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的小學教育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班級授課制的國家之一。然而他們在發揮這一現代教育制度長處和優勢的同時,也採取相應的措施彌補其在個別教育方面的不足。為此,英國中小學的教學組織始終保持著課程教學和個別輔導兩個系統。課程教學系統以教研組(按學科劃分組成)為紐帶,由任課教師組成。其主要職責是面向全班學生系統授課。個別輔導系統以年級組(按年級劃分組成)為紐帶,由輔導教師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對本年級兒童進行個別輔導。這種雙軌並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既發揚了班組授課制系統講授、成批培養、大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的優勢,又克服了其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照顧到了每個兒童的個體需要和個性發展。
英國中小學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充分體現對個別教育的重視。通常學校對每個年級和每個班級訂有整體性教學計劃,整體計劃規定了兒童必修課程的門類、教學時數和教學進度。與此同時,任課教師和輔導教師還要負責為每位兒童制訂個體教學計劃。除此而外,英國的特殊教育事業還十分發達。幾乎每一個郡都有比較齊全完備的聾、盲、啞、弱智、精神殘疾、肢體殘疾等特殊學校。與此同時,每一所普通中小學又都設有特殊教育教研組。特教組的主要職責是對全校那些經過國家標准檢測已注冊的特殊兒童進行特殊教育,這種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對個別教育的重視。
重視個別教育的客觀結果是兒童的個性發展十分鮮明,充滿朝氣和創造活力。這一點我們在對案例學校的實地考察中深有感觸。例如,當陌生人走進教室時,只要教師許可,學生們會主動圍上來打招呼攀談。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們的發言極為踴躍,在實驗課中學生們表現出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各種自選的活動課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技能。當我們問及學校為什麼會如此重視個別教育時,萊斯特市的一位中學校長對我們這樣說:「每一個兒童都有其內在的潛力和特點,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確保每一個兒童都能夠在其固有的基礎和素質上獲得充分發展,使他們成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養、又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才能的人,成為能夠自食其力並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師圍著學生轉
英國的中小學生每天上六節課,一節課程50分鍾(上午9時到校,下午4時放學)。在課堂上,教師極少搞滿堂灌,一言堂。通常教師只講授15—20分鍾,其餘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學生自己鑽研教材或獨立做作業與練習。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提綱挈領地講透教材的主要內容,然後進行巡迴解答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是教師圍著學生轉。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五花八門。走進教室,你會看到有的在研讀課本,有的在相互討論,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師詢問。盡管教學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靜整齊,可是學生們的學習神情都很專注、很投入,而且課堂氣氛富有生機,十分活躍。這種以兒童主體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始終處於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積極狀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習獲了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培養和鍛煉了發現知識、探索真理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注重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英國教學的又一顯著特色。英國中小學的教室里,總是擺滿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教具和玩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活動相當一部分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這些教具、玩具。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的教學伴隨有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英語、歷史、地理、社會、外語等課程的教學則大量藉助現代化視聽教學手段。與此同時,學校還常結合教學內容舉行各種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例如,講生物課會帶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講歷史課會帶學生到歷史展覽館參觀,講天文知識會把學生帶進天文館,講宗教知識會把學生帶進教堂。在北桑朴頓市的一所案例學校,我曾親歷了該校為結合歷史課和地理課教學而舉辦的「中國周」活動。在這一周里,學校里充滿了中國文化的標志和特徵,整個校園里彌漫著中國文化的氛圍。不僅如此,學校還把全部四年級的學生帶到約100英里外的倫敦市「中國城」(華人居住區)和維多利亞博物館的中國展廳參觀。這種教學形式,比起抽象講授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除此之外,英國中小學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突出實用性知識和技能教學。有一門課叫作技術課程,主要內容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技能,如電工、水工、木工技能,家電操作和簡單維修技能,汽車原理和駕駛技術等。為配合這門課程教學,普通中學都設有實習車間。實習車間擁有各種常規工具和普通車床。由於高度重視教學實踐環節,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強。
寓德育於教學活動中
英國是一個倡導「紳士風度」的國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民族的文明素養較高。然而,縱觀英國的教育,卻很難找出專門的德育課程。過去,中小學以宗教課程為主渠道來滲透道德教育。可是進入七八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英國青少年已開始不信奉宗教,這樣宗教課的德育功能也就日漸萎縮。現在除少部分教會創辦的學校外,大部分中小學已取消了宗教課程。那麼德育是如何來實施的呢?
德育實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學。英國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公民素養教育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同時要求任何教學都必須貫穿教育性原則,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質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各種教學之中。這一思想首先體現在教材內容的編寫中。英國中小學的教材是遵循科學與價值的雙重原則來編寫的,教材內容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把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傳授和人道主義、國家意識的滲透有機結合。其次,體現在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上。在教學管理中,英國中小學普遍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挖掘和講解既要體現科學觀念、真理觀念,又要體現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同時要求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在英國考察期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英國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很強,言行舉止表現出很高的文明素養和道德水準,這對學生無疑是最好的德育因素。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校園文化、禮儀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管理以及學校與家長、社區等相互配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形式上看、英國中小學雖然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多,但是其德育的效果卻很好。這集中表現在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道德文明素養。
2. 教師在法律上具有兩種身份
在《教師法》頒布之前,我國的教師從屬於幹部系列。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是把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因而也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來看待。對於教師的身份定位,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規定。英國、法國、日本等國,把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規定為國家公務員。其主要依據是把教育看作是國家興辦的公共事業,教師受國家委託執行國家意志,按國家的教育計劃和培養目標教育下一代,執行的是國家公務。也有一些國家或地區把教師看作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或自由職業者。我國長期以來把教師作為幹部編制序列來定位,也含有「准公務員」性質。但根據我國現行的《國家公務員條例》,已經明確規定教師不屬於國家公務員系列。《教師法》從法律上明確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這一法律地位既不同於傳統的自由職業者,也有別於國家公務員,是一種專業人員。
3. 英國中小學教育詳解
英國中小學教育詳解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不惜花費金錢送孩子去英國學習,這與英國中小學教育模式受家長青睞和學生喜歡是分不開的,下面為您詳細解讀英國中小學教育。
“讓孩子們愛來上學”這句話是英國的辦學宗旨。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班級授課制的國家之一。英國學制每年有三個學期,三個假期。英國中小學一般每天上5-6節大課,一節大課大約50分鍾。通常上午九點到校,下午四點前放學。在英國,孩子們愛上學的原因是: 一、學習沒有壓力,孩子們把上學當成能與朋友共處的好去處;二、英國的教學方法生動多樣。
英國小學里教師授課非常輕松,而且生動活潑,在"玩兒"中就使孩子受到知識的灌輸。例如,在英國學校,孩子們這樣學習詞語:local(本地區)。老師帶著孩子們跑遍學校所在地區的公共設施:郵局、公園、圖書館、博物館、各種公共交通車站;請來郵遞員、警察、公共設施服務人員以及其他各行各業人士給孩子們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回到課堂,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畫畫,把所見所聞用顏色都"寫"了出來。
再例如,在英國學校,孩子們是如何圍繞“weather(天氣)”這個話題進行學習的呢?預先閱讀大英網路全書的天氣部分,提出一個有關天氣的問題。剪下一張報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看天氣預報表。學校請來氣象人員到學校講解知識、看氣象錄像帶、參觀天文館。課堂上,老師指定閱讀一些書,小組討論幫助同學解答問題。最後,在學校完成兩項作業:解答自己的問題,解釋報紙上的天氣預報圖。
除了這種類型的話題,以小學為例,英國課堂上探討非常多的話題還有:我們居住的社區每天都在發生什麼?恐龍可以當寵物嗎?如果我住在法國我的生活將是什麼樣的?誰害怕大灰狼?所有的城堡都是帶彈力的嗎?哪種動物會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等等。上課討論這些,難怪孩子們都喜歡上學呢!
在課堂上,教師沒有滿堂灌,一言堂。 通常教師只講授15—20分鍾,其餘時間留給學生自學,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鑽研教材或獨立做作業與練習。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提綱挈領地講透教材的主要內容,然後進行巡迴解答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可以這樣形容:在英國的課堂上,老師圍著學生轉。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五花八門。走進教室,你會看到有的在研讀課本,有的在相互討論,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師詢問。盡管教學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靜整齊,可是學生們的學習神情都很專注、很投入,而且課堂氣氛富有生機,十分活躍。這種以孩子主體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始終處於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積極狀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培養和鍛煉了發現知識、探索真理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英國推行的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確沒有多少作業。英國規定中小學生用於家庭作業的時間在20分鍾-2.5小時之內,一般說來,4-5歲的孩子每天應花10-20分鍾做家庭作業,其中包括父母念書給他們聽的時間。16歲的孩子每天花在作業上的時間最多應不超過2.5小時。由於結合實際,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去學習,學起來便趣味盎然,學得輕松,學得的知識也非常實用,學校對孩子有吸引力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個在英國讀一年級的中國小朋友在對自己的學期末評語中這樣寫道:
“在一年級里,我對課堂上所有關於城堡的話題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學校組織的那次利茲城堡之旅。我最喜歡的課程是體育課,因為我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各種各樣好玩的游戲。我覺得我非常擅長體育,我跑得很快,能在器械上做好多動作。我需要進步的是我的書寫,因為我想把字寫得更小一點,更整潔一些。”
班主任老師在對這位小朋友的學期末評語中這樣寫道:
“雖然有些地方對他來說有挑戰性,在過去的一學期中,里卡多(Ricardo)非常的努力,學習上充滿熱情。他有進步的決心,尤其是在他的閱讀和寫作進步非常大。里卡多是一個很開朗,友好,有愛心的男孩,他經常鼓勵朋友們做到最好。他很喜歡上學,臉上總掛著笑,有時候,還是有些害羞。我能看到在這個學期,他的自信心增強了,並且我確信他會繼續保持下去。作為里卡多的老師,我非常開心,希望他未來一切都好。”
寓德育於教育。英國是一個倡導“紳士風度”的國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民族的文明素養非常高。英國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很強,言行舉止表現出很高的文明素養和道德水準,這對學生無疑是最好的德育因素。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校園文化、禮儀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管理以及學校與家長、社區等相互配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2.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英國中小學十分重視個性教育。英國學生的個性發展十分鮮明,充滿朝氣和創造活力。例如,當陌生人走進教室時,只要教師許可,孩子們會主動圍上來打招呼攀談。在課堂討論中,孩子們的發言極為踴躍。在實驗課中孩子們表現出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各種自選的活動課程中,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技能。瑞德蘭的校長說:“每一個孩子都有其內在的潛力和特點,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其固有的基礎和素質上獲得充分發展,使他們成為既具有公民普遍素養、又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才能的人,成為能夠自食其力並對社會有用的人”。
因此,注重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英國教學的.又一顯著特色。 英國中小學的教室里,總是擺滿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教具和玩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活動相當一部分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這些教具、玩具。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的教學伴隨有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英語、歷史、地理、社會、外語等課程的教學則大量藉助現代化視聽教學手段。與此同時,學校還常結合教學內容舉行各種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例如,講生物課會帶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講歷史課會帶學生到歷史展覽館參觀,講天文知識會把學生帶進天文館,講宗教文化知識會把學生帶進教堂。這種教學形式,比起抽象講授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除此之外,英國中小學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突出實用性知識和技能教學。有一門課叫作技術課程,主要內容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技能,如電工、水工、木工技能,家電操作和簡單維修技能,汽車原理和駕駛技術等。為配合這門課程教學,普通中學都設有實習車間。實習車間擁有各種常規工具和普通車床。由於高度重視教學實踐環節,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強。
語文:書寫,寫作,詞語,閱讀。英國學校從來不要求孩子背單詞,默寫單詞。他們要求最多的就是閱讀,閱讀量大了自然單詞就記住了,這一點跟國內的學校不同。
宗教文化:英國是個多種族國家,各種膚色、各種文化共存,為了能夠和平共處,學習彼此的文化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對宗教文化的學習,就是了解各國文化的重要渠道。個人認為,這門課開設得很聰明,了解了對方的文化,可以很快地拉近彼此的距離,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會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瑞德蘭,美好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孩子們每天上午8:00點到校,由老師照看著在校園(室外)活動。如果是下雨天,學生們在學校的活動室(室內)活動。
上午8:35聽到老師的吹哨聲,列隊站好,由老師帶領著進入教室。8:40進入教室,點名。8:50班級會議。9:15第一節課。9:45第二節課。10:15課間休息。10:30第三節課。11:00第四節課。11:40午餐,12:30午餐結束(一年級)。12:00午餐,12:45午餐結束(三年級)。12:30午間活動。
課間休息時間可以吃帶的水果,其他零食不可以帶哦,不過周五可以帶薯片來吃。學校有飲水器。學生可以帶著水杯,小餐盒(放水果)。只有純凈水是可以的,需要牛奶的學生可以向學校預訂。
下午1:00,第五節課開始下午的課程(一年級)。1:30,第六節課開始下午的課程(三年級)。2:00第七節課。2:30課間休息。2:45第八節課。3:15第九節課。
下午3:45放學。一年級的學生家長請在一年級教室的窗邊接孩子(一年級)。三年級的學生家長在校門口接孩子(三年級)。沒有預訂課後照看的家庭,請在四點前,接完孩子。此外,學校還提供音樂、演講、戲劇、芭蕾的課後輔導課。
學生們每人有一份家庭作業日記。一年級的家庭作業是閱讀和10分鍾的拼寫或語音或表格或數學。三年級的家庭作業是閱讀和15分鍾的拼寫或語音或語文或數學或項目或科學。
學校集會:孩子和學校教職工每天都會參加班級會議或學校集會。學校集會由校長支持,並有其中一個班級在學校集會上展示活動。家長也有集會參加學校集會。每個周五,孩子的書包里會帶回學校發的信函和每周的時事通訊供家長查看。
;4. !!!!!!!!!!!!!!!!!!求:英國小學教學體制的課程設置、管理模式
一、入學年齡
英國小學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foundation stage。其實,這個階段就相當於幼兒園階段,幼兒從三、四歲起入學,就像我國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學學玩玩,以玩為主,在玩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接下來的stage1相當於我國的一、二年級,分別稱為Year 1 和 Year 2,孩子一般從五歲進入Year 1學習;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屬於stage2,分別稱為Year 3、Year4、 Year5和 Year 6,Year 6結束之後進入中學學習。
二、教室布置
英國的教育旨在幫助學生盡量發展個人才能和興趣特長。這一點從教室的布置上也可略見一、二。
英國小學教室的大小和我們的相差不大,但是整個教室的布置真可以用「豐富多彩」來形容。教室的外牆、教室的門上、門後、室內四周的牆壁上、甚至天花板上都貼滿或懸掛著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圖片、文字資料、數學公式、裝飾圖案、甚至樹枝造型等等。這些在我們看來頗具創意的布置並不都是老師完成的,也有很多是由學生或師生合作完成的。從教室的布置特點可以看出英國在小學教育方面充分培養並發揮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面。而且由於英國基礎教育更強調讓孩子動手做,親身參與,所以,教室里有許多讓學生動手做的用具、表演用的道具,這使得整個教室看上去顯得較凌亂,不像我們的教室這樣整潔。
答孝在每一個教室里靠牆都有一排櫃子,用來存放學生們的課堂作業和其它學慣用品。因此很少會見到過背著重重的書包去上學的孩子。
每個教室里除了都有櫃子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是都有不少書,看上去就像一個小小的圖書室。書的種類雖然五花八門,但都是適合本班學生閱讀的書,很多書已經被翻看得很舊了。看著那些書,心中不由得會想,該有多少孩子曾經得到過書中知識的滋養,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啊!
三、學科設置
英國敏斗的小學基礎教育與我國的比起來要容易、輕松得多,特別是數學,無論是難度還是深度都不及我國。所設置的課程除體育、音樂、美術等,主要學科為數學、英語(相當於我國的語文)和科學。如果是教會類學校,還會有學習宗教知識的課程。
1988年英國議會通過的《英國國家課程》中,科學受到高度重視,與英語和數學並列為三大核心課程。英國學生在小學二年級和六年級,要通過國家的標准考試,其中必須達到國家標准考試要求的三門課程分別是英語、數學和科學。由此可見,在英國,科學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課因為受到政府和學校的重視,自然也就會受到家庭的重視,這樣在三方的合力教育下,學生的科學素養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其實,英國不僅僅是現代才重視科學教育,她一直就有著重視科學教育的傳統。國家有著這樣的教育傳統,學生有著這樣的教育背景,也就不難理解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蓬勃興起、歷年來英國的大學能夠培養出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政府還規定,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不論他們的性別、民族、社會背景或初始的天資與能力如何,都必須從5歲起就接受科學教育,直至16歲。
與我國將英語定為全體學生必學外語科目不同,英國學生可選擇學習的外語種類較多,主要有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小學沒有固定不變的某種外語教學,基本上是根據本校的現有師資力量開設相應的外語課程,小學不僅沒有統一的外語課程規定,而且即使開設了外語課程,也不一定都當作正課上,多數是下午放學以後以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學或不學這門外語多數是由自己興趣決定的。由此可見,除了國家規定課程之外,學校在其它課程的設置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四、德育方法
和我國小學課程設置里有思想品德這一科目不同的是,在英國的課程設置里是找不出德育課這類課程的,但這並不是說英國的學校教育就沒有德育內容。相反,英國的各科教學中都滲透著德育的內容,從教材的內容到教師的教學,無一不體現著道德教育、公民素質教育。
英國人非常注重對孩子進行科學人文精神的教育。英國的科學教材內容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傳授和人道主義、國家意識的滲透有機結合起來。
在英國,教科書不是統一規定的,因此,英國小學普遍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體現科學觀念,又要體現正確橋舉磨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除此之外,還要求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他們認為這是對學生進行的最好的人文教育方式之一。在這一點上,與我國對教師的「學為人師,行為垂範」的要求真是不謀而合。
五、教學管理
英國小學生一般上午八點四十五到校,九點開始上課。英國的教育特別注重個別教育, 英國小學的班額都很小,多數班級只有一、二十個孩子,學生數多的班級也就二十多個學生一個班,在我們參觀的四所學校里,沒有一所學校有班級人數超過30個的。英國小學的教學也是採用班級授課制,但是他們在充分發揮和利用班級授課制優勢的同時也採取措施彌補其在班級授課制方面的不足。
1.課堂教學
由於崇尚個性的自由發展,英國小學的課堂幾乎看不到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一般來說,教師只利用一、二十分鍾的時間提綱挈領地講一講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剩下的時間要麼是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要麼是各自鑽研或做相關的各種練習,教師則巡迴指導、解答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即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問,也可以相互討論,有時還可以出去找輔導老師幫助。與我們的課堂相比較,英國的課堂可能更「鬧」一點。
2.助教
小學的班級教學實行包班制,即一個老師包交一個班級的所有科目,只有極少的科目,如音樂、體育等由其他教師擔任。但是這並不是說一個班級里只有一個老師。在每一個教室里,都有兩位老師,一位是任課教師,另一位是助教。
任課教師負責全班的教學活動,而助教則負責幫助學習有困難或有特殊情況的孩子。學習有困難或有特殊情況的孩子通常會被安排在教室的後面,助教就坐在孩子的旁邊,以便隨時給以幫助。據介紹,助教不一定非專職人員不可,也有可能是志願者或家長。助教的設置充分照顧到了一些特殊兒童的需求。
3.教學過程
從教學的三個過程來看,英國的小學教學步驟和我們的教學步驟大同小異,和我們這兒差異較大的是個別輔導。我國的在校個別輔導老師仍然是任課教師,而英國的個別輔導並不是由任課教師擔任輔導老師,而是由專門的輔導老師對需要的孩子進行輔導。
六、假期
英國孩子所享受的假期比我國孩子所享受的假期多。學生有7個假期:Halloween(萬聖節假);Christmas(聖誕節假);Half-term Holiday(半學期假);Easter Holiday(復活節假);May Day(五一節假);May Holiday(五月假);Summer Holiday(暑假)。
孩子的假期多了,不僅可以減輕學習的壓力,還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英國的小學教育以培養個性為主,但是這並不表示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在他們的教育體制中不佔主要地位,他們只是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如何使得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潛力,為以後的各種學習工作,培養動手能力。我國的小學教育則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注重基礎的訓練,在獨創性上就較之欠缺不少,還是應該向英國的小學教育借鑒一些經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