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與英國人交談的基本禮儀
英國】 英國人的禮儀與忌諱 英國人在初相識時,一般的禮節是:向老年人引見年輕人;向婦女引見男子;向有貴族頭銜的人介紹沒有頭銜的人;向地位高的人引見地位低的人;在兩個婦女之間,是向已婚的引見未婚的,如果未婚的婦女明顯地年長,則又是向年紀大的引見已婚的年輕婦女;如貴族是男的,另一方是婦女,則遵從「女士優先」的原則,把貴族介紹給婦女。 英國人一般不行擁抱禮,相互之間也很少擁抱,甚至父親也不擁抱兒子,只有在兒子小的時候才會擁抱。英國人也較少跟別人握手,甚至跟常見面的朋友也不握手。只有在第一次介紹相識,或朋友之間很久沒有見面時才握手。 第一次認識時,一般都以握手為禮。介紹時,一般是由婦女、地位高的、年紀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後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紀輕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紹與一個男子相識時,應與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紹與一位女士相識時,就應等她先伸出手來,然後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婦女被介紹時,不一定要伸出手來與人家握,但是她們常常伸出手來以示友好。男子在與女子握手前應該先脫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則不必如此做。到英國人家作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後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宴會一般是男女數相等。排座位時是男女間坐,而且夫妻二人絕不挨在一起。如果男女數目不等,也不必勉強湊數,一般應男多於女。 英國人席間不勸酒,賓主飲多少全憑自己。祝酒詞一般是「為女王健康乾杯!」或者簡單地說「乾杯!」宴會後,客人要多留一會兒,與主人繼續聊天。最後告辭時,客人與主人夫婦握手,說一兩句話表示感謝。客人之間握手告別也可,點頭示意也可,不拘一格,視情況而定。宴會一般在晚上十點半到十一點鍾之間結束。受到款待之後,一定要寫信表示謝意,否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英國人也忌用山羊、孔雀等做商品裝潢。山羊有「不正經男子」和「壞人」的意思;孔雀是禍鳥,孔雀開屏是自我炫耀的不良習性。 英國人很忌諱黑貓,尤其是黑貓若從面前穿過,會感到惡心,認為這將預示要遭到不幸。 英國人對墨綠色很討厭,認為墨綠色會給人帶來懊喪。他們忌諱把食鹽碰撒,哪怕是不小心的,也會感到非常懊喪,認為這是引發口角或與朋友斷交的一個預兆。他們忌諱有人打碎玻璃,認為打碎玻璃就預示著家中要死人或起碼要有7年不幸。 英國人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數字,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13」這個數字。用餐時,不準13個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話,認為是雙倍的不吉利。 英國人忌諱百合花,並把百合花看作是死亡的象徵。 他們忌諱在眾人面前相互耳語,認為這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有些英國人認為,在吃飯時如果刀叉碰響了水杯而任它發響不去制止,便會帶來不幸。因此,在英國人家裡作客、吃飯時要盡量避免刀叉器皿碰撞出聲,萬一碰了杯子發出小鈴般的響聲時,也要趕快用手按一下叫它停止作響,以免主人介意。 英國人在飲食上不願意吃帶粘汁和過辣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 英國人同別人談話時不喜歡距離過近,一般以保持5O公分以上為宜。吸煙的友人遇到一起,請不要一次點三支煙,據說這樣也會給三個人中的某人招來不幸。
Ⅱ 與英國人交談的基本禮儀是什麼
英國的禮俗豐富多彩,彼此第一次認識時,一般都以握手為禮,不像東歐人那樣常常擁抱。隨便拍打客人被認為是非禮的行為,即使在公務完結之後也如此。英國人有些禁忌須注意,如他們從不從梯子下走過,在屋裡不撐傘,從不把鞋子放在桌子上,忌用人像做裝潢等。
Ⅲ 各國初次見面禮儀
如果你的朋友圈范圍廣到全世界,那麼你就要知道各國的初次見面禮儀,會用得上的。下面是為大家准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澳洲
澳洲有碰鼻禮,而且碰的越多,說明關系越好;
歐洲
義大利、西班牙和大部分歐洲國家
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歐洲大部分國家,兩個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走上前快速地親吻彼此的臉頰:先是右側,然後左側。如果彼此不太了解對方,也可以通過握手以示友好。這種打招呼方式在大多數歐洲國家是一種慣例。
德國
握手很正式並伴有幾乎感覺不到的鞠躬,除非對主人很了解,其他的接觸,例如擁抱和接吻面頰是不提倡的。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第一次見面通常會握手,然後問候「你好!」但親近的朋友間也許會親吻側面臉頰以示友好。
法國
法國的親吻禮儀比較復雜:先親吻對方的右側臉頰,親吻的次數會因為不同的地區而有所差異,有些地區只吻一下,而在法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見面需要親吻五下。注意靈活地隨機應變就好了。
英國
人們穿得很正式,最好不要有身體接觸。可以擁抱,但不能有其他身體接觸。
荷蘭
荷蘭的親吻面頰禮儀是要按照臉頰右側-左側-右側的順序親吻三下。關系一般的人之間以及兩個男人之間是不會親吻面頰的。
朝韓
朝鮮人見面也行鞠躬禮,互相深深地鞠躬,表示尊敬和謝意。
希臘
在希臘,熟人間以握手示友好,而親近的人則是通過擁抱和親吻。他們除了親吻彼此臉頰兩下以外,還伴著「拍手」一次,這樣的方式使得他們的親吻看起來更像是精心設計的一記「耳光」。
巴西
巴西女性之間親吻面頰比男性要頻繁得多,如在里約熱內盧兩個人打招呼要吻彼此臉頰兩下,但官方統計的資料顯示在巴西不同的地區親吻臉頰的次數從一次到三次不等。單身女性一般要親吻三次,不過在某些地區,親吻兩次更常見。
阿根廷
南美人通常很敏感,新朋友之間亦是如此。一般見面就很隨性地擁抱一下但並不完全擁抱,然後在對方右側臉頰親吻一下。
泰國
泰國人見面時要各自在胸前合十相互致意,其法是雙掌連合,放在胸額之間,這是見面禮,相當於西方的握手,雙掌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平民百姓見國王雙手要舉過頭頂,小輩見長輩要雙手舉至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以下。長輩對小輩還禮舉到胸前,手部不應高過前胸。地位較低或年紀較輕者應先合十致意。
Ⅳ 英國是什麼禮節
英國人的見面禮節有三種形式:握手、擁抱和接吻。英國人很少跟別人握手,甚至跟朋友也不握手,但在第一次經過介紹相識後,或朋友間久別重逢,或在出遠門、長途旅行之前告別時,常以握手為禮。英國男子握手常用力,如果握起手來有氣無力,就會給對方冷冰冰的感覺。英文管這種握手叫做「wethandshake」。男女之間的握手一般是女士先伸出手來,男士先伸手有違禮儀習慣,而握手也是輕握一下即可,不能緊握。女士若不伸手,可點頭致意。擁抱比握手在感情上更近一層,通常是親屬之間的見面禮。異性之間除關系親密者外,一般不擁抱。親吻的方式也因人而異。輩分高…
Ⅳ 給英國人的見面禮最好是什麼
去英國人家裡做客,不用帶價格太高的禮品。一般可以是高級巧克力、名酒、鮮花,特別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像風箏、二胡、剪紙、笛子、筷子、圖章、臉譜、書畫(要裱好,外國可沒有裱中國畫的地方)、茶葉等,他們格外欣賞。這樣的禮品既有個人特色,因為他隨你遠道而來;又帶有異國情調,因為他在主人的國家可能買不到。在英國,服飾、香皂之類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個人的私生活,故一般不用來送人。蘇格蘭威士忌也是一種很通行的禮品,但不是烈性威士忌。西方人送禮時比較注重禮品包裝,大多喜歡用彩色包裝紙和和絲帶包紮(西歐國家喜歡用淡色包裝紙)。送禮時一定要表達出寓意、特點、用途,又要說明它是為對方精心挑選的。千萬不要說「小意思」「拿不出手之類的」謙語。在英國送禮的合適時機是晚飯後。
不過有些東西是不能亂送的。送西方人文房四寶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菊花在任何歐洲國家都只用於萬聖節或葬禮。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也不宜送人。
嘻嘻~~~說了一大堆也沒什麼具體的建議,我也不太擅長送禮物的,不過有什麼禮儀方面的需要幫助的可以找我啦。
Ⅵ 與英國人交談的基本禮儀是什麼
英國的禮俗豐富多彩,彼此第一次認識時,一般都以握手為禮,不像東歐人那樣常常擁抱。隨便拍打客人被認為是非禮的行為,即使在公務完結之後也如此。英國人有些禁忌須注意,如他們從不從梯子下走過,在屋裡不撐傘,從不把鞋子放在桌子上,忌用人像做裝潢等。
英國人生性保守,相當尊重傳統,因而保留著相當多的古跡、傳統文物與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其中不免有傳統的包袱,譬如現仍存在的皇室與貴族,以及
無法翻新改建、維修卻昂貴的傳統建築。與同為英語系的國家相比,英國的社會和民族性與美國便有極大的差異,以一般生活水準而言,其現代化與舒適化的程度趕
不上美國;在一般日常辦事的效率上亦難與美國相比。一般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般開朗率直,不會主動與陌生人搭訕,出發點則是著重不探人隱私。英國人若是與陌
生人攀談,也會相當保留,而且話題常圍繞在天氣打轉,因為這是最不會觸及個人隱私的題材。一般而言,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麼容易交上朋友,但一旦交上了一位
英國朋友,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朋友。英國人一般頗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重視具有藝術與文化內涵的休閑生活。
英國人一點都不自大。英國人只是比較尊重個人生活與思想空間,所以感覺起來好像比較冷漠而已。而且英國的種族岐視問題比美國少太多了。
英國人早就知道自己已不是這世界的老大,但美國人現在是以自己為老大自尊。撇開英美兩國政府的態度姑且不談,只以人民的態度而言,英國人(英格
蘭人/威爾斯人)是很有禮貌且謙卑嚴謹的民族,其實跟中國古代文人社會或儒家思想很像。蘇格蘭人則性情比較剛烈一點,一般北方民族大都如此。
英國人崇尚「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講究「女士優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國人注意儀表,講究穿著,男士每天都要刮臉,凡外出進行社交活動,
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條紋的領帶;女士則應著西式套裙或連衣裙。英國人的見面禮是握手禮,戴著帽子的男士在與英國人握手時,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對方示
敬。但切勿與英國人交叉握手,因為那樣會構成晦氣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乾杯。與英國人交談時,應注視著對方的頭部,並不時與之交換眼神。與人交往時,注
重用敬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奉行「不問他人是非」的信條,也不願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領域,把家當成「私人城堡」,不經邀請誰也不能進
入,甚至鄰里之間也絕少往來。非工作時間即為「私人時間」,一般不進行公事活動,若在就餐時談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厭。日常生活絕對按事先安排的日程
進行,時間觀念極強。
在公關談判中,英國人說話、辦事,都喜歡講傳統、重程式,對於談判對手的身份、風度和修養,他們看得很重。通常英國客商不太重視談判的准備工作,但他們能隨機應變,能攻善守。
英國人交際活動,對以下特殊禮俗和禁忌應加以注意:
1.不要隨便闖入別人的家。但若受到對方的邀請,則應欣然而往。這無疑可理解為對方在發出商務合作可能順利實現的信號。但在訪問時,最好不要涉及商務,不要忘記給女士帶上一束鮮花或巧克力。
2.給英國女士送鮮花時,宜送單數,不要送雙數和13枝不要送英國人認為象徵死亡的菊花和百合花。
3.不要以英國皇室的隱私作為談資。英女王被視為其國家的象徵。
4.忌用人像作為商品的裝潢。喜歡薔蔽花,忌白象、貓頭鷹、孔雀商標圖案。
5.忌隨便將任何英國人都稱英國人,一般將英人稱「不列顛人」或具體稱為「英格蘭人」、「格蘭人」等。
6.英國人最忌諱打噴嚏,他們一向將流感視為一種大病。
Ⅶ 歐洲國家和亞洲國家的見面禮有哪些不同
中國見面禮
在中國的古代,漢族見面行的是「拱手禮」屬想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雙手互握合於胸前。
一般情況男子應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男子為左手握拳在內,右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大約百年前,一向施拱手禮的中國行起握手禮。握手禮來自英國。就民俗而言,只有英國(以及受英國影響的英聯邦國家)等少數國家有見面握手的民俗習慣。義大利、法國等施行混合禮節(有握手,也有其它)。其它大國家,日本人行鞠躬禮,美國人行招手禮(同時喊「HELLO」),俄羅斯行擁抱禮,都不行握手禮。由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握手成為世界通行的外交禮節。
握手禮的普及有其歷史背景。約百年前中國發生一場空前絕後的思想、文化大變革。總的說,這場變革泥沙俱下,既有思想解放的積極一面,也有文化虛無主義的消極一面。握手禮取代拱手禮就是文化虛無主義的結果。在當時文化與政治氛圍下,拱手禮使中國人感到自慚形穢。人們紛紛以見面握手為時尚,未幾,握手就被定著為中國人的基本寒暄禮節,拱手美俗(含見面客套語)則不翼而飛。
握手禮遠不如拱手禮優美、自然。拱手禮優美大方,相隔數十步亦可為,而且可以同時施與多人,絕無傳染疾病之虞(也不會因身上有異味而討人嫌)。握手時的第一反應是產生「外交」感覺,握手與心交大為扞格,多有不便(伸手時間、距離、用力程度甚至握與不握都須斟酌)。男女之間握手尤為尷尬(按照不成文慣例,握手時用力則表示在試探對方,若對方響應則表明心儀),操作不當容易產生誤會。
明明拱手禮優於握手禮(無論從科學性、實用性看還是從審美角度看皆如此),中國人卻偏要棄拱手禮而就握手禮,使今天的中國人只能通過影視作品欣賞古人寒暄時的風采——原本我們就應該如此的。
拱手禮歷史悠久,《論語》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從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倫理學的角度考察,良風美俗既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又是穩定社會秩序、增強民族認同的一種機制,利用得好,可以降低犯罪,融洽人際關系,從而大大降低「人際成本」(社會為協調人際關系而必須的付出)。
中國人改行握手禮有一個非常蹊蹺之處。握手禮取代拱手禮多少有些違背當時的風氣。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價值取向是崇美的,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此時期,中國的醫學、教育、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物理學、化學、建築學、工程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深受美國影響。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作「文化帝國主義」。惟獨最基本的見面寒暄的禮儀風俗,中國沒有學習美國,而是引進了握手這一不倫不類的外交禮節。
握手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此外,它還含有感謝、慰問、祝賀或相互鼓勵的表示。
握手的標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對象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用力適度,上下稍晃動3、4次,隨即松開手,恢復原狀。與人握手,神態要專注、熱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視對方雙眼,同時向對方問候。
握手作為一種禮節,還應掌握四個要素。
握手力度。握手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應當稍許用力,但以不握痛對方的手為限度。在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與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緊,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先後順序。握手的先後順序為:男女之間,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後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無握手之意,方可用點頭或鞠躬致意;賓主之間,主人應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歡迎;長幼之間,年幼的要等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下級要等上級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精神要集中,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握手時不要看著第三者,更不能東張西望,這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握手時間。握手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握手雙方親密程度靈活掌握。初次見面者,一般應控制在3秒鍾以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松開。即使握同性的手,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對方欲罷不能。但時間過短,會被人認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握手禁忌。不要在握手時戴著手套或戴著墨鏡,另一隻手也不能放在口袋裡。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可以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握手時不宜發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分客套,這只會讓對方不自在,不舒服。與基督教徒交往時,要避免交叉握手。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視為不吉利。與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與他人握手,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除長者或女士,坐著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鞠躬禮。與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的外國友人見面時,行鞠躬禮表達致意是常見的禮節儀式。鞠躬禮分為15°、30°和45°的不同形式;度數越高向對方表達的敬意越深。基本原則:在特定的群體中,應向身份最高、規格最高的長者行45°角鞠躬禮;身份次之行30°角鞠躬禮;身份對等行15°角鞠躬禮。
擁抱禮。兩人正面站立,各自舉起手臂,將右手搭在對方的左肩後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對方的右後腰。首先向左側擁抱,然後向右側擁抱,最後再向左側擁抱。
親吻禮。長輩與晚輩親吻的話,長輩吻晚輩的額頭,而晚輩吻長輩的下頜。同輩人或兄弟姐妹親吻的話,只能相互貼一貼面頰。
吻手禮。吻手禮即男士親吻女士的手背或手指。吻手禮的接受只限於已婚的女性。男士以右手或雙手輕輕抬起女士的右手,俯身彎腰用微閉的雙唇,象徵性去輕觸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這種禮節通行於東亞和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或佛教信徒之間。
印度是吃飯不可以用 左手,左手是廁所方便後用。。認為不潔凈
日本是吃飯時端起碗吃,這個跟西方國家都不同,在吃拉麵和烏冬時發出聲音。。因為這個是表示好吃。吃飯前說頂きますita da ki masu 飯後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 go chi sou sama deshita進屋子後需要脫鞋。並說お邪魔しますojya ma shi masu.
見面後名片的遞送.名片是身份與修養的向征,遞送時應正面、雙手遞送給對方,並表達自已的謙恭,注意名片的內容不要太過煩雜,職位一般列舉1-3個即可,並且還應根據不同的交往對象印製專門的名片(相對於職務較多而又不便暴露的重量級人士,聯系方式也應有選擇性),名片製作不易花花綠綠,以示對自已及對方的尊重。
見面後一般都喜歡虛寒問暖,但有忌諱:應不問年齡、收入、家庭、職業、職位、婚姻狀況、健康狀況以及一些與高消費相關的時尚話題,這一點是我們非常多青年朋友最易犯的錯誤。
西方見面禮
握手禮:起源於歐洲,現已流行世界。一般客人先伸手,雙方有一人是女性時,女方先伸手。握手禮一般不戴手套,但十分尊貴的人和女性可以戴手套。
鞠躬禮: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一般要脫帽,上身前傾15度,兩眼注視受禮者,同時表示問候。點頭禮:同級和平輩之間的禮節。一般是在路上相遇時,很隨便地邊行進邊行禮。
舉手注目禮:軍人的禮節。行禮時舉右手,右手五指並攏,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上臂與肩平齊。兩眼注視受禮者,待對方答禮後將手放下。
吻手禮:歐美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貴族婦女見面時,如女方伸出手作下垂式,則要將手掌輕輕托起,吻一下手背。如女方不伸手,則不行吻手禮。
接吻禮: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之間、夫妻之間表示親昵和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的臉上或面額上親吻。
擁抱禮:朋友、熟人表示親密感情的禮節。擁抱一般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世界各地見面禮
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往往差異很大,因此在禮節上各不相同。在紐西蘭,人們盡管互不相識,但一見面,雙方都要與相鞠躬。如果是客人來訪,除了見面時互相鞠躬外,主人與客人還要互相碰鼻子一至兩次,表示親熱和對客人的歡迎。
阿拉伯人彼此見了面,將右手舉在額前,左手貼在胸,表示情意。
奈及利亞人的見面禮是各自用大拇指在手上輕輕彈幾下,以示問好。
非洲的坦噶尼喀人,在見面時,各自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後鼓掌握手。拍拍肚子表示不愁吃穿,身體健康;鼓掌握手,表示慶賀、祝福。
在摩洛哥,家裡有客人來訪,主人要敬茶三杯,客人則必須飲完,然後才促膝談話暢敘家常。
馬來西亞人見面時,則互相把手指並在一起,把手面、手背,輕輕地拍一下,然後把手貼在嘴唇或額角。
剛果人見面時,先伸出兩手握幾下,然後躬下身子吹幾口氣。
太平洋某些島嶼上的居民,彼此見了面,互相用中指勾住,然後用力向自己身邊拉,表示親熱、友好。
在葉門,如果客人來訪,主人便往客人身上灑香水。面緬甸人,則向來訪的客人身上潑水,當客人告別時,又用水潑他,而客人也可以向主人潑水,相互潑水,表示彼此情深誼長。
中國古代見面禮
見面禮節:自唐迄宋,由於漢族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俗,引起禮節上的變化。一般是行揖禮,連帶有叉手和唱喏。《事林廣記》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時,則稍闊其足,其立則穩。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威儀方美觀。揖時亦須直其膝,不得曲了,當低其頭,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內。喏畢,則手隨時起,而叉於胸前。揖時須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謂之鮮禮。揖尊位,則手過膝下,喏畢,亦以手隨時起,叉手於胸前也」。「叉手,以左手緊把右手〔大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著胸,須令稍離」。唱喏無非是致敬語,《夷堅支丁》卷5《李晉仁喏樣》說李佑為縣令,參拜磁州知州,「初上謁,鞠躬,厲聲作揖。守驚顧,為之退卻」,「明日再至,但俯首拱敬,而不啟齒」,知州「大怒」,他最後向知州具狀說:「高來不可,低來不可,伏乞降到喏樣一個,以憑遵稟施行。」成為當時的一個笑話。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夜聽琴》第三折,張珙見紅娘,稱「拜揖小娘子」,紅娘唱「則見他叉手忙將禮數迎,我這里『萬福,先生!』」
又:
古人的見面禮儀
我國古代,是沒有握手這種禮節的。但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在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卻有其他與握手不相同的許多的禮節。這里對古人的一些常見的見面禮節作一介紹。
揖: 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一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 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崤之戰》)。
古人的這些禮節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是繁文縟節。但是,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 ,倒也能讓我們學到不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