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用中葯治療膀胱結石
很多疾病其實也是可以用中葯來治療的,畢竟中醫也是我們的國學瑰寶,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基礎保障,因為我們的先輩就是靠中醫保障生命健康的,那麼對於像平滑肌說這樣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如何用中葯治療膀胱結石?用中葯怎樣治療膀胱結石?
1、中葯治療的方法
中葯方劑
【辨證】濕熱,瘀阻,虛弱。
【治法】利濕化瘀,散結通阻,補腎益氣。
【方名】尿路結石1湯。
【組成】海金砂15克,金錢草15克,車前子10克,木通6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滑石12克,琥珀末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2、西醫手術治療方法
膀胱結石的治療方法的選擇,要根據結石的大小和病人的基本情況來綜合分析!
1、膀胱結石的治療方法有:ESWL(體外震波碎石)治療、膀胱鏡治療、開放性手術治療!
2、以上治療方法各有千秋:
ESWL治療(體外震波碎石)主要適用於腎結石(直徑小於2CM)、初發的輸尿管結石和膀胱結石。其治療費用較低、病人痛苦小。但需要定期復診!在門診上我治療過最大的膀胱結石為6.5×7.5cm。
微創手術(膀胱鏡)其治療費用、病人治療時所承受的痛苦較前者高。但取石較快!
3、如果老人沒有嚴重的心臟病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建議ESWL治療!
3、膀胱結石的病因
其實,要得到膀胱結石也不是簡單的事。一般來講,膀胱結石的成因主要有:
(一)營養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小兒膀胱結石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分布,如美國東南部、英國的norfolk、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中歐、埃及、澳大利亞西北部、巴基斯坦、泰國、寮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來及中國東南部。雖然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土壤沒有多大改變,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營養狀況明顯改善,現除印度、寮國、泰國、巴基斯坦和伊朗外,其他地區該病已少見。此外,小兒膀胱結石與嬰幼兒喂養方式有關,如泰國的烏汶府和中國廣西融水山區,新生兒在出生後數日,即以黏稠的糯米糊喂養嬰兒,這種喂養法可使尿量減少濃縮,尿中草酸及尿酸含量增高,而枸櫞酸及磷酸鹽含量卻減少,而且這種喂養法還可造成長期缺少嬰兒生長所需蛋白質而出現營養不良性酸中毒,尿呈強酸性易於尿酸鹽沉澱形成結石。流行病學資料已證實,只要改善孕婦、產婦的營養,使新生兒有足夠的母乳(應特別強調母乳喂養)或用牛乳喂養,小兒膀胱結石是可以防止的。
(二)下尿路梗阻
不少小的腎和輸尿管結石以及在過飽和狀態下形成的尿鹽沉澱排入膀胱後,在膀胱排尿無梗阻的情況下,均可隨尿排出。但當有下尿路梗阻時,如尿道狹窄、先天畸形、前列腺增生、膀胱頸部梗阻、膀胱膨出、憩室、腫瘤等,均可使小結石和尿鹽結晶沉積於膀胱而形成結石。這也是現今膀胱結石在男性小兒及老年人常見的原因。
(三)膀胱異物
膀胱異物如導管、縫線、子彈頭、蠟塊、發卡、電線等均可作為核心使尿鹽沉積於其周圍形成結石。
(四)經腸道膀胱擴大術
小兒結石除少數地區外,現已少見,但做腸道膀胱擴大術後則大增,達36%-50%。主要是因為腸道黏液所致。專家指出,鈣對黏蛋白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其結合位點在黏蛋白分子三級結構周圍部的唾液酸殘基,該位點常為陰電荷。這種陰電荷結構相互排斥,從而維持黏蛋白的正常結構。當鈣結合於這些位點後黏蛋白包裹成團,並從其內部喪失水分,因而變的更加緊密而不可溶。
(五)膀胱外翻-尿道上裂
膀胱外翻-尿道上裂者中,其中絕大多數發生於膀胱。膀胱尿道重建前因有解剖、組織學及功能方面的異常,易形成結石。但在重建術後又加上手術引流管、尿感染、尿滯留,以及膀胱擴大術後更加重其結石形成的危險因素。在美國膀胱外翻較正常人群結石發生率高160倍。
(六)感染
繼發於下尿路梗阻或膀胱異物的感染,尤其是尿素分解細菌的感染,可使尿ph值升高,促使尿磷酸鈣、銨和鎂鹽的沉澱而形成膀胱結石。文獻報道的膀胱結石均與感染有關。其蛋白成分以丙氨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及纈氨酸含量較多。
(七)代謝性疾病
代謝性膀胱結石有胱氨酸、尿酸和黃嘌呤結石。
(八)婦科手術後合並膀胱結石
少於2%的膀胱結石發生於女性。婦科手術如子宮切除術後縫線殘留、膀胱懸吊物、lippesloop由子宮內穿至膀胱等,均可成為結石核心而形成膀胱結石。nieder等報道子宮全切後女性私處脫垂合並多發膀胱結石。
(九)寄生蟲
在埃及血吸蟲流行區可發生血吸蟲病伴發的膀胱結石,其核心為蟲卵。
(十)其他
丁丁假體的貯流器腐融而進入膀胱成為核心形成一大的有曲線的膀胱結石。
❷ 怎樣有效預防身體結石
結石在剛剛出現在我們的身體的時候,其實很難被我們察覺,一旦發作的時候卻又是納悶的疼痛難忍,來的悄然,發作的卻很突然,其實,結石疾病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由於飲食的不健康引起的,那麼,怎樣有效預防身體結石?怎樣的飲食習慣可以避免結石。
1、預防結石的方法
幾類易患結石的吃法
喝水少、水質差最易引發結石
理想硬度在170mg/L左右
常見的腎結石,就與長時間喝水不足有關。
人體70%的成分是水,其代謝、排毒都需大量水分。飲水量太少,會增加血液濃度及腎臟負擔,並導致尿液濃縮,易引起結石。建議成年人每天喝至少8杯水。
水的硬度大於500mg/L,可能會導致結石。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蔡東聯表示,有些地區的飲用水是硬水,晶體、鈣含量較高,會使人體尿鈣增高,形成結石。
「硬水」是指水中所溶的礦物質成分多,尤其是鈣和鎂。在加熱之後,水中的鈣、鎂離子會變成碳酸鈣、碳酸鎂析出,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水鹼、水垢。水鹼的產生不是有毒的,但是會給生活帶來一定的麻煩:影響容器的熱交換效率,浪費燃氣等;讓水的口感變差;導致鍋爐、管道、水壺結垢、堵塞;肥皂和清潔劑的洗滌效率減低等。
如果水的硬度大於500mg/L,可能會導致結石,但是這不是唯一條件,也不是重要條件,像廣東東莞的水很軟,卻是腎結石的高發區。我國對於飲用水的硬度是有指標限制的,不能超過450mg/L。
人體其實是需要水中有一定硬度的,這個標准最好不低於30mg/L,不然就屬於不健康的水。在美國和加拿大對常年飲用軟水(硬度在50以下)的人群調查,發現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比飲用硬水的人群高10.1%以上,在英國1969-1973年253個城鎮的調查中發現,軟水地區心血管死亡數比硬水地區高10%-15%,報告中提出最理想的硬度大約是170mg/L左右。
攝取過多高蛋白質食物
成年人每天需60-80克蛋白質
經常吃肉太多甚至拿肉當主食的人,蛋白質在體內消化代謝後,會增加尿液酸性,身體為平衡尿液酸鹼度,會釋放鹼性的鈣,鈣與尿酸便會在泌尿系統中形成結石。成年人每天需60-80克蛋白質。
經常大吃大喝或過量服用膠原蛋白美容產品的人,
尿中草酸易超標,從而增大腎結石的危險。
蛋白質過量時,尿鈣排出量增加,從而增大腎結石的危險。而人在攝入過多的大魚大肉,且主食、蔬菜偏少的情況下,也容易造成膳食中鈣、鉀、鎂元素過少,而硫、磷元素過高的問題,使尿鈣排出量上升,骨鈣溶出增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多吃果蔬並相應減少肉類攝入。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人在快速減肥時,如果採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非常容易造成腎結石的後果。
此外,目前很多愛美的女士在三餐之外還服用膠原蛋白美容產品,而膠原蛋白中所富含的甘氨酸和羥脯氨酸,進入人體後都可能形成草酸,過量服用時會增加尿中的草酸含量,從而增加腎結石風險。另外,可能出現問題的人是健身人群。在肌肉訓練之後服用大量的蛋白粉、蛋清等高蛋白保健品或食品,也有類似的危險。
蛋白質攝入過多,植物纖維素攝入不足,
會增加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病率。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_蛋白質飲食有誘發泌尿系結石形成的作用,是促進上尿路結石形成的重要飲食危險因素之一。
Andersen比較了各個國家和地區每日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動植物蛋白質的比例與泌尿系結石的發生率、發生部位以及成分的關系,發現當飲食中的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質過高時,小兒膀胱結石的發病率減少,但腎、輸尿管結石的發病率增加。
結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鈣和磷酸鈣。反之,當飲食中的動物蛋白質含量減少時,膀胱結石的發病率增加,結石成分中尿酸鹽含量增加而磷酸鈣成分減少。如果飲食中蛋白質含量很低,並且動物蛋白質的含量也不足時,上、下尿路結石的發病率都降低。
英國泌尿系結石的發病率與日常飲食消費指數密切相關,而這種飲食消費指數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動物性食物在其中所佔比重的變化。1956-1969年,英國家庭的平均蛋白質消費量相對穩定,而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之比由1.25:1上升至1.67:1,隨之而來的是泌尿系結石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
當改變飲食結構,增加蛋白質,減少植物纖維素攝人量後,泌尿系結石的發病率顯著上升。相反,無動物蛋白質的蔬菜飲食雖然含草酸鹽較高,但泌尿系結石發生的危險性低。Robemcm報道,素食者上尿路結石的發病率只相當於同年齡、性別和社會階層非素食者的40%-60%。以上資料充分說明了動物蛋白質在泌尿系結石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宜為1-1.2(克/千克體重)。適當降低動物性食物的攝入,對預防腎結石發生尤為重要。
口味過重、吃菜太咸
會增加腎結石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研究發現,口味過重、吃菜過咸會增加患腎結石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這是因為人體一旦鈉攝入量過多,體內的高鹽分從尿液中排出時,也會增加鈣排出量,這樣一來,人體鈣的含量就會降低,進而增加患骨質疏鬆的風險,而尿液中鈣含量過高又容易導致腎結石。因此,清淡飲食很有必要。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6克以內。烹飪時可用蒸煮代替煎炸,菜出鍋時再撒鹽,少吃鹹菜、醬類等高鹽食物。
嘌呤高的食物吃太多
會導致嘌呤代謝失常,草酸鹽在尿中沉積形成尿結石
如動物內臟、海鮮、花生、豆角、菠菜等。嘌呤進入體內後,要進行新陳代謝,它代謝的最終產物是尿酸。尿酸可促使尿液中草酸鹽沉澱。一次過多食用含嘌呤豐富的食物,會導致嘌呤代謝失常,草酸鹽在尿中沉積形成尿結石。吃嘌呤多的食物時最好別喝酒,應多喝些水增加嘌呤代謝、排出。另外,提醒痛風患者及尿酸結石患者,日常生活中應少吃高嘌呤食品。
飲食中油水大,尤其是肥肉含脂肪多
建議每日食用油控制在25克
肉類尤其是肥肉含脂肪多。脂肪會阻礙尿酸代謝,會減少腸道中可結合的鈣,增加草酸鹽的吸收,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增加,特別是在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時,可能會加速腎結石的形成。少吃肥肉,每日食用油控制在25克。多喝水以促進排尿,稀釋尿液成分,不讓草酸鹽等成分「抱團結塊」,減少腎結石風險。如果吃了油大的食物更要多喝水才能避免結石。
結石的幾個誤區
此外,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蔡東聯也列舉了生活中關於結石的幾個誤區。
誤區1:吃菠菜豆腐湯會導致結石。
菠菜等青菜含大量草酸,豆腐含鈣豐富,人們覺得二者一起吃,會產生常見的草酸鈣結石。蔡東聯表示,菠菜豆腐在一起,的確會產生草酸鈣,但其無法被人體吸收,也不會進入泌尿系統,而是隨其他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通過糞便排出體外,不會造成結石。同樣的道理,奶茶中的草酸也不會導致結石。
誤區2:吃富含鈣的食物會導致結石。
很多人因害怕得結石,不敢吃豆腐、喝牛奶。限制鈣攝取並不能預防結石形成,蔡東聯表示,一般人或結石患者不需刻意迴避含鈣食物,形成結石的成分要在特定的尿液酸鹼度下才會析出。相反,充足的鈣會結合腸道中的草酸,形成不易被吸收的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可降低尿液中草酸的排出量,從而避免形成結石。建議成年人每天喝300毫升牛奶,既能保障當天所需的鈣,又不必擔心過多鈣導致結石。也可以選擇一些鈣含量較高的食物,如奶類及乳製品、蝦皮、小魚乾等。
誤區3:吃太多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會導致結石。
維生素C在體內代謝後會產生草酸,有人擔心吃太多高維生素C含量的食物會增加尿中草酸濃度。研究證實,飲食中吃大量維生素C與草酸鈣結石的形成無關。蔡東聯表示,除非依靠營養品等大量攝入,否則從飲食中獲取的維生素C不足以成為結石病因。每日維生素C攝入量宜為100毫克,可從新鮮蔬果中獲得。維生素等營養素,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過量或不合理補充,將適得其反。
誤區4:喝啤酒可預防結石。
因啤酒中的酒精和水分有利尿作用,便有了這一說法。研究表明,酒精的利尿作用短期內可幫助排尿,但若喝太多,不斷排尿反而讓水分流失更快,更易產生結石。
預防腎結石需多喝水、多運動、多排尿
越早發現的結石患者越容易治療。中早期的患者症狀較輕,一般都採用體外碎石的方法,結石被特殊的聲波震碎後,將隨著體液進入膀胱,最終通過排尿排出體外。而結石較多較為嚴重的患者就需要採用腔鏡手術,分次打碎石頭將其取出,而腎內石頭太多、時間太長導致腎功能嚴重受損的,就只能通過切腎的辦法。
那麼,應該如何預防結石?預防結石最好也最容易做到的方法是多喝水。保持身體中適當的水分補給,因為喝水太少是發生腎結石的主要誘因之一。特別是在氣候炎熱的季節,運動出汗後更應多飲水,以避免尿液過分濃縮,防止尿中晶體沉積。
多喝水的同時還要多運動,多運動可以造成多排尿,將腎臟中已經存在的結石渣子沖走。平日飲食注意防止偏食,吃海鮮要適量,少喝濃茶,多吃一些粗纖維的食物,經常查體可以提前預知結石的情況。
本文綜合:京華時報、生命時報、北京晚報、大眾衛生報、齊魯晚報等網路綜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結石的生活注意
草酸鈣結石患者:占結石的80%以上,在酸性或中性尿中形成,發病多為男性青壯年。忌食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豆類、葡萄、可可、茶葉、桔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筍等。
磷酸鈣結石患者:結石在鹼性尿中形成,也以男性青壯年多發。忌食含鈣高的食物,如牛奶、蛋黃、蝦皮、豆腐、芝麻醬以及含鈣高而鹼價高的青菜和水果等。
尿酸結石患者:結石在酸性尿中形成,以男性多見。忌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豬腦、雞、帶魚、黃魚、蝦、可可、咖啡等。蔬菜中含嘌呤較多的如花生、栗子、菠菜、菜花、香菇等也應該忌食或盡量少食,同時忌高蛋白食物以減少尿酸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