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何時廢除奴隸制
3月25日是英國廢除奴隸貿易200周年。英國政府正在積極籌備紀念活動,讓民眾有機會對這段歷史感到「羞恥」並「以古鑒今」。然而,奴隸制在英國並沒有成為「過去」。2月26日,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和國際反奴隸組織(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公布了一份長達79頁的名為《英國當代奴隸制》的報告,揭示了今日英國仍然存在大量「隱性奴隸」,這些人被犯罪集團和人口販子控制,像奴隸一般被迫工作。
為此,《新民周刊》越洋采訪了該報告第一作者、英國赫爾大學韋爾伯福斯奴隸和解放研究學院的加里·克雷格(Gary Craig)教授。克雷格表示,奴隸制在全球化的今天普遍存在,「事實上,鑒於交通和管理成本,現在買一個奴隸比200年前更便宜」。
從未消失的制度
現代人對奴隸制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數世紀以前。馬克思曾說,「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時,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虛偽及其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那是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人民進行侵略與掠奪的時代,而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是使黑奴貿易逐漸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因為工業資本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龐大的自由僱傭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外市場。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黑奴貿易的大國。1787年,英國成立了「廢除非洲奴隸貿易協會」,又稱「倫敦協會」,領導這個協會的是多年從事廢奴主義運動的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格倫維爾·夏普(Granville Sharp)。從此,廢奴運動開始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起來。
1807年,英國議員威廉·韋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領導反奴隸運動,導致這一年《廢除販奴貿易法》(Abortion of the Slave Trade Act)的誕生。「然而奴隸制仍在繼續。」克雷格告訴《新民周刊》記者,英國政府又在1833年通過了《廢除奴隸法案》(Slavery Abortion Act),仍沒有完全終結這一骯臟的制度。也就是說,200年來,奴隸制從未在英國銷聲匿跡。
「今日的英國存在奴隸……只不過這些奴隸被『隱藏』起來了。」國際反奴隸組織的負責人艾丹·麥克奎德(Aidan McQuade)在報告發表後第二天再次確認了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
克雷格教授向本刊記者表示,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現在也存在奴隸制,是因為在過去150年間,奴隸制的許多性質已經改變,「尤其在過去20年中,市場全球化和各種人才穿越國界工作,使奴隸市場發生重大變化。」
在《英國當代奴隸制》中,「當代奴隸制」包括世襲奴隸(如在非洲馬里和茅利塔尼亞)、沒有人身自由的勞工(被強迫勞動的人)、農奴、被債務控制的人(僱主也是債主,導致債務人難以獲得自由,在南亞地區較為嚴重)、性奴(被強迫賣淫者)、童工和被迫加入武裝沖突的人。當代奴隸制體現在三個方面:嚴重的經濟剝削、人權缺失和非法控制。
在英國,「奴隸」主要是強迫勞動力、被債務控制的人、性奴和童工。麥克奎德說,這些人受強迫或欺騙而進行工作,薪資微薄甚至沒有任何收入,「僱主」通常通過精神、肉體的虐待或威脅來控制他們。
《英國當代奴隸制》認為,最後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僱主」並沒有真正施暴,只是採取一種威嚇形式,如沒收「奴隸」的身份文件,但這足以起到控製作用。
現代奴隸「比狗都不如」
近幾年最著名的英國「奴隸」事件,莫過於莫克姆灣海灘拾貝慘案。2004年2月,21名中國人在英國西北部蘭開夏郡莫克姆灣海灘拾貝時淹死,2人失蹤。遇難者都是非法移民,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惡劣。2006年3月兩名中國籍主犯被判有罪,法院裁定將兩人遣返回國。《英國當代奴隸制》中,麥克奎德和克雷格教授都提到了這一案例。因為此事發生後,英國政府於2005年4月1日設立了「僱主許可機構」(Gangmasters Licensing Authority)。「但這個機構的信息量不夠,不足以處理問題。」克雷格教授對記者說,目前大概有1萬個僱主在這個機構登記,雖然大多是合法經營,但對於其中的「違法者」,「僱主許可機構」並不能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
《英國當代奴隸制》提供了不少案例,一些就是在「僱主許可機構」成立後發生的。考慮到這些人的安全,報告沒有提供他們的真實姓名。
2004年5月1日,30位波蘭人開始到英國西南部的埃克塞特(Exeter)工作。他們不懂英文,不清楚自己的薪資待遇和老闆的名字。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工廠包裝雞肉,產品運到鄰近城市的一家超市。事實上,他們並不是這家食品加工廠直接聘用的,而是通過一連串的中介機構。
在波蘭時,這批人只知道自己會在靠近南安普敦的地方工作,中介公司許諾每小時最低工資4.5英鎊(約合67.5元人民幣),每周食宿費只需支付25英鎊(約合375元)。然而,這些人在英國的第一周並沒有得到工作,自然也沒薪水,但他們每人卻要支付40英鎊(約合600元)的食宿費,即便睡在廚房和起居室的地上。
然後,他們突然被連夜送到埃克塞特。每周薪水被自動扣除40英鎊食宿費,幾個人共用一個國家保險號碼,簽的勞動合同沒有波蘭語翻譯。他們每周40小時的薪水115英鎊(約合1725元),每小時不到2.88英鎊(約合43.1元),但拿到手的更少,因為每次發薪水時都會毫無理由地被扣15英鎊(約合225元)。許多人沒有在英國內政部登記,因為付不起50英鎊(約合750元)登記費。因此,他們害怕被趕出工廠或是遇到警察。
他們住的宿舍沒有傢具,垃圾堆積如山,味道難聞。20個波蘭人擠在三四間小房間里,另外10人住在鄰近的小房子里。他們只能睡在骯臟的床墊上,每天由小貨車載到工作地點,從下午2點開始工作到10點。僱主威脅他們,如果告訴別人自己在這里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就會被解僱,並扣2周薪水。他們還被要求隨時保持安靜,不要成群外出,以免引來警察。後來在英國當地工會的幫助下,這批波蘭人才結束「被奴役」的生活。
一對20出頭的東歐夫婦,交給中介250英鎊(約合人民幣3750元)後來到英國約克郡東區打工。他們被中介安排的住所是只有2間房間的小屋,牆壁被打通後成為集體宿舍。這對東歐夫婦和另外8個男人擠在一起,沒有一點隱私。他們每人每月房租是200英鎊(約合3000元),而工作的薪水卻總是被拖欠。這對夫婦在宿舍被盜200英鎊,但僱主威脅他們不能報警,兩人最後無奈地離開了這塊傷心地。
波蘭工人和東歐夫婦的不幸遭遇發生在「僱主許可機構」成立前,而以下發生的故事仍在繼續,由此可見,「奴隸」現狀並沒有因為這個機構的成立而改善多少。
一個20多歲的拉脫維亞母親,出了100英鎊(約合1500元)「中介費」後到英國打工。她抵達英格蘭東部的赫爾後,被中介機構收了護照,對方騙她是要送護照到英國內政部登記。4個月後,她仍然沒有拿回自己的護照。由於沒有護照,她無法離開這個機構,不得不每天在工廠做工16小時,若拒絕就會丟了工作,露宿街頭。她從未有加班費,卻經常莫名其妙被扣「手續費」和「交通費」。她還不得不和2個男人住一間房間,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她英語糟糕,沒什麼朋友,不知這樣的噩夢還會持續多久。
兩個20多歲的越南青年支付給在越南的中介機構1.8萬英鎊(約合27萬元)後到英國的酒店打工。他們抵達英國後獲得工作許可,至少每小時應有4.95英鎊(約合74.25元)報酬。但他們在英國被中介機構沒收了護照,在酒店工作2個月卻分文未得,只得到免費食物而已。為此,他們試圖在這家酒店罷工抗議,但他們在越南的家庭立刻受到威脅。現在,他們不敢找駐英越南使館幫忙。只是對外透露自己的遭遇,告誡想到發達國家合法打工的人們不要走他們的老路。
一個20多歲的伊朗小伙5年前來到英國尋求避難。政府准許他在這里工作。他擁有伊朗和英國的電工上崗證,但由於沒有護照而無法做穩定工作,也當不了電工。他每一份工作不超過一周,存不下什麼錢。這些年他找了7個中介機構,對方介紹的都是最低工資的臨時工,而且沒有幫他解決護照問題。對此,這個伊朗小伙氣憤地說:「我在這里什麼都不是。即便是狗,在這個國家也有身份。我比狗都不如。我希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需要「政治聚光」
《英國當代奴隸制》是由英國約瑟夫·朗特里基金會(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贊助的命題研究,因此以探討英國目前的奴隸問題為主。但報告在一開始就強調「當代奴隸制在全世界無處不在」。
據國際勞工組織的保守估計,全球范圍內的「奴隸」產業,年收益高達320億美元(約合2480億人民幣)。目前全世界至少存在1230萬名「奴隸」,其中至少有36萬人生活在工業國家,他們中的2/3是被迫勞動的外籍勞工。「當代奴隸制」最嚴重的是東南亞、拉美、美國、非洲和歐洲部分地區。至於那些被迫勞動的外籍勞工,43%進入性產業、32%進入勞務市場、25%兩者兼有。
《英國當代奴隸制》認為,如今的奴隸制由政治、社會和經濟利益引發。全球性的人口移動提供了大量「奴隸」。最顯著的是歐美國家的非法移民問題。2003年,歐盟有3450萬非法移民,這個數字每年至少以40萬的速度增加。2006年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指出,美國每年有60萬-80萬人被販賣到美國,其中八成是女性,一半是未成年人。而在當代奴隸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從事賣淫和強迫勞動為目標的人口販賣。至於英國,它現在不僅是「奴隸」接受國,也是中轉地。粗略估算,在過去10年間,大約有1萬名婦女和三四千名兒童被送到英國當性奴,這些人主要來自東歐、非洲、南美和亞洲。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奴隸」是通過合法途徑進入英國的,他們往往持有工作簽證。但由於這些人不了解自己在英國所擁有的權利,語言不通,而淪為「奴隸」。對此,報告的解釋是:英國是歐洲最靈活的勞工市場之一,工作時間、錄用和解聘制度比較彈性,對於合同簽訂時間長短和薪資多少沒有硬性規定。因此在英國,建築、農業、清潔和家政成了外籍勞工的「天下」,這些領域也最容易發生剝削現象。僱主更願意聘用外籍臨時工,薪資低廉且可隨意開除。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勞工被當作商品一般對待。許多僱主威脅外籍勞工,若不符合要求就會撤消工作許可。
英國公共服務業工會(UNISON)在《國際勞工移民》(2006)報告中指出,外籍勞工對於英國的經濟十分重要。但政府沒有給予這些人應有的保護。「英國警方和內政部都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但由於政府內部對於『入境外籍人士』所持的態度不同,導致奴隸制問題始終處於英國政治舞台的聚光燈之外。」麥克奎德說,英國政客雖然口頭上抨擊「奴隸制」,但現有的司法和政治框架卻無法進行持續、有效地打擊行動。政府至今都沒有簽署歐洲議會的《反對人口販賣活動公約》。30多個歐洲國家已經簽署這一公約。
克雷格教授也認為,英國政府雖然簽署了一些有關人權的國際條約,也建立一個針對人口販賣的機構,但由於政府及其相關機構(如移民局、警察局等)仍把非法移民視作「罪犯」,而不是受害者。因此,即便這些非法移民成為「奴隸」,他們也不願和警方合作,害怕會被移民局遣返回國。如果揭發「僱主」和「中介」的罪行,在得不到政府的任何保護情況下,他們還可能遭到襲擊或被再次販賣。
「政府還沒有顯現足夠的政治意願或運用足夠的資源來面對這一問題。」克雷格教授最後表示,「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夠引發一次打擊奴隸制的熱潮,迫使政府改變政策和改善相關服務。這需要得到各種組織和其他國家(奴隸提供國)的合作。」
Ⅱ 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
最大的帝國是大英帝國,領主有約3367萬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英語:British Empire),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國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並殲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一般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標志著英國的崛起。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志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英帝國與新興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矛盾無法調和,1914年英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
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2)英國奴隸制廢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歷史上領土面積前三的帝國:
1、大英帝國
2、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是西方史學家對在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等蒙古政權的統稱,與內部統一的大蒙古國定義不同。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舉為大可汗,標志著大蒙古國的誕生。 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 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亞北部)。
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
1259年孛兒只斤·蒙哥去世之後引發內戰,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元朝之間互不統屬,戰爭不斷。四大汗國直至1304年元成宗時期方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人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但境內地形復雜,交通落後,民族眾多,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語言、文化傳統各異,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統一。
蒙古帝國從它誕生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瓦解崩潰的命運。14世紀中葉以後,四大汗國逐漸衰落。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業的交流。
3、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英語:Russian Empire),簡稱俄國、俄羅斯、沙俄、沙皇俄國或帝俄,別稱第三羅帶蔽冊馬。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
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帝國共有1億2560萬人,至1914年達到1億6570萬人,是當時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國家,僅次於大清帝國和大英帝國。
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俄羅斯國家誕生。1721年彼得蠢宏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
並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在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參與全歐洲抵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並成為戰後神聖同盟的領導者,此後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
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才顯現出俄國農奴制度的弊端,導致俄羅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工業化相對落後於其他歐洲強國,雖然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進行俄國農奴制改革,但是並不徹底。
1904年,在帝國主義爭奪勢力范圍的日俄戰爭中再次失敗。1914年8月,政局動盪不定的俄羅斯參加一戰,不堪的戰局直接導致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推翻,由蘇俄取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