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巨型木偶是怎麼做出來的
巨型木偶的製作過程復雜而精細,包含了多個關鍵步驟。首先,設計師會根據創意和要求,製作一個小比例的模型木偶,這一步驟對於確定木偶的形狀和比例至關重要。接著,基於這個模型,木偶匠人將使用木材和其他材料,通過雕刻、打磨和搭建等技藝,精心製作木偶的身體和頭部。為了增強木偶的穩定性和移動性,內部結構通常會採用金屬支架和鋼絲構架,以確保木偶能夠靈活地展現各種動作。隨後,匠人們會對製作完成的木偶進行上色和裝飾,賦予它鮮明的角色形象,使其更具視覺吸引力。最終,將頭部與身體完美組裝,至此,一個巨型木偶便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製作巨型木偶不僅需要深厚的技藝,更需要匠人們的耐心與細致。每一步都需精心打磨,確保木偶能夠完美呈現。匠人們會使用各種工具和材料,從最初的模型設計到最終的組裝完成,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樂趣。通過這些步驟,不僅能夠創造出具有藝術價值的木偶,還能展現出匠人們獨特的創造力和對藝術的追求。
在製作過程中,匠人們會根據木偶的角色和用途,選擇合適的材料和顏色,使得每一個木偶都能夠獨一無二。金屬支架和鋼絲構架的使用,不僅提高了木偶的穩定性,也使得木偶能夠更加生動地表演。匠人們還會運用各種裝飾技巧,如貼紙、彩繪和手工綉花,來增加木偶的細節和美感。這些裝飾不僅豐富了木偶的視覺效果,也讓木偶更加貼近角色的形象。
巨型木偶的製作過程是一項集藝術與技術於一體的復雜工程。匠人們通過精細的操作和獨特的創意,將木偶從無到有地打造出來,使其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品。這一過程不僅考驗匠人的技藝,更展現出了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每一個木偶的誕生,都是匠人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是他們對傳統文化和藝術傳承的重要貢獻。
㈡ 從古代到現在的鍾表的發展史
歷史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
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2)英國巨型木偶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一、字源
英語中的「Clock」源自拉丁語「clocca」,這個字於13世紀在歐洲出現。
在漢語上,「鍾」與「鍾」是兩種不同的事物,「鍾」原本是指一種酒器,「鍾」是一種樂器。中國大陸、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簡化字表中,「鍾」與「鍾」合並成「鍾」,另外「鍾」字在有歧義時方能使用,以作區別。
「鍾」古作樂器,至少唐代具時計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鍾,故鍾生時計之意,屬於衍生字義。日本使用時計作鍾的漢字載體。於漢字文化圈中時計皆具有鍾的意義。
二、類型
手錶亦可以算是鍾的一種,但一般的鍾都是指較大型,不是常常可以隨身攜帶的。
1按計時原理:
水鍾:利用水的流動計時。
沙漏:利用沙的流動計時。
日晷:利用一物體影子的變化計時。
擺鍾:利用單擺的簡諧運動計時。
日晷沙漏
漏壺:利用水漏出後,水面的高低來計時。
火鍾:靠燃燒某物,觀看剩餘量得知時間。
原子鍾:它以原子共振頻率標准來計算及保持時間的准確
石英鍾:利用石英晶體電壓特性的精確時鍾。
電波鍾:是指可以通過接收授時無線電波進行即時時間校準的時鍾。
2、按外觀:
二進制時鍾:以二進制方式顯示的時鍾。
老爺鍾:長型,有鍾擺的的時鍾。
布穀鳥鍾:在特定時刻會出現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叫聲,19世紀後半葉起,成為世界聞名的紀念品和外國人眼中德國的一種標志。
投影鍾:其鍾面是用投影方式投射到其他表面的時鍾。
3、按功用:
鬧鍾:可設定在指定時間響鬧的時鍾。
天文鍾:能同時顯示天文信息的時鍾。
世界鍾:能顯示全世界各大城市時間的時鍾。
棋鍾:兩組對應的時鍾,比別計算如國際象棋比賽二位對手使用的時間。
足球賽鍾(45分鍾):計算足球賽進行的時間。
三、時間標准
有些科學研究需要非常准確的時間,在校正時鍾時也需要一個時間的標准。像原子中在能階之間的電子躍遷之類的過程,其發生周期非常固定,因此若計算這類過程的周期,即可得到准確的時間,這就是原子鍾。
這類的時鍾體積龐大,價格昂貴,且需要在受控環境下運作,不過精確度會遠高於一般的需求,一般會在計量學的標准實驗室中才會有這類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