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九千萬英鎊在英國屬於什麼階級

九千萬英鎊在英國屬於什麼階級

發布時間:2025-02-17 14:34:25

⑴ 請簡單介紹一下19世紀的英國

19世紀英國社會與文化淺析

一、引言 英國,一個歷經千年滄海桑田、風起雲涌的古老國度,一個見證了人類蹣 跚學步、茁壯成長的滄桑智者,一個堅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翹首觀世界、看 未來的猛士。他走過邪風冷雨,帶著他那份沉甸甸的回憶,帶著他那份獨有的 氣質與底蘊,正一刻不停歇地朝著更輝煌的明天前行。驀然回首,那一長串深 深淺淺的歷史腳印中,每一步都述說著一段不一樣的卻都一樣驚心動魄的歷史 歲月,或傷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發人深省······ 輕撣灰塵,打開那幅已微微泛黃的厚重歷史畫卷,「大英帝國」「日不落帝 國」「維多利亞時代」在光芒閃爍,訴說著英國在 19 世紀的燦爛輝煌。19 世紀 的英國,經濟上、國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經歷了無數的變革,從一個小 小的島國一步步壯大,成為領土遍及世界各洲,影響世界的大帝國。在19 世紀, 它流了血,流了淚,也收獲了財富,取得了進步,脫胎換骨。在當時的世界上 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19 世紀的大英帝國都是一個無法超越的神話。

二、經濟發展
(一)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1801 年以後,英國在與法國長達14 年之久的戰爭之後最終大獲全勝。英國 的皇家海軍控制了海權,對外貿易成倍增長,商業空前繁榮。戰爭的勝利擴大 了英國的殖民地范圍,成為了英國的原材料供給地和商品傾銷地,不但為英國 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廉價原材料還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為工業發展 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工廠日夜不停的機器喧囂聲,英國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生產力成幾倍甚 至幾十倍的速度飛速發展。工業產值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這也使得英國在世界上的 經濟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倫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貿易中心。19 世紀50~ 70 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史稱 「維多利亞時代」。 在這期間,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英國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 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國生產了世界煤產量的 60.2%、 鐵產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產量的46.1%。這個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島國成了不容小覷、名副其實的 「世界工廠」。

(二)城市化與人口增長 在飛速發展的工業帶動和促進下,曼徹斯特、伯明翰、舍菲爾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業城市迅速崛起,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英國城市化進程極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國城市人口已超過了農村人口,初步實現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類歷史文明的舞台。農村文明漸行漸遠,農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與理念。鐵 路網在英國土地上星羅棋布,貫穿大江南北,讓人際交往、信息傳遞更加的方 便更加頻繁。在19 世紀的一百年中,英國總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卻增長 4 了4 倍,這就說明了19 世紀的英國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讓 解決人民溫飽,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三)萬國博覽會 19 世紀中期,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繁榮讓英國在世界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 如日中天,英國人對自己的實力以及所擁有的財富極為自豪。為了向世界展示 強盛的英國,萬國博覽會(亦成為「水晶宮博覽會」)於 1851 年 5 月 1 日在倫 敦海德公園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鋼管搭建而成的建築物內舉行了。 萬國博覽會以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為主題,展期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歷時 5 個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參觀者。展館長約 563 米,寬約 138 米,建造費時僅九個月,後被移動並且重建於倫敦南區的塞登哈姆,這個地 區後來也因此被更名為水晶宮。展出了包括軌道、牽引機、高速汽輪船、起重 機、廚具用品、鐵製品、以及來自美國的收割機等萬余件展品。 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在「燦爛光輝的玻璃頂下舉行了他們的工業 和和平的凱旋式」。博覽會開幕的前兩天,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我們 什麼都能做。」這句話淋漓盡致、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了英國人對自己的自豪與滿 足,以及他們對未來,對人類科學的滿腔希望、虔誠信服。

(四)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經濟的初期發展往往都是一把雙刃劍,有 利也有弊。19 世紀的英國,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相當迅速,人們尚未意識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適策略來適應並解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以下是當時最 主要的兩個問題:
1.階級剝削 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工人階級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剝削壓迫的弱勢群體。 「血汗工廠」 頻頻出現,工人階級,特別是中下層 工人階級生活條件並未從經濟社會發展中獲得多少好處。社會財富分配不公, 貧富差距越拉越大,貧困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城市貧民的數量居高不下,他 們的生活用「凄慘」二字來形容毫不為過。
2.環境污染 工廠的「三廢」讓生態環境滿目瘡痍。倫敦的大地上插滿了「大煙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著天空排著滾滾濃煙,這些煙遇水汽後便變成霧,倫敦也就在 19 世紀成了「聞名於世」的「霧都」。當時,一個英國工程師在形容英格蘭西部地 區冶鐵業的情形時說:整個地球好像從里往外翻,它的內臟全部都被挖出來扔 得到處都是,整個大地上到處都堆滿了煤渣。

(五)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 周期性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重要特點,每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狀態,經濟危機便會席捲而來。英國,作為一個最早進行產業革命,工業化程 度最高的國家,第一次經濟危機理所當然的在英國爆發。
1.爆發原因及背景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18 世紀末19 世 紀初,英國國內也曾多次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由於當時資本主義機器生 產發展尚不充分,這種危機僅限於局部地區及部門。1825 年以前,英國經歷了 一個短暫的工業高漲階段。1825 年的工業產值比1820 年增長了大約 1/3,當時 生產水平的生鐵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費量增長了 39%。但是,國內外市場卻 6 沒有隨著相應擴大。那時拿破崙戰爭結束不久,再加上歐洲農業歉收,歐洲市 場縮小,一片蕭條。從前局部的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的現象轉變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正如《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一書中所說:「英國在歐洲 市場的商品銷售遇到了很大困難,出口額從 1814 年的2690 萬英鎊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萬英鎊。對美國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從1815 年的1580 萬英鎊減少到 1340 萬英鎊。同時,國內市場由於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而受到極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間,工人的實際工資僅相當於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產和銷售之間 嚴重的脫節,使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2.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損失 在這次經濟危機中,英國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都遭受了沉重打擊。3549 家 企業、80 家銀行破產,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從1824 年3 月的1390 萬英鎊驟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萬英鎊。棉花、羊毛、生絲、煤的消費量銳減,出口 額減少了 16%。失業率驟然上升,並導致人口外流。但是當時德、法、美等國 工業革命尚未完全展開,所以,1825 年的經濟危機還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議會改革
(一)1832 年議會改革
1.第一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9 世紀初,英國的責任內閣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國王 在首相和內閣成員選舉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權(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寧·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靈頓時,都是國王自己的選擇。)。在喬治四世在 位期間,英國內閣越來越獨立於王權,並向議會下議院靠攏,實際上,內閣才 7 是當時英國行政決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羅金漢姆和首相福克斯當政時期,他們 從不將國王視為「一國之主」,也不把自己當做國王的「僕人」。首相,從國王 的「總管家」變成了英國的真正主人。首相與內閣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關系讓 他們同享利益、共擔風險,而擁有皇室血統的國王卻越來越被疏遠。 1830 年,在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推動下,民主運動鋪天蓋地一般席捲歐洲, 勢不可擋。從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幾個月里,上下議院收到全國各地總共645 份請願書。但威靈頓公爵為首的托利黨認為現行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甚至還公 開宣稱堅決反對改革,寸步不讓。當時,英國國內民眾間施行改革的呼聲震天, 這就註定了托利黨在同年的選舉中必然慘敗。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國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輝格黨領袖格雷組閣。格雷內閣於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羅素勛爵為首的四人小組,負責起草改革議案,同年 6 月 7 日 獲國王批准成為法律並生效。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對議席分配做出調 整。取消了人口未達到2000 人的56 個「衰敗選區」的議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個選區分別減少一個議席,空出143 個議席給大型工業城市和較大的郡縣, 下議院總人數則不變。二、重新規定了選民財產資格。在降低選民財產資格後, 除了大銀行家、大商人、大工廠主有選舉權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農也獲得了選舉權。三、規定了選民登記程序,縮短了時間。選舉時間從 15 縮短到2 天。
3.意義
1832 年的議會改革可謂是雷聲大,雨點小,經過如此大規模的運動多番周 折而換來的改革,卻收效甚微。馬克思也曾批評說:「恐怕還從來沒有一個像這 樣強大的、看來似乎成功的人民運動得到這樣微不足道的表面結果。」雖然工人 8 是改革運動的主力軍,但是改革並未改變工人們艱苦的生活,並未帶給他們真 正的民主權力。中盡管如此,1832 年的議會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 這次改革削弱了國王、貴族、上議院的勢力,促進了政黨組織的完善和兩黨制 度的形成,是英國議會君主制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激發了人們深入選舉改 革的信心和決心,一種內閣與國王、政黨、社會輿論、上下議院之間的新型權 力關系逐漸形成。

(二)1867 年議會改革
1.第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進入19 世紀60 年代後,工人階級政治積極性再次高漲,議會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國各地工會組織紛紛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積極支持英 國工人爭取選舉權的「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1865 年,「全國改革聯盟」成立, 力爭改革選舉制度。馬克思亦積極支持工人爭取選舉權的斗爭,他認為結束資 產階級壟斷性統治的時機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才是切實目 標。在第一國際、「全國改革聯盟」等組織以及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規模的 改革運動在英國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轟轟烈烈的展開。聲 勢浩大的改革隊伍行進在各大街頭和公園,議會的改革已成了大勢所趨,勢在 必行。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當時的首相是反對改革的保守黨的德比,但是擁有較高政治聲望及地位的 財政大臣本傑明·迪斯累利審時度勢,深知識時務者為俊傑,應順應天勢民意。 於是本傑明扮演改革派以籠絡人心,於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議院提出改革議 案,在做部分修改後,8 月通過上議院批准以及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 9 簽署後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對議會席位做了再一次調整,取消了46 個「衰 敗選區」,空出52 個選區給大工業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倫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議案基本去除了「衰敗選區」,小資產階級和上 層工人階級獲得了選舉權。
3.意義 雖然廣大的城市下層工人以及全部的農業人口並未獲得選舉權,議會選舉 制度的民主化任務認為結束,但是大多數工人境況得到好轉。1867 年的議會改 革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上意義是極為深遠的。

(三)第三次議會改革
1.二次議會改革的時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國爆發嚴重經融危機,失業率暴漲至歷史最高點,社會矛盾 日益激化。愛爾蘭掀起了民主自治運動的高潮,蘇丹更是爆發了馬赫迪抗英大 起義,英國在非洲東北部的殖民擴張也遇到了困難。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 執政的格拉斯頓自由黨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頒布過程、內容
約瑟夫·張伯倫為自由黨激進派代表,他趁機聯合在野的保守黨給政府施 壓,促使格拉斯頓政府提出兩個新的議會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議席》法案。《人民代表制》於1884 年12 月通過議會。該法案對 選民范圍進一步作出了調整擴大,選民增加了1 倍,擴大到450 萬人。「房主選 舉權」擴大到了各郡縣,部分工農業者也也有了選舉權力,但是未成家立業、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婦女、家庭傭人都沒能獲得選舉權。《重新分配 議席》於1885 年1 月通過議會。它取消了72 個人口未達到1.5 萬城市單獨選派 10 議員的權利,並將之並入其它郡縣。按照每5.4 萬人分配1 個議員席位的標准將 全國劃分為617 個選區。全國22 個城市以及劍橋、牛津大學仍然保留2 個議席, 其它各選區均實行單一選區制,即一個選區只能有一個議員代表。
3.意義
這次議會的改革讓議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對人口密集的工業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處,一定程度上讓工人階級以及部分農業人員參與到了國家政治中, 對改善工人的處境和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三、19 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一)興起和發展
19 世紀30 至40 年代,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也進行著巨大變革的,一種新 型文學——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出現在英國文壇。它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 力求貼近真實生活,最大限度的反應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面貌。在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消退的時候逐漸佔領英國文壇,19 世紀40 至50 年代達到鼎盛。
(二)特點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與憲章運動關系密切,可謂是密不可分。並且具有小資 產階級文學特點,由於大部分作家均出生於小資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資階級的生活。在這些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個 奮斗不息的積極的小資形象。雖然此類文學作品幽默諷刺,反對暴力性革命、 主張社會改革、擁護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優秀女性作家在文壇也 占據一席之地,例如蓋斯凱爾夫人、喬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優秀的女 11 性現實主義文學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奧斯汀 奧斯汀(1775——1817)生於英國一個牧師家庭的奧斯汀天生就對文學有 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她生活一個鄉村小鎮上,終生未婚。在她短暫卻充實的一 生里一直鍥而不舍的追求著自己的文學之夢,完成《理智與感傷》、《勸導》、《曼 斯菲爾德庄園》、《艾瑪》、《諾桑覺寺》、《傲慢與偏見》等六部小說。她的小說 主要描寫了鄉紳家庭里女性的婚姻與生活,以一種輕快活潑又風趣詼諧的方式 體現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著重描寫少女從懵懂與盲目走向認識現實、認識 自我的過程。奧斯汀也因此被譽為描寫女性意識的卓越作家。

2、薩克雷 薩克雷(1811——1863)薩克雷父親是東印度公司一名官員,自四歲喪父 後,年幼的薩克雷繼承了父親巨額遺產,常常出入於上流社會,過著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將家產揮霍殆盡,先後任《弗雷澤雜志》和《笨拙》雜志專欄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寫過大量小說,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紐克姆 一家》、《弗吉尼亞人》,中篇小說《巴利·林頓的遭遇》 ,短篇小說集《 勢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義的要算是以辛辣諷刺見長的長篇小說《名利場》,它真 實的再現了1810~1820 年攝政王期間英國上流社會之間勾心鬥角與腐敗丑惡。 這部小說篇幅宏大,情節跌宕起伏,是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薩克雷也因 此在文壇上與狄更斯齊名。

3、蓋斯凱爾夫人 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蓋斯凱爾夫人自幼受到父親文學修養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響,並且進入當地一所女子學校學習。蓋斯凱爾夫人夫人一生發表 過六部長篇小說(包括《瑪麗·巴頓》、《北與南》、《露絲》、《克蘭福德》、《西 爾維婭戀人》、《夏洛特·勃朗特轉》)。處女作是發表於1848 年的《瑪麗·巴頓》, 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的生活與命運,在19 世紀英國文學 上佔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經典——《簡·愛》。這 部作品雖不能說是巨作,但也稱得上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從女性要求 獨立平等的角度,展現了英國19 世紀上班也社會現實。揭露了當時的為慈善事 業的殘暴本性,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本質;同時也表達了 婦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樣待遇的思想,為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礎。 艾米麗(1818-1848)《呼嘯山莊》是艾米麗唯一一部小說,但是僅此一部 已經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呼嘯山莊》被成為是「最奇特的小 說」,艾米麗以其「心靈中非凡的熱情」和她繼拜倫之後無人可比的「強烈的情 感、憂傷、大膽」震撼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心靈。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雖然比起《簡·愛》 和《呼嘯山莊》在文學上的地位稍遜一籌,但是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5、喬治·艾略特 喬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瑪麗·安·埃文斯,生於沃里克郡一個農村 家庭。對宗教有著虔誠的信仰的喬治·艾略特曾進入過兩所女子學校學習。她 心地善良,終生熱衷於慈善事業。於1859-1876 年間創作了《亞當·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織工馬南傳》和《米德爾馬契》《丹尼爾·德薩達》等7 部 13 長篇小說。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寫了19 世紀初期單純質朴的鄉村生活,而後期 作品則牽涉到重大歷史事件及政治社會內容。描寫細致入微,人物刻畫也非常 的生動傳神。

四、19 世紀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
(一)英國1800~1880 期間的殖民擴張
工業發展,財富積累,英國統治世界的野心如無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燒起來。1801 年,愛爾蘭被合並,英國正式更名為大不列顛及 愛爾蘭聯合王國。地大物博而又相對落後的亞洲大陸成為了英國一個主要戰略 對象,淪陷的印度成為英國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廣大的市場。19 世紀中期, 英國利用鴉片發動了兩次侵華戰爭,並參與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1758~1759 年 間,印度爆發愛國的民族大起義,但是由於當時的英國擁有著較之先進的軍隊, 大舉鎮壓起義隊伍,此次起義以失敗告終。1876 年,保守黨 B.迪斯累里內閣為 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 英帝國)。英國繼續擴大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 亞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國還在南美洲大舉投資,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獵」范 圍。1867 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 個自治區域。
(二)1880~1900 年間英國的殖民擴張
19 世紀末期,英國的殖民擴張主戰場轉向非洲。在從法國手中奪得蘇伊士 運河的控制權後,英國於 1882 年佔領了埃及,緊接著在 1899 年佔領了蘇丹。 英國埋頭苦戰在非洲戰場,與其他殖民國家激烈爭奪者東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開的柏林會議實際上是帝國列強們的分贓大會,英國「滿 載而歸」。 帝國主義分子 C.J.羅得斯提出修建一條從開普敦到開羅縱貫非洲大 陸的大鐵路,也就是所謂的「二 C 計劃」(開普敦和開羅的英文寫法第一個字 母都是「C」),以便加緊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戰爭爆發,英國吞並奧蘭治和德 蘭士瓦。19 世紀末,在亞洲戰場上,緬甸、阿富汗淪為英國殖民地。1900 年, 英國參與鎮壓了中國義和團運動,並染指中國西藏。
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眾多貪婪的殖民擴張國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奪來的財富不計其數。其土地之廣,無國能及,成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殖民擴張既是讓人痛恨又讓人所震驚,對英國人來說,19 世紀的大英帝國是英 國人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神話。

五、結論 綜上所訴,19 世紀的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學等方面上都進行了巨大的變化。 政治上三次議會改革讓英國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讓更多人民參與到國家政 治中,這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中起著典範作用;經濟上來說,在19 世紀上半葉 英國已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讓英國面貌煥然一新,隨之而來的便是城市化同 樣也產生了種種問題,例如階級剝削、工業污染、經濟危機等等;文學上,19 世紀 30~40 年代,社會發展中產生了種種黑暗,曾經風靡一時的浪漫主義文學 漸漸褪色,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諷刺性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40~50 年代達到 高潮。 19 世紀的英國,危機與變革並存——在危機中進行變革,而在變革中又產 15 生新的危機,繼而又是新的變革。英國在危機與變革中取得進步,並逐步登上 世界巔峰,了解19 世紀的英國對生活在充滿危機與改革的世界我們來說有著重 大意義。 總而言之,19 世紀的英國從政治經濟等方面不但有了量變,甚至有了質的 飛躍,讓英國從平庸到脫穎而出,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先驅,當時世界的霸主。

⑵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著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 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 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消中鋒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培如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世界大戰前奏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多次發動局部戰爭。日本首先在亞洲燃起戰火,揭開世界戰爭的序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接著入侵中國上海、熱河省、察哈爾省北部和河北省東部等地區。美、英、法等國對日本的侵略行徑拿晌姑息縱容。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為核心,舉國一致,英勇進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日戰爭在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見抗日戰爭)。
日本對蘇聯的戰爭挑釁 日本於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鄰近朝鮮的中蘇邊境挑起張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西部與蒙古接壤地區再次挑起諾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本的兩次戰爭挑釁均遭失敗。
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30萬軍隊侵入衣索比亞。衣索比亞第二次抗意戰爭爆發。盡管國際聯盟通過決議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並表示要對它實行有限的經濟制裁,義大利仍能從西方民主制國家,尤其是從美國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
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截至1939年4月,德國派往西班牙作戰人員超過5萬人,義大利約15萬人。德、意向叛軍提供的軍火價值10億美元。英、法、美等國則宣布「中立」,實行「不幹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購買的武器過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與西班牙共和國斷交,公開承認F.佛朗哥政府。
德國吞並奧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12日拂曉,德軍入侵奧地利。14日,宣布將其劃為德國的一個州,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德國就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自治」問題製造五月危機,陳兵德捷邊境。9月12日,希特勒再次進行戰爭恫嚇。在德國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方式換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協定。10月1日,德國佔領蘇台德區。10月6日,在德國操縱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春、夏季,歐洲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經過波蘭危機和錯綜復雜的外交斗爭,終於爆發全面戰爭。
嚴重的戰爭危機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製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佔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德、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計劃。

德軍士兵拆除波蘭邊界路障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英國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佔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於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系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一旦發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法國重申忠於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
三角談判和斗爭 1939年春、夏季,圍繞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形成英法蘇三角談判和斗爭相互交錯的局面。4月15日開始舉行英法蘇莫斯科談判,就採取共同行動制止法西斯擴大侵略進行磋商。由於英、法兩國缺乏誠意,先後舉行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與此同時,英德秘密談判也在進行。
德國的戰略方針首先以英、法為主要對手,集中力量與西方國家作戰,需要緩和德蘇關系,以避免在向西方進攻時腹背受敵。蘇聯同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亞洲,正與日本軍隊在諾蒙坎地區進行戰斗;在歐洲,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英、法、蘇3國談判因英、法蓄意讓德國侵蘇,毫無誠意,致使談判曠日持久,瀕於破裂。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訂。
德波戰爭和英法對德宣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57個師約150萬人、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從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同日、英、法先後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停止進攻,從波蘭領土撤出一切軍隊。德國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兩國政府對德宣戰。德波戰爭期間,法軍在法德邊境消極觀戰。英國遲至10月間才派遠征軍到法國。波蘭孤軍作戰,9月16日,波軍防線全面崩潰,德軍完成對波蘭首都和波軍主力的包圍。9月17日,波蘭政府成員逃往國外 。華沙軍民戰斗到彈盡糧絕,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
這次大戰經過法西斯軸心國戰略進攻、交戰雙方攻守互易的戰略轉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國戰略反攻3個階段。
軸心國全面進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德、意 、日法西斯國家從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開全面的戰略進攻。
西線戰場 德國佔領波蘭後接連在歐洲從西、北、東南三個戰略方向發動大規模進攻。義大利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它在非洲發動的攻勢遭到失敗。

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北非戰場

奇怪戰爭 德波戰爭結束後,德國一面作出和平姿態,一面擴充軍備,將主力調往西線,伺機進攻西歐國家。英 、法兩國實行消極防禦戰略,靜守馬奇諾防線。1940年2月,美國試圖進行和平斡旋,為德國所拒絕。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與德國之間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戰事,史稱奇怪戰爭。
德軍進攻北歐 1940年春,希特勒擔心英法聯軍進入挪威,從北面威脅德國,切斷瑞典對德鐵礦砂供應,遂先發制人於4月9日侵佔丹麥,丹麥投降。同日,德軍入侵挪威,空降部隊佔領奧斯陸。V.A.L.吉斯林被扶植為傀儡政府首腦。4月17日,英、法及波蘭聯軍在挪威登陸。6月,聯軍退出挪威。7月挪威國王和政府成員流亡英國。德軍的閃電戰在北歐取勝。
德國進攻西歐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調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向西歐國家發動進攻。當時西歐各國總兵力約147個師。德國空軍猛烈轟炸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荷、比軍隊後方實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隊出其不意在比、盧接壤的阿登山區分3路縱隊快速挺進,致使馬奇諾防線未起實際作用。德軍進攻西歐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英國張伯倫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爾出任首相,組成保守黨、工黨、自由黨聯合政府。
在德軍閃電戰面前,英、法等國聯軍不堪一擊。5月14日,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5月26日德軍奪取加萊,進抵英吉利海峽,將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同法國中部軍隊的聯系攔腰切斷。5月28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5月27日~6月4日,英、法海軍利用德軍數日停止進攻時機,集中各類艦船850餘艘,成功地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狹小三角地帶的英、法聯軍33.8萬餘人運過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在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遠征軍幾乎喪失全部武器裝備,243艘大小艦船沉沒,但保存了英軍的有生力量。
義大利參戰與法國戰敗 1940年6月6日,德軍在橫貫法國北部的643千米戰線上發動總攻。法軍總司令M.魏剛集結100多萬軍隊在索姆河和安納河一線構築的魏剛防線不到3天即告崩潰。德軍進逼巴黎,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17日,法國H.P.貝當政府宣布「停止戰斗」。22日晚7時,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森林同一節車廂里 ,法國政府代表在納粹德國提出的停戰協定上簽字。該協定規定,德國佔領法國總面積3/5的北部和西部工業發達地區,非佔領地區建立以維希為首都的貝當傀儡政府。

1940年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戰線上,義大利軍隊32個師進攻法國,被法軍6個師擋住。6月24日,在羅馬附近簽署法意停戰協定。意軍佔領法一小塊地區。義大利還攫取東非吉布地港和使用法屬索馬里境內鐵路的權利。
意軍在非洲失敗 1940年7月初,意軍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9月中旬佔領英屬索馬里和肯亞部分地區。9月16日佔領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軍發起反擊收復該地,並於1941年2月6日佔領利比亞的班加西等地。兩個月內推進700千米,俘虜意軍13萬人。在東非,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 、紐西蘭調集軍隊,並就地徵集大批非洲人入伍 ,於1941 年1月19日舉行反攻 ,4月1日佔領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4月6日同埃軍一起收復亞的斯亞貝巴。5月20日,意屬東非總督投降,英國重新控制紅海與非洲之角。
海獅計劃和英倫空戰 法國淪亡後,英國陷於孤軍作戰困境。希特勒聲稱,英國把殖民地歸還給德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戰爭,遭英國政府拒絕。7月16日,德軍統帥部發布准備對英國實施登陸戰役的訓令,制定海獅作戰計劃。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戰准備。希特勒力圖取得英吉利海峽及倫敦上空制空權,摧毀英國空軍、機場和港口,為其渡海作戰創造先決條件。德國共集結2669架作戰飛機,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個月內猛烈空襲英國。8月24日,英國飛機首次空襲柏林。德國空軍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在英倫之戰中損失飛行員600人,飛機915架。海獅計劃一再推遲執行,以後實際上被取消。英國贏得空中自衛戰的勝利。
德意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國陸軍總司令H.A.W. von布勞希奇著手准備對蘇作戰,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訓令德軍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蘇聯的各項准備。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署軍事同盟條約(見三國同盟),正式結成軸心國侵略集團。德、意兩國加緊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作為爭奪東地中海、北非、中東的跳板和進攻蘇聯的戰略前進基地。羅馬尼亞、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相繼加入軸心國同盟。1940年10月28日,義大利侵入希臘,遭反擊,被迫停止進攻。
1941年3月27日 ,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絕加入軸心國同盟,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4月6日黎明,德、意同時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德軍於13日佔領貝爾格萊德。4月9日佔領希臘薩洛尼卡,21日希軍投降。英國5.8萬名遠征軍在希臘作戰,傷亡1.2萬,其餘從海上撤退。4月27日,德軍進入雅典。5月30日,德空降部隊佔領克里特島。希臘國王流亡倫敦。
蘇德戰場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
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戰線上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蘇軍在戰爭初期遭到重大損失,西部大片國土淪陷。蘇軍失利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德國擁有中西歐強大經濟、軍事資源,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軍隊現代化裝備程度較高,以絕大部分兵力集中於東線發動突然襲擊,使得德國在一段時間內力量對比上居於優勢。蘇聯方面,I.V.斯大林不相信戰爭前夕來自多種渠道的表明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沒有及時完成戰爭准備,導致戰爭初期措手不及。蘇軍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亦不能適應對德作戰的要求,對德軍主要突擊方向判斷失誤,兵力部署不當。20世紀30年代以M.H.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大批蘇軍高級將領和優秀軍官被無辜清洗,嚴重削弱了部隊戰鬥力。為此,在戰爭初期蘇軍付出慘重代價。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早在德波戰爭期間,蘇聯即著手建立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防備德國進攻的所謂東方戰線,企圖通過擴大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的戰略地位。1939年9月17日,蘇軍出兵波蘭,佔領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等地約2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11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
1939年11月30日爆發蘇芬戰爭。翌年3月12日蘇芬和約將列寧格勒附近蘇聯國境線向北推移150千米,蘇聯獲取4.1萬平方千米領土,並租借漢科半島及附近島嶼30年。
1940年6月15日,蘇聯以立陶宛政府違反蘇立互助公約,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組成反蘇軍事聯盟為由,出兵進駐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面積17.4萬余平方千米。8月初,波羅的海沿岸3國並入蘇聯。1940年6月28日,蘇聯以國際形勢要求用最快速度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問題為由,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面積5.1萬平方千米。
至此,蘇聯已將其國界向西推移300~400千米。但是,德國在發動對蘇戰爭後3個星期內分別在3個方向推進300~600千米,6月28日即佔領明斯克。東方戰線並未起到蘇聯預期的作用。
莫斯科戰役 德軍自9月30日向莫斯科發起進攻,最近點距莫斯科城只有20千米。10月20日起,蘇聯大部分政府機構和部分工人撤離莫斯科。12月6日蘇軍遏止德軍攻勢,轉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蘇軍經3個月鏖戰,排除了德軍佔領莫斯科的危險,將德軍擊退150~400千米。冬季戰役結束時,德軍傷亡總數為83萬多人。德軍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閃電戰亦告破產。
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 1942年6月28日,德軍在南線發動攻勢,以求在頓河地區消滅蘇軍主力,奪取高加索油田。7月17日德軍進抵頓河河灣,揭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序幕。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雙方激戰到蘇軍反攻前夕,德軍始終沒有全部佔領斯大林格勒。
亞洲太平洋戰場 日軍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戰火席捲東南亞,進逼大洋洲,將美國及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捲入戰爭。這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成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戰爭。

地圖:太平洋戰爭

遠東慕尼黑陰謀及美日談判 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英美曾謀求與日本妥協,推行遠東慕尼黑陰謀。1939年9月,英國承認日本侵華現狀,同意不妨礙日本在華行動。美國為集中應付歐洲局勢,力圖緩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與日本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談判,但雙方的對立未能調和。
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組成東條英機內閣,完成法西斯體制。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艦編隊向位於夏威夷群島中心瓦胡島上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偷襲。日軍以極小的代價,炸沉美國戰列艦4艘,重創1艘,炸傷3艘,其他大型艦船10餘艘,擊毀飛機260餘架,美國太平洋艦隊除3艘未停泊在港內的航空母艦免遭攻擊外,幾乎全軍覆沒。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12月11日,德國、義大利對美宣戰。
日軍進攻東南亞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發動全面進攻。10日佔領關島。22日佔領威克島。25日攻佔香港。12月7、8日,日軍在馬來亞的哥打巴魯和泰國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陸。10日,日本取得東南亞海域的海空控制權。1942年1月11日,日軍佔領吉隆坡,31日攻佔馬來亞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軍還從印支南部進攻泰國,1941年12月9日侵佔曼谷,21日日本將同盟條約強加給泰國政府。1942年1月2日進入馬尼拉。4月9日,駐守美軍與菲軍約7萬人投降。5月7日美軍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2月14日,日軍出動320架飛機在蘇門答臘的油田區巴鄰旁空降。3月1日,日軍在爪哇登陸,5日佔領巴達維亞(雅加達)。3月12日 ,荷蘭總督投降。3月15日,日軍佔領整個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
1942年3月8日,日軍佔領仰光。應英國當局請求,中國派出赴緬遠征軍10萬餘人,配合英緬軍隊作戰。5月初,日軍攻入中國雲南省。中國軍隊憑借怒江天險擋住日軍攻勢。
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艦機動隊進入印度洋,轟炸錫蘭(斯里蘭卡)科倫坡和亭可馬里港。英東方艦隊撤往東非海岸。日本海軍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權,達到日本向西擴張的頂點。
珊瑚海日美海空戰 南進日軍於1942年2月攻佔澳大利亞軍隊防守的新不列顛島及拉包爾港。5月初,日軍對索羅門群島中的圖拉吉島和新幾內亞東南重鎮莫爾茲比港發起進攻。5月7日,美國飛機擊沉日本航空母艦1艘。8日上午日、美艦隊正面對陣,另1艘日本航空母艦受重創,美國1艘航空母艦被炸沉,另1艘受創。這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來首次受挫,標志著日軍在大洋洲南進勢頭被遏止。
中國戰場局勢 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羽翼下的偽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提出堅持持久抗戰,反對妥協、投降和分裂的方針,穩定了抗日陣線。1939年,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軍侵華總兵力的62%,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主要戰場。正面戰場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漢外圍地區作戰,以後進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長沙會戰以及南寧和中條山會戰。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隨著戰火的蔓延,經過反法西斯國家一系列雙邊和多邊會談,以美、英、蘇、中諸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國家加強了彼此間的援助和合作。
美國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美國根據1937年中立法(見美國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實行現金購貨、運輸自理原則,向交戰國出售武器,有利於擁有海軍優勢的英、法。法國敗降和英國退守英倫三島,美國公眾輿論要求給英國以援助,孤立主義勢力削弱。1940年9月2日,美、英達成美國以50艘舊驅逐艦換取在英屬百慕大群島等8個島嶼建立軍事基地的協議。由於英國無力以現款購買軍火,1940年底丘吉爾緊急致函美國總統F.D.羅斯福求援。羅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3月11日 ,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 ,授權總統向與美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用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撥款70億美元用於實施《租借法案》。這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中立」政策,實際上介入歐洲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英、美開始結成反對德國法西斯同盟。與此同時,美英於1941年1~3月就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達成協議,並據此制定ABC-1計劃。1941年12月,美英首腦以代號為阿卡迪亞的華盛頓會議確認先歐後亞的方針。美國在會上提議並起草同法西斯軸心國相對抗的《聯合國家宣言》草案。
蘇英協定和美國援蘇 德蘇戰爭爆發當晚,丘吉爾宣布英國將支援蘇聯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國家。7月12日,蘇英簽訂在對德戰爭中一致行動的協定,相互承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彼此支援和戰斗到底的義務 。8月16日 ,蘇、英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貸款。
1941年6月24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8月中旬,美國派往蘇聯的船隊首次啟航。
反法西斯國際聯合的擴大 1941年7月,蘇捷、蘇波簽訂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致行動協定。1942年1月29日蘇、英和伊朗三國締結同盟協定。
法國戰敗前夕,C.-A.-M.-J.戴高樂將軍於1940 年6月17日飛抵倫敦,次日宣布建立自由法國,6 月23日宣布成立法國民族委員會。28日,英國正式承認自由法國,並與之結成同盟關系。9月,蘇聯也予以承認。
1941年8月14日,美、英兩國政府首腦公布《大西洋憲章》。這是美英戰時政治聯盟的標志,成為以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對於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蘇美英莫斯科會議 1941年9月29日蘇美英三國會議在莫斯科召開。10月1日,三國簽訂議定書,規定美、英兩國從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及其他武器裝備;蘇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羅斯福宣布向蘇提供10億美元貸款。11月7日,美國把《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
聯合國家宣言 經過磋商,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的《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以美、英、蘇、中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並為建立聯合國組織奠定初步基礎。
反法西斯聯盟由防禦到反攻的戰略轉折
美軍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勝利,英軍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以及作為主要標志的蘇軍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國開始從防禦轉向進攻的戰略轉折。
蘇德戰場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勝利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它同時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11月19日,蘇軍3個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在粉碎德軍頓河集團軍群的解圍行動後,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圍殲戰。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投降或被殲。在持續200天的戰役期間,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區共損失150萬人、坦克和強擊火炮3500輛、飛機3000架,遭到發動戰爭以來最大的失敗。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1月蘇軍收復羅斯托夫等地,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 。同年夏,德軍在庫爾斯克南北集結,力圖在此區域粉碎蘇軍主力 ,奪回戰略主動權。7月12日蘇軍反攻 ,8月23日收復哈爾科夫。在激戰的50天中,雙方動用的總兵力達400餘萬人,共出動坦克和自行火炮1.3萬多輛、作戰飛機近1.2萬架,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兵團會戰。德軍共損失50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500餘架。蘇軍完成了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從戰略防禦全面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非洲地中海戰場 英軍贏得阿萊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非洲戰局。在西線作戰的盟軍獲得戰略主動權。英美盟軍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登陸成功,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並肅清北非德、意侵略軍,隨後盟軍展開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戰役。
阿萊曼戰役 北非意軍在1940年12月~1941年1月遭到英軍殲滅性打擊。2月德國非洲軍團由E.J.E.隆美爾指揮進入北非。1942年6月21日托布魯克英軍3.5萬人向德軍投降。30日德、意軍隊進抵距埃及亞歷山大港約96千米的阿萊曼。丘吉爾親赴開羅改組英國中東司令部,B.L.蒙哥馬利出任英第八集團軍司令,於9月初擊退隆美爾對阿萊曼防線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10月23日~11月4日,英軍進行阿萊曼戰役,共擊斃擊傷和俘獲德意軍5.9萬人。1943 年1月23日英軍進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擊2200多千米。

英軍在阿萊曼戰役中俘獲德軍坦克及駕駛員

盟軍登陸西北非 1942年11月8日,由D.D.艾森豪威爾 任總司令的盟 軍10餘萬人分3路在卡薩布蘭卡、奧蘭、阿爾及爾登陸。12日,部分盟軍進入突尼西亞。這次代號為火炬的作戰行動是英、美作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替代行動。
11月10日,德意軍隊佔領維希政府統治下的法國南部及科西嘉,並出兵突尼西亞。11月27日,德軍企圖奪取

⑶ 世界上的奢侈品牌都是什麼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簡稱LV,始創於一八四五年,以做工精細華美的旅行箱包聞名於世,產品包括皮件、皮箱、旅行用品、男裝女裝、筆、手錶等。一百五十餘年來,路易威登精緻、品質、舒適的「旅行哲學」廣受推崇,深的各國名流的喜愛。二零零四年LV在香港舉辦新產品發布會,模特章子怡一身服飾價值七十六萬美元,合人民幣六百餘萬元。在中國大陸專賣店中,一隻拉桿旅行箱售價超過人民幣一萬八千元,如果買普通旅行箱,可以買兩百個;如果買大米,可以買八噸。

萬寶龍:Mont Blanc,又譯作蒙邦、勃朗峰,經典書寫工具的代名詞,與賓士(Mercedes-Benz)、馬克(Mark)共稱為德國的「3M」。品牌創始於一九零六年,產品包括名貴腕錶、優質皮具、男士時尚配飾等,用戶包括伊麗莎白女王、肯尼迪總統、羅馬教皇和大作家海明威等社會名流。該公司有一款皇家鑽石墨水筆,鑲有四千八百一十顆碎鑽,售價人民幣約一百二十萬。普通款的圓珠筆售價二千三百餘元,如果買普通的圓珠筆,可以買四千支;如果買麵包,可以買三千個。

賓利:Bentley,又譯作本特利,以豪華、奢侈聞名的富豪概念車,英國女王指定御駕。賓利轎車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出色的手工藝和苛刻的選材,每輛轎車至少需用四百張優質牛皮,約合十五頭牛,所需木材均選用上等胡桃木樹瘤。
賓利728加長版售價八百八十八萬元,這款車在中國的銷量居全球第一,僅購置稅就相當於一輛賓士S320,車上的一副手動窗簾的價值約人民幣十七萬,如果買普通窗簾,可以買一萬七千米,相當於兩座珠穆朗瑪峰;如果買棉衣,可以買四千件。

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法國品牌,華麗女裝的代名詞。創始於一九四六年,產品除高級女裝、高級成衣以外,還有香水、皮草、頭巾、針織衫、內衣、化妝品、珠寶及鞋等。二零零四年嘎納電影節上,香港女星陳惠琳身著CD晚裝,僅飾物的價格就接近兩百萬港幣。辣妹維多利亞曾為其夫貝克漢姆向該公司定製過一瓶Clive Christian香水,價格高達三萬英鎊,合人民幣近四十萬元,如果將這瓶香水換成桶裝純凈水,可以換四萬桶;用以買家庭用水,可以買十二萬立方米,夠一個三口之家用三百年。

伯百利:Burberry,又譯作博柏利、芭寶莉,英倫式優雅的典型代表,在中國的高爾夫球場上、高尚人士的酒會中,隨處可見其經典的條紋/方格標記。品牌創始於一八五六年,產品包括服裝、香水、皮草、頭巾、針織衫及鞋等。分別於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八九年兩次獲得英國王室授予的「皇家御用保證」徽章。
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件女式羊毛大衣售價約兩萬元,帶有伯百利經典標志的雨傘售價約一千二百元,一件專為寵物狗製作的狗夾克售價二千九百九十五元,根據導購小姐的介紹,一隻名犬一冬天至少需要四件這樣的狗夾克,因為——「您的愛犬總要換洗呀!」
四件是一萬一千九百八十元,相當於四百個失學兒童一年的學費,相當於一個中國農民一生的穿著,但現在,只是一條狗一冬天的服裝費。

勞力士:Rolex,瑞士鍾表業的經典品牌,創始於一九零八年,以莊重,實用,不顯浮華的風格廣受成功人士喜愛,美國球星奧尼爾曾一次送給隊友二十四塊,香港特首董建華腕上也是一款端莊典雅的勞力士鋼表。「小甜甜」布蘭妮曾為其夫購買過一塊價值六萬五千英鎊的勞力士手錶,合人民幣約八十萬元;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帶過的勞力士金錶,在日內瓦拍賣會上曾拍到三十四萬二千瑞士法郎,合人民幣二百餘萬元;格林威治Ⅱ型蚝式表是第一塊登上珠峰的手錶,算是該品牌的入門級產品,售價三萬九千三百元,如果買國產中檔手錶,可以買四百餘塊;買尿素,可以買二十六噸。

羅特斯:Lotos,全球最貴的眼鏡供應商,品牌創始於一八七二年,產品包括手錶、眼鏡和珠寶等。該公司的眼鏡全部由手工製作,一般只為訂單生產。最貴的一副眼鏡上鑲了四十四顆鑽石,售價約為五十萬歐元,合人民幣五百餘萬元,買主為瑞士的一位女士。除此之外,還有售價約十萬、二十萬不等的高價眼鏡。
在北京一家眼鏡店的櫃台上,該公司的產品極受歡迎,最便宜的一副眼鏡標價三萬五千元,相當於三十台二十四吋國產彩電,如果買成豬肉,可以買七千餘斤。

卡地亞:Cartier,法國品牌,創始於一八四七年,產品除極其昂貴的珠寶與鍾表外,還包括皮具、眼鏡、書寫工具、打火機等。一百五十餘年間備受王公貴族和社會名流的尊崇,英王愛德華八世為之放棄王位的溫莎公爵夫人,匣中就珍藏著四款卡地亞公司專門設計的珠寶首飾,這四款首飾曾在中國展出過,價值無法估量。以「獵豹」胸針為例,豹身全部由白金製成,豹眼是一對梨形的黃色彩鑽,獵豹蹲踞的岩石是一枚一百五十二點三五克拉的克什米爾磨圓切割藍寶石。在摩納哥王子的婚禮上,王妃格麗斯•凱麗戴的戒指、項鏈和皇冠也全是卡地亞的傑作。
卡地亞Camellia鉑金項鏈,價值約人民幣二千五百萬元;「足色全美枕墊形」鑽石耳環,拍賣估價超過二千五百萬港幣;著名的蛇形項鏈上有兩顆重量超過二百克拉的水滴型祖母綠,價值約人民幣六千七百萬元。在中國的專賣店中,一枚精鋼鑰匙環售價一千八百元,可以買半噸螺紋鋼。

韋奇伍德:Wedgwood,又譯作維支伍德,世界上最精緻的瓷器,品位的代名詞。品牌創始於十八世紀,產品受到全球成功人士及社會名流的推崇,曾為俄國女沙皇卡特琳娜二世專門製作餐具;著名的「羅馬波特蘭」花瓶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已經成為英國的國寶。一七九三年英國使團出使中國,韋奇伍德瓷器也是獻給乾隆皇帝的禮物之一。
韋奇伍德骨瓷器皿以動物骨粉為主要原料,耐力驚人,四隻咖啡杯就可以托起一輛十五噸重的運土車。售價也極為昂貴,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隻韋奇伍德瓷碗售價高達上千元。澳大利亞有位前部長就曾因為買了一套韋奇伍德茶具而受到反對黨的激烈抨擊,這套茶具售價三千一百五十四美元,合人民幣約二萬六千元,可以買一百八十隻電飯煲。

傑尼亞:Ermenegildo Zegna,義大利男裝精品,創始於一九一零年,產品包括西裝、毛衣、休閑服和內衣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英國王子查爾斯、好萊塢影星克拉克都曾在公開場合以傑尼亞示人。
傑尼亞一九九一年進入中國,現在中國已經成了他的全球第四大市場。該品牌提供量身訂制服務,其中的一套西裝售價是一萬六千元,每年僅製作五十套。普通襯衫的價格超過二百六十五美元,初次購買者一次至少要訂制三件。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筆者曾見到一位顧客一次訂做了一打襯衫,總價值接近四萬元,如果買捲筒衛生紙,可以買四萬筒;在四川成都吃火鍋,可以一次讓二千人吃飽。

阿瑪尼:Armani,義大利品牌,最優雅的高級腐蝕,品牌創立於一九七五年,產品包括成衣、香水、珠寶、手錶、化妝品、家居裝飾等。自該品牌創立以來,幾乎所有的演藝明星都與之有過親密接觸,奧斯卡頒獎晚會、嘎納電影節,隨處可見阿瑪尼精心設計的套裝禮服。二零零五年該品牌最新推出Prive collection套裝系列,定價從二十萬到七十萬元不等。其主打品牌喬治歐•阿瑪尼一直廣受成功人士推崇,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件含百分之四十三棉、百分之五十七混紡材料的T恤衫售價七千九百元,相當於中國內地一個藍領工人全年的工資,如果買成鉛筆捐助失學兒童,可以買四萬枝,每年用四十枝,可以讓一個孩子用上一千年。

登喜路:Dunhill,英國品牌,產品包括男裝、皮具、打火機、煙斗、手錶、男用飾品等。畢加索、貓王、丘吉爾、西班牙阿方索國王、挪威肯特公爵、暹羅國王、埃及國王、荷蘭王子、印度大公、溫莎公爵都曾是該品牌的忠實顧客。登喜路煙斗一直是紳士們的摯愛,售價動輒高達幾萬元。在中國大陸的登喜路專賣店中,一個防風打火機售價五千七百五十元,可以賣雞蛋二千斤,如果用來買豆腐,可以買六噸,每天吃五斤,可以讓一個人吃上將近七年。

夏奈爾:Chanel,世界頂級女裝,一九一三年創立於法國巴黎,產品包括女裝、香水、化妝品、皮件、手錶、珠寶、太陽眼鏡、鞋和各類配件等。著名的雙C標志讓全世界的名流為之瘋狂,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件女式皮衣售價接近七萬元,按八元一夜計,這件皮衣可以讓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廉價旅館住上二十二年;按五元一碗計,這件皮衣可以買一萬四千碗牛肉麵,夠一個壯勞力吃上八年。
瑪麗蓮•夢露的名言:在床上,我只穿夏奈爾五號。

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義大利名鞋的典範。品牌創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產品包括時裝、皮具、手錶、皮鞋及各類飾物等。菲拉格慕的製鞋藝術與工藝廣受推崇,深的各國名流的鍾愛,有「好萊塢紅星的造鞋師」之譽。歌星麥當娜、影星奧黛麗•赫本、索菲亞•羅蘭、瑪麗蓮•夢露、球星邁克爾•喬丹、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英國皇妃黛安娜、溫莎公爵夫婦、菲律賓的馬科斯夫人等都是該品牌的忠實擁躉。
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雙菲拉格慕皮鞋售價超過五千元,筆者曾見到一位溫州商人一次購買了四雙不同款式的皮鞋,總價格超過兩萬元。這筆錢如果買成廉價洗衣粉,可以買一萬包;買十月份的橘子,可以買七噸多。

拉斐:Lafite,極品法國紅酒的代名詞。拉斐堡位於波爾多酒區的梅多克分產區,早在十八世紀就成為法王路易十四的宮廷御酒,一八五五年被評為波爾多頂級葡萄酒庄之一,幾百年間深的各國王公貴族和社會名流的喜愛。小說中那價值十六萬美元的一七八七年名酒,瓶身上即刻有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的姓名縮寫,是史上最貴德葡萄酒之一。另一瓶同樣刻有Th.J.標記,同樣是一七八七年出產的Margaux(瑪戈)酒庄紅酒,曾經叫出五十萬美元的高價,後因意外破碎,僅保險賠付即達二十二萬五千美元之多,成為史上最貴的碎酒瓶。
在中國大陸的酒店裡,一瓶一九八二年的拉斐紅葡萄酒售價二萬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相當於五個中國民工全年的工資收入,如果買普通散裝白酒,可以買十五噸。

蒂梵尼:Tiffany,美國首屈一指的高檔珠寶商店,創始於一八三七年,產品包括珠寶、禮品、餐具等,素有「鑽石之王」的美譽,一百七十年間深的各國名流喜愛,用戶包括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義大利國王、林肯夫人,影星伊麗莎白•泰勒、簡•方達、奧黛麗•赫本等,名聲甚至超過了巴黎著名的品牌卡地亞。一九六一年的著名電影《蒂梵尼的早餐》即得名於此。
蒂梵尼的產品一向以做工精緻、價格昂貴而知名。一隻三點五克拉的獨鑽戒指售價九萬八千美元;一隻零點五八克拉、色澤F、凈度VS1的獨鑽戒指售價五千五百美元,合人民幣約四萬六千元,相當於一個中國白領全年的總收入,如果買成活魚,可以買一萬斤。

百達翡麗:Pate Philippe,瑞士表業頂級品牌,名表中的勞斯萊斯。創始於一八三八年,一百七十餘年間備受推崇,客戶中包括一百位國王、五十四位王後,更有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夏洛蒂•勃朗特、柴科夫斯基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尊貴人士。
百達翡麗的廣告語:沒人能擁有百達翡麗,只不過為下一代保管而已。這間接說明了他的尊貴與奢侈。百達翡麗奉行限量生產策略,年產量最高不超過三萬只,並且只在世界頂級名店發售,同時,百達翡麗始終保持每年只手工製造一隻表的傳統,這種表的製造周期長達八至十年,價格約為人民幣三千萬。
一隻編號為三二六的百達翡麗腕錶拍賣價三十五萬七千美元;一隻一九三三年出品的手錶更是以一千一百萬美元的天價成交,合人民幣約九千萬元,是史上最昂貴的手錶之一。較為便宜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手上的永久日歷型白金錶,價值六萬美元,合人民幣約五十萬元,相當於一個鄉村小學教師二百年的工資收入,如果買食用油,可以買十六萬斤,每天用半斤,可以讓一個普通三口之家用上八百七十年。

斯坦威:Steinway,名貴鋼琴的典範,一八五三年創始於美國紐約,是肖邦國際鋼琴大賽、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的指定用琴,也是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著名鋼琴家的首選用琴。流行明星中,貓王、約翰•列儂等都是該品牌的忠實顧客。索斯比拍賣行一九八零年拍賣過一架斯坦威大鋼琴,成交價三十九萬美元。約翰•列儂生前用過的一架斯坦威黑檀木豎式鋼琴,拍賣估價在九十萬只一般以十萬英鎊之間,合人民幣一千一百萬至一千三百萬。
在中國大陸的鋼琴名店中,一架斯坦威九尺琴售價一百三十五萬元,這筆錢可以買普通鋼琴一百多架,買組裝電腦五百餘台;如果買成打折機票,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間飛行三千四百次,每天往返一次,可以飛上將近半年。

艾樂森:Eliersen,丹麥家居產品的經典之作,品牌創始於一八九五年,初期主要製作馬車,一九三四年工廠被大火燒毀後,艾樂森公司開始生產高品質的軟體傢具,七十餘年間逐漸成為全球高品質沙發的典範。
艾樂森沙發以簡約、舒適的設計理念著稱,用戶包括北歐各國王室及全世界的名流。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款雙人沙發售價四萬三千六百元;丹麥王子佛雷德瑞克結婚時即選用了一款設計獨特的休閑椅為御用沙發,該沙發在中國售價四萬零七百元,相當於中國沿海城市一個餐廳服務員四年的工資收入,如果買廉價書包,可以買八千個。

普拉達:Prada,義大利時尚品牌,創始於一九一三年。產品主要有皮革尼龍製品、高級時裝、鞋、配件、眼鏡、化妝品等。普拉達以製造高級皮革製品起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深受歐洲的王公貴族們青睞,很多歐洲王室成員都成為他的忠實顧客。近些年更是大受歡迎,著名的倒三角標志已經成為時尚與品位的代名詞。首席設計師Miuccia Prada曾加入義大利共產黨,現在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女性之一。據福布斯估算,她的身價約為十四億美金。
普拉達近年推出訂制西裝服務,一套西裝的價格在二千二百到六千美元不等。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隻尼龍材質的背包售價超過五千元,一隻皮質錢夾售價三千三百元,相當於一個貧困大學生兩年的生活費,如果購買普通錢夾,可以買二百隻;如果用於打IP長話,可以打上八天。

吉凡克斯:Gieves&Hawkes,簡稱G&H,英國著名男裝品牌,創始於一七八五年,二百多年來吉凡克斯一直為貴族紳士提供經典男裝,多次獲得王室勛章,授勛者包括英王喬治三世、伊麗莎白二世、愛丁堡公爵、威爾士親王等。上世紀初還曾為中國海軍設計軍服。
吉凡克斯訂制西裝起價為四千一百美元,合人民幣三萬三千餘元;普通西裝起價九百二十美元。在中國大陸的專賣店中,一件吉凡克斯襯衫的售價三千元,一條男士內褲售價一千一百元。這價錢如果買成廉價內褲,可以買三百多條,夠一個中國民工穿二百年。
一個民工的兩條腿之間,深藏著本世紀最重要的價值觀。

閱讀全文

與九千萬英鎊在英國屬於什麼階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多少外面騎手 瀏覽:465
英國怎麼和平演變 瀏覽:637
越南人在波蘭有多少 瀏覽:685
越南網友如何看待黃俊傑 瀏覽:41
印尼魷魚怎麼叫 瀏覽:487
去印度打工怎麼辦 瀏覽:449
南伊朗人口無阿彌陀佛什麼意思 瀏覽:92
周萬順義大利女兒後來怎麼樣了 瀏覽:773
怎麼關英國電磁爐 瀏覽:686
義大利食品進口清關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245
印尼登巴薩有什麼特產 瀏覽:930
伊朗最近在跟哪個國家打仗 瀏覽:321
怎麼下載amazon義大利 瀏覽:751
中國象棋殘局有哪些變化 瀏覽:751
越南從宋朝奪了多少土地 瀏覽:678
義大利為什麼有這么多美軍基地 瀏覽:284
越南黑土沉香是什麼東西 瀏覽:60
伊朗多少錢能買一棟別墅 瀏覽:96
去中國哪裡買房子 瀏覽:390
中國的國運是多少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