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英國股票市場
英國股票市場是歐洲最大的股票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國際性的股票市場。在倫敦交易所的會員公司中,有1/3是由外資控制的。世界上著名的大銀行和證券商大部分都是倫敦國際股票交易所的會員。
英國股票市場的格局
1.英國股票的發行市場
英國公司發行的股票,往往採取對非特定公眾普遍發行方式,也有對少數特定公眾分別發行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問社會大眾晉遍發行。這是英國公司發行股票最常用的辦法。大體來說,這種方法可分為兩種形式:公開發行與公開發售。
(2)私募銷售。在英國,股票的私募由經紀商安排,向經紀商的顧客(多數為團體投資者)或與其有聯系的投資者銷售股票,而非公開向社會大眾銷售。私募銷售一般在小型公司首次參加股票交易時採用私募銷售。
(3)引進方式。它是由發行公司向證券交易所提出准許其股票參加交易的請求,經核准後,即可隨時上市參加交易。
(4)招標發行。在這種方式下,發行公司除提出公開說明書外,還要由發行商宣布最低底價,然後邀請特定投資人(多數為團體投資者)以不低於底價的價格參加投標。
(5)對老股東發行。如果是股票已經上市的公司增發新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現有股東優先認購新股的權利。
據統計,英國公司發行股票時,採用對舊股東發行新股的次數最多,金額也最大;而利用私人銷售及交易所介紹的方式次之;利用公開發行及公開讓售發行的次數和籌集資金總額不高,只是每次平均發行的金額較大而已。
2.英國股票流通市場
(1)倫敦證券交易所
與美國不同,英國的股票交易基本上都是在證券交易所內完成。雖然英國歷史上存在著21家證券交易所,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合並,因此,目前英國只有一個證券交易所,即倫敦證券交易所。
20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開始採取一些措施改革證券市場。在1986年被稱為「大震」的重大改革中,倫敦證券交易所開始實行計算機自動報價系統,實現24小時全球性證券交易,使得股票交易不需再在有形的市場大廳中面對面地進行,而實現了無形市場間交易,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效率,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倫敦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方式與其他國家的證券交易所相比,具有以下特點:①現款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規定,凡是英國公司股票一律在成交的第二天結算交割完畢。②雙營業周定期交易。即在每兩個營業周後的一定結算日通過客戶所開設專戶辦理結算的交易方法。一般確定在每月月中與月底的某日為共同定期交易結算時間。至於每次定期結算日時間則在上年度9月作出決定,結算日連續進行五天。
(2)AIM市場
英國AIM市場的全稱是英國另類投資市場(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簡稱AIM)。AIM市場是由倫敦證券交易所在1995年6月成立的,是第一家歐洲的二板市場。它主要為新創建的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掛牌上市的企業可以是高科技企業,也可以是傳統的製造行業,或者是第三產業的服務公司,而且AIM市場對公司的資金實力、企業規模、盈利狀況等沒有任何的要求。
開業5年來,先後有570家公司上市,融資總額達50億英鎊。其中有72家企業因為業績的擴大已經在主板市場掛牌上市。截至2002年10月,共有上市公司646家,股票總市值達到93.27億英鎊。
二板市場附屬於倫敦證券交易所,但二板市場有其獨立的運作規則和管理機構,交易所主要提供各種「硬體」設施。在二板市場中,高技術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的公司占據了其中的主要的地位。
(3)未掛牌股票市場和第三市場
未掛牌股票市場又稱為未上市股票市場,它建立於1980年,是為滿足那些規模較小、較不成熟、還不可能成為申請完全上市的公司的需要,為這些公司的證券提供一個正式的、合理的市場。這個市場被看作是過渡到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的台階,因此被稱為第二市場或二層市場。
第三市場在1986年設立,主要交易尚未能進入未掛牌股票市場的更年輕的公司,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記錄更短,相對來說未經考驗,第三市場使更廣泛的公司能進入有組織的資本市場。在第三市場中,公司是由發起人來管理的,而不是由證券交易所管理。
1990年年底因為第三市場與未掛牌股票交易市場的區別趨於模糊,因此取消了第三市場,其中的大多數公司轉入未掛牌股票交易市場。
英國股票市場的主要特點
1.英國股票市場的國際性
英國是最早完成產業革命的國家,並有世界工廠之稱。在很長的時期內英國資本市場的投資主要是海外投資。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國外證券,充分顯示出證券市場的開放性和國際性。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經濟力量的削弱,倫敦證券交易所的這種國際性特點雖然有所變化,但它仍是經營外國股票最多的股票市場。1989年共有526種外國股票在此注冊,與之可以相題並論的只有法蘭克福股票市場。但注冊的外國股票只有310種。而在蘇黎世、巴黎、東京、紐約股票市場注冊的外國股票只有219、217、112和77種。倫敦股市佔世界外國股票市場營業額的1/2,1988年為700億美元,比紐約多150%,是東京的10倍。由此可見,英國股票市場的國際化特點是很顯著的。
2.英國股票發行市場的業務專業化
在英國,存款業務和證券業務歷來分開的,普通銀行專營信用業務,證券金融業者專營證券買賣業務,交易所與證券買賣機構是各自分別承擔專業任務。英國股票發行市場有證券銀行、信託及金融公司、發起業者、經紀人等發行機構。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職能,分擔不同的專業任務,有明確的業務范圍。這種業務專業化的特點使英國股票發行市場缺乏統一性,割裂了證券業之間的聯系,限制了股票籌資及交易的發展。
3.團體投資機構在英國股市中起重要的作用
英國的團體證券投資家除了金融機構外,還有人壽保險、養老基金、聯合托拉斯、投資信託等。人壽保險公司從19世紀起就成為最大的證券投資機構,在50多年前,人壽保險公司將其1/2~1/3的資產用於持有上市證券,尤其是二次大戰以後。為了平衡運用資產的急劇增長,人壽保險公司增加了對普通股票的持有,已經其總資產的1/5用來購買普通股票。同時,由工會組織經營管理的養老基金,將其大部分資金用於股票投資,約有500億英鎊的金額,占上市股票總金額的1/3左右。在英國,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是從職工的工資中扣除的,由工會統一負責管理,職工年老退休後按月發放。在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英鎊連年貶值的情況下,將部分養老基金用於股票投資,實是貨幣保值的主要措施。聯合拖拉斯近幾年的平均增長率為20%左右,今後將增長得更快,公司型投資信託在內的大團體投資機構對證券的持有率也很高。1963年底,它們持有普通股票的24%,公司債的79%和優先股票的42%,這種股票今後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英國股票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英國股票市場的產生
英國最早完成產業革命,股份公司發行股票也歷史悠久。16世紀中葉,英國商人組織起專營海外貿易的公司,這些公司就是利用發行股票的辦法籌集資金。後經政府許可,這些股票可以自由買賣。這些被允許自由買賣的股票和債券就成了英國早期證券市場的基本元素。
英國的證券交易所起源於17世紀末期。當時因英格蘭銀行成立發行了大量的政府債券和銀行股票。當時英國政府設立了皇家交易所,專門買賣政府債券,而民間的股票交易活動大都在咖啡館內進行。此時,歐洲一些國家為了開發美洲,擴大對亞洲的貿易,進行了海上爭霸的戰爭。英國為了戰爭的需要發行了大量的政府債券和股票,使股票交易十分活躍,交易形式逐漸完善。在此基礎上,倫敦證券交易所於1773年在新喬納森咖啡館正式宣告成立。1802年倫敦證券交易所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交易所成立後,分散的證券交易集中於交易所經營。為了加強對交易所的管理,1812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條例。當時,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價證券主要是國債、外國公債、礦山、運河股票等。
英國股票市場的發展
19世紀初英國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運河、鐵路、開采礦山、利用股票的形式籌集建設資金,遂使礦山股、鐵路股成為主要的交易對象。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紡織業和重工業得到顯著發展。19世紀後期,一大批由家族經營的工廠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和加強競爭,而改為股份公司,也發行了大量的股票。在這一階段,以產業股的股票發行和流通佔主要地位。股票交易也越來越興旺了。在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地先後建立了許多地方性的證券交易所,主要經營國內股票和債券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則成為海外投資、世界金融的中心交易場所。1890年英國證券市場協會成立後,開始對一些小型的分散的證券交易所實行合並。
英國股票市場低潮時期
20世紀初期,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受到來自美國、德國的挑戰。英國經濟增長步伐開始放慢,國內進口的很大部分是靠海外投資所得的股息和利息收入來維持。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股票市場發生了沖突。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的海外投資停滯不前,資金逐步轉向國內。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英國的股票市場同樣受到嚴重沖擊。於1931年9月21Et,英國政府宣布停止銀行券兌現.立即引起股票市場的混亂,倫敦證券交易所不得不宣布停業兩天。復業以後,記帳、特約及掉期交易均被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充分顯示了英國證券市場在國際證券業中的作用。而到了1929年至1933年問,新發行的證券中,海外證券僅佔17.4%,國內證券上升到82.6%。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60年代的英鎊危機又使英國已經衰退的經濟陷入混亂,國際競爭力減弱,世界金融中心已經從倫敦轉移到了紐約。
股票市場恢復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為了醫治戰爭的創傷,推進產業的現代化,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股票的發行與買賣又開始活躍了起來。一些機構投資者踴躍購買股票,股票的成交額與日俱增。
20世紀70年代,歐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英國金融界看準了這一點,大力推行新的金融政策,想藉此來活躍證券市場。
進入80年代,英國經濟有所回升,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增大,國內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增加,尤其金融、商業、不動產以及耐用消費品部門的新證券增加更為迅速。另一方面,證券構成也發生了變化。80年代以前。普通股票占相當大的比重,盡管如此,80年代後,從股票成交額和人均股市值來看,倫敦證券交易所都遠遠落後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之後,其人均股市值未進入世界前5名。這日趨落後的局勢,使英國政府痛感改革股票市場管理的重要性。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扭轉被動的局面保持其在世界股票市場的重要地位,於是80年代開展了大規模的股票市場管理改革工作。進入90年代後,英國股市開始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世界股市之中。
參考文獻
張曉虹等編著.新編國際投資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
謝百三主編.21世紀金融教材 證券投資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02月第1版.
3.0 3.1 鄔名揚,王成棟主編.中外現代企業制度與中國企業改造 (理論實務卷).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1.
❷ 注冊英國公司的類型 (法律規定了四種類型的公司)
1、英國私人有限公司。
英國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成員的責任,由其所持有的股份數量確定這是最普遍以盈利為目的的貿易類公司形式。
簡單的說,英國私人有限公司的股東的權益和義務是根據該股東所認購的股份所定的。英國私人有限公司,不能將其股票出賣給公眾。即英國私人有限公司是不能上市的。
2、英國公眾有限公司。
英國公眾有限公司是指公司股份向公眾進行發售。公眾根據所持股份額享有一定的責任與義務。英國公眾有限公司,可以公開發行股票。此類公司可以上市。
3、英國私人擔保有限公司。
英國私人擔保有限公司是指成員責任義務基於對公司資產投入的保證。英國私人擔保有限公司,不能發行股份。一般適用於俱樂部、協會、社團、慈善機構等機構。
4、注冊英國無線公司。
英國無線公司即英國合作公司,相對簡單但不夠靈活。英國無線公司主要為貸款互助會、投資公司、家庭地產公司等極少負債的公司才用。
❸ 英國商法中的私營公司和公眾公司
在英國,大部分公司都是私營有限公司。它們受《2006年公司法》的管轄,相比公眾公司,監管較輕。私營公司通常不向公眾發售股份,並能使用書面決議程序。然而,私營公司若需尋求更多股權和債務融資,可能需要注冊為公眾公司並上市。上市的公眾公司能在國際債務資本市場發行證券,但注冊為公眾公司並不等於上市。多數公眾公司並非上市公司。上市的公眾公司需要遵守額外的監管規則,如收購委員會制定的《金融城收購與合並守則》。這些公司還必須履行持續義務,如及時准確地向股東披露信息、平等對待所有股東、維護股票市場秩序等。最終,英國的公司法提供了對不同類型公司的不同監管要求,以適應它們的特定需求和規模。
❹ 英國公司的公司類型都有哪些
在英國注冊公司有幾種公司類型可以選擇。
1、英國私人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是比較常見的貿易類公司形式,簡單的來說就是英國私人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不能上市,對於那些想要藉助海外公司上市的企業,這種類型的企業是不建議注冊的,因為公司不能上市;
2、英國私人擔保有限責任公司:這類英國公司沒有公司的注冊股本,英國私人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就是成員責任義務基於對公司資產投入的保證,不能發行股份,一般只適用於俱樂部,協會,社團,慈善機構等等相關結構;
3、英國公眾有限公司:英國公眾有限公司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可以上市,很多人在英國注冊公司,一般都是選擇英國公眾有限公司這個類型的;
4、英國無限公司:英國無限公司成員是需要承擔無限責任的,財務是會不公開的,注冊手續簡單,資本可以劃分為股份,又稱為英國合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