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私有化給英國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

私有化給英國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5-03-26 18:56:05

❶ 私有化的優點和缺點,為什麼近年來幾乎所有國家都在推行私有化

私有化,即承認社會成員對某一些價值的擁有權,該成員對自己的私有價值具備絕
對的支配權和使用權,可以說,從人類誕生剩餘價值,逃離原始社會以來,私有化
就產生了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可預期的未來也依舊會是主流。
為什麼要私有化?私有化就是對私有財產的尊重,就意味著只要是通過社會允許的
手段獲取的財產,自己都具備絕對的支配權,人都有利己的天性,有貪婪的天性,
為了獲取更多可支配的財產,往往會更加努力去創造價值以獲取財富,千千萬萬人
對價值的創造,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所以說,私有化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強有力
的保障。所謂的私有化,並不只是表面上承認人對私有財產的支配權那麼簡單,還
應該包括對人所擁有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機制,狹義上來說,就是不能通過國家規定
之外的手段去獲取別人的財產,比如搶劫、詐騙;廣義上來說,還應該包括社會成
員不可以採用不能為社會帶來價值或者價值不對等的方式來獲取財富,比如強買強
賣,投機取巧等手段,這些行為不能產生價值所以也可以視作一種掠奪,視作對私
有財產的不尊重。評判一個國家是否尊重私有,可以從幾點來看,第一,這個國家
對私有財產的保障是否完善;第二,這個國家的公共機構是否清廉(在私有化社會
的意識形態中,國家政府公共機構是靠平民的私有財產供養的,簡而言之政府就是
給民眾打工的,你得用我們的錢創造出對我們而言是相對值得的價值(公共建設,
政府服務等),所以政府是否清廉也是評判國家是否尊重私有財產的標准)第三,
民眾獲取財富的主要手段是否以創造價值為基礎,他們通過創造價值的手段而獲取
的財富是否合理(任何通過不創造價值的方式而獲取財富的行為都是對私有財產的
不尊重,因為這部分獲取的財富會直接稀釋掉通過正當手段獲取的財富,但這些行
為卻未必是違法的,比如近期中國股市,樓市搞出來的那麼多富翁,他們獲取了大
量的財富,但並沒有創造出對應的價值,甚至完全沒有創造價值,這種人說得不好
聽一點,和搶銀行的人差不多,只不過他們是合法的)
私有化也具備相當的危險性,因為私有化意味著人對自己的財產具備支配權,有的
人拿去消費,有的人拿去投資,人獲取財富的能力是不同的,這就導致了貧富差距
,會賺錢的人通過不斷的財富積累,常常積累了極其龐大的財富,問題是這筆龐大
的財富常常不被拿去造福人類,反而會被用到不利於社會發展的方面(因為財產私
有,人家有支配權,又不違法,所以政府無權過問,做一個極端的舉例,在私有化
制度下,一個人掌握了全國一半的財產(理論是可能的)這些財產是他私人的,如
果他要將這些財產全部送給美國,按照私有化的制度,政府也是無權干涉的)二戰
期間世界經濟危機就是這么導致的。
近代世界,為了解決私有化的這個矛盾採用了很多方法;其一便是馬克思的共產主
義(不好意思我沒怎麼研究過馬克思主義,我就從中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的實際情
況來說好了)這種主義強調公有化,進行過最大嘗試的是蘇聯和中國,但這兩種制
度很快就崩潰了,為什麼?首先這種制度不尊重私有財產,在每個國民沒有屬於自
己的私有財產的情況下,人創造價值的積極性會被極大削弱(特別是工作能力強的
精英分子)因為不管如何努力去做,自己比別人多出來的那部分成果也不會被以什
么樣的財富形式回饋自己,這違背人類的天性;其次是價值分配的全盤紊亂,因為
價值的分配不再是依照市場的自然規律來分配,掌握在了領導手中,領導有了如同
皇帝一般的特權,這滋生了腐敗,導致的不良後果是,創造價值的那一部分人累死
累活;不創造價值的一部分人反而生活滋潤,這種價值的分配是及其畸形的;就是
因為這種事實,蘇聯解體了,中國改革了。另一種解決私有化矛盾的方式,則是在
一定的情況下限制私有,就是說總體上依舊尊重私有,但國家制定法律規章制度禁
止你利用自己的私有財產做一些事情,還是先前那個例子,那個擁有了國家50%財富
的哥想把自己的財產送給美國,的確,他對自己的財產有支配權,但國家規章制度
規定,你做的事不能為害國家安全,所以你這種做法將受到國家機構的直接制止;
另一方面,在稅收等方面做了調控,一個如果想賺取像當年那樣富可敵國的財富已
經變得極其困難了,這就是個人所得稅,老美的哪些超級大富豪恐怕有一般的財產
都拿去交稅了,這種限制極大程度上抑制了私有的不良後果。
總而言之,私有制是必須的,因為違背了私有制,你就違背了所有人類的本性,人
類不是螞蟻,不可能那麼無私的為蟻後做貢獻;私有制也是有危險的,要規避這些
危險,關鍵是要建立成熟的制度
在未來世界,走尊重私有但限制私有的道路是肯定的

❷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

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

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

「多市場、少 *** 」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①確立: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

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

(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結束後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孝段團弱。

②確立: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它通過1944年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等確立了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3)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變: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②多極化: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 *** ,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

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 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

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 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

國有企巧橘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

英國國 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 和電信等部燃隱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

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

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

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

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 混合產權結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

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 *** 。

工黨 *** 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

工黨 *** 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

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 *** 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

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

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

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 *** 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

艾德禮 *** 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

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 *** 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

1946年8月,通過工黨 *** 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

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

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

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

1948年5月。

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 *** 的救濟。

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

工黨 *** 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 *** 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

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 *** 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 *** 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

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

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 *** 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 *** 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 *** ,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

保守黨 *** 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

丘吉爾 *** 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

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

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

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

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 *** 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

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 *** 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

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

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

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

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

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

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 *** 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

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 *** 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

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

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

*** 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

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 *** 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

(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

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

同時 *** 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 *** 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

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

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

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 *** 等眾多社會問題。

(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閱讀全文

與私有化給英國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越南要買什麼機票 瀏覽:729
義大利和哪個國家經濟差不多 瀏覽:683
印度酸奶怎麼調好喝 瀏覽:12
去英國上夏校要准備什麼 瀏覽:943
為什麼印度人不承認姓氏 瀏覽:139
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孔雀毛 瀏覽:976
印尼水災怎麼樣 瀏覽:780
為什麼中國人英語 瀏覽:760
越南特產小吃有哪些 瀏覽:828
印度變異毒株哪裡變了 瀏覽:290
印度新到的戰機叫什麼名字 瀏覽:497
印度的鐵路標准為什麼無法統一 瀏覽:112
越南錢多少可以買車 瀏覽:366
印尼民丹島離哪裡近 瀏覽:114
從英國到香港要飛多少個小時 瀏覽:729
英國為什麼打敗沙皇 瀏覽:425
中國開車去越南怎麼去 瀏覽:374
佳木斯裡面的印度歌曲是什麼 瀏覽:724
智能機怎麼安裝越南輸入法 瀏覽:994
印尼2021年什麼時候過年 瀏覽: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