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事實上西方人比中國人富多少
西方人比中國人富多少?
西方人到底有多富?比咱們中國人到底富多少?差距有多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許多中國人也覺得腰桿子越來越硬了,畢竟生活越來越好了嘛,這是事實,我也相信會更加美好,更加富強。但也有一些人頭腦不是很冷靜,總是自我感覺良好,擺不正中國人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弄不明白中國人的錢在全世界的錢袋子中佔有多少的份量。孫子兵法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知已不知彼或者知彼不知已,只能勝負各半,如果既不知已又不知彼,肯定就會輸得一塌糊塗。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做個明白人,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慘形穢,挺直脊樑,踏實奮斗,才是復興中華的光明正道。
中國人到底有多富裕?也許,這個問題一直盤踞在你的腦袋裡,今天就讓我們來探個究竟吧。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看看下面的一組數據吧。
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指標的排名,再經過2004年經濟增長指標的修正,各國經濟規模大致是:
美國超過11萬億美元(人均GDP3.8萬美元);
日本4.4萬億美元(人均GDP3.4萬美元);
德國2.5萬億美元(人均GDP3萬美元);
英國2萬億美元(人均GDP3.3萬美元);
法國1.8萬億美元(人均GDP3萬美元);
中國1.5萬億美元(人均GDP1200美元)。
雖然,窮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感受,也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在美國的所謂窮人(國家貧困標准年收入3.9萬美元),到了中國則算得上是絕對的大款了。在我們西部的所謂大款,到了東部沿海地區,就有點不好意思了。雖然這只是比絕對值,跟實際生活水平會有出入,但總體上還是很清楚地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真實富裕程度。
歐洲人比美國人「窮」嗎???
美國只有不足世界5%的人口,卻佔有全球近30%的財富。與歐洲相比,歐洲商會今年公布的一份最新資料表明,美國經濟實力領先歐盟大約為20年。歐洲商會稱,歐盟當前在就業方面的表現,與美國1978年時的狀況大抵相當,在人均收入項目上,美國早在1985年就有了歐洲人現在的收入水平。
據統計,目前美國人平均每小時工資16美元,而丹麥則高達33.46美元;瑞士26.44美元;盧森堡24.1美元;挪威23美元;德國21.08美元;義大利20.08美元;英國19.41美元。
富裕的歐洲人現在更多地把金錢和時間消耗到度假(歐洲人每年享有4~6周的假期)、福利享受和精神消費上去了。英國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兩年中,英國人僅僅為寵物請事假就致使全國損失了270萬個工作日。而德國目前高達13%的失業大軍中,到底有多少人屬於自願失業者(放棄就業)也是一個不明不白的事情。
前不久,美國紐約大都會捷運局(隸屬政府公共服務部門)招聘一批修理工,捷運局對應聘者沒有學歷和身份要求,只要有4年維修經驗即可。薪水標准為每小時25美元,年薪可達到5.2萬美元。此外,一年試用期轉正後可以享受全家醫療保險、退休養老計劃、法定假日和每年1個月的帶薪假期。
要說今年美國最吃香的專業非會計,起薪已經接近4.5萬美元。工作5年以上的會計師在英國年薪高達八九萬美元;法國和德國會計師的年薪也不少於7萬美元。
美國《洛杉磯時報》在2004年10月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公布的一份不同職業普通雇員年薪收入狀況調查:理科大學教授(10年教齡)8萬美元;中學教師(3年教齡)3.5萬美元;外交官(2年工齡)4.8萬美元;法官助理(3個月)3.8萬美元;銀行出納(3年工齡)4 萬美元;理財師10萬美元;律師13萬美元;保險經紀人11萬美元;交通警察4.5萬美元;護士(3年專業護理經驗)5萬美元;心理醫生8.5萬美元;外科醫生11萬美元;飛行員12萬美元;卡車司機4萬美元;餐館侍應生、農業季工2萬美元;《紐約時報》資深記者9萬美元,調查者——《洛杉磯時報》有5年工齡的記者,基本年薪5.2萬美元。
比如說教師這一職業,擁有10年教齡的美國中學教師平均年薪4萬美元,高於歐洲的3萬美元,但這正是由於美國教師工作時間比歐洲多了近1/3而打拚出來的。
在餐館里洗洗盤子跑跑堂應該是一種技術要求簡單、容易上手的工作,可就是這樣一份工作,在歐美這些國家一年下來也能獲得不少於1.5萬美元的收入(包括小費)。
2004年,美國法定的全美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小時5.15美元(我國此項標准最高的深圳市,於今年7月1日起執行的特區內最低工資標准每小時不到50美分)。實際上美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標准」。比如,紐約州今年施行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小時6.1美元,明後年分別調至6.75和7.15美元。
西方的窮人是多窮?
原歐盟對「貧困人口」的定義是,收入低於歐盟人均收入60%的歸類於「貧困」一族,按此標准,個人年收入低於9000美元屬於貧困人口。美國2005年的標準是,單身年收入少於9570美元、兩口之家少於12830美元、三口之家少於16090美元、四口之家少於19350美元、五口之家少於22610美元為貧困家庭。根據這個標准,美國的貧困人口最近幾年基本保持在3500萬人左右。
美國還有一個「低收入」標准,美國把收入低於兩倍「貧困線」的家庭視為低收入家庭。比如說,一個四口之家年收入在今年如果低於38700美元就屬於低收入家庭,這個標准影響到3000多萬人口。目前,年收入6~8萬美元的中產階級家庭佔美國人口的大多數。
如果,我們用西方「窮人標准」與我國高收入群體簡單作一個比較的話,2004年全國收入排名首位的上海市,一個三口之家平均年收入大約是5700美元。也就是說,美國的「窮人」擱到中國算得上一個十足的大款。
美國前總統約翰遜在一篇著名的《向貧窮宣戰》演講中稱:「貧窮是什麼?貧窮就是你不是在超市裡排隊付錢買東西,而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方領取慈善機構捐贈的免費食品。」真正意義上的窮人應該是指那些沒有能力解決食物、衣服和基本居住場所的群體。
但這些富裕國家今日所稱謂的「貧困人口」,卻體會不到「窮」滋味。據《今日美國》所作的2003年美國貧困人口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稱,美國3000多萬窮人中,73%擁有汽車,這其中又有近1/3有兩輛車或以上;99%有冰箱;75%使用洗衣機;73%有電烤箱;97%有彩色電視機,其中55%有兩台或以上彩電。這些窮人中,46%擁有自住房屋,平均值超過10萬美元;76%的家庭裝有空調,平均每家有三個睡房,一個半浴室,一個車庫。 這些西方標準的窮人,在解決醫療問題上更是具有「先天」優勢,比那些中產階級群體更猛於醫療消費,並實實在在地按標准享受服務,唯一的理由就是「窮」!窮人看病自個兒不會掏一個子兒,全部由政府埋單。
美國5000多萬富人佔有全美50%以上的財富。最近20年美國社會最底層有20%的家庭收入只增長了6.4%,而富人有20%的家庭收入卻增長了7%,頂級富豪中有1%的家庭收入增長了184%。在這些國家,種族間的貧富差距更為明顯。美國全國都市同盟今年4月發布的《2005年美國非裔狀況》報告顯示,目前非洲裔家庭的收入是白人家庭的1/10。
說到這里,再看一看我們中國的情況,我們其實還很貧窮,與世界富國的差距還很大。孫中山有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同胞們,努力吧,不管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自己,抑或是為了將來,我們還得努力努力再努力!
② 留學經驗:你知道英國的窮人生活嗎
分類: 一直以來,總有網友讓我寫寫英國的窮人生活。雖然我也到過英國不少城市,但所見到的地方都是同我居住的小區差不多的環境。這里的窮人同我們印象中的窮人是完全不同的,這里再窮的人溫飽都是不成問題的。以下文章是一位對英國窮人比我更了解的朋友寫的,特轉貼在此以饗那些想看英國窮人生活的讀者們的好奇心。
從穿著打扮看不出窮富。
滿大街看上去似乎遍地是窮人——他們衣著簡朴,不少人的衣著到了寒酸的地步。滿校園看上去都有是窮學生,根本看不到中國校園里那些華貴衣著的闊少闊小姐。他們的靴子褲子外套全舊得一塌糊塗,估計中國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們都不會有那種打扮。但他們不像我們那時那樣營養不良,一臉菜色,他們一個個都紅光滿面的。
英國的窮人區不多,岩毀一般都在大城市中心的邊緣地帶。居住在裡面的居民,以西方的詞彙叫做Lower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People!那裡看上去很像我們的街道,有塑料袋、包裝紙和狗糞。在街上的破舊紅磚樓大多是19世紀工業化時期建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住人的住宅,就覺得慘淡了許多。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因為那是洋房樣式,所以破舊歸破舊,但看著有點意思。否則只憑那爆了皮的木頭窗框,牆皮掉得一片斑駁的樣子,只配扎在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里頭。在商業大街上,這種房子早該拆了,但他們不拆,仍在這百年老屋裡住得有滋有味兒,還用雪白的窗紗擋得嚴嚴實實,讓人覺得很有點人窮志不短。
老百姓的家裡,廉價的化纖地毯從一樓輔到頂樓。門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廚房和衛生間則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牆上貼著半截子瓷磚,其餘的地方或刷著油漆,或粘著廉價的牆紙,被潮氣熏得開裂或掉漆。廚房的櫃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老式冰箱,霜化後貼切著內壁流淌,你要時不時地擦,否則冰箱里污水橫流。
在街上不時會有人向你要小錢,你不給,他就野蠻地罵一句,然後走開。有時會碰上個文明的,紅著臉說:「能幫我一掃把嗎?勻一磅給我,沒有也沒關系。」好像是我欠他的。
舊貨店一磅成交
中國人在這里穿得再不講究,也比英國人講究,不用怕自已寒酸。倒是我們的教授訪問學者這一身行頭去英國的飯館里打黑工洗碗掃廁所,顯得不倫不類。人家去打黑工的都是窮學生打扮的。
我來英國帶了一件普通的半長皮大衣,因為回國前要先去趟美國,行李不能超過5公斤,就想順便在英國賣掉以減輕行李重量。150磅的新大衣,到他們的二手貨商店去賣,我想揮淚大出血,賣60磅算了。總比飛機上超重罰款好。可他們居然告訴我最多給我5磅,等於65元人民幣!店主告訴我:你看我們這里有超過5磅的衣服嗎?果然沒有,全是廉價的舊呢子外衣和夾克,一磅能買一套。再一想,這種皮衣是富人穿的,你拿到二手店來賣,還想賣幾十磅,他整個店的舊衣服加一起不過才200磅。我一個中國同事就從諾丁漢的舊貨市場花4鎊了一台9英寸小電視,看了一年,走時還沒壞,又斗卜賣了2鎊。
但英國的富人同樣富得流油,年薪幾十萬鎊不在話下----英國鐵路危機時下台的那個鐵路總管年薪30多萬鎊,等於400萬人民幣。人們把空棗穗他轟下台,這也是原因之一;你工資那麼高,鐵路整天出軌,你不配。所以電視、報紙上一提到他,就順便提到他的年薪,這種暗示特別起作用。
悠閑的窮日子
但英國窮人的日子似乎並不難過,而且還挺滋潤的。舊貨商店能提供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你如果是窮人,可以一輩子不買新衣服但照樣能穿上7成新的衣服皮靴什麼的。
在吃的方面,便宜店到處都是,說具體點:一盒10個雞蛋,0.59鎊;一個水蜜桃罐頭0.09鎊,相當於1元人民幣;800克一袋的麵包0.15鎊;一桶牛奶0.84鎊…… 一個人一個月80磅可以吃得很好,而對一個月助學金500磅的人來說,這80磅伙食費並不貴。有的中國人來後只吃麵包、面條和雞蛋胡蘿卜,能創下每月生活費十幾磅的吉尼斯紀錄,身體照樣強壯。架不住一頓半公斤面條下肚,而面條0.2鎊能買一公斤。每月消耗30公斤面條不過6鎊。這在外國人眼裡簡直是不可想像的,而我們的教授就行,號稱這生活比老家農民還強。
英國有這么多窮人,但日子照樣悠閑:郵局晚開早關,中午還午休二小時。銀行下午4點就關了。周末沒幾個開門的店,全歇。英國人失業的不少,全靠救濟。靠養老金過日子的,一周能拿到92磅,「我們是富裕的國家。」英國人順嘴就能這么說,大量接收外國難民,管吃管住,每周再發10磅零花錢。不適合的工作,寧肯不做,決不能受苦。於是你到餐館里洗碗的掃廁所的,不是英國人,因為工資太低,他們不幹,老闆雇不起英國人洗碗、洗車,這些苦活英國人要干就要正式簽合同,拿高工資,一小時沒7—12磅不幹。英國人都干什麼去了?呆著。
怎麼理解富裕
英國的窮人就這么大爺,日子就這么悠閑而滋潤。他們靠的是國家的高福利政策,無後顧之憂。還有他們的社會保險做得好,只要你買了保險,你就進了保險箱了,最終連喪葬費都有人給你出。
所以我們不能看他們衣著簡朴、生活住房不怎麼上檔次。還得看到他們活得悠閑的一面。連我的日本同事都感嘆:英國普通人生活質量比日本高,日本人活得太累了,透支的生命太多,什麼都追求豪華奢侈,其實很浪費,沒必要。可生在日本,就沒辦法了,只能攀比著豪華享受,比著勁地加速精神崩潰。這話聽著很有哲理。
同樣我想到了我們國內,超過英國普通人水準的的確不少。但我們的窮人比英國的窮人還是有天壤之別。再有,我們的環境是在惡化過程中的,你再有錢,你的空氣不好,水質差,食品不是綠色食品。這些軟性的潛在的差別其實是本質的差別,是皮衣和夾克的差別所不能涵蓋的。穿著皮衣一年感冒無數次,而來這里一年了居然沒感冒,偶有頭疼腦熱洗個熱水澡喝點果汁就好了。這樣的生命質量是皮衣和汽車換不來的。
錢,環境,學識,地位,悠閑無憂的心態,這些綜合在一起才是富有的指標。我們對富有的理解還停留在穿皮衣上,實在有待深化。所以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我們比英國差得還很遠,很遠。
③ 英國50萬英鎊算富人嗎
1. 英國民眾對於財富的認知正在發生變化。
2. 最新的調查顯示,30%的英國人認為擁有50萬英鎊不再算是富裕。
3. 然而,另外70%的人認為,50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5000萬元,已經達到了富有的標准。
④ 英鎊是非常值錢的,英國工作賺的是英鎊,英國的哪個行業最賺錢
英鎊的匯率一直都處於很高的地位。很多人對英國的生活很好奇,總會覺得英國公司的工資肯定都很高,畢竟英鎊那麼貴。還有人會猜測這種年代久遠的帝國會總是放假休息,帶薪休假的次數很多。
英國的首相的工資是15萬英鎊左右,而英國女王的年收入卻能達到6000多萬英鎊,據說每年還不太夠用,女王經常跟英國的匯豐銀行貸款。倫敦的薪資和工作機會比其他英國城市要更有優勢,畢竟是英國的首都。
在倫敦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富豪,不僅有英國本土的富豪,還有非常多的來自中東和俄羅斯或土耳其等國家的土豪。
他們拉高了整個的收入平均值,但是跟我國的北上廣深的很多年輕人一樣,有很多在倫敦工作的外地年輕人,即使自己年入幾萬英鎊卻也還是月光族。
倫敦什麼都貴,吃飯貴,坐地鐵貴,租房貴,喝水也貴。超市裡的瓶裝水比牛奶還貴。所以很多英國人外出逛街時習慣喝鮮奶代替喝礦泉水。
打車費更貴,有時打幾次出租就夠一張火車票了。總之,沒有錢不要去倫敦。如果你打算來英國讀書或者是工作,不建議首選倫敦,畢竟成為一個倫漂還是北漂都沒大差別。除非你已經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備。
英國和德國誰更發達? 英國和法國有何不同? 在英國生活是種什麼感覺 英國北部八大著名城市介紹 英國和美國相比 誰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