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弗雷澤《金枝》的主要內容
《金枝》是從古羅馬作家所敘述的神話傳說中轉引而來的,本書內容源自於一個早已不復存在的古老習俗,作者對此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詮釋。
講述的是一座神廟的祭司被稱為「森林之王」,卻又能由逃奴擔任,然而其他任何一個逃奴只要能夠折取他日夜守護的春盯一棵樹上的一節樹枝,就有資格與他決斗,就能殺死他則可取而代之。
這個古老習俗的緣起與存在疑點重重,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豐富資料,運用歷史比較法對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從中抽繹出一套嚴整的體系,並對巫術的由來與發展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說明和展望。
作品評價
和其他專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筆清麗,義理明暢,對世界各地習俗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加上眾多耐人尋味的觀點和評論穿行其間,全書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絕少呆滯和陳腐的氣息,讀來興味盎然,令人不忍釋卷。
准確地說,《金枝》是現代人類學的奠基之作。自它問世以宴森肆來,就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晌轎但它出色地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時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闡述巫術和宗教起源的權威之作。
『貳』 英國國家美術館著名藏品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匯聚了從古至今的藝術瑰寶,每個作品都承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其中幾件著名的藝術品。
揚·凡·埃克的《阿爾諾非尼夫婦像》以精細的筆觸和自然的光影效果,描繪了一對夫婦的形象,將中世紀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細膩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桑德羅·波提切利的《維納斯與戰神》則以其優雅的線條和和諧的色彩,展示了古羅馬神話中維納斯與戰神的纏綿情感,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典範。
達芬奇的《岩間聖母》和《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兩幅作品,展現了達芬奇對人物心理和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其卓越的繪畫技巧。
蒂埃哥·委拉士開茲的《鏡前的維納斯》(The Rokeby Venus),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獨特的視角,捕捉了維納斯的美麗與神秘,成為17世紀西班牙藝術的傑出代表。
烏切洛的《聖羅馬諾之戰》的三件套油畫中的《聖羅馬諾戰場中的尼克·達·特倫提諾》(Niccolò Mauruzi da Tolentino at the Battle of San Romano),以其壯闊的場面和生動的人物刻畫,展現了戰爭的激烈與殘酷,同時也反映了中世紀的軍事藝術。
米開朗基羅的《埋葬》,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強烈的雕塑感,展現了對死亡的深刻思考,體現了藝術家對人類命運的關懷。
最後,梵高的《向日葵 —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以其鮮艷的色彩和強烈的筆觸,表達了藝術家對自然美的熱愛與情感的釋放,成為後印象派的傑出代表。
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又譯為國家藝廊),是位於英國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的正北方向,相當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正北方向的故宮博物院。國家美術館又稱倫敦國家美術館,成立於1824年。當時僅有38幅畫作,從這些由喬治四世說服政府購買林布蘭、拉爾等人的38個作品,陸續拓展為現在以繪畫收藏為主的國家級美術館。
『叄』 弗雷德里克·萊頓的唯美油畫 |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
本期給大家介紹的是弗雷德里克·萊頓,他是英國十九世紀唯美主義畫派最著名的畫家,並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弗雷德里克·萊頓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一生都在為藝術而獻身,即便是晚年疾病纏身,仍不停地創作。
說了這么多,肯定好奇是怎樣的畫作才能得此殊榮,那就快來文中欣賞下吧~
美有三個要素:第一是一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所以鮮明的顏色是公認為美的。
—— 托·阿奎那
弗雷德里克·萊頓(1830~1896),187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1896年,受封為男爵。他是英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畫家,是英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畫家,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他以極其輝煌的藝術風格沖淡了雷諾茲,成了英國皇家學院派的代名詞。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畫家不同,身為畫院院長的萊頓,不僅不是美術學院的學生,甚至不是在英國本土接受的教育。足跡所至,萊頓在布魯塞爾、巴黎和法蘭克福斷斷續續上學,並進行美術培訓。
萊頓的父親是位古典藝術的愛好者,他對幼年的萊頓留下深刻的影響。萊頓9歲開始自己作畫。10歲隨父親來到羅馬,師從一位叫梅利的畫家,在那裡獲得了繪畫知識。13歲赴德國,曾在法蘭克福美術學校學了一段時間,14歲又來到藝術之都佛羅倫薩,這些流動生活使萊頓擴大了藝術眼界。在佛羅倫薩偶遇美國雕刻家波沃爾斯 , 他看了萊頓的畫對他父親說,「自然」已經賦予了他。並告訴萊頓,「你將成為一個像我一樣令人滿意的傑出人物」。
這幅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珀耳賽福涅是農神德墨特耳的女兒。冥王哈德斯愛上了她,把她劫到冥界。農神因失去愛女,悲痛萬分,不再賜予人間穀物收成,因此人類瀕臨滅絕。主神宙斯見此情景下令冥王立即將珀耳賽福涅送還其父母。萊頓的《珀耳賽福涅歸來》就是描繪這個情節。題材對萊頓來說不是主要的,而是通過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神人描繪,藉以傳達自己的美學觀念。畫中珀耳賽福涅幾乎是飛降到人間,親人相見悲喜交加。畫家著力描繪畫中人的動態和風動的衣褶變化及完美的人體造型。構圖有運動感,在山岡的一角,天與地又形成強烈明暗對比,使珀耳賽福涅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萊頓善於描繪女性,並賦予她們以高貴氣質。而且因古典主義繪畫原則,使他筆下的女性楚楚動人。《哈雷姆之光》中,萊頓將照鏡子的女子表現得美艷驚人,拉長了的身材,豐腴苗頭而富於風韻,長裙被細致地描繪出圖案紋樣,富於質感。整幅畫傳遞出一股貴族氣息,展示出一種古典的美。
你想成為「我在眼緣」的主角嗎
請點擊下方鏈接:
期待你成為我們的「眼緣」主角
『肆』 狄多和埃涅阿斯作品簡介
《狄多和埃涅阿斯》是英國著名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的油畫作品,創作於1814年,首次展出時便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這幅畫作採用帆布為媒介,尺寸為1460 x 2372 mm,畫面宏大,色彩鮮明,展現了透納獨特的藝術風格。
1856年,透納的遺產之一,包括這幅作品,被捐贈給了國家,並收藏於英國泰特美術館,成為了美術館內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狄多和埃涅阿斯》不僅展現了透納的高超技藝,更是對歷史和人文的深刻探討,讓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透納對人性和生活的獨到見解。
這幅作品是透納藝術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不僅代表了透納對自然美的追求,更體現了他對於藝術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泰特美術館內,《狄多和埃涅阿斯》與其他珍貴藝術作品一同展示,成為藝術愛好者們必去的景點之一,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欣賞。
通過這幅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透納對於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他對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使《狄多和埃涅阿斯》成為了英國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狄多和埃涅阿斯》是英國著名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創作的油畫作品。該油畫取材於維吉爾的長詩「埃涅伊德」中的情節,描繪了狄多和埃涅阿斯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