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2021年東京奧運會入場儀式上英國代表團的引導牌是中文...
在日語中用漢字至今還有一種正式、鄭重的感覺,因此在報紙文章內有時會看到很多已經有外來語的詞會用漢字表達。除了英國以外,美國會被寫作」米國「;類似的還有俄羅斯,簡稱」露「;法國,簡稱「仏」;義大利,簡稱」伊「;德國,簡稱」獨「等等。
事實上但是英國人認為「イギリス」源自「English」,他們說這個名字遺漏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不宜用於國際正式場合,所以日本只能撿回「英國」這個詞,也就是這次開幕式見到的那樣。
日本曾經一直使用漢字,270-310年期間,有人從百濟前往日本,在當地傳播了漢字。按照日本古代史籍,直到1946年才進行改革出現了新字體,但是由於許多漢字名詞在表達時必不可少,日本仍然保留了很多中文的「繁體字」。
據統計,日文中借用的中國漢字有2136個,雖然它們的讀音已被日本人改變,但表達的意思中國人往往能看懂。
漢字的影響: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的歷史上,像中、日、韓這三國都有使用漢字,所以在日文的一個表述中,這三個國家的國名都是在用漢字表示著,只不過有得是用繁體的漢字。
其中,像日文所用的漢字「國」,其實並不是用的繁體漢字「國」,而他們用的是在漢字的歷史上,已經被廣泛簡化運用的「國」字,所以,像中韓兩國的在牌子上。
2.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後面帶「國」字,有的不帶
世界上的195個國家中,為何只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韓國、泰國和孟加拉國等少數國家的國名在中文中帶「國」字?這背後其實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因素。
首先,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大多採用簡稱,如「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為「美國」,而像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由於是早期與中國接觸的西方強國,其國名首字被直接音譯並加「國」字,形成了「美國」、「英國」等簡稱。如荷蘭、波蘭等國,國名尾綴「蘭」或「亞」也是音譯造成的結果。
其次,一些國家的國名翻譯採用了英語或其他第三方語言的間接音譯,如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其英文名「Republic of Albania」直接決定了其漢語譯名。而像莫三比克的舊譯名「莫三鼻給」更改為「莫三比克」,也是出於語言清晰度的考慮。
意譯國名則反映了國名的原始含義,如南非共和國,其意為「非洲南部」。然而,意譯需得到國家官方的認可,比如荷蘭王國的「尼德蘭」雖然原意是「低窪之地」,但荷蘭人更傾向於使用「荷蘭」這一官方認可的譯名。
至於直接使用漢語命名的國家,如日本,因其與中國的歷史淵源,被賦予了「日出之國」的美好寓意。其他國家如朝鮮和越南,其國名則源自古代君主的賜名。
至於為何只有上述七國帶「國」字,這與它們在近代中國人心中的知名度、歷史地位以及簡稱的形成歷史有關。比如,老牌殖民國家如美國、英國等,由於與中國接觸早,其國名首字被廣泛採用。而其他如泰國、韓國等則是後來獨立或更名後,為了與廣義的文化概念「孟加拉」區分,才在國名後加上「國」字。
3. 英國的入場牌為什麼寫的是中文
英國的入場牌寫的是英文和日文。
東京奧運會代表圖出場,前面有引導牌,牌兩面書寫著國家名字。一面用英文書寫、另一面用日文書寫。
細心觀眾發現了,在引導牌上,英國代表團用英文書寫著「 Great Britalt 」(中文翻譯;大不列顛)。用日文則書寫著「 英國 」。
這需要說明,這是日文,是日文借用的中國漢字,但它們的讀音已不是漢語拼音的「中國」。
日文中借用的中國漢字有2136個,雖然它們的讀音已被日本人改變,但表達的意思中國人往往能看懂。
例如;中國隊出場,日文引導牌上直接書寫著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當然一眼就看懂了,但日本人也一眼全看懂。
美國隊出場,英文引導牌書寫「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文翻譯;美利堅合眾國)。日文引導牌則書寫著「 アメリカ合眾國 」。雖然「アメリカ」中國人不認得,但卻認得「 合眾國 」三個漢字。由於世界上只有美國稱「合眾國」,所以中國人也可以猜出「アメリカ」日文意思是「美利堅」。
其實日文還可以借用漢字將美國直接書寫為「 米國 」。據說日本稱「米國」是崇拜美國富裕,因為大米寓意著不會飢餓,象徵著財富。
唐宋時期,琉球是番國,華夏復興,它依然是番國!
那你應該也看到我們也是寫的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吧
還有個小國美屬什麼國家,也是寫的漢字:米領什麼什麼(美國他們翻譯米國)
日語里本身就有漢字,湊巧用到漢字而已
日本法律規定,日文中除了50個平假名和50個片假名,還有有1850個當用漢字,許多日語詞彙,與漢字完全一樣,例如東京、大阪,中國、英國等等,有的當用漢字,寫出來是漢字,但意思完全不同,例如美國他們寫米國,書信他們寫手紙、自行車他們寫自轉車, 汽車 他們寫自動車,火車他們寫 汽車 等等。在日本民間,使用更多的(超過2500個)漢字。
雖然用了漢字,但是也是日語。它發音是えいこく(eikoku)。咱們國家的入場牌也用了日本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本也用漢字呀,別那麼狹隘。
日本漢字有的和中文意思一樣或相近,但讀音不一樣,有的意思和讀音都不一樣。
日語的英國就是這么寫的!
日本原來沒有文字,從中國學了漢字。到現在都離不開漢字。英國就是日本學去的,到現在不變。
他們用文字表示中國,也寫作「中國」。
4. 西方首次叫中國「China」是什麼時候
由於在英文中,中國和陶瓷都是同一個詞彙(china),因此,很多人認為西方文字中,「中國」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陶瓷」。這種說法很普遍,幾乎成為不假思索的定論。有人還考證說,當年景德鎮的古名就叫昌南,就是類似「china」的發音,所以,這個地名成為陶瓷的代名詞,進一步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我只能說,這是一個願望良好的誤會。 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很長時間里,就像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一樣,都是非常模糊的。在有文字記載的早期歷史中,西方對中國的稱呼都與絲綢有關,而與陶瓷無關。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甚至還不知道中國的存在。當時他們知道在很遠的東方,有一個生產「絲綢」的國家,當時被稱為「塞里斯國」(seres)。亞歷山大大帝到達阿富汗後,面對向東而去的萬重雪山,終於失去了勇氣,掉頭南下,前往印度。東西方在那個時候,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直接交流機會,雙方都只存在於各自的想像之中。
有一點是確定的,西方對中國最初的了解完全來自絲綢,西方關於「塞里斯國」的所有描述,都與絲綢有關。但是,當時西方對於「塞里斯國」的絲綢描述也都是錯誤的。公元前37年,羅馬著名的詩人維吉爾在《農事詩》中,提到了生產絲綢的「塞里斯國」,他認為絲綢的絲是產於一種長著柔軟絨毛的樹。羅馬另一位著名的詩人賀拉斯也歌頌了絲綢的柔軟和精細。在那個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對於絲綢的故鄉,有很多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想像,例如,認為「塞里斯國」的人可以活到140歲,200歲,甚至還有人說壽命長達300歲。他們只知道「塞里斯國」是在比印度更遠的東方。
現在西方對中國所用的「支那」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公元1世紀以後。公元1世紀中葉,一本用希臘文寫成的《厄利垂亞海航行記》首次提到了「支那」這個名字。這本書的作者不詳。在這本書里,專門提到了「支那人」(thinae),並且明確說到,絲綢就是從這里來的。所謂「厄利垂亞海」大致是指今天的印度洋。這本書中所介紹的「支那」與西方以前的介紹不同,它是第一次記述從海路到達「支那」,而以前的介紹都是從陸地前往「塞里斯國」。
但是,不管是從陸地還是從海路,最終的目的地都是絲綢的故鄉。《厄利垂亞海航行記》一書的作者描繪的這條到達「支那」的航線時,並不十分詳細,因此,研究者認為,作者很可能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而非自己真實的航海經歷。這個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支那」,與瓷器毫無關系,只與絲綢有關。
曾經有人對「新浪」的英文名字「sina」提出批評,認為這個詞代表「支那」,是一個侮辱性的詞彙。這種意見說對了一部分,「sina」的確代表「支那」,但是在這個詞彙產生的時候,以及在產生以後的很長時間里,絲毫沒有侮辱的色彩。「sina」這個稱呼產生於公元2世紀,當時西方世界「地心說」的創始人托勒密,繪制了一份世界地圖。在這份地圖上,就有「支那」,寫為「sina」或「thina」。
托勒密的這份地圖造成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從那以後,西方長期以來都認為有兩個「中國」,一個是陸地可以到達的「塞里斯國」,另一個是海路才能到達的「支那」,雖然這兩個地方都出產絲綢,但是,在當時西方的地理觀念里,無法想像這兩個地方都在同一塊歐亞大陸上。元朝的時候,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也認為自己到達的是「支那」,而非「塞里斯國」。
這個誤會一直到利瑪竇來中國以後才消除。 那麼,公元2世紀時,托勒密地圖上的「支那」是否與陶瓷有關呢?應該說是沒有關系的。首先,托勒密的「sina」是出產絲綢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從發音上找到痕跡。其次,公元2世紀時,中國的歷史處於東漢時期。專家認為,那個時候,瓷器在中國剛剛誕生,在此之前都屬於陶器,現在中國能夠發現的漢代瓷器也不很多。因此,即使那時有人從海外來到中國,被吸引的應該是絲綢,而不會是陶瓷。第三,托勒密關於「sina」的描述應該是藉助更早以前的歷史紀錄,而不會是公元2世紀的現實經歷。第四,關於中國陶瓷正式形成的年代,在中國也有不同的意見,《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甚至認為中國的瓷器誕生於晉代。總而言之,西方文字中最早出現的「支那」與陶瓷沒什麼關系。
至於現在英文中的「china」一詞,產生很晚。由於英文是從拉丁文演化出來的,因此,英文「china」這個詞源頭應該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創造詞彙。嚴格來說,「支那」這個稱呼早於陶瓷的出現,先有「支那」,後有陶瓷,因此,如果說這兩個詞後來變成同一個詞,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這個名字更合適的解釋,應該是來自絲綢。
5. 為什麼東京奧運會中,其他國家代表團的入場指示牌用的是日文,而只有中國用的是中文和英文
那是日文漢字。本來中國在日文的寫法就是中國,平假名用來注音。
還有類似英國,因為受到中國影響(清朝一直用英吉利王國來稱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算是歷史的一個誤會,當時以為英格蘭就是全英國,所以一直簡稱英國了),日本也用英國來稱呼聯合王國。但是那個只能說是日文漢字,雖然它跟中文寫法一樣,意思也一樣。
常識普及
世界上有個組織,叫表意文字小組,由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美國的文字主管機構組成,負責整理及統合漢字使用國家,方便加入 Unicode 和 ISO/IEC 10646 字元集,建立國際標准化。
他的前身叫中日韓聯合研究小組。所以漢字不是只有大中華地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