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蓋倫船介紹與比較
在西班牙殖民美洲的時代,原有的拿屋船和卡拉維爾船已無法滿足運輸需求。這時,蓋倫船(Galleons)應運而生,它巧妙地融合了兩類船的優點,因其獨特的設計而聲名遠揚。蓋倫船通常配備四根桅桿,前兩根用於掛橫帆,後兩根掛三角帆,船體長度在46米至55米之間,排水量可達300到1000噸。船隻結構復雜,有多層甲板,特別是大型蓋倫船,尾甲板高達7層,排水量達到2000噸,吃水深度為8米,擁有出色的續航能力,曾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相比之下,地中海的三桅劃槳帆船因其在大洋上的航行能力不足,在海戰中顯得力不從心。大西洋的老式"卡拉克"帆艦由於船首和船尾的高聳設計,易受風力影響,操縱性較差。而約翰·霍金斯爵士在伊麗莎白時代看到了這一點,他改進了蓋倫船的設計,降低船首樓高度,並採用方形船艉,使新船型更為狹長,航速和逆風操縱性顯著提升。正是這種設計優勢,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1588年與英國蓋倫船型戰艦的海戰中敗下陣來,象徵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衰退和英國的崛起。
蓋倫船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其航行和火力上,還推動了戰艦設計的發展。在17世紀的英荷戰爭中,低舷、橫帆加裝加農火炮的蓋倫船成為了主力艦,它們排成線形陣列,利用兩舷的火力優勢,確立了"戰列艦"這一概念。這種對航行效率和火力的重視,使得蓋倫船成為了帆船時代的軍艦設計標准,直至其時代的終結。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改善操作性能,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入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它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