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內閣怎麼發展的

英國內閣怎麼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5-02-10 08:05:37

① 英國內閣成員如何產生

法律分析:英國政治中的內閣制是長期演變的產物。早在中世紀的末期,協助君主進行管理並向君主提出建議的「國王大委員會」中產生了「樞密院」。1540年,樞密院正式成立。最初「樞密院」成員約20人,主要由國家官員和王室成員組成。在一般情況下由國王主持會議,並定期召開。會議內容是討論政府的重大問題。到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樞密院成員越來越多,非常龐雜,活動不靈便。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工作,並且在樞密院成員之間就某些問題達成。議會選舉,佔多數席位的政黨執政,首相一般為該政黨的領袖。

法律依據: 《自由大憲章》 第二條 任何伯爵或男爵,或因軍役而自余等直接領有采地之人身故時,如有已達成年之繼承者,於按照舊時數額繳納承繼稅後,即可享有其遺產。計伯爵繼承人於繳納一百鎊後,即可享受伯爵全部遺產;男爵繼承人於繳納一百鎊後,即可事受男爵全部遺產;武士繼承人於最多繳納一百先令後,即可享受全部武士封地。其他均應按照采地舊有習慣,應少交者須少交。

② 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具體是怎麼產生的

責任內閣制一、英國內閣的基本情況 cabinet of Britain 英國實行責任內閣制,但政府與內閣是兩個概念。政府是全體大臣、國務大臣、各部政務次官、執政黨督導員和王室官員的總稱,而內閣只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機構。1、沿革 英國內閣由英國樞密院外交委員會發展而來。17世紀初,由於樞密院人數眾多,英王常在王宮的內室召集外交委員會的部分親信討論決定重大事務。17世紀後期,外交委員會便有「內閣」之別稱,並逐漸代替樞密院,成為實際最高行政機關。它由英王主持,並對英王負責。1688年「光榮革命」後,威廉三世時期,內閣改由下院多數黨組成,並開始轉向對議會負責。1714年德意志漢諾威選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王位。他不懂英語,自1718年後就不再參加內閣會議,而指定下院多數黨領袖R.沃波爾主持。從此,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而由下院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便成為慣例。1742年輝格黨發生內訌,沃波爾內閣因失去議會支持而集體辭職,由此開創了組閣政黨必須在議會中佔多數並集體負責的先例。1783年,托利黨人W.皮特(小)出任首相,次年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請國王解散下院,並提前大選,選舉中托利黨獲勝繼續組閣,這一作法也成為慣例。到19世紀中期,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在憲政實踐中,通過憲法慣例的積累逐步完備並最終形成。2、組成 按照慣例,議會大選後,即由英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並授權組閣。該黨領袖與本黨其他領導人會商後,從本黨議員中提出閣員名單,請英王任命。根據1937年《國王大臣法》規定:大臣分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參加內閣的閣員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組成人數經常變動。1939年前基本上全體大臣都參加內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內閣人數一般在20人左右。參加內閣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國防、財政、內政等重要部門的大臣,不擔負某一具體部門首長的大法官、樞密院院長、掌璽大臣,主管地區事務的蘇格蘭事務大臣、威爾士事務大臣、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內閣會議之前,首相有時就重要政策方針先召集少數親近大臣開會討論,稱小內閣或內內閣。3、職權 主要包括: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按照議會規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權力;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的職權。此外,在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有權採取緊急行動。內閣職權主要根據慣例行使,范圍十分廣泛,一切重要的內外政策均由它制定和執行,軍隊、警察、監獄等國家機器受它直接指揮和控制,議會和英王也受它的操縱和支配。4、組織和活動 下設各種常設委員會和臨時委員會。除個別委員會外,其組成和職權范圍均系機密,該屆任期內不得泄露。辦事機構設辦公廳,主管安排議事日程,溝通內閣與政府各部等重要的內部行政事務。內閣會議由首相隨時召集,議會會期內一般每周開會1~2次。會議內容保密,會上討論不作記錄,也從不進行表決,最後由首相按自己的觀點把意見加以歸納即成決定。內閣成員對政府政策和行動負連帶責任。不論閣員是否存在意見分歧,對外必須保持一致。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嚴守機密」和「保持一致」這兩個慣例,曾在歐洲共同體等問題上被打破,其約束力已明顯減弱。二、責任內閣制特點 1、 內閣與下院互相牽制、抗衡和監督。① 質詢② 辯論③ 批准立法④ 倒閣解散下院是內閣控制議會最有力的手段,決定一經作出,下院只得服從,不能拒絕。2、 決策權既集中、又分散。3、 集體負責制與個人負責制相結合。4、 重視政策、財政等方面的協調和調解。三、內閣的作用 1. 決策作用2. 立法作用3. 對政府的政策進行監督4. 作為政黨的領導第四節 穩定的兩黨制一、英國兩黨制概況 兩黨制最早產生於英國。早在1688年光榮革命前,英國議會內部就存在兩大政治派別,即輝格黨和托利黨。1694年,開始實行由輝格黨執政的第一個政黨內閣。18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由輝格黨執政,60年代之後,則主要由托利黨執政。在18世紀的前半葉逐漸形成了由議會下院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的制度。工業革命後,輝格黨演變為自由黨,托利黨演變為保守黨。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選舉法頒布後,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制度正式確立。兩大資產階級政黨通過議會競選爭奪執政地位,在議會競選中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織內閣,成為執政黨;而獲得議會次多數席位的政黨就成為法定的反對黨,對政府起某種監督和牽製作用。在每次議會大選後,如果兩大政黨在議會中所擁有的席位發生相反的變化,執政黨和反對黨就互易其位。這樣就形成了一黨在朝,一黨在野,輪流執政的格局。20世紀後工黨興起並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形成兩大黨。二、兩黨制長期穩定的原因 1. 保守主義的重要影響。2. 兩黨制的歷史傳統排除了兩黨或多黨合作的聯合政府。3. 現行的選舉制度有利於兩黨制。英國現行的是簡單多數制,4. 英國內左、右派勢力都承認兩大政黨的政府的合法性。三、兩黨制的特點 1. 兩黨制導致穩定而有效的政府。2. 中央權力高度集中。3. 兩黨制有其明顯的階級基礎。4. 政策與立法的趨同現象是英國兩黨制的又一顯著特點。5. 政黨活動的連續性。6. 兩黨戰後的一致性政策具有一定的政治基礎,這是英國社會中的一個獨特現象。四、反對黨的作用 1. 它是對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制衡和監督。2. 在選民要求改變政策時,反對黨便可接過政府的責任。3. 在下院的某些實際事務上與政府進行合作。4. 反對黨的存在本身表明了英國憲法中的自由原則。

③ 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的標志是什麼

責任內閣制的形成標志是前首相羅伯特·沃波爾失去下院多數的信任,被迫率內閣全體辭職。

1742年,首相羅伯特·沃波爾失去下院多數的信任,被迫率內閣全體辭職。此後,「內閣失去下院多數信任必須辭職」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制度。由此,形成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對議會負責的責任內閣制。

責任內閣制的發展歷程:

1、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威廉三世逐步退出內閣。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據《王位繼承法》,由德國的漢諾威選帝侯繼承王位,即喬治一世。

2、1742年,首相羅伯特·沃波爾失去下院多數的信任,被迫率內閣全體辭職。此後,「內閣失去下院多數信任必須辭職」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制度。

3、1784年,小威廉·庇特試圖通過改革來抑制國王(喬治三世)專權傾向抬頭,而當時有不少議員被國王收買,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選舉議會,他的改革得到新議會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繼續主持內閣17年。

4、由此形成慣例:內閣失去下院多數議員信任,可解散下院重新選舉,若新議會支持內閣,則內閣繼續執政,否則必須睜升辭職,由下院多數派去組閣。由此,形成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對議會負責的責任內閣制。

(3)英國內閣怎麼發展的擴展閱讀

英國內閣的作用:

政府悉蠢老中的高級大臣組成的。英國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既操縱立法,又管理行政,被看作是對「國家行政的最高控制」,「政府的主要工具」以及「大多數立法和行政主動性的來源」,總之,它是國家的行政之巔。它的作用可以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它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包括內政、外交、防務、教育、科研等各項決策。

2、控制立法。現代社會中由於立法量的增加及其復雜化,議員個人既無設備又缺乏全面的知識和足夠的信息來准備復雜的議案,導致政府逐漸加強對立法的控制,政府提出公議案,這種議案都是由內閣提交下院通過的。

3、作為政黨的領導。首相是執政黨領袖,內閣大臣都是由執政黨領導組成的。內閣除了檔攔對國家、政府進行行政上的領導外,同時也對其政黨行使著領導權。如討論決定黨的方針政策,競選宣言等,在下院和公眾中,為其 黨的政策、行動進行宣傳,解釋和辯護等。

閱讀全文

與英國內閣怎麼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跟義大利外交關系怎麼樣 瀏覽:273
伊朗八十年代發生什麼 瀏覽:212
中國現在每天口罩生產多少 瀏覽:828
印度喬普拉資產多少 瀏覽:94
西方為什麼拒絕去印度 瀏覽:161
中國有哪些實彈射擊場 瀏覽:88
越南生活用品在哪裡買 瀏覽:970
哪個國家的中國地圖最大 瀏覽:930
cf越南服怎麼變神仙 瀏覽:817
印度白色的蟲子怎麼消除 瀏覽:106
英國人怎麼親吻表達愛意 瀏覽:143
為什麼要遵守美國對伊朗的禁令 瀏覽:655
英國一年用多少電 瀏覽:177
如何看待印度塑料 瀏覽:57
印尼小學生人口有多少 瀏覽:607
沙特為什麼與伊朗敵對 瀏覽:41
越南光棍有多少 瀏覽:225
印度黑醫院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94
英國留學生吃什麼零食好 瀏覽:954
中國最大老鼠有多少斤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