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為什麼要退出歐盟 英國脫歐的三個原因
一、現實利益層面:
在歐盟的預算里,英國繳納的比例大約佔1/8,僅次於德法列第三位。但是,相比德法兩國利用歐元區內的有利地位,通過歐元區內的差異化利率政策,在製造業,服務業上都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反之,英國因為依然處於歐元區外,並未得到與付出相稱的好處。如今,德法主導的歐盟卻一下子要英國拿出20億歐元補繳歐盟的預算。20億歐元對英國政府來說不是一個小數字,如果卡梅倫拿出這筆錢,那將會大大影響選情。所以,卡梅倫這么震怒,要搞退出歐盟公投,是有切身利益的。
二、歐盟主導權之爭:
德法主導的歐盟之所以讓英國補繳20億歐元費用,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根本目的並非這20億歐元。那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讓英國承擔更多責任,通過承擔更多責任,迫使英國放棄英鎊,統一使用歐元,進入歐元區,從而斷掉在歐美間騎牆的好處,一心撈取歐元區的好處。在英國人看來,一旦英國進入歐元區,相當於他們將命運主導權交給了別人。英國人和德、法等國在這方面有著極深的隔閡,這種隔閡來源於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
我們知道,統一的歐洲是一兩千年來歐洲人追求天下一統的理性產物,英法兩國為了爭得主導權打了數百年。著名的百年戰爭就是在英法之間展開的,雙方從1337年打到1453年,打了116年。後來,七年戰爭還是英國和歐洲大陸國家為爭奪勢力范圍進行的戰爭,美利堅合眾國就是七年戰爭的產物。
與德法等大陸國家相比,英國長期游離於歐洲大陸之外,是海洋殖民帝國,英國對歐洲大陸的統一或一家獨大一直保持高度警惕。警惕的原因是,一旦歐洲大陸整合成一個國家,那麼英國在歐洲將很難再有話語權,英國不過是一個小島,被吞並就只是時間問題了。作為孤懸於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是通過歐洲大陸的分裂來獲得對歐洲的影響的,也是通過分化歐洲大陸來獲得自我保全的。
事實上,如今的美國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也是通過分化歐亞大陸上的各個國家勢力來主導歐亞大陸的,所採取的就是大英帝國過去的戰略戰術。作為央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他們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作為英國來說,不希望歐洲大陸繼續進一步整合順理成章。在這方面,英國和法、德等國存在本質性分歧。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加入了歐盟,卻一直保留英鎊而未加入歐元區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今,德法要通過讓英國承擔更大責任的方式,一步步地收縮英國的權力,最終迫使英國加入歐元區,在政治戰略上是動了英國的根。面對這種情況,英國必然會反彈並試圖阻止。這也是為什麼20億歐元本不該鬧出這么大動靜,卻最終惹出這么大波瀾的根本原因。如若英國爽快地同意了這20億歐元補繳,那麼接下來德法主導的歐盟就還會有更進一步的動作。站在英國角度,英國必然阻止這一切的進一步演化。
當然,站在德法角度看,英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歐盟三大國之一,如果遲遲不能加入歐元區,遲遲不能和整個歐洲站在一起,歐盟進一步推進整合就會面臨巨大阻力。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所謂20億歐元的預算補繳。法德德國主導的這一動作,是要進一步加強歐盟的權力,談碼寬進一步對整個歐洲進行整合,這正是英國所不願意接受的,也是雙方沖突的根源。
看看德法兩國領導人的表態,法國總統奧朗德警告英國這會損害英國的核心利益,而默克爾反擊的威脅意思是,如果英國繼續阻止歐盟的進一步整合,那麼英國退出就退出吧。這種博弈,在未來三年的博弈將會很激烈,無論2015年英國哪個政黨贏得大選,都不會改變這一格局。英國和法德等國,必然有一個溝通和妥協的過程。
三、西方主導權之爭。
近代西方,一戰以前一直是歐洲主導世界,雖然存在著英法長期的爭奪以及後來英法德等國的爭奪,但數百年來主導權都在歐洲列強手中。到了20世紀,歐洲列強的矛盾終於激化,最終鬧出了一戰和二戰含亮。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元氣大傷,發展起來的美國乘機上位。
美國上位雖然讓歐洲人有些不爽,畢竟大家都是西方,價值觀相似,在全球的利益基本一致,何況二戰之後歐洲亟需美國幫助復甦經濟。但是,模扒歐洲人也充分認識到,主導權易主的根本原因是內耗,通過戰爭統一歐洲是完全不現實的,千百年來已經證明這一點,更何況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創已讓整個歐洲雄姿不再。所以,二戰後,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很快成立了歐共體(英國加入較晚,1973年才加入)。歐共體發展到1991年,成立了歐盟,歐元正式啟動。1999年1月1日,歐元在歐盟各成員國范圍內正式發行,歐盟整合進程加速。
事實上,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美歐在西方主導權方面就開始存在了一些分歧,待歐盟成立、蘇聯解體,這種分歧明顯加大。過去20餘年,美歐在這方面沒少暗戰。1999年北約空襲並肢解南斯拉夫,其中一個目標就是針對歐元(表面上是北約東擴和幫助歐盟東擴,但實際上這也是美國借力打力遏制歐元誕生的一場戰爭),歐元流通因此被迫推遲到2002年1月1日才正式流通,比1999年1月1日發行歐元整整晚了3年。而且,那次發行,還是折價發行的,這就是後來歐元為何大漲的根本原因。更為嚴重的是,一直到今天科索沃戰爭對歐元都有嚴重陰影,這也一直是歐元區很難在國際范圍內進一步替代美元的另一個原因。
2008年因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後,美國實力大幅衰退,歐洲在這種情況下加速整合。特別是在歐債危機爆發後,德法借機更加快速地收繳危機爆發國的權力,歐盟整合進程明顯加速。歐盟的這種整合,讓美國如坐針氈。之所以如此,原因是西方資本一定會選擇一個寄體,不是美國就是歐洲,若歐洲整合得非常好,那麼西方資本完全可能因為美國衰落而全面返回歐洲。若真的這樣演繹,美國將會喪失西方主導權。為此,美國必然破壞歐盟進一步整合的進程。
就當前國際局勢,站在世界角度,美國必然分化歐亞大陸諸國,目的是維持美國對歐亞大陸的主導權和保持未來對歐亞大陸的主導能力;就歐洲地緣局勢而言,站在英國的角度,如果英國要想保持對歐洲的足夠大的影響力,就必須分化歐洲大陸的進一步整合。所以,在這方面,英國和美國兩者戰略是一致的。
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和在歐洲,英國保持其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狐假虎威」於美國,是借美國之力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分得美國主導規則下的一杯羹。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扮演著美歐中間角色,英國在二戰後一直是兩邊通吃。如今,德法主導的歐盟,要收英國的權,斷英國「狐假虎威」美國的路,這是英國所不能接受的。
望採納,謝謝
2. 終於脫歐成功!英國千方百計脫歐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昔日的輝煌和成就造就了英國人的優越感,在歐盟的話語權太低,無法在歐盟爭奪絕對優勢。英國是歐盟領導的三大勢力之一,一直與德國和法國爭奪權力。與英國不同,德國和法國都是歐元區成員國,德國的經濟實力和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都強於英國。對於英國來說,無法爭奪歐盟主導權一直是個大問題。
按照脫歐派的理念,節省下來的成本可以補充英國龐大的公共服務支出。沒有必要贍養貧困的親屬,也沒有必要擔心被日益嚴重的歐債危機拖累。沒有必要執行歐盟的規則,恢復獨立的法律,制定自己的標准和條例。關鍵是沒有義務接受移民的湧入,這在客觀上佔用了英國大量的公共資源,奪走了當地人的就業機會。
3. 英國"脫歐"給分手費是什麼情況
歐盟和英國9日到10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第六輪「脫歐」談判。雙方尚未就「分手費」議題取得重要突破。
巴尼耶9日呼籲英國就「分手費」一事作出「切實澄清」。
法國和德國先前警告,如果英國月底前在「分手費」議題上沒有進展,他們可能拖到明年再對英國「脫歐」後的過渡期作出承諾。據媒體9月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提出「慷慨」條件,英國願意在「脫歐」後的過渡期向歐盟支付200億歐元(約合233億美元),前提是歐盟單一市場依然向英國開放。
果然錢都不是問題了。
4. 「英國脫歐之路可謂一波三折」,都有哪些人在脫歐過程中付出了「人生」
戴維卡梅倫和特蕾沙梅兩位首相,為脫歐付出了自己的「人生」。
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就對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進行了一次公投。最後由於經濟發展的考原因,英國不情願的同意繼續留在歐盟。所以英國人在歐盟去留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對歐盟也存在著一定的敵意。
隨後。英國與歐盟簽署的脫歐協議草案也引起了英國黨派的巨大爭議,反復的否認草案。特蕾莎梅需要不斷的平衡各方黨派的意見和利益。於是就這樣英國在脫歐這個問題上反復變換,一波三折。這使得特蕾莎梅在位的時候,也沒有真正的完全解決問題,特蕾莎梅滿含熱淚的離場辭職。
5. 英國的脫歐「分手費」是多少
英國與歐盟終於談妥「分手費」, 英將支付400億至600億英鎊。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8日指出,盡管歐盟與英國的脫歐談判取得關鍵進展,但接下來第二階段的談判將更艱難。他說,「我們需謹記,最艱難的挑戰還在前方。我們都知道分手不容易,但分手後重建新的關系更難。」歐盟委員會稱,已准備好立即進行第二階段談判;第二階段談判將涉及脫歐過渡期、貿易及英國與歐盟的長期關系。路透社認為,展開貿易及脫歐過渡安排的談判,對梅的首相生涯前景十分重要,也攸關歐盟與英國在2019年3月底脫歐之後的貿易活動延續。歐盟負責英國脫歐事務談判的首席代表巴尼爾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必須在2018年10月之前備妥最終版本的脫歐協議。
6. 英國脫歐要交 多少「分手費」
分手費是需要談判的。
短期效益
英國退出歐盟,在短期內對英國無疑是有利的。例如,英國可以立即省下每年需繳納給歐盟財政的80億英鎊款項。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的人說,90%的英國經濟與對歐盟的貿易無關,但仍然受歐盟規章的制肘,擺脫歐盟將使英國許多中小企業不受歐盟規章制度的鉗制,就業機會可能會因此增多。
長遠影響
卡梅倫但從長遠看,失去了歐盟成員國的資格,英國難以依託歐盟在歐洲和世界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將大打折扣。在貿易方面,英國與歐洲向來唇齒相依,有一半貿易額都來自歐洲其他國家。若脫離歐盟恐令英國與歐洲貿易關系受到影響,影響到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及資金避風港的地位,如果大量投資從英國撤出,經濟前景或進一步轉差。英國國內商界領袖,包括英國首富、維珍集團主席布蘭森(RichardBranson)已發出警告,指英國試圖與歐盟重新談判兩者關系,可能構成不明朗前景,有損商界利益。
另外,在失去在布魯塞爾、柏林和巴黎的影響力,英國將更加被華盛頓冷落,並且在諸如環境、安全和貿易等眾多跨國事務中被邊緣化。美國和其他盟友想要英國留在歐盟內部,一旦離開歐盟,英國將有可能成為一個孤立的國家。中國與英國的經貿關系也將受到影響。
7. 英國為什麼要脫離歐盟脫離歐盟有什麼好處
「脫歐」之利:
1、「脫歐」之後,英國可以不必向歐盟繳納每年數十億到上百億不等的會費。以2015年為例,英國向布魯塞爾支付的歐盟會費高達178億英鎊,相當於每周繳納3.5億英鎊。按照「脫歐派」的設想,省下的這筆錢可以貼補英國巨大的公共服務開支。
2、「脫歐」之後,英國就能大幅減輕對歐洲經濟的援助義務,不必擔心被日益嚴峻的歐債危機所拖累。更何況,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大陸經濟體要求加強歐洲政治聯盟的呼聲逐漸增強,而這正是英國最擔心和抗拒的事情。
3、「脫歐」之後,英國可以擺脫歐盟在各個領域所制定的嚴格的生產標准和監管法規的束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英國媒體稱,僅僅是歐盟現有的100項生產標准和監管法規,就給英國企業增加了每年330億英鎊的生產成本。擺脫這些條條框框,英國中小企業的生產規模可以擴大,進而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4、「脫歐」之後,英國政府就不必再為那些來英國求學的歐盟學生提供貸款。以2015年為例,英國大學共接納了71000名來自歐盟各國的本科生,耗費了英國政府大量的助學貸款。而根據往年經驗,這些貸款通常不太可能獲得償還。省下的這筆錢,就能用來資助英國本地的學生或其他教育用途。
5、「脫歐」之後,英國政府就可以加強對邊境的控制,減少移民的湧入。根據歐盟「人員自由流動」的原則,英國必須接納外來移民。2015年進入英國的凈移民人數為33.3萬人,其中有18.4萬人來自歐盟成員國,創歷史最高紀錄。不斷湧入的移民客觀上佔用了英國大量的公共資源,並搶走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
「脫歐」之弊
1、「脫歐」之後,包括一部分中國企業在內的大批跨國企業可能會重新考慮在英國的投資規模,甚至撤出英國。國際企業和資本之所以青睞英國,看中的不僅是英國6500萬人的市場,更是有著5億人口的歐盟市場,以及英國與歐盟其他成員國密切的經濟往來。「脫歐」讓英國的這些優勢盪然無存,國際製造商會向歐盟內部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轉移生產線。
2、「脫歐」之後,英國對外貿易將面臨萎縮。英國生產的商品28%銷往國外,其中45%出口歐盟,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歐盟成員國內部的「零關稅」待遇。「脫歐」將使英國進出口關稅大幅增加,英國出口業的競爭力將下降,進口貨物的價格將上漲,進而影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進出口貿易的300萬就業崗位可能受到影響。
3、「脫歐」之後,英國與歐盟在教育領域的交流勢必受到影響。一方面,英國的教育機構無法利用歐盟的科研經費,邀請歐盟各國的頂尖學者到英國講學;另一方面,英國本地的學生和學者也無法藉助歐盟框架下的合作機制前往歐盟其他國家交流、深造。
4、「脫歐」之後,英國公民在歐盟地區的行動自由可能受到限制。例如,英國人無法在歐盟國家自由地工作、生活、定居,也無法購買當地的房產,或者享受當地的醫療服務。即便英國政府有能力通過一對一的談判解決這一問題,但勢必要耗費一定時間,進而對當下的跨境人員流動造成影響。
5、「脫歐」之後,歐盟其他國家的移民無法自由進入英國。在一些勞動力短缺的行業——不論是勞動能力要求不高的普通行業,還是對頂尖人才較為依賴的高新技術行業,僱主都無法自由聘請哪些技能匹配、成本較低的移民雇員,進而對企業競爭力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將大量外來移民拒之門外,將令英國這個向來崇尚人道主義和紳士精神的國家背負巨大的道義責任。
8. 歐盟稱英國脫歐需支付約390億英鎊「分手費」,為何分手費如此昂貴
歐盟之所以說英國要脫離歐盟,要承擔390億的英鎊,主要源於歐盟對英國的憤怒!
約翰遜的態度
應該這樣說,英國目前的局勢在民眾的意願之中都希望脫離歐盟,因為歐盟必然是對英國經濟和英國政治的一個束縛,因此脫離歐盟之後,英國的經濟和政治能夠發展的更好,因此英國首相約翰遜在演說中也公開表示脫離歐盟的束縛,而約翰遜之所以如此堅決,跟他背後的政治權利有直接關系!換句話說,如果他不是英國首相,他說的話都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