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英國傳統服裝的資料!!
主要有圓頂硬禮帽、燕尾服。
圓頂硬禮帽是毛氈帽的一種,在1850年由英國人詹姆斯·寇克發明。起先設計的出發點是利用硬式材質來保護頭部,但在19世紀後期開始普及。
主要原因是這種圓頂硬禮帽有些類似上流社會配戴的高頂絲質禮帽,但價格又不那麼高昂,毛氈的質料也容易清洗,因此頗受社會小康階層歡迎。
燕尾服歐洲男士在正規的特定場合穿著的禮服。其基本結構形式為前身短、西裝領造型,後身長、後衣片成燕尾形呈兩片開衩,源於歐洲人馬車夫的服裝造型。色彩多以黑色為正色,表示嚴肅、認真、神聖之意。
(1)英國圓頂禮帽叫什麼擴展閱讀:
圓頂硬禮帽簡介:
在英國倫敦,圓頂硬禮帽曾是英國紳士與文化的象徵。在1960年代才逐漸式微,今日多數的英國年輕人沒有看過圓頂硬禮帽做為正式禮服的樣子。
在北愛爾蘭每年7月12日的遊行時,橙黨都會戴上圓頂硬禮帽做為傳統服飾,不過平日他們是不戴這種帽子的。
圓頂硬禮帽在西方有英式與美式兩種講法,英式經常稱為Bowler Hat。美式則講Derby Hat。
在南美洲高原的許多傳統部落中,女人戴圓頂硬禮帽是相當常見的。
燕尾服發展:
燕尾服起源於英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騎兵騎馬時,因長衣不便,而將其前下擺向後捲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花色的襯里,沒想到這卻顯得十分美觀大方。
於是,許多其他兵種相繼仿效。十八世紀中葉,官吏和平民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服裝作為一種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國。到了十八世紀晚期,燕尾服已經在歐美大部分國家風靡起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尾服發展成兩種樣式。其一為英國式。英國式主要為高翻領,且是對稱的三角形,扣上扣時為對襟形狀。它一般與白色的短外褲一同穿,如是穿緊身褲,就應以黑皮靴相配。
燕尾服穿著風俗
燕尾服的後衣片長垂至膝部,後中縫開衩一直開到腰圍線處,形成兩片燕尾。後背兩側有公主線構成,使其造型合體,腰部有橫向切斷線,與前面的衣擺切斷線相接,在橫切斷線下連接著燕尾部分,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男裝基本裁法的繼承。
後腰橫切斷接縫上裝飾著兩粒包扣,後中縫和兩側的公主線均採用劈縫做法,不緝明線。
燕尾服的袖子很細,袖山很高,袖窿較小,在袖根內側的腋窩部分有一塊做成雙層的三角形墊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里子一般為黑色緞子,袖裡子則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紋綢。為了使胸部富有體積感,同時又有柔和的懸垂感,在前胸要用彈性較好的馬尾襯,後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襯或縮絨襯,駁頭上要用八字形的針腳來納,以增加駁頭的折返彈性。
與燕尾服相搭配的禮服褲也不同於一般的西褲,立襠較深,一般不用腰帶,而用背帶。褲子前面有兩個活褶,褲腿從臀到膝較寬松。褲長略長一些,但沒有卷褲腳。
外側褲縫處裝飾兩條與燕尾服駁頭同色同質的絲帶。兩側的褲兜為直開兜,前腰省的旁邊有單開線的表兜,一般沒有後褲兜,要有也只是一側有,是雙開線的挖兜。因使用背帶,故褲子前後都裝有背帶扣。後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這里保留著過去定做時代的痕跡。
『貳』 英國傳統的服裝文化
在英國,民族服飾很有特點。
首先是帽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英國紳士的圓頂硬禮帽——「波樂帽」(bowler*hat),它是一種硬胎圓頂呢帽,通常是黑色。傳統上英國要人、名流顯貴都要戴上這種禮帽,文藝作品中一提到B.H,讀者可以立即聯想到一位英國紳士。現在在各大城市的大街上,這種波樂帽已不多見,但並未消失。
其次是蘇格蘭人的「基爾特」(kilt),這是一種用花格子呢料製作的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它形成於中世紀,是男子專用的裙子。當今蘇格蘭的男子日常生活中已經不穿,但遇到傳統節日場合,男子就會重新啟用。
再次是英國人的各種傳統的工作服裝和服飾,包括:法院開庭時法官穿的黑袍、戴的假發,教堂禮拜時牧師所披的長袍,歷屆國會開會時女王所穿的白色長裙禮服、戴的王冠(其間坐在前排的「司法貴族」穿戴黑袍假發,「宗教貴族」著翻領紅袍),還有王宮衛士所穿的鮮艷的短外衣、黃束腰、高筒黑皮帽,倫敦塔樓衛士的黑帽、黑衣,近衛騎士的黑衣、白馬褲、黑長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