,這也是「日不落帝國」的由來。
美國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相繼移民至此。
18世紀前,英國在美國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
1775年,爆發了美國人民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由喬治·華盛頓任大陸軍總司令,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
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承認13個殖民地獨立。
1787年通過美國憲法,成立聯邦制國家。
(1)英國15世紀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英國領土變遷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展現出強大的實力。雖然德國也是一個新興的殖民地強國,實力不遜色於歐洲其他國家,但是當英王喬治五世下達動員令後,各大殖民地的反應,讓人有些驚訝。
英國對德國宣戰令是8月4號發出的,8月10號,南非接到命令後,立刻供給德國所屬的西南非洲殖民地。加拿大派遣3萬名志願軍到達英國,澳大利亞總理致電倫敦,准備派遣兩萬軍隊,紐西蘭招募11萬2千人入伍;
印度處於戰爭戒備狀態,其他殖民地也紛紛響應,這樣的號召力,絕對是驚人,只是戰爭無論輸贏,總是損失慘重的。
英國也不例外,但憑借著家底深厚,它在戰後又迅速的恢復過來。
而且,因為吞並了德國的殖民地,使得英國領土達到頂點。
這是人類史上,疆域面積最龐大的帝國,英國的聲望、實力,又一次達到巔峰。
直到二戰爆發,這一次戰爭的損失,英國已經難以像過去那樣迅速恢復;世界的形勢也在變化,各殖民地開始想要擺脫英國的束縛。
多年的工業沉澱,讓殖民地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糟糕,民族獨立的浪潮不斷興起,衰落的帝國,已經難以控制實力日益強大,且不願再接受殖民統治的土地。
所以,二戰後,大量殖民地脫離英國,英國領土也開始迅速削減,逐漸回歸本土,成為今天領土面積僅剩24.41萬平方公里的國家。
『貳』 英國封建國家是怎麼樣形成的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
7世紀初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
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
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
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
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叄』 為什麼說因英國是殖民帝國主義
大英帝國是隨著英國人的海外殖民擴張而出現的。英國海外移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年,1607年英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國大規模的海外移民出現在18世紀以後。移民離開故土有各種原因:擺脫政治和宗教迫害,獲得自己的土地,找到工作和更好的生活機遇。由於工業革命,英國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人口過剩。從1814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百年間,約有2000多萬人從英國移居海外,其中1300萬人移居美國,400萬人移居加拿大,150萬人去了澳洲,其餘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國是近代以來世界上最大的輸出人口的移民國家。殖民地不僅對英國而且對世界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很多學者認為,殖民地是英國資本主義起源的前提條件之一。如《大分流》的作者就將殖民地緩解了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煤的開采作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大原因。
當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列強瓜分完畢時,英國獲得的份額最大。在一戰爆發之前的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被稱作「日不落帝國」。英帝國在形成過程中,既有對當地土著人的鎮壓,也有與其他殖民國家的爭奪。這一過程對英國社會發展、世界近現代國際關系史和政治地理的發展演變,均有著重大影響。英帝國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上,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然而,20世紀見證了英帝國的衰落,盡管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回憶錄中描述了他在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隨著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以及二戰後民族獨立潮流的影響,英帝國逐漸瓦解,至1960年代,作為殖民體系的英帝國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主要由昔日前英國殖民地國家構成的英聯邦還有著相當的國際影響。
如何認識和評價大英帝國的歷史作用,是世界近現代史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這個議題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之一是英帝國在殖民地發展中的作用,是招致了貧窮還是促進了發展,包括馬克思在內的眾多學者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歷史是復雜的,大英帝國的歷史作用是多元的。現有研究成果表明,要對大英帝國的歷史作用作出整體性評價是不可能的,指望在一本書中找出明確答案更是不現實的。《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沒有試圖做這樣的嘗試,而是努力全面、整體地展示這段歷史,為讀者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一個平台。該書主要的11位作者都是英美澳的史學家,這使全書充滿了生動的細節描述。更難得的是這些作者充分吸收的西方二戰以來新史學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在書的內容和形式的安排上均有獨到之處。
首先,這里的大英帝國史全然沒有以往政治史的痕跡,尤其是西方中心觀念受到了明顯的約束。如作者認為,「大英帝國的歷史就是研究英國人與其他人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英國人對這些人的『影響』」。相互作用理論承認,在西方殖民統治之前,當地人民已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在英國勢力參與其歷史發展後,他們續寫自己的歷史,其中包括反抗壓迫和發展本土文化的歷史。這是作者尊重歷史的表現。事實上,英帝國內部沒有統一管理機構,沒有統一的殖民統治模式,除幾個以英國移民為主要居民的前殖民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和地區保持了較多的英國文化特點,其餘殖民地的情況千差萬別,本地文化特點至今仍很明顯。這種特點在各地的凝聚西方與當地傳統風格的建築藝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由於突破了單純政治史的狹隘局限,該書所含內容極其豐富。大英帝國史並非簡單的文明傳播史,或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壓迫剝削史。西方文化與前殖民地文化的接觸是全方位的,作者也試圖從各個角度看待這一現象,從各種殖民統治形式、貿易往來、文化沖突、人口流動、城鎮建築、繪畫藝術、體育娛樂、種族主義、民族融合、婦女生活,到英語和其它西方文化傳播與帝國歸屬感,等等。如作者細心地注意到,競技體育也是培養民族意識的溫床,「澳大利亞表現自己的民族意識不是在為獨立而戰的戰場上,而是在為自尊而搏的板球比賽中。對紐西蘭人來說,獨立意識是通過英式橄欖球比賽來表現的」。
最值得稱道的是,全書差不多每頁都有一幅插圖,或繪畫、地圖或照片,像一扇扇打開的歷史之窗,使原本就通俗的文字敘述更加生動,通過增強讀者的視覺感受力,更充分地刺激他們的思維活動。大英帝國為英國的民族意識和藝術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漫步倫敦街頭會看到很多人物雕塑,其中大多是為帝國在海外開疆拓土的將領。這些帝國英雄的高大形象也保留在英國歷史題材的油畫中。書中收錄了一幅描述戈登將軍在蘇丹喀土穆面對死亡大義凜然的畫,作者在解說詞中寫道,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戈登被殺時遠沒有這般壯烈的情景,是藝術家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純粹神話般的描繪。畫中的戈登將軍就是在我國歷史教材中記載的,曾在中國率領「常勝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那個戈登。
本書完全可以作為當代西方新史學的一種典範來看待,實際上,這是政治史與社會史、婦女史、文化史、國際關系史、經濟史、移民史等領域的有機融合。
『肆』 英國有多少年的建國史
自1688年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至2019年,有331年的歷史。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 總人口超過65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英國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發展歷史如下: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
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
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
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1689年爆發的「光榮革命」:英國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國力迅速壯大。
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707與蘇格蘭合並。
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君主專制是一種普遍的政體形式。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
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1688年後,英國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發的政治思想,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4)英國15世紀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八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雖然它的歷史不及四大文明古國那樣久遠,但是英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伍』 中國在明朝時期,歐洲人口總數有多少人
歐洲有人口7、8千萬,英國群島只有400萬。 這是比較多人認可的結果
【補充問題回答】目前歐洲人口7.23億 ,歐盟成員國人口約5億
歷史上從1000年到1300年是整個西歐人口增長時期。英格蘭人口在1086年到1340年增長了三倍;法國在1100年到1328年,增長了二倍。1348年到1350年著名的黑死病使歐洲人口驟降了三分之一,直到15世紀中葉(明朝中期),人口又開始局部復甦增長,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也造成了歐洲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歐洲人口數量反而開始下降,目前不少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人口負增長。
『陸』 13、14世紀英國歷史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柒』 英國15世紀的歷史
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