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國務大臣 是多大的官
其實跟我國的國務委員差不多
政府中不專管某一部事務的部長級官員。亦有稱為不管部大臣、國務大臣 、無任所相等的。在實行內閣制的國家,不管部長通常是內閣成員,出席內閣會議,參與政府決策,承辦內閣會議或政府首腦交辦的特殊重要事務。英國是最早實行內閣制的國家,內閣設不管部長也較早,一般由參加內閣而又不專管某一方面政務的樞密院院長和掌璽大臣擔任 。他們常常受首相委託,處理某些特殊政務。法國、德國、日本、印度、比利時等國家的政府,以及1972年以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實行內閣制時,也設有不管部長職位。
『貳』 英國內閣的不同大臣(minister)之間有等級差異么
英國內閣大臣之間的等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首相、財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內政大臣通常被視為重大國務官職,地位略高於其他大臣,盡管理論上所有內閣大臣在內部是平級關系。大臣們的職權不同,導致外界對他們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所區分。
例如,體育大臣(現在的數字化、文化、媒體與體育大臣)被認為是較為次要的職位,在政府名單上排名倒數第二,緊隨其後的是不涉及具體事務的不管部大臣(現任保守黨主席Brandon Lewis議員)。衛生大臣則排名第九位。政府名單的排序可以直觀反映大臣們的重要性。
英國政府中的大臣總數超過23位,還有97位次要大臣。部門內部的官職也有明顯的等級劃分。以「脫歐」部為例,「脫歐」大臣(退出歐盟國務卿)作為該部的首長,是22位內閣大臣之一。在其之下,還有國務大臣(副國務卿),接著是兩名議會次級大臣(議會議員副國務卿)。這些大臣構成了上級與下級的關系。
綜上所述,英國內閣大臣之間存在等級差異,主要體現在職位的重要性、職權范圍和政府名單的排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