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伊朗戰爭英國怎麼處理的

伊朗戰爭英國怎麼處理的

發布時間:2025-04-02 22:22:21

Ⅰ 英蘇入侵伊朗的戰爭過程

在英蘇聯合入侵伊朗的前夕,伊朗陸軍規模約為12萬人,分為兩個配備105毫米斯科達火炮的皇家近衛師(均駐扎在德黑蘭),九個普通師(分別駐扎在全國六個軍區,其中五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四個師在南方防備英國),五個憲兵旅,以及一個獨立的機械化旅(裝備捷克製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以及美製TK-6裝甲車)。伊朗皇家空軍擁有大約400架飛機,編為八個大隊。伊朗海軍在裏海中有兩艘炮艇、五艘魚雷艇、一艘武裝拖船和一艘武裝遊艇,在波斯灣有二艘義大利建造的炮艦,四艘炮艇,三艘魚雷艇和一艘拖船。英軍的入侵部隊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蘇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的第44、47和第53軍中抽調了入侵部隊。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點,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約2000人的蘇軍摩托化部隊在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契萬地區渡過阿拉斯河,進入伊朗境內,很快佔領了馬庫(Maku)和霍伊(Khoi),隨後經大不里士向東進軍。東邊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蘇軍縱隊沿著裏海南岸向東進軍,佔領了恩澤里港和拉什特,並逼近加茲溫城,不久在那裡與第一路軍會合。第三路蘇軍1000人在沙赫港登岸陸,攻佔戈爾甘和呼羅珊省北部,隨後推進至鐵路樞紐塞姆南和沙赫魯清前行德。為了恐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令其放棄抵抗,蘇軍飛機在入侵當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茲溫和雷扎耶,次日轟炸了德黑蘭郊區。兩天的空襲一共炸死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軍人。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毫無准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里被繳了械。校級以上的軍官和情報官員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軍官甄別出來,一些人被帶到巴庫審問,此後下落不明。一些伊朗軍人趁夜色掩護逃出軍營,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一些對德黑蘭統治不滿的地方部落則趁機揭竿而起,在蘇聯卵翼下控制了北方山區。在北方戰線沒有發生海上戰斗,不過蘇軍在沙赫港登陸時,裏海區艦隊的艦艇之間曾發生誤擊。
在卡侖河口附近的沙普赫爾港(縱貫伊朗鐵路的起點),一支搭載登陸部隊的英澳聯合艦隊在8月25日凌晨4時08分悄悄駛入港口。這支小艦隊包括「亞拉」號炮艦(HMAS Yarra)、「法茅斯」號護衛艦(HMS Falmouth」)、「卡寧布拉」號輔助巡洋艦(HMAS Kanimbla)、1艘炮艇、2艘武裝遊艇和2艘武裝的內河客船。見港內敵艦毫無防備,艦隊指揮官哈林頓准將下令突然開火。「亞拉」號一炮擊中伊朗海軍最大的軍艦——「虎」號(Babr)炮艦,將其重創。「亞拉」號隨後進入卡侖河航道,用艦上的3磅炮和機槍掃射其餘的伊朗炮艇,對方水兵紛紛跳河逃命。到凌晨5時30分,英澳艦隊上搭載的印度陸軍士兵全部登陸完畢,佔領了港口。在沙普赫爾港還停泊著5艘德國貨船和3艘義大利貨船,雖然這些船始終處於兩艘伊朗軍艦的監視之下,但是它們的存在始終使英國感到不安,擔心其船員利用可乘之機在阿拉伯河中將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煉油廠船塢的唯一入口。當盟國艦隊開入沙普赫爾港時,兩艘德國船的船員便開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的澳大利亞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國商船「霍亨菲爾」號(SS Hohenfel)的船員成功地引爆了船內的炸葯,但是炸船的位置選擇不當,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爾港內其餘的軸心國貨船全都被俘。在阿巴丹港,英國海軍「肖漢」號炮艦(HMS Shoreham)擊沉了「虎」號的姐妹艦「豹」號(Palang)炮艦,港內的其他伊朗軍艦不是被擊毀,就是被俘。「亞拉」號和「卡寧布拉」號隨後前往霍爾木茲海峽口的阿巴斯港,在那裡擊毀並捕獲了義大利商船「希爾達」號。8月25日白天,英國皇家空軍的一隊「布侖海姆」輕型轟炸機奇襲了阿瓦士機場,停在那裡的伊朗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地面上。接著,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侖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戰之後佔領了阿瓦士。另一路英軍從伊拉克的哈納根出發,在25日凌晨4時越過邊界,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軍隊的堅決抵抗,4天後才佔領克爾曼沙赫油田。伊朗南部的各個空軍基地被英軍一掃而光,空軍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軍的飛機則被英軍士兵拆毀。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軍基地,英軍接收了那裡的沙阿茲飛機組裝廠,15架剛從美國運來的、嶄新的寇蒂斯「霍克」戰斗機(其中5架還沒拆箱)被英國人沒收,運到了印度。
在德黑蘭,禮薩國王在8月25日凌晨從曼蘇爾首相那裡得知英蘇軍隊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蘇聯大使和英國公使表示准備答應兩國政府的要求。然而英蘇使節的答復卻是,兩國的軍隊將繼續向前挺進。8月27日,曼蘇爾首相被國王免職,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裝部隊停止抵抗。8月30日,英蘇大使要求伊朗軍隊全面停止抵抗,將除外交人員之外的全體德國僑民一律驅逐出境,伊朗為盟國取道其領土運輸軍火武器和戰爭物資提供方便。8月31日,英蘇兩國要求伊朗將德國僑民轉交蘇軍和英軍處置。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議會的同意,答應了盟國的條件。然而第二天英國和蘇聯再度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時內必須關閉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交出德國僑民,否則盟軍將全面佔領伊朗。

Ⅱ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2)伊朗戰爭英國怎麼處理的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Ⅲ 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1. 1980年4月30日,六名武裝男子攻佔了位於英國倫敦的伊朗大使館,事件中挾持了包括大使、工作人員、遊客和一名警官在內的26人。
2. 這些武裝分子屬於伊朗阿拉伯斯坦解放民主革命陣線(DRFLA),他們提出要求釋放伊朗的阿拉伯囚犯,並保證他們安全撤離。
3. 英國政府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而是對大使館進行了武力包圍。在隨後的談判中,警方部分答應了武裝分子的要求。
4. 被圍困的武裝分子由於要求未得到進一步回應,情緒變得沮喪。在事件發生的第四天夜裡,他們殺死了一名人質,並將其屍體從使館拋出。
5. 英國政府隨後下令特種空勤團(SAS)進行突襲,以武力解救人質。SAS士兵從屋頂繩降而下,悄無聲息地從窗戶強行突入。在11分鍾的解救行動中,剩餘的武裝分子被制服,其中5人被擊斃。
6. 事件結束後,SAS遭受質詢,關於是否有必要打死兩名武裝分子的問題。但最終SAS被證明沒有任何不當行為。
7. 被抓獲的武裝分子在英國被起訴,並判處27年監禁。隨著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人們的注意力轉移,但SAS的這次行動還是為當時的撒切爾夫人鞏固了政治聲譽。
8. SAS因為這次行動收到了大量的入隊申請,以及外國政府的交流合作請求。他們的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特種部隊提供了範例,例如德國的GSG9(第九邊防大隊)、美國陸軍的三角洲特種部隊等。
9.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隨後組建了自己的SAS子部隊,這一行動使SAS名聲大震,其特種作戰模式被多國效仿。

Ⅳ 英國伊朗戰爭是怎樣發生的

英國——伊朗戰爭是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基地以進一步在中東和中亞實行擴張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英國殖民者以伊朗企圖兼並原附屬於伊朗國王的相鄰的封建小邦赫拉特為借口發動了這場戰爭。赫拉特位於印度同伊朗、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貿易往來、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常被英國殖民者用作擴大其中東統治的基地。同時,它又是英國公開插手的伊朗和阿富汗之間激烈爭奪的一個目標。

1856年11月1日,英國對伊朗宣戰,派出了一支擁有45艘艦艇的分艦隊運載1萬人左右遠征軍侵入波斯灣,向伊朗海岸進犯。

12月4日,英軍攻佔了哈爾克島;7日,英軍在哈利利灣開始登陸;10日,在分艦隊炮火支援下,英軍從陸上攻佔了布希爾港。在1857年2月庫沙布戰斗中,英軍向設拉干發起的佯攻被伊朗軍隊所阻,但英軍指揮部計劃以主力經穆罕默爾向舒什特爾和德黑蘭前進。3月間,英軍佔領穆罕默爾;4月1日,佔領阿瓦士。當時,英國由於急需向中國調兵,印度又爆發了土著印兵的起義,再加上俄國和法國在外交上聲援伊朗,因此不得不在戰爭緊張關頭,於1857年3月4日倉促締結了和約。等到締約的消息從巴黎傳來,已經是4月初了。

1856~1857年英伊戰爭是英國為了征服小亞細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和中亞各汗國,於19世紀在亞洲推行的殖民主義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伊朗由於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遭到了失敗。

Ⅳ 第一次英阿戰爭為什麼會爆發為何後面英國選擇了撤軍

1837年,伊朗在沙俄的慫恿和支持下圍攻赫拉特 ,英國派伯恩斯出使喀布爾,企圖促使阿富汗統治者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同英國人建立反對伊朗及俄國的同盟,在談判過程中,阿富汗方面要求英國人幫助他收復被錫克人侵佔的原杜蘭尼王國領地白沙瓦,英國人予以拒絕,談判無結果。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乃轉向俄國,接見俄國特使維特凱維奇。英國遂以此為借口發動戰爭。

1838年11月,英國侵略軍開始向阿富汗推進,次年4月佔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出走,越過興都庫什山後向英軍投降,但阿富汗人民反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並未停止。

1841年11月,被稱為"阿富汗之星"阿克巴爾領導喀布爾起義,英國侵略軍陷於絕境,不得不答應撤離阿富汗。沿途不斷遭到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僅數人生還。不久,英軍重新集結力量,再度佔領喀布爾,對和平居民進行血腥報復,但英軍怕重蹈覆轍,不久即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第一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取得徹底勝利。

Ⅵ 二戰中的伊朗,為何會被蘇聯與英國聯合夾擊

1. 伊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其北部與蘇聯接壤,南部則鄰接英國殖民地,這使得伊朗長期受到蘇聯和英國的影響。
2. 盡管伊朗在戰爭期間試圖保持中立,但其內部政策卻引起了英國和蘇聯的擔憂。伊朗國王禮薩·汗對德國表現出了友好的態度,這讓英國和蘇聯感到不安,擔心伊朗可能成為德國的南部戰線。
3. 1941年8月,英國和蘇聯向伊朗提出要求,要求其驅逐所有德國公民並關閉德國大使館。禮薩·汗拒絕了這個要求,他認為盟國不會因為道德考慮而侵犯一個中立國家的領土完整。
4. 英國和蘇聯隨後選擇了不宣而戰,對伊朗發動了突然進攻。1941年8月25日,蘇聯軍隊越過邊界,迅速佔領了伊朗北部地區。蘇聯的進攻是突然的,伊朗軍隊大多數時候都未能有效抵抗。
5. 在蘇聯的進攻中,蘇聯空軍對伊朗城市進行了轟炸,以威嚇伊朗軍隊和平民。轟炸造成了伊朗平民的傷亡,其中包括在大不里士、拉什特和德黑蘭郊區的空襲中喪生的人數。這些行動顯示了蘇聯對伊朗的軍事行動不僅迅速而且具有破壞性。

閱讀全文

與伊朗戰爭英國怎麼處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在中東干什麼 瀏覽:291
越南玫瑰香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206
伊朗和朝鮮哪個強 瀏覽:131
伊朗土地佔地面積是多少 瀏覽:536
如何在手機上不要錢玩遨遊中國 瀏覽:547
印尼泗水又叫什麼 瀏覽:517
中國boy用的什麼耳機 瀏覽:325
義大利羅馬申遺成功原因是什麼 瀏覽:444
印度果蔬有哪些 瀏覽:880
為什麼伊朗敢打美國無人機 瀏覽:790
越南過來中國無戶口怎麼辦 瀏覽:693
龍州越南電池產量有多少 瀏覽:783
中國宮殿建築如何 瀏覽:694
伊朗人有多少人說阿拉伯語 瀏覽:558
越南沙金價值多少錢一克 瀏覽:711
伊朗怎麼越位 瀏覽:982
中國福利彩票快樂8怎麼機選 瀏覽:500
南航中國官網電話是多少 瀏覽:595
在越南娶女明星多少錢 瀏覽:29
印尼的集裝箱多少尺寸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