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怎樣形成發展的
一、應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
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出現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2、政治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3、歷史傳統:法律至上,有限王權。英國議會起源於中世紀,到13世紀會議制度基本形成。
4、理論依據:英國啟蒙思想家的生意,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君權神授)
5、開始確立:186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6、發展完善:責任內閣制和議會改革。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形成七大歷史事件:光榮革命、 孟福爾議會、愛德華一世、中世紀時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權利法案》、逐步確立的過程。
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 英國君主制度的由來是什麼
英國君主制度的由來可追溯至盎格魯—薩克遜時期,但若以古代血統為准,則以古蘇格蘭君主為源頭。在第一次維京時期,多個英格蘭王國逐漸消亡,而威塞克斯在公元九世紀成功統一了英格蘭的其他王國。到了公元十世紀,英格蘭正式形成單一王國。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國國王,實現了英國和蘇格蘭國王的統一。1707年,兩國王國合並為聯盟,成立聯合王國。
至今,英國君主的特權仍然廣泛,但通常由英國國務大臣代錶行使。例如,政府行政和簽發護照等事務均由大臣代為處理。一些重要特權,如解散國會,名義上由君主執行,但在首相和內閣的建議下進行。根據國會會議記錄,君主不能隨意創設新的特權。
英國的不成文憲法規定,政權由首相、內閣以及英國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的國會掌握,而君主則為無黨派的國會成員。因此,現代英國君主是立憲制的,其實際角色限於非黨派功能,如勛銜的頒授者。這個角色自十九世紀起就已確定。在《英國憲法》(English Constitution, 1867)一書中,英國作家華特.百格漢茲指出,君主是政府中一個「庄嚴性」的部分,而非實用性。實際上,今日的政權由國會、首相和內閣行使。盡管君主是英國教會的最高總督,但教會的精神領袖是坎特伯里大主教。
現任君主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王儲是她的大子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威爾士親王和女王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經常出席各種公開儀式。皇室成員還包括女王的其他子女、孫兒和堂表親。
英國君主也是英聯邦的領袖。對英聯邦中的十五個完整和獨立國家(包括英國),君主均為國家的君主。
在政治角色方面,君主的實際權力遠小於理論上的權力。立憲君主的行為受到傳統和慣例的限制,幾乎所有的皇權都在首相和大臣的建議下執行。首相和大臣則通過民選的下議院對人民負責。
君主還負責在必要時任命新的首相。任命儀式稱為Kissing Hands,即吻手。根據不成文的憲法慣例,君主必須任命最可能維持下議院支持的人,通常是下議院中佔多數議席的政黨主席。如無政黨佔多數議席(這種情況在英國大選的多數制下較少發生),兩個或多個政黨將組成聯盟,雙方協商確定的領袖將被任命為首相。
③ 鑻卞浗鐨勭帇鏈濇槸鎬庝箞鍒掑垎鐨勶紵
1. 瑗胯惃鍏嬫.鐜嬫湞
鑻辨牸鍏板湪緗楅┈浜烘挙紱誨悗錛岀粡鍘嗕簡灝忕帇鍥藉拰灝忛儴钀借仈鐩熺殑娣鋒垬鏃舵湡銆傚埌浜6涓栫邯錛岀泿鏍奸瞾-鎾掑厠閫婁漢鍏ヤ鏡騫跺艦鎴愪簡涓冧釜鐜嬪浗銆傚▉濉炲厠鏂鐜嬪浗閫愭笎宕涜搗錛829騫村浗鐜嬪焹鏍間集鐗圭粺涓浜嗗叾浠栫帇鍥斤紝鎴愪負鑻辨牸鍏扮殑鍏變富銆
2. 璇烘浖搴曠帇鏈
1066騫達紝蹇忔倲鑰呯埍寰峰崕涓寸粓鍓嶆寚瀹氬搱緗椾簩涓栦負鐜嬨備絾璇烘浖鍏鐖靛▉寤夋浮嫻峰緛鏈嶄簡鑻辨牸鍏幫紝鍗沖緛鏈嶈呭▉寤変竴涓栵紝寤虹珛浜嗚烘浖搴曠帇鏈濄
3. 閲戦泙鑺辯帇鏈
鏂钂傝姮鍘諱笘鍚庯紝浜ㄥ埄涓涓栫殑澶栧瓩緇т綅錛屽嵆浜ㄥ埄浜屼笘銆備粬鏄娉曞浗鐨勫畨鑼逛集鐖碉紝鐜嬫湞浠ュ叾閲戦泙鑺卞浘妗堢殑綰圭珷鑰屽緱鍚嶃傜櫨騫存垬浜夊湪榪欎釜鏈濅唬鐖嗗彂銆傝繖涓鐜嬫湞鍘嗙粡鍏浣嶅悰涓伙紝鍖呮嫭綰︾堪鐜嬨
4. 鍏板紑鏂鐗圭帇鏈
閲戦泙鑺辯帇鏈濇渶鍚庝竴浣嶅浗鐜嬬悊鏌ヤ簩涓栬鍏跺爞寮熷簾榛滐紝鏂頒笂鍙扮殑浜ㄥ埄鍥涗笘鏄鍏板紑鏂鐗瑰叕鐖典箣瀛愶紝鐜嬫湞鍥犳ゅ緱鍚嶃
5. 綰﹀厠鐜嬫湞
綰﹀厠瀹舵棌灞炰簬瀹夎尮瀹舵棌錛岃繖涓鐜嬫湞浠呮寔緇浜25騫淬傜埍寰峰崕鍥涗笘澶ч儴鍒嗘椂闂村湪浣嶃備酣鍒╁洓涓栦箣瀛愪酣鍒╀簲涓栧湪娉曞浗鎴樺満涓婂彇寰楄儨鍒╋紝浣嗕笉騫哥棶閫濄備粬鐨勫効瀛愪酣鍒╁叚涓栧湪鑻辨牸鍏板拰娉曞浗閮界煭鏆傚湴淇濇寔浜嗙帇浣嶏紝浣嗘渶緇堣觸浜庣害鍏嬪舵棌銆
6. 閮介搸鐜嬫湞
閮介搸鐜嬫湞浠ュ壋濮嬩漢浜ㄥ埄涓冧笘鍛藉悕銆備粬鏄濞佸皵澹璐墊棌涔嬪瓙錛岄氳繃濠氬Щ鍚堝苟浜嗗畨鑼瑰舵棌鐨勪袱涓鍒嗘敮銆傝繖涓鐜嬫湞渚濋潬鏂板叴鐨勫伐鍟嗕笟涓誨拰鏂拌吹鏃忓琺鍥轟簡緇熸不銆備酣鍒╁叓涓栦笌緗楅┈鏁欑殗鍐寵傦紝寤虹珛浜嗚嫳鍥藉浗鏁欍備紛涓借帋鐧戒竴涓栧コ鐜嬫槸鏈鍚庝竴浣嶅悰涓匯
7. 鏂鍥句簹鐗圭帇鏈
鏂鍥句簹鐗瑰舵棌璧鋒簮浜庢硶鍥藉竷鍒楀斿凹錛屽悗鎴愪負鑻忔牸鍏板浗鐜嬨傝┕濮嗘柉涓涓栨槸浜ㄥ埄鍏涓栧瑰圭殑鍚庝漢錛屽師涓鴻嫃鏍煎叞鍥界帇錛屽悗緇ф壙鑻辨牸鍏扮帇浣嶃傝繖涓鐜嬫湞鍦1649騫磋鍥戒細鍐涙帹緲伙紝鏌ョ悊涓涓栬澶勬匯
8. 奼夎哄▉鐜嬫湞
鏂鍥句簹鐗圭帇鏈濈殑瀹夊Ξ濂崇帇鍘諱笘鍚庯紝鏍規嵁鐜嬩綅緇ф壙娉曪紝涔旀不涓涓栵紝寰峰浗奼夎哄▉閫変警緇ф壙鐜嬩綅錛屽紑鍚浜嗘眽璇哄▉鐜嬫湞銆
9. 钀ㄥ厠媯錛嶇戝牎錛嶅摜杈劇帇鏈
緇村氬埄浜氬コ鐜嬬殑涓堝か鏉ヨ嚜寰峰浗钀ㄥ厠媯-縐戝牎-钀ㄥ皵璐瑰皵寰峰叕鍥姐1914騫寸涓嬈′笘鐣屽ぇ鎴樼垎鍙戱紝鑻卞浗浜哄嵎鍏ュ叾涓銆傛垬浜夋寔緇鍒1917騫達紝鑻卞浗姘戜紬瀵瑰痙鍥戒駭鐢熷己鐑堟晫鎰忥紝瀵艱嚧瀵圭帇瀹ょ殑鍙嶅痙鎯呯華銆
10. 娓╄帋鐜嬫湞
鐖卞痙鍗庝竷涓栦箣瀛愪箶娌諱簲涓栧湪浣嶆湡闂達紝姝e肩涓嬈′笘鐣屽ぇ鎴橈紝涓洪伩鍏嶄嬌鐢ㄤ笌寰峰浗鐩稿叧鐨勫撴皬錛屽皢鐜嬪ゆ敼濮撲負娓╄帋錛屾湞浠e悕縐頒篃鏀圭О涓烘俯鑾庣帇鏈濄傝嚦浠婏紝浼婁附鑾庣櫧浜屼笘鏄璇ョ帇鏈濈殑絎鍥涗換鍥界帇銆
④ 英國國王是怎樣產生的
閱讀歐洲歷史,就如同品位一屆精彩絕倫的歐洲足球錦標賽,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層出不窮的英雄帶給人無數激情和驚喜,在這其間,有一群女人曾經站在歷史舞台的中心,給歷史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她們是歐洲歷史上的女王們。 這使人感到興趣:她們是如何登上王位的? 在女性能否繼承王位及如何繼承王位的問題上,歐洲各國由於傳統、觀念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規定。這絕對不是小事,由於不同國家對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理解不同,因而常常引起了王位的紛爭甚至導致了國家間的大型戰爭。在歷史上,因為對女性繼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導致的戰爭,典型的就有英法百年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的卡洛斯戰爭等。
(一)女王概況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歐洲君主制國家的在位國王之中,有三個是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荷蘭女王貝亞特里克絲、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她們都不是本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王。 在歐洲歷史上,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中世紀的騎士時代,皇帝、國王這些名詞從來都只是男人的專利,只有東羅馬帝國出了幾個影響不大的女皇帝。但從14世紀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一個又一個的女王(皇)斷斷續續地出現了,一直到當代,累計有三十來位。(我統計一下,英國6位,俄國4位,荷蘭3位,盧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麥2位,奧地利1位,波蘭1位,匈牙利1位,還有蘇格蘭、納瓦拉、那不勒斯等現在已為人兼並的國家也出過女王(不過有些女帝王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繼承」王位,而只能說是「奪取」王位,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等)。不知有無錯漏,請各位大蝦不吝指教。 三十來個,在歐洲龐大的帝王群體中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但她們不但將歐洲歷史譜寫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且也實實在在在史書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後世的業績。總的說來,歐洲女王的表現還算不錯。其中丹麥的瑪格麗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一世(1474—1504年在位)、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1740—1780在位)分別被本國的史學界認為是本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處於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淫無道禍國殃民之輩,唯一一個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親,她本人要負的責任其實也不多矣。 她們走上女王寶座的路徑不外乎兩種:從公主到女王和從王後到女王。身為王後,在國王丈夫死後,繼承人尚年幼或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便自己走上權利舞台的中心,進而即位稱尊的情況,在世界各國歷史上司空見慣,在歐洲則以俄國的兩個葉卡捷琳娜為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歐洲特色的是從公主到女王的情況,歐洲歷史上的女王大多屬於這一類。 在即位之後,基本上男性國王能承擔的事務,她們也能承擔,但親自帶兵打仗除外,不過,17世紀之後,國王親自帶兵打仗的情況已越來越少見,因此也不見得是嚴重的問題。女王結婚之後與丈夫之間權力如何分配也是一個問題。有不少女王,結婚後就將主要王權交給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讓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奧諾拉,也有的女王結婚後能將丈夫和整個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如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選擇了終身不婚,以保證自己的權力不旁落,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說來話長,本文主要討論女性繼承王位問題,這些就此略過。
(二)
一個沒有標准答案的問題這首先涉及的問題是,女性對父母的財產和地位的繼承權問題。古代法蘭克蠻族國家的《薩利安法典》曾規定婦女沒有繼承權,但《聖經·民數計》中則說道:「一個人時候應該由女兒繼承。」(意為無子嗣的時候)。歐洲各國歷史上的情況不大相同,但大體上是女性有繼承權,但要排在相應的男性後面(這與亞洲國家女性根本沒有繼承權,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別人的還是不同的)。 歐洲各國情況的不同,表現在歐洲的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不同。歐洲中心傳統色彩較濃厚的地區,如法國、德國等,女性繼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國國王腓力五世就曾組織學者會議,搬出《薩利安法典》,確認女性沒有王位繼承權,即使在國王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情況下,王位也只能由國王的其他男性親屬繼承。但在「邊緣地區」,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則在名義上有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在東歐,除了波蘭和匈牙利在14世紀的一例特殊情況,在其他時代,女性都不得繼承王位。而俄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在18世紀這個「女皇世紀」,接連有四個女沙皇產生,但在其他世紀,女性繼承皇位則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個女王的出現,總是會帶來一系列復雜和棘手問題,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義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國家,一個女王的產生仍然會面對種種阻力,這也是歐洲歷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數的緣故。但當一個國王只有女兒而沒有兒子的情況出現時,他通常又會謀求將王位傳給他的女兒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親屬,這就使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成為一個「模糊問題」,不同的國家、家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歐洲各國王室之間都有錯綜復雜的婚姻血緣關系,對同一個王位,常常有多個國家的王室成員可以提出自己有繼承權的依據,這就是歐洲歷史上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為何會引起那麼多的紛爭甚至戰爭的原因了。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無嗣而亡。他的堂兄,瓦盧瓦公爵腓力繼位為王,是為腓力六世。但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國前國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孫,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兒孫都已死亡,至於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後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則認為,按法國的傳統,女性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因此不買這個「腓力四世的外孫」的帳。因此爆發了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被他們的後代一直延續下去,從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稱「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國王一度在法國加冕為王,不過最後還是被趕出法國。英法兩國在領土、經濟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而英法兩國在女性繼承王位問題上的理解不同,則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7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為自己的後嗣問題深深擔憂。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他想讓他的女兒即位,不願讓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聯其他王公手裡。因此,他頒布了歷史上有名的「國本詔書」,規定若無男嗣,女兒也可即位。這一詔書遭到了德意志邦聯各王公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依據是,神聖羅馬帝國歷史上還沒有過女皇的先例。而瑪麗亞·特蕾西亞的支持者則反駁說,雖然歷史上沒有過女皇,但也沒有規定過女人不得繼承皇位。查理六世將「國本詔書」作為他一切外交政策的核心,為換取國際上對「國本詔書」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犧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瑪麗亞·特蕾西亞順利即位,但與此同時巴伐利亞選侯阿伯特宣稱自己才是帝國皇帝,並夥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及法國軍隊入侵奧地利,這場戰爭歷史上稱為「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幸而奧地利取得英國的幫助,最後戰爭打成平手,普魯士承認了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皇位,但從奧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亞地區。 1833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兩個女兒,遺囑中由他的長女伊莎貝爾繼承王位,是為女王伊莎貝爾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認為女性沒有繼承權,自稱自己才是王位合法的繼承人,集結了一批持異議的政治、宗教派別,發起了「王室正統運動」的戰爭,史稱「卡洛斯戰爭」,失敗後流亡國外,他的後代還一直在謀求西班牙王位,以至於西班牙王族分化成兩個世襲,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類似的,叔叔和侄女爭奪王位的戰爭,還有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和王叔米格爾的戰爭。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是不同國家之間,同一國家內部不同王族世襲之間,以及同一王族內部由於對女性繼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發的戰爭的典型代表。當然,這些戰爭本身還有更深的政治社會背景,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只是一個導火線。
(三)
新時代的繼承王位問題 進入20世紀,歐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不再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20世紀中葉,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在歐洲一隅的丹麥,再一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丹麥國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個女兒,按照丹麥王位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他的弟弟克努特親王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但再戰後丹麥女權運動高漲的背景下,很多人為斐特烈九世的長女瑪格麗特不能繼承王位感到憤憤不平。1950年,「丹麥婦女協會」首先挑起爭論,她們利用報紙、電台等媒體進行宣傳,認為應該由瑪格麗特繼承王位。爭論持續了兩年,連篇累牘的社論、專題、特寫、報道不一而足,鬧得沸沸揚揚。最終,此事件被丹麥首相埃里克森利用,他將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和他主張的將議會由兩院制改為一院制的問題合在一起進行公民投票表決,以便提高投票率。結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數人贊成修改王位繼承法,確立女性的王位繼承權,瑪格麗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親王成為王儲,並於1972年即位至今。有評論認為,此事件實際上反映了當代的歐洲人實際上更喜歡由一位女王來統治(不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關於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民意測驗中,90%的人明確表示無法接受)。 時至今日,歐洲君主制國家已經所剩無多,而且都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只是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徵而存在的「橡皮圖章」,由一個男人還是女人來當國王已不再是那麼重要。加上當代歐洲國家中女議員在國會中佔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為奇,甚至有達到40%的(如瑞典),至於女首相、女部長、女黨魁等在歐洲國家中已司空見慣,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繼承王位的觀念已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盡管王室的制度總是落後於社會制度的改革。當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規定男女王族成員具有完全同等的繼承王位的權利;在英國、西班牙、丹麥、荷蘭,女性王族成員雖然在王位繼承順序上要排在血緣關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員後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後面),但也已經有無可非議的王位繼承權;
⑤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怎樣形成發展的
光榮革命
1688年政變(見光榮革命)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 也稱議會君主制或立憲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 。
孟福爾議會
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無視《大憲章》,指定親信取代具有否決權的15人會議。國王同貴族之間以及貴族內部出現紛爭,以S de孟福爾為首的貴族反對派在內戰中獲勝,他於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宮召集會議,出席的除循慣例有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2名騎士代表、每大城鎮2名市民代表,史稱「孟福爾議會」(見金雀花王朝)。一般認為這是英國議會的開端。
1295年,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又召集議會。其成分同前一次議會,約有400餘名議員出席。此後議會仿此例經常召開,這次議會有"模範議會"之稱。由於貴族議員和市民、騎士議員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經常不在一起開會。
中世紀時期
從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區分為上、下兩院。以後,下院權力不斷擴大,到15世紀末,已有提出財政議案權和法律議案權。但總的說來,中世紀時期的議會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
都鐸王朝後期,代表封建勢力的國王同代表資產階級、新貴族利益的議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
《權利法案》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逐步確立的過程
隨後議會又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訂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它一些權利作了明確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實施,使議會權力超過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君主立憲制更加不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