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查看飯菜最難吃國家排名
第一名,英國美食,真的可以說極為單調又極富想像力。
在英國,炸魚和薯條是最常見的食物,但其實,這些食物並不如你想像的那般好吃。大部門情況下,敏肢他們就是普通的炸魚和薯條,甚至某些餐館做的大塊薯條會讓你難以下咽。
這是全世界食物最難吃的三個國家,如果你去這些國家旅遊,請一定提前做好攻略,實在不行就帶上泡麵,不然結果真的會讓你想哭!
⑵ 英國用餐那些事
英國菜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簡而言之,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烤箱烤,或者放火鍋里煮。做菜的時候不放調味品,吃的時候再依個人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末。
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許多國家的飲食口味都在不斷變化,刺激著食客的味蕾,但英國人的餐桌上卻少有新意,食材不變,習慣不變,口味不變,就連烹飪方法也是缺少變化,就像一成不變的英國紳士一樣保守傳統。
時光荏苒,幾千年就這樣飛過,其他國家都發展出了各種各樣新鮮的烹飪方法,唯獨英國人固步自封。估計是因為不列顛是海島,離歐洲大陸有一定距離,很難受到那邊的影響。話說回來,英國人用了這些年慢慢適應所謂的飲食文化。惟一的小小收獲是美國發明了巧克力之後,1980年傳到了英國。英國人很好奇怎麼吃,後來發現也可以按經典的方法處理——放在羊油里炸上一天再吃。
麵包、熏鹹肉、燴水果、麥片、橘子醬等,是英國人的早餐;而午、晚餐,一般是兩菜一湯和點心。他們有在下午喝咖啡的習慣,咖啡、蛋糕、三明治、布丁等,都是下午茶中的重點美食。另外,英國人還有進餐前喝酒的習慣英國蘇格蘭的"威士忌"世界名。
「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這句英國諺語可謂道出英式早午晚餐的真諦。
英國王室自古以來就是大不列顛人民生活方式的典範,只要是王室的生活,上層階級就會仿效,平民百姓自然也會跟進。
英式的早餐文化起源於13世紀,那個時代是英國金雀花王朝時期,也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亨利二世、「獅心王」理查一世、愛德華一世都是英國歷史上的明君。國力的強盛令人民的生活品質提升,更多國民能仿效王室的華貴作派,貴族般的早餐開始流行,並且形成一種長久的文化,以後不論英國強盛與否,帶著貴族血統的早餐依然被傳承下來。
現在的英式早餐,沒有了那些高卡路里的食物,開始選擇麥片、蔬菜沙拉、水果作為早餐的主要食品。吃的順序是先喝果汁,然後再吃燕麥片、玉米片,再吃香腸、煎蛋一類的主菜,最後喝上一杯紅茶。
英式早餐最經典的飲品當屬早餐茶。英國人的早餐茶比較濃,選用南亞老殖民地的紅茶。有些人喜歡單一品種茶葉,有些人喜歡拼配茶,拼配茶分別來自印度、錫蘭、肯亞等地,也有的人會喝中國的紅茶。
最適合的英式早餐茶是阿薩姆茶,茶葉外形細扁,顏色為深褐,茶湯濃厚,色澤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和玫瑰香,口味濃烈。而另一款著名的大吉嶺茶口感柔和、偏淡,適合在喝下午茶的時候選用。重口味的紅茶會有澀味,可以用牛奶來中和口感,並且添進怡人的奶香。
午餐特別簡單,只吃一個三明治加蔬菜沙拉。
英格蘭貢獻給全世界最偉大的發明大概就是三明治了。三明治一般是作為中午的午餐。三明治的製作在現在看來非常簡單,不過就是把乳酪或者火腿夾在兩塊麵包中間罷了,可是在三明治出現之前,又有誰想到可以這么搭配呢?18世紀時,英格蘭東南部桑威奇小鎮(Sandwich)上的桑威奇伯爵(Earl of Sandwich),吩咐自己的僕人把冷盤肉夾在兩片麵包中間,送到自己的辦公桌前,方便自己一邊吃飯,一邊工作。後來,兩片麵包加肉,就成了三明治的最初版本,到現在,三明治中間可以添加的食物已經遠遠不止肉了。
通俗點說,就是麵包加乳酪,據推測呢,最初可能真有莊稼漢這么干過,把麵包和乳酪用手絹兒包著帶到田裡吃。現在,英國的有些酒吧酒館里仍然有這種所謂的「莊稼漢午餐」,點上一份,再配上一杯麥芽啤酒,簡直是絕配。不過,現在的「莊稼漢午餐」也有了發展創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XX午餐」。比如說「農夫午餐」就是麵包加雞肉,「畜牧人午餐」就是麵包加火腿,「法式午餐」就是布里乾酪加法棍麵包……如果想要換一種乳酪和麵包的組合方式,還可以嘗試威爾士的乾酪麵包片。
英式下午茶是英國飲食的一部分。 英王室 「下午茶」的概念起源於1840年的英格蘭。這都是因為有一位公爵夫人在晚飯時間還沒到的下午就餓了。這項儀式慢慢地變得更加講究,她還邀請朋友來一起享用,於是不久之後,上流社會的所有人都在用下午3點到5點的「下午茶」了。
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因為在以前庄園里的英國貴族們過著早餐豐盛、午餐沒啥、晚餐8點的生活,所以通常每天下午4、5點的時候需要吃些甜點。
High tea指在飯廳的高桌上享用,盛行於普通大眾,因為一般晚餐最早要在8點才能開始,這是作為一天的勞累後補充體力的餐前小食。
典型的英式晚餐就是「一葷兩素」。「一葷」一般就是豬肉、牛肉、羊肉三選一;而「兩素」就是英國人絕對離不開的飯桌兩寶,土豆+胡蘿卜,有時候也會是甘藍或者西蘭花。盡管這樣的搭配已經流行了幾個世紀了,不過估計這個搭配就像麵食對於中國北方人、大米對於南方人一樣,就這么長久下去。
既然先說的葷,不如就從葷說起。英國人愛吃牛肉、羊肉甚至鹿肉,以肉為主食材的菜餚也層出不窮。要論英國最好的肉在哪裡,不細說恐怕不行。蘇格蘭的安格斯牛提供著全英國最好吃的牛肉,而威爾士的羊肉也是大有名氣,至於鹿肉,在蘇格蘭很常見,威爾士和英格蘭的部分地區也有。
英國人愛吃烤肉,尤其愛吃烤牛肉。吃完烤肉會不會覺得太膩?與烤牛肉搭配的還有另一道經典英式菜餚——約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甚至被稱為英國的國菜。這個布丁其實就是經過烘烤的麵糊,一般呈碗狀,裡面填滿了燉肉、豆子和蔬菜,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咖喱,畢竟咖喱現今已經超過炸魚和薯條在英國人民心中的位置,在英國外賣中占據領頭位置。
作為英國經典菜餚之一的約克郡布丁經常出現在人們星期天的午餐晚餐中。和我們想像的(甜品)布丁不一樣,約克郡布丁更像是一種麵包,口感也類似軟麵包,味道略帶咸,呈咖啡杯的形狀,中間凹陷及綿軟,外圍則香脆。簡單說約克郡布丁就是經過得當的烹飪手法烘烤處理後的麵包,非常美味可口,尤其適合搭配汁多的肉類。另外一個與約克郡布丁搭配的是香腸,它們合二為一時還有一個美名叫「蟾蜍在洞」(Toad in the hole),也是英國經典晚餐的食物搭配。除此之外,在英格蘭北部的小酒館和咖啡館里,布丁被放進碗里,再配上燉肉、豆子、蔬菜及醬料,一盤地道的本地美食就成了!
英國最著名的菜就要算是炸魚和薯條了。它有英國國食之稱。源於歐洲英倫島裹上美味的漿粉再炸制的方法,食用時配上香脆的薯條和各種時令蔬菜沙拉。幾百年前的漁人為保持從深海中捕撈上來的野生魚的肉質新鮮度,發明了這種做法。
不管各國人民如何看待這道「名菜」,它都掛著「英國名菜」的標簽越走越自信,而且還有發揚光大的趨勢。全境有1.1萬多家炸魚薯條店,這道快餐每年大約能賣出2.55億份。這一傳統美食是將魚(一般是鱈魚和 黑線鱈)兩面裹粉後煎炸,再配上比美式薯條更加粗厚的英式薯條。進餐時的傳統配料包括鹽、醋、番茄醬或蛋黃醬沙司以及豌豆糊。
去英國各地看看,每個地方的炸魚和薯條味道都有不一樣,有的地方薯條綿軟微濕,有的薯條偏硬質一點。而有的地方魚偏清淡,有的地方魚重油一些。總之,離海遠一些的地方,對於這道菜把控能力要弱一些。建議大家到臨海城鎮感受一下最美味的炸魚和薯條。當然中國人的胃更偏愛清粥一碗,加榨菜或腐乳。
Aubergine(茄子):不用懷疑,就是我們常說的茄子,只是個頭比中國茄子大很多,水分也更少,更硬一些。美式英語和澳大利亞英語稱為「Eggplant」;
Bangers(香腸):也在口語中常被稱為Sausages;
Bap(軟麵包卷):大又寬,且柔軟的麵包卷;
Black Pudding(黑香腸);一種香腸,原料有豬血等;
Bun(麵包卷):甜的麵包卷,比如奶油麵包卷等;
BYO(自帶):就餐時自帶飲料;
Corkage(開瓶費):不要以為只有中國才有「開瓶費」;
Cream Tea(奶油茶點):一份茶+一份帶果醬/奶油的烤餅;
Fish Fingers(凍魚條):帶有麵包屑的魚片,經常是以冷凍狀態出售;
Greasy Spoon(廉價小吃店):一般用於口語之中;
Pimms(飄仙酒):烈酒+檸檬+薄荷+新鮮水果調制而成;
Shepherd』s Pie(肉餡土豆泥餅):一層碎肉牛肉洋蔥,一層土豆泥,烘烤而成的餅;
Shout(請客喝酒):通常是一群人,輪流請喝酒,口語;
Snug(雅室):酒吧里的小隔間;
Treacle(糖蜜):黑色糖漿。
⑶ 英國的飲食文化特點
1.早餐求快
傳統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腸和煎土司。這叫做「煎食」。但現在多數人都很忙,沒辦法每天都吃這種豐盛的早餐,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早餐種類有:一碗玉米片加牛奶;一些優格加新鮮水果;土司塗果醬,通常在早餐時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國人仍在周未享用傳統的英式早餐。各個旅館或飯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館(B&B's)皆有供應傳統的英式早餐。
2.午餐從簡
英國人的中餐很快就解決,不像義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鍾,許多英國人吃三明治,或許是因為三明治是英國發明的。通常人們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後在午餐時間食用,三明治是英國人的便當。同樣受歡迎的午餐為烤馬鈴薯。
點心在英國相當普遍,特別是巧克力,且特別在早上約十一點和下午三點。英國兒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這使得英國牙醫非常忙碌。
3. 晚餐正式
一天當中最豐盛的是晚餐,也稱正餐,至少三道菜,最常見的主菜是烤炙肉類澆肉汁,以及牛排、火腿、魚類等,還有土豆泥、蔬菜沙拉等,一般還要喝啤酒或葡萄酒。飯前要先喝湯,飯後上水果。
4.飲茶有講究
英國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喝茶在英國人看來是一種樂趣,為西方各國之冠。他們尤其愛喝中國的祁門紅茶。但在喝法上與我們不同,一般要加少許牛奶,而且是先把奶倒入茶杯再沖茶,並非在沏好的茶中加牛奶,許多人還喜歡再加些糖。但英國人在工作中不喝茶,多是在茶點休息時喝,一般在吃飯時和飯後不喝茶。
5.喝酒是喜好
英國人在進餐的時候,通常都愛喝啤酒,還愛好喝威士忌等烈性酒。進餐時習慣於先喝酒,喜歡喝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等。另外,蘇格蘭人對家鄉特產烈酒威士忌很喜歡,但許多人已不喝純威士忌了,而是加冰水、蘇打水或汽水。從口味來看,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喜愛甜酸味,不喜太咸,注重營養,講究新鮮,健康食品很受歡迎。
6.飲食多元化
英國的飲食和烹飪不斷地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中餐、印度餐、義大利餐、法國餐與英國各地傳統飲食一樣受到歡迎,麥當勞、漢堡王、義大利批薩餅、印度餐館、中國餐館和外賣店彼彼皆是。在大多數城市,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餐館與黎巴嫩、波斯、印尼、西班牙、墨西哥的摩洛哥餐館爭奇斗艷。這些舶來品飲食,就構成了英國的現代飲食。
⑷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校園飲食
雖然愛丁堡大學是英國六所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學中的一員,但是說起來校園內的飲食可真的是乏陳可數。
幾乎只有Café,雖說Café和Café也不一樣,但還是會讓人覺得無趣。
即便如此,校園內飲食依然是我們在面對繁重課業下的首選。同學們還是勉為其難的來看看都有什麼吧。
愛丁堡大學主要有三個校區:喬治廣場區、國王大廈和波洛克大廈。我們就按照由舊到新的順序來說說吧。
George Square
這是舊學院的中心地帶,舊學院是法律和歐洲研究院的所在地。該區域一共有4家Café,有一家位置比較偏不太常去就暫且不表,來看剩下三家吧:
Library Café
看名字可以猜到這是家在圖書館裡面閉鎮的小咖啡館。
占據圖書館這個四通八達的有利地形,自然生意很不錯。
室內裝潢也很有現代感,食物雖然常規湯、烤土豆、甜甜圈、沙拉、土司、丹麥糕點、松餅什麼的,但是,新鮮熱乎也不錯。
不過,這都不是最得同學們心的地方,免費使用的平板電腦才是大家的最愛。
不過,因為這樣,不是飯點兒的時候這里也會有不少人,畢竟這里除了進餐也是個學習討論的好地方。
The Exchange Café
這是商學院同學的大本營,在商學院一樓,Buccleuch Place。
說到這里,我不得不再插一句,校內的不少Café都是只對師生開放的,但是,位於商學院的The Exchange Café顯然不會做這么沒有經濟頭腦的事情,因此,這里是對公眾開放的,而且價格實惠,單品一般不超過2英鎊,也可以打包帶走。
Absorb
這就是家只對師生開放的小咖啡館,而且周末不營業。不過正因為它的受眾比較小,因此提供的服務更好——這里有不少於50台的台式電腦供大家任意使用。
嗯,邊吃邊上網,什麼都不耽誤,而且一般不用擔心搶不到的情況出現。位於Appleton Tower,據說三明治和法式長棍不錯。
Kings Building
因為是自然科學和工程學院的所在地,這里可謂是聚集了一批相當的nerd。
雖然和主校區不在一起,位於市區的南面,不過,這里的學習生活設施齊全,一點都不比主校區差,在吃的方面比George Square多出不少。
既有類似美食廣場的地方,也有分布在各個教學樓和圖書館中的零散小店。
比較知名的Up Stairs Café位於Michael Swann Building的7樓,味道怎樣大家各有見解,不過,人家靠的可不是好吃,而且當下最流行的“健康”。
要知道,這里可是得過“Healthy Living Award”!食材和搭配絕對有保障。
除此之外,圖書館里的KB Café、Darwin一樓的咖啡小鋪、Hudson Beare樓里的The Eng Inn 和Kings Buildings中心一樓的The Spot都還不錯,雖然名氣就比不上Up Stairs Café了。
“美盯鎮食廣場”——King’s Building House在該校區的中心地段,因為聚集了各種快餐店,比如賣三明治的Grab & Go和Wraps & Rolls,披薩意麵和烤土豆的The Grange,是同學們最常選擇的吃飯地點。
如果想吃自助餐,這里也有The Curle Room,但是生意貌似不錯,建議提前預定。
Pollock Halls
位於Holyrood Park Road,是一個宿舍區,而且是一個包伙食的宿舍區,所以食堂必須是標配。
Pollock Halls residential catering:最多可以容納650名同學同時進餐,周一至周五供應早餐,周末凱態粗供應午餐,每天都有晚餐。
菜的種類還是挺多的,基本可算是良心食堂了,比較有特點的是偶爾會有主題之夜,這時大家有嘗到世界各地美食的機會,不過,正不正宗我就不敢保證了。
食堂位於the John McIntyre會議中心的一樓,很好找。
緊挨著Pollock Halls食堂的旁邊,有一個中午供應餐點的酒吧Bar @ JMCC(聽上去有點奇怪是嗎,我也這么覺得)。
除此之外還有免費WIFI,檯球桌神馬的,供大家娛樂放鬆。(講真,這里我還沒有去過,都是聽說。)
關於怎麼付錢才能更省錢的問題。同學們剛來人生地不熟,大多會選擇付現金,這當然沒有問題,所有餐廳都是收現金的。
可是,如果能讓我們省點錢,何樂而不為呢?
這也算是學校給同學們的福利了,幾乎校內所有餐廳都可以刷學生卡,而刷學生卡至少都可以獲得9折的折扣,有些刷滿足夠次數還可以免費獲贈禮品,通常禮品都是很實惠的東西,一個三明治,一大杯咖啡神馬的。
所以動起來,來到學校安頓好之後趕緊去給學生卡充值吧,畢竟一頓不吃餓得慌啊!學校網站也校內的Smart Service 點皆可充值,一次最少充5英鎊,
⑸ 孩子參加的寒假英國游學,大約一周的時間都要住在寄宿家庭,吃飯也是由寄宿家庭准備,會給孩子做中餐嗎
每個國家的飲食都不太一樣,去英國游學的話,吃飯肯定還是以英國的飲食習慣為主,當然一般寄宿家庭經常接待中國孩子,很友善也很會照顧孩子,也會給孩子們做點米飯中國菜什麼的。
一般來說,英國的飲食習慣是:早餐大多喝牛奶、麥片粥,吃雞蛋、麵包片,間或有火腿、鹹肉或熏魚等。上午茶點在10點半左右,喝杯咖啡、奶茶或可樂,吃些餅干或甜點,意在工間小憩,並適時補充一些水分和熱量,以利做好後面的工作。午餐在下午1~2點之間,工作人員一般在快餐館用餐,以炸薯片、漢堡包、熱狗、三明治、義大利餡餅、可樂為主,即使居家午餐也較為簡單,往往吃頭天晚上剩下的冷肉、蔬菜沙拉、麵包等。下午四五點鍾又是茶點休息,時間約20分鍾左右,喝杯奶茶,吃點點心。一天當中最豐盛的是晚餐,也稱正餐,至少三道菜,最常見的主菜是烤炙肉類澆肉汁,以及牛排、火腿、魚類等,還有土豆泥、蔬菜沙拉等,一般還要喝啤酒或葡萄酒。飯前要先喝湯,飯後上水果。
暑假時,西地球的帶隊老師和我們說過,英國飲食中的蔬菜比較少,可以讓孩子到時多買點水吃,超市都有賣,還是很便宜的。另外,有的家長怕孩子吃不慣英國飯,還給孩子帶了老乾媽,很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