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和英國就香港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內容是什麼
《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一、《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二、《北京條約》
《中英北京條約》是英國與清朝於1860年(咸豐十年)10月24日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構成了《北京條約》的主體。
中英北京條約原稱《中英續增條約》。英國強迫清政府訂立的關於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不平等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0月24日清欽差大臣奕忻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共9款。
除確認《中英天津條約》仍屬有效外,英國又擴大了如下侵華權益:
1、《中英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增為800萬兩,外加恤金50萬兩;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准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
4、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南九龍半島,其面積為11.1平方公里)給英國。
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是在1898年6月9日由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
專條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即從深圳灣到大鵬灣的九龍半島的全部,租與英國99年;租期內租借地歸英國管轄。
租借地陸地面積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陸286平方英里,島嶼90平方英里,較原英國控制香港行政區陸地面積擴大了約11倍,租借地水域較前擴大四五十倍。
(1)英國什麼時候在清朝設立公使擴展閱讀:
1、《南京條約》的影響
《南京條約》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與作為附約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產生重大歷史影響。
從社會性質上看,《南京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經濟上,中國的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由於戰後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入侵而逐漸解體,中國經濟也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依據革命史觀,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階級斗爭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也發生變化,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對英國來說,《南京條約》將其軍事侵略的結果確定下來。而《南京條約》及其附約賦予的各項特權,有利於其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同時,也便利了其對華政治控制、文化滲透。
2、中英《北京條約》的影響
《中英北京條約》不僅完全確認了英國通過《中英天津條約》獲得的侵略權益,還對中國進行了新的勒索。
通過這個條約,英國從中國再次割佔了領土,勒索了大筆賠款,又一次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確認了英國公使駐京的權利,使英國可以就近干涉清政府。
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向中國政治中心地區擴張。同時,條約准許華工出洋,使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侵略者販賣華工的行為合法化。
3、《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影響
於專條約滿後,應歸還新界予清政府,惟清政府已倒台,中英就主權移交展開談判。1970年代中期,香港商界開始關注專條約滿的問題,憂慮港府批出的新界土地契約可否跨越1997年,以及港府涉及新界的土地契約在1997年以後仍否生效。
1979年3月,租約將在少於20年屆滿,為解決土地契約問題,港督麥理浩爵士首度訪問中國,引伸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英北京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展拓香港界址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