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大利亞一直對英國忠心耿耿,二戰後為何傍上了新老大美國
我們常說人要講良心,要知恩圖報,無愧於自己。那麼國家之間呢,有點類似,但又不盡相同,雖然國家利益第一,但最起碼應該說得過去。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國家是如何行事的。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雖然是個新國家,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卻讓人刮目相看,驕橫自大的德軍統帥稱澳軍是“粉碎機”,二戰新幾內亞戰役不可一世的日軍被澳軍殺得人仰馬翻,被消滅近20萬。難得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它與宗主國同甘共苦,忠心一片。而戰後又崇拜強大新勢力拜美國為大哥,對新主公馬首是瞻!
澳大利亞建國時間雖短,只有100多年,軍事歷史倒是很豐富,但它終究是個中等國家,歷史大潮中選擇傍老大也是國家利益使然,沒准什麼時候也會叫我們中國一聲大哥。
❷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當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在一次訪問中被塞爾維亞人槍殺後,整個世界,忽然陷入到一種極為短暫的沉默中。
緊接著,德國率先打破了沉默,在它慫恿下,戰爭拉開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圖為薩拉熱窩事件
這場戰爭的爆發,很快讓那些參戰國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英國的選擇,倒是挺有意思的。英國王室跟德國王室之間,其實是有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在戰爭爆發以前,德國跟英國,還曾經讀過一段非常好的蜜月期。當時這個兩個國家,好得你儂我儂,恨不得穿同一條褲子。但在戰爭來臨的時候,英國卻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德國的相反面,對德國開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大程度上,這跟當時歐洲大陸的格局有很大關系。在一戰爆發以前,歐洲主要是以德國、法國、英國、俄國,這四個國家的說話最有分量。不過,俄國離因為得比較遠,再加上一戰時期的俄國,實力已經衰減了很多。所以,真正唱戲打鼓的,還是英國、德國、法國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的關系,更像是鬥地主。有時候是英國、德國聯手起來鬥法國。有時候是法國、英國連起手來斗德國。而這三個國家關系的轉換,主要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那段日子裡,曾經過一段英國、德國聯手起來打壓法國的日子。那個時候是因為法國在不斷崛起,而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實力強大威脅到自己。所以,就跟德國聯起手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德國當時還沒有進行海外擴張搞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真正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因為爭奪殖民地時,無法更好的劃分而導致的。
但到了一戰爆發的時候,德國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國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地大國。這是一個非常依賴殖民地給自己輸血的國家。德國進入到殖民地市場後,就等於跟英國產生了競爭關系。甚至,很有可能會直接搶奪英國的殖民地。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國家,英國倒也不放在心上。畢竟一戰時候的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換句話說,只要英國原因,在大海上,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著走。即使是海軍實力第二的美國,都跟英國有著一段非常大的差距。
可德國不一樣,德國的海軍雖然比不上英國。但德國的陸軍,卻是非常強大。當年普魯士王國的軍隊,把數量遠勝於自己的法國軍隊揍得嗷嗷叫。這在全體歐洲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為普魯士時期德國軍隊
而且,德國不止陸軍強大,他們還非常有錢。一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經濟實力位於全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要知道,英國有那麼大片的海外殖民地,都沒能趕上德國。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如果再讓德國多佔一些殖民地,那英國人的日子,八成是沒法過了。而支撐德國這種經濟實力的,絕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的工業。英國雖然是以最先開始工業革命而聞名於世。但比起德國人以嚴謹鑄就的工業,又略有一些差距。
而正是這些原因,英國才選擇跟德國開戰。不過,英國也不傻。它知道光靠自己肯定玩不轉,更何況德國還拉了一大幫小兄弟。英國自然不能輸陣營,所以,他們把法國拉上,最後甚至拉上了美國、中國,一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❸ 一戰和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從頭到尾都在幫英國而不幫實力強大的德國
一、主要原因有2個
1,美國為了自身國家利益,避免德國勢力膨脹,對自身造成威脅,所以幫英國。
2,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人情關系更密切, 站在種族角度看,用親情關系比喻,英聯邦就是盎克魯一撤克遜家族的老子,而美國只是這個老傢伙的庶出乎,有天庶出乎翅膀硬了,想自立門戶單過,老子自然不答應,父子倆就幹了一架,最後兒子贏了,老子只好同意兒子自立門戶。——這就是美國獨立戰爭; 過了百多年,老子終於老了,曾經強壯的身體開始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而庶子卻是茁壯成長,隱隱間有了取代老子成為盎克魯一撤克遜家族族長的架勢,老子自然不會輕易讓出族長的寶座,不過,不等父子倆打起來,鄰村的日爾曼家族就先打過來了。——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美國獨立戰爭
1,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或稱為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2,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之外。
3,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
1,一戰,是指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非正義戰爭,亦稱「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2,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四、二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
1,二戰是指20世紀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戰爭,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3,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
❹ 歐洲國家間的同盟: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背後的政治游戲
歡迎來到清風新視野,讓我們一同揭開歐洲歷史上的權力交織篇章。
在歐洲紛繁復雜的國際舞台上,兩大軍事集團的較量悄然上演。一戰前,德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組成的三國同盟,與英國、法國、俄國的三國協約,便是這場政治游戲的兩大主角。這場結盟的背後,是國家利益、戰略考量與歷史恩怨的交織。
普法戰爭後,德國與法國的敵意如同利劍懸在心頭。德國為避免兩線作戰,開始尋求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和解。俄國則因與英國的矛盾,也視德國為潛在盟友,但奧匈帝國擔憂俄國的擴張會威脅自身利益,於是與德國加速走近。在此背景下,1873年,德、奧、俄三國在維也納締結了三皇同盟,強化了對抗法國的潛在力量。然而,巴爾干半島的緊張局勢使得1887年的協議未能續簽。
德國對俄國的疑慮並未消減,於是將目光轉向義大利,而義大利與法國在非洲領土爭奪中劍拔弩張。法國攻佔突尼西亞之舉讓義大利怒火中燒,德國藉此機會拉攏義大利,解決了與奧匈帝國的分歧,最終三國於1882年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誕生,其矛頭直指法俄。
面對德意奧的聯盟,英法俄也不甘示弱。1892年,法國與俄國的協約首先建立,隨後在1904年,英國與法國緊隨其後。1907年,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三國協約的形成,兩大集團的對峙局面正式確立。盡管英國和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爭奪中存在矛盾,但面對共同的敵人德國,他們達成了妥協,如法國承認埃及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則默許法國在摩洛哥的擴張。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建立,不僅加劇了歐洲的緊張局勢,也預示著一場大規模沖突的迫在眉睫。軍事競賽與擴張的競賽,使得國際關系愈發錯綜復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些聯盟的形成,無疑深刻地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