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共產主義之父是卡爾他起初是做什麼的
共產主義之父——卡爾·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的父親是猶太人,一個非常有名的律師,這對於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影響很大。在馬克思的家裡,有較為富裕的條件和充滿文化氣氛的環境。他的母親是荷蘭人,賢淑善良,善於持家,對馬克思父親的工作幫助很大。
馬克思大學畢業後被聘用為《[萊茵報]》主編。
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的原創:
1843年深秋,馬克思離開了德國,來到了法國巴黎。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理論,馬克思不斷地加強與工人的聯系,以便了解工人階級的願望,把自己的理論思想與工人階級的實際思想結合起來。因此,他不斷到工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還經常參加工人組織的秘密會議。由於認真地、長時間地參與工人的活動,馬克思越來越清晰地看到,要使工人階級翻身解放,成為社會的主人,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全面提高全人類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進而建立一種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型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這個社會里,才能夠實現人類大同。同時他又認識到,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光靠抽象的理論是不行的,還必須付諸實際的行動。這個行動,就是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推翻資產階級專政。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依靠廣大的工人、農民等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奮斗。從此,馬克思對他的革命行動的目的、手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的一切革命活動都圍繞著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宗旨。
Ⅱ 世界報刊的發展歷史主要分哪幾個階段
查了下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以上是發展歷史的幾個重要階段,以下是關於報刊的歷史走向。
報紙從誕生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時間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中國在7世紀,唐朝宮廷內就發行過手寫的傳閱版,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1493年,羅馬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了哥倫布航海的消息。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世界上第一張日報在1660年發行於德國,法國1631年才出現報紙,而英國由於當時發生了政治事件,報紙才得以發行。美國的第一張報紙是獨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頓郵局局長發行的《波士頓通訊》。歷史發展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報紙已在歐洲各國相繼發行,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和接受。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小眾化」(貴族化)而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報刊已經具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從而將資產階級報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普通民眾為讀者對象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報紙日漸迎合下層民眾的口味,且售價低廉,讀者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時期的「大眾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態,其發展也十分不穩定,與後來的大眾化報紙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這次飛躍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19世紀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出現以後,尤其是19世紀末報紙的「大眾化」過程完成之後,報紙不再接受黨派津貼而轉為自由出版,獨立經營。報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聞檢查而享有了較為充分的出版權,采訪權和發布權。在內容方面,報紙以各類信息為主,盡可能的向讀者提供有關各項事務的信息,並給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廣大讀者以充分的言論表達自由。在此過程中,報紙作為「社會公器」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使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倡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以貫徹。與此同時,經過自身的實踐,報界對資產階級言論自由的原則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由此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再次,它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他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售。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信息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產,資本集中過程的加劇,報紙上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以美國著名的報紙《紐約時報》為例,報紙大量刊登廣告,大小廣告共占報紙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總收入中,30%來自報紙的發行,70%來自廣告。廣告「養活」了報紙,成為它的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刊登廣告,推銷產品,報紙又反過來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它啟動消費,平衡供需,促進市場的繁榮,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後,報紙業的飛躍推動了新聞媒體的產業化。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報業也由小生產的經營方式逐漸過渡到企業化管理,並日益成為一種有利可圖且利潤豐厚的資本主義行業。19世紀末,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報業資本迅速集中,出現了報業壟斷組織「報團」,由此形成了媒介產業化的格局。到了20世紀末,這些報業集團更是滾動發展成為財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國經營的媒介產業集團。例如,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在報刊,圖書出版,音樂,電影和有線電視等領域全面出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媒介的產業化是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反過來又促進大眾化報業的發展,使它擁有了更為雄厚的資金和更大的規模。這是因為,產業化是各種資源的優化和強化,它有助於報社更新設備,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有助於報紙的穩定售價,擴大發行,爭取更多的廣告;有助於報業經營者集中監控,統一管理。
報紙在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報紙的進一步「大眾化」以及互聯網的出現,報紙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發展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現代,造紙要想發展,就要走品牌化戰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即「質量」。這樣才有利於報紙自身的發展。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報紙的質量呢?必須從報紙的權威高度,思想深度,信息廣度,和親切程度入手。
第一,報紙的權威高度。沒有權威,沒有高度,報紙的消息頂多是讀者飯後的談資,自然談不上什麼影響力了。如何提高權威高度?一是要做獨家新聞,以獨一無二來打造權威;二是作政府新聞,用政府的權威來提升報紙的權威;三是作原則新聞,實事求是,堅持觀點,用堅持正義來樹立權威。不因為廣告投放多就不批評報道,不因為沒有或少廣告投放就放肆批評,這樣必然使報紙提前進入衰退期。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權威的話語權已經作為報紙的一種無形資產,成為構築報紙高影響力的重要砝碼。
第二,報紙的思想深度。隨著社會現象與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社會信息流每年成幾何級數增長,從而干擾受眾的生活。更加復雜與節奏快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受眾更多的接受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也使受眾更多的需要信息服務。於是報社發布的新聞信息更容易成為讀者判斷某一事物或決定某一行為的材料依據。一次,報紙媒體要想有更大的影響力,不僅要成為讀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為讀者的思想源。誰能更好的,更豐富的提供思想的參考,誰更具有思想的深度,誰能將同一新聞事件分析的更透徹,誰就在讀者的心中達到最佳的影響力。
第三,報紙的信息廣度。信息量的大小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張報紙實力的象徵。近年來,國際國內「厚報」現象的流行真實的反映了讀者對報紙媒體信息量的需求趨勢。即便是專業報,讀者也希望從報紙上看到的專業信息盡可能的全面和豐富,甚至還要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也決定和左右著報紙在受眾力中的影響力。
第四,報紙的親切程度。一篇報道,多用會議語言,空話套話連篇;一篇評論,專業詞彙迭出,故作高深,讀者看不懂;一個版面,一年四季一個模樣,面目可憎等,像這樣的熬制至少在感覺上就與讀者拉開了距離,就更談不上影響。報紙的影響力與報紙的親切程度密切相關,影響力影響的是人心,不從讀者的角度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用讀者善於接受的方式,排讀者容易接受的版面,就不能讓讀者感到報紙的親切,就影響不了讀者的心,自然談不上報紙的影響力了。
創建高質量的報紙,走報紙的品牌化道路是報紙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報紙的發展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給讀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從而促進報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下是另外一個關於報紙起源的考證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術印報大約出現在1450年的歐洲。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出現在1493年,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當時的報紙並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臨時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每周出版一次,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報紙。不久,報紙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消息報道的來源一般都依賴於聯系廣泛的商人。
日報首次發行於1650年,是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報紙指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有固定名稱,面向公眾,定期、連續發行。現在多數報紙每日出版一次或數次,也有每周出版幾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古代社會的「報紙」或不是紙質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連續發行,一定意義上也不是面向公眾的。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初期的報紙和雜志是混同的,有新聞,也有各種雜文和文學作品,簡單地裝訂成冊。對於這個時期的報紙和雜志,通常籠統地稱「報刊」,英國、法國、中國早期的「報刊」概念,便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英國和法國從18世紀起,報紙與雜志開始明顯地分離,中國在本土出現現代「報刊」後約二十年,報紙和雜志的分野得到明確。
報紙可以作為商品,也可以作為政治斗爭的宣傳品。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大多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官報時期、黨報時期和商業報紙時期。在官報時期,報紙對於封建王權來說.主要是政治斗爭的宣傳品,但對於特許經營報紙的出版商來說,它是一種通過出售而獲利的商品。黨報時期,相當多的報紙從屬於各個政黨或派別,為各自的利益作宣傳,但也存在較大的有明顯政治傾向的商業性報紙。19世紀中葉,美國、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報紙,每份報紙的價格便宜到只是本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美分、便士)。當報紙面向下層公眾之時,它們開始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於是,黨報時期結束,進入了商業報紙時期。
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發行量,報紙除了刊登新聞和強化新聞的平民化外,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娛樂方面的內容。在與電子媒介的競爭中,報紙新聞的深度報道得到更大的重視。
大眾化報紙逐漸在報紙總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但是,以中上層公眾為讀者對象的所謂「高級報紙」也逐漸穩定下來,於是形成大眾化報紙、「高級報紙」各自的生存空間。前者發行量巨大,獲利較多,後者發行量有限,但在影響輿論和贏得聲譽方面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形較為明顯的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而另一些國家,這種分野並不很清晰,例如美國、法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