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為什麼要支持日本打甲午戰爭
在《日 英 航 海 通 商 條 約》即將到期之際,日本為了取得英國的支持,不顧國內要求修改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在新約簽訂時對英國做了巨大的讓步,依然保留了大量不平等內容。
日本以這種妥協換取了英國人的支持,加之英國也擔心俄國往遠東擴張會威脅英國人的利益,因此英國人便支持日本進攻朝 鮮,同時也把日本當做了遠東反 俄的橋頭堡。
『貳』 詭異的高升號事件,商船被日本野蠻擊沉,英國為何卻稱其為文明國家
在高升號事件中,英國看到了日本的潛質,可以牽制即將沒落的清朝帝國。英國在背後扶持日本,所以當日本將商船擊沉後,英國稱其為文明國家。
在誰能擔負如此重任的問題上,四周鄰國,英國人認為也只有日本有這個能力了。為了制衡這在東亞殖民利益,英國選擇去扶植日本。這也就不想像,英國為什麼在高升號事件發生後對日本態度有如此大的巨變。
在高升號的背後,是列強之間的陰謀,是他們一起聯合瓜分清朝帝國。
『叄』 日本和英國關系如何
美日是同盟關系。英美是北約軍事同盟關系。
所以同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和英國的關系還是不錯的。
『肆』 日俄戰爭,英美為何不遺餘力為日本站台
這是因為當時英國和日本之間有著同盟關系。所以英國才會給日本大量的經濟援助以及軍事援助。再加上當時英國和俄國之間有著利益沖突,為了控制當時俄國的擴張。所以英國才會極力的扶持日本這個國家。而當時美國則是希望能夠插足中國東北地區,但是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願意讓美國進入中國東北地區。這也使得兩個國家結下了一些仇恨。
所以日俄戰爭給日本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過後來由於日本成為了一個法西斯國家,再加上當時蘇聯的實力非常的強大,也是使得蘇聯能夠實現對於日本的反擊。
『伍』 英國為什麼支持日本明治維新為何當初有列強表示可以中國維新變法
英國和日本
第一次同盟條約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條約共計6條,其主要內容為:針對俄國的擴張,雙方承認中國和朝鮮的「獨立」,倘使雙方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受到別國侵略或因內部騷亂造成損失時,任何一方均可採取必要的措施;締結國的一方如與其他國家發生戰爭時,另一方應嚴守中立;如同盟國一方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其他國家作戰時,另一方應給與軍事援助,媾和時也須與同盟國協商;雙方還保障英國在中國、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非法利益;
第二次同盟條約於1905年簽訂,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保護權」,並規定在遭到任何第三國進攻時,即應提供軍事援助;
第三次同盟條約於1911年7月13日簽訂。完全是針對俄國的軍事攻守同盟。
1921年華盛頓會議期間,在美國施加壓力下,《英日同盟》於1921年12月13日宣告終止。為英、法、美、日《四國公約》所取代。
『陸』 為什麼說近代日本是英國扶起來的英國到底要日本近代化有什麼關系唐朝在歷史上打敗過日本嗎
對日本和英國的關系主要是源自於明治維新時期,經濟上日本吸收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建立新型工業體系,並且由此直接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文化教育方面,派遣留學生赴英、法等歐洲國家學習,聘請英國的老師。軍事方面,日本海軍仿照英國海軍編制,並派遣海軍將領赴英國學習,軍方關系甚好,兵艦在英國製造。社會建設方面,日本一開始依靠英國來修建鐵路,後來自力更生。
我覺得這是為什麼說近代日本是英國扶起來的主要原因。到了20世紀初,日英一度結為同盟,並以此參加了一戰。
具體的內容參照:
http://tieba..com/f?kz=108060528 關於明治維新的
http://ke..com/view/89482.htm 關於英日同盟的
關於唐朝和日本的一仗,我不大清楚,搜索了一下,轉給你: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了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希望能對樓主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