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認為最好的中文版英國史是哪一本
個人閱讀所及,就討論問題的准確到位而言,推薦喬納森•克拉克的《1660 -1832的年的英國社會》,對於理解英國史上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頗有裨益。學識淺寡,作引玉之想。國內的出版的英國通史的各種書,不論是陳曉律教授的,還是閻照祥教授的,不論是大衛休默的,還是屈勒威廉的,總之,錢乘旦教授的這本書是最為適合作為基礎性教材的一本書,也是編撰相對而言最好的一本了。
❷ 想了解英國歷史,有哪些有趣的書推薦
NO1. 《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
作者:(英)科瑞恩
假如你在搜索欄內輸入「英國歷史書」的關鍵詞,這本書的名字一定會顯示在內。你一定想問,為什麼一部關於劍橋大學的書會和英國歷史緊緊相連呢?作者柯瑞思並不是劍橋的學生,他畢業於布里斯託大學 ,由於對劍橋有著濃厚的興趣,便放棄事業,成為了劍橋的導游,傾盡心血為劍橋寫了這本書,書中扉頁寫道:「劍橋是英國歷史的中心。」全書分為各個不同的主題,講述劍橋的歷史與現在,宏觀與微觀。書中寫道:「許多和劍橋無關的人也享受著劍橋的風俗:英國的本土詞彙中,處處可見來源於劍橋生活的表達方式;英國的體育運動,也深受劍橋大學的影響。」劍橋大學在過去的800年間,可謂是將英國的眾多有才之士都收歸其中,那麼劍橋教育當然就會影響著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書中所講述的不止是劍橋,而是一個英國歷史變遷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英國歷史,這本關於劍橋的書會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NO.2 《英國通史》
作者:(中)錢乘旦 許潔明
這本書類似於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書籍,由中國英國史研究會會長、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國外會士錢乘旦與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許潔明所著,以遠古羅馬開篇,二十世紀末現代社會結束,以了解資本主義進程,發展社會主義道路為宗旨,作者將多年從事英國歷史的教育研究心血全然注入這本書中,不僅脈絡完整地講述了英國歷史中的跌宕起伏,更是對其中英國民族天賦異稟的創造力與人文精神進行了深刻的研討,言近旨遠,引人深思。文辭簡略得當,節奏把握穩進,每一章有特別點評,觀點大膽新穎,均屬全篇亮點。這本書雖成為了部分大學的教材,但卻突破了教材的古板,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NO.3《牛津英國史》
主編::(英)摩根(Morgn,K.O.)
這部書主要敘述了公元前55年至2000年的英國歷史,主編摩根是英國非常著名的歷史學家,整本書由牛津與劍橋等大學最頂級的歷史學家以一人一章節的方式編寫完成,這本曠世之作,一直是英國最具有權威的歷史書目。這本書從出版開始,就受到了很高的關注,但廣為流傳的原因除了其權威性,還有其創新性,本書作者皆為大家,他們關注英國本質的特徵,又重視與外邦在文化經濟上的聯系以及影響,融入頗多獨派的高深見解。值得一提的地方,還有本書獨具特色的歐式幽默,讓讀者在閱讀歷史中捧腹與感慨。本書傳入國內後,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鍾美蓀教授為本書的難點作了注釋,方便了國內讀者的理解,以其史實嚴謹,史筆簡練,深受讀者喜愛。
NO.4《帝國》
作者:尼爾 弗格森
400年於人類歷史長河之中只是一瞬,日不落帝國以何種方式屹立於世界,又怎樣建立現代社會?如今的世界,英國主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嗎?
這位對英國金融史有著重要意義的專家——尼爾 佛格列,他在《帝國》這本書中非常深刻的探討了世界貿易以及政治因日不落帝國的崛起而產生的種種影響。 這個由大不列顛島與愛爾蘭東北部及附近許多島嶼組成的島國為何能夠稱霸世界?這不但受到英國歷史的發問,也是世界歷史正在探索的重要問題。
尼爾 佛格列沒有細致描寫日不落帝國的發展史,而是著重以全球化發展的視角,追溯日不落帝國以及殖民地對本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深遠影響。書中分為商品市場全球化、勞動力市場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體全球化、資本市場全球化、戰爭全球化六大主題展開對整個大英帝國崛起的探討,這本書,能夠幫助你了解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
NO.5《英國史》
作者:(英)特里維廉
這是一本以學術與趣味高度融合而深受讀者追捧的歷史讀物,此書的作者與譯者都是學術成就頗高的兩位名家,作者特里維廉是一位畢業於哈羅大學以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英國自由主義史學家,他以創新型寫作風格享譽文壇,本書是節選於《威克里夫時代之英格蘭》中的《英格蘭史》,被錢端升譯為《英國史》,本書譯者錢端升,我國著名的法學家、法學教育家以及政治學家,我國現代政治學的開創者。本書以時間順序,自羅馬時代到1918年的英國的歷史,涉及民族、人文、自由、經濟、國際關系等英國相關的方方面面,作者以論帶史,相信歷史是在不斷進步。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本部作品是民國譯本,適合在有一定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選讀。
❸ 10本講述歐洲歷史的書籍
10本講述歐洲歷史的書籍
開學任務繁重,我有心想了解歐洲地區的歷史,卻擔心書籍太厚重、知識點太多,無法有效地建立一個基本的輪廓梗概。以下是勵志網收集的10本講述歐洲歷史的書籍,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1《歐洲中世紀簡史》
豆瓣評分:8.6
作者:C·沃倫·霍萊斯特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內容簡介
《歐洲中世紀簡史》是由霍萊斯特教授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創作的,這是一本准確、權威的中世紀史入門佳作,據讀者評論,本書雖然書題為“歐洲中世紀史”,但也涉及了之前和之後相當的歷史時期。脈絡分明,是了解西方歷史包括政治、經濟和宗教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並且本書翻譯質量上佳,有效地傳達了作者的思想。
2《歐洲中世紀簡史》(第十版)
豆瓣評分:9.1
作者:朱迪斯·貝內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霍萊斯特教授始作於20世紀60年代,此後不斷修訂,在霍萊斯特逝後,擅長婦女史的貝內特教授繼續增補的。這一版(第十版)的《歐洲中世紀簡史》既保持了原作結構上的平衡,敘述簡明扼要,而且在社會文化史方面,內容更為豐富。其將歐洲中世紀史分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個階段,通過清晰明確的線索、全面的描述描繪了屬於中世紀歷史的精彩內容。
3《西方文明簡史》
豆瓣評分:8.6
作者:傑克遜·J·斯皮瓦格爾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別有特色,其不僅包括書信、詩歌、日記、官方文件、菜單和話劇等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第一手史料,還包括有年表、關鍵詞術語表、重點問題、加有註解的`書目,以及近300張地圖和圖片,讓歷史更加栩栩如生,也使讀者身臨其境。閱讀這本書可以讓你在了解西方文明歷史的同時,感受其中的歷史魅力。
4《英格蘭簡史》
豆瓣評分:8.6
作者:西蒙·詹金斯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悅讀名品
>>>>內容簡介
如果你對英格蘭的歷史感興趣,並且希望能有一個較簡潔明了的概況的話,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據讀者@艾銀評價稱,“本書簡而翔實,簡而客觀,一部橫跨1500多年的歷史著作,囊括了眾多關鍵性人物與事件。書本內容真實而不失趣味性,對於了解英格蘭歷史非常有幫助!”
5《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豆瓣評分:8.3
作者:約翰·赫斯特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這本書被稱為是一部“最短”的歐洲史,作者也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在閱讀本書時,能真實地感受到“極簡”二字的魅力,並不拘泥於具體歷史事件與人物,而著眼於歐洲歷史發展脈絡是這本書的特色。
6《古希臘簡史》
豆瓣評分:7.8
作者:托馬斯·R·馬丁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本書可以稱為是一本較為不錯的關於古希臘歷史的簡要讀本,其回顧了古代希臘的歷史,包括歐洲史前史中希臘的地位到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公元前二世紀羅馬人來臨之前這段時期的歷史。本書在文化方面著墨較多,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
7《極簡海洋文明史》
豆瓣評分:7.6
作者:菲利普·德·索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有趣的海洋文明簡史是這本書的特色,其從航海角度出發描繪其對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科技、食物不同角度的影響,進而來闡述人類與海洋及相關的文明,屬於輕閱讀類書籍,課外想要漲知識的同學們可以關注。
8《英國簡史》
豆瓣評分:7.5
作者:史培克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屬於劍橋國別簡史叢書中的一本,相比於之前的那本《英格蘭簡史》而言,這本書更著重於介紹了英國當時的政府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尤其要是議會和選民的關系。本書主要闡述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並建立主權國家至1975年全民公決加入歐共體近三個世紀以來的歷史進程。如果對於英國這方面歷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9《瑞士簡史》
豆瓣評分:7.5
作者:埃-邦儒爾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據閱讀本書的作者評價稱其為“經典的瑞士簡史”,雖然由於原作時間為20世紀50年代,但本書中所描繪的瑞士歷史,包括其中透露出來的關於瑞士的熱愛以及當時代的歷史過程還是值得一讀的。
10《義大利簡史:從古代到現在》
豆瓣評分:7.1
作者:H·赫德/P·韋利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內容簡介
本書屬於普及性的讀物,適合對於義大利的歷史有興趣的同學閱讀,並且由於該書為羅念生先生所譯,文句平實,敘述穩帖,不徐不疾,譯注清晰詳實,可以作為一種資源利用。
當然這十本書只是眾多極簡歐洲史書籍的其中一小部分,並且其中很多是許多人尚未閱讀過的,只要大家多去留意,相信會有更多優秀歷史書籍在等待大家,同時也歡迎大家給予補充!
;❹ 英國歷史電影觀看順序
1、《法外之王》
《法外之王》是大衛·馬肯茲所執導的歷史題材影片,由克里斯·派恩、亞倫·泰勒-約翰遜主演,2018年11月9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十四世紀初期,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帶領他的國家擺脫英國統治獲得自由的故事。
該片於2017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9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❺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歷史,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 英國歷史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資產階級革命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 英國歷史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一次內戰初期
,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R.沃波爾任內,國王的主要咨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見表)。
英國歷史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原始積累更加迅速。議會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規模迅速擴大。在廣大被圈佔土地上建立起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剝奪生產資料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在整個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輸入,獎勵本國工業品出口,以低稅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以上種種原始積累手段為工業生產的變革提供了前提。18世紀後半葉,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並開始使用機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變革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1個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了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
隨著工業革命的勃興,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但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權利。18世紀60~70年代,圍繞J.威爾克斯和《北不列顛人報》事件,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抨擊國王的專橫和議會的腐敗,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取消「衰敗選區」,擴大選舉權,在議會中增添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的主張受到為喬治三世國王(1760~1820在位)所不信任的輝格黨貴族的支持。輝格黨人採取一些措施,進一步限制王權。18世紀末,在法國革命影響下,下層人民群眾掀起爭取改革的運動,他們希望獲得參政權以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並對後來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1830年,在各階層人民壓力下,輝格黨C.格雷政府提出議會改革法案,經過一年多的斗爭,1832年6月,改革法案經議會兩院通過、國王批准成為法律。1832年第1次議會改革法稍稍調整擴大了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政治權利,開始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議會改革未給工人帶來任何好處,他們為爭取普選權進行新的斗爭,憲章運動興起。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提出《人民憲章》,要求按民主原則改革議會。1840年成立全國憲章協會。1840、1842和1848年,憲章派在全國掀起3次群眾性的向議會請願運動,在請願書上簽名者達數百萬人,但請願書都被否決,運動被鎮壓。1848年以後,運動轉入低潮,逐漸銷聲匿跡。憲章運動雖未成功,但為工人階級留下了寶貴的斗爭遺產。
19世紀下半葉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這個時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1/3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1832年議會改革後,托利黨和輝格黨逐漸改造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由於經濟地位鞏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開放較多的民主自由。1858年取消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1867年和1884年進行了第2次、第3次議會改革,使城鄉工人階級上層獲得選舉權。1872年,議會開始實行秘密投票。資產階級政府還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軍隊。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從當時的經濟繁榮中得到好處的主要是統治階級,廣大勞動群眾勞動強度大,生活非常貧困。但資產階級從他們的高額利潤中分出少許份額給工人階級上層和熟練工人,使這部分工人的條件得到改善。這些人因而倡導階級合作,主張通過協調解決勞資糾紛,主張工人組織的活動內容應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爭取改善勞動條件及其他福利,反對進行罷工及其他旨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斗爭。19世紀中葉以後,涌現出一批這樣的工會組織,混合機器工人協會(1851)可作為一個代表。它們按行業(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組成,只吸收熟練工人,排斥非熟練工人參加。它們沿著爭取改良的工聯主義道路發展,因而被稱為「新模範」工會。
60年代初,在K.馬克思、F.恩格斯幫助下,英國工人投身政治斗爭,支持美國、波蘭人民的斗爭,參與創建第一國際,在國內開展爭取普選權的斗爭。1868年召開工會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要求政治權利。80~9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復興,出現了社會民主聯盟(1884)、費邊社(1884)、獨立工黨(1893)等社會主義組織。工人運動中也出現新氣象,廣大非熟練工人紛紛組織起來,開展罷工斗爭,號召工人隊伍團結。1900年,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政黨的代表共同組成「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委員會更名為「工黨」。工黨初建時只吸收團體會員,是各團體的選舉聯盟。1911年,成立英國社會黨。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19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佔領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加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戰,參加1884~1885年列強分贓的柏林會議(1884~1885)。為實現帝國主義分子C.J.羅得斯提出的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陸的大鐵路的所謂"二C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母都是「C」),加緊侵略南非,1899年爆發英布戰爭,英國並吞奧蘭治和德蘭士瓦。19世紀末,在亞洲控制緬甸、阿富汗,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截至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已廣布世界各大洲,殖民地面積計達335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達3.94億,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向帝國主義過渡,1902年國內已出現57家托拉斯及其他壟斷組織,某些部門還加入了國際壟斷聯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溶合,財政寡頭與大銀行控制一切;資本輸出大量增加。1899年時食利者收入超過外貿收入的4倍。
19世紀,英國科學文化取得輝煌成就。C.R.達爾文以其《物種起源》(1859)奠定了生物進化論的基礎。才華蓋世的詩人G.G.拜倫以其浪漫主義的卓越詩篇著稱於世,他用詩抨擊貴族的反動,支持民族解放斗爭。因此他被統治者逐出祖國,英年早逝於異邦。C.J.H.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中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著名代表、英國人民的作家,其作品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極盛時期下層勞動群眾的苦難。F.哈代、蕭伯納和J.高爾斯華綏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著名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准」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H.H.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還進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勞動群眾狀況的改革,以安定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後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見彩圖)。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已經形成。它同已經形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期間,英國派遠征軍到歐洲大陸,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日德蘭大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工黨組成聯合內閣,1916年自由黨人D.勞合·喬治繼任首相,組成5人集體內閣,總攬大權。為了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❻ 想了解英國的歷史,習俗(王室的,像是冊封騎士),有什麼可以推薦的書
英國通史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名著《英國工業革命講座》、帕特里克.科洪的《財富的協議:大英帝國的國力與資源》、評論家湯姆.加里爾的《時間信號》、杜夫納的《工會的特徵、目的及影響》、瑟魯德·羅傑斯的《勞工工資六百年》、哈蒙德的《現代工業的興起》、韋伯斯的《從英國革命到地方自治聯合法衰落時期的英國地方政府》、蒙圖的《18世紀工業革命》
陳紫華的《一個島國的崛起:英國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