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清朝時英國人渡海過來要多久

清朝時英國人渡海過來要多久

發布時間:2022-04-13 08:04:00

Ⅰ 鄭成功收復台灣花了多長時間

收復台灣,驅逐荷虜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荷蘭軍隊交出了所有武器和物資,殘存的包括傷病員在內的約900餘名荷蘭軍民,乘船撤離了台灣島。此次戰役,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使鄭成功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收復台灣後,鄭成功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農歷五月)病逝,享年38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康熙皇帝題撰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Ⅱ 英國與其鄰國的歷史

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 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 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愛爾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2,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屬於英國的四個不同地區,都是英國的領土。
3,我們平時所說的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4,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屬於不列顛島,北愛爾蘭、愛爾蘭屬於愛爾蘭島。
5,至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為何分開,請參考下面資料:
公元前3000年歐洲大陸移民開始定居愛爾蘭島。公元432年,聖帕特里克到此傳播基督教及羅馬文化。12世紀進入封建社會。1169年遭英國入侵。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確立對愛的統治權。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1800年簽訂愛英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被英國完全吞並。1916年都柏林爆發抗英的「復活節起義」。隨著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英國政府同愛爾蘭於1921年12月簽訂了英愛條約,允許愛南部26個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郡(現北愛爾蘭)仍歸英國。1937年,愛爾蘭憲法宣布「自由邦」為共和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1948年12月 21日,愛爾蘭議會通過法律,宣布脫離英聯邦。1949年4月18日,英承認愛獨立,但拒絕歸還北部6郡。愛爾蘭獨立後,愛爾蘭歷屆政府均把實現南北愛爾蘭統一作為既定政策。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 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 (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 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 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 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大約距今九千年以前,不列顛諸島與歐洲大陸還是連成一體的,那裡居住著中石器時代的地中海人和阿爾卑斯人。約五千年前,伊比利亞人自地中海地區西 遷,是首批從大陸渡海過來的,征服了原有的居民。這次征服必定十分野蠻悲慘,使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中石器人的痕跡了。著名文化古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 的怪石圈,就是伊比利亞人留下來的。是為第一次換血。到了約兩千五百年以前,有凱爾特人自今天德國南部一路砍殺過來,先後占 領了今日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接著又越海占據了不列顛諸島,殘酷屠戮伊比利亞人。是為第二次換血。 自公元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對不列顛進行了長達四百年的殖民統治。政府、法律和商業都使用拉丁語,只剩下鄉下人才說凱爾特話。鋪石的公路自此四 通八達,繁榮城鎮星羅棋布,羅馬人還帶來了基督教,其文化、習俗、生活用品也大量滲入,整個社會生活都羅馬化了。直到五世紀初老家起火,他們才開始撤 離。這是第一次被殖民地化。前門去狼,後門進虎。緊接著於五世紀中葉,原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 野蠻部族——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人橫渡北海,所謂「條頓人的征服」,(嚴格地講,可以說是四次引狼入室。因為羅馬軍團撤離以後,軟弱的不列顛暴露於 北方野蠻蘇格蘭人同皮克人的侵擾之下。據說首先是一位凱爾特部族領袖,主動邀請朱特人前來協辦國防的;而朱特人見有隙可乘,後來才反客為主,並引發盎 格魯及撒克遜人也來大舉入侵。)耗時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小菜一碟!日耳曼人把凱爾特整個一個民族的成年男子幾乎打殺干凈啦(第三次換 血)!他們這些劊子手構成了今天英吉利民族的主體。自然,殘留的婦孺免不了繁衍生息,於是一代又一代的混血種橫空出世。 金庸歷史小說非常有趣,其耐看不亞於斯蒂文森。然而,若按照小說中那些仁人志士伸張正義、替天行道的血性脾氣,非得要報伊比利亞人同凱爾特人,還 有中石器人的血海深仇,將那些屠夫的孽種——今日的英國人,殺個精光不可!歷三四百年七國共存(類春秋戰國)的局面,遲到九世紀初,延伸至十一世 紀初,日耳曼野蠻人終於從自身各個部族紛亂稱雄之中名義上得到統一,演繹出英國統治世系的第一個朝代——撒克遜系。 就在撒克遜系統御國家的同時,九至十一世紀,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其中主要是丹麥人,大規模入侵英國。他們除了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 進行直接赤裸裸的統治之外,以後又向南方擴張。到十一世紀上半葉,雖說不斷受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反抗,仍有三十年之久,整個英格蘭都已置於了丹麥國王 卡紐特統治之下——此三十年即英國朝廷的第二系,丹麥系。前後歷三百年,語言、文化、司法、度量衡……無不受到深深的影響。屈辱的殖民地史,居然列入 了國祚的正統。十一世紀中葉卡紐特帝國瓦解以後,政權重歸撒克遜人的手中,是謂西撒克 遜系。但是新王愛德華之母卻是個諾曼底人(所謂諾曼底人本來也不是諾曼底的人,而是原居住於北歐的諾曼人,於九世紀南徙至今法國西北部、由於他們到來 才稱做諾曼底的地方,安頓了下來。操法語,與法國同化了。當時受封於國王的公爵,其領地叫公國,伯爵的叫伯國。十世紀初建立了諾曼底公國,為法國封建 諸侯中最強大的;名份上為法王屬下,實際有相當的獨立性),國王本人是個半撒克遜半諾曼底的雜種,他自幼在諾曼底長大,長期流亡於茲,三十八歲才回 國。即位以後便大量起用諾曼底人,還跟其表弟諾曼底公爵結為聯盟,以抗衡國內的貴族,並使法語成為社會上層主要的交流工具。可謂里通外國、引狼入室之 先聲。一○六六年,那位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根據表哥生前有讓他繼位之願望, 率兵五千乘艦隊入侵英國,打敗並殺死了新王哈羅德。英國大主教於西敏寺為之加冕,憑著聖經將英格蘭交付與之,不久他便攜著一批歸順的大主教、王孫貴 族,返回諾曼底去也。勝利的法國人幾年以內不斷焚毀村莊,殺戮平民,掠奪英國貴族的土地以犒賞親屬及隨從,統治上層換成了諾曼人的天下,新貴族取代了 盎格魯撒克遜的老貴族,諾曼底——法蘭西語和諾曼——法蘭西法律成了英格蘭宮廷、英格蘭貴族的語言和法律。教會也由法國來的義大利籍大主教接管了。然 而,正是這位建立了諾曼底王朝的外國殖民君主同他的世子(繼位者)們,於司法制度、興建教堂乃至形成上議院、文化……等等方面諸多建樹,即是說從世俗 (硬體)同靈魂(軟體)兩個方面,為社會公正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不朽的盛世基業,很有一點漢武帝的氣象哩!原先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每個人只有一個單名, 現今這樣名字後邊尾以姓氏,也是模仿他們法國貴族來的,這便是第三次殖民地化。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外族跨海入侵、成立霸業的情事了。君主世襲制度也是 從威廉肇始,故被英國人大捧特捧為「征服者威廉」,幾乎被當成我們的堯舜禹湯(真是一群厚顏無恥的亡國奴)! 說起堯舜禹湯,要提一下英國朝代遞嬗的歷史,那是遲到九世紀之初,自撒克遜國王埃格伯特開端的;較之我國西周共和,要晚上一千六百多年。一千二百 年以來劃為三個系、九代王朝,九朝當中還夾著一個共和政體。三系前邊已經交代過了,第一代王朝便是這位威廉一世所建立。近一百年以後,安茹(法國地 名)伯爵亨利二世(威廉一世的重外孫,又是一個外國人)跑到英國來,創建了安茹(又名金雀花)王朝——試設想一下,中國歷史上若在北京建立一個約克 (英地名)王朝或普瓦提埃(法地名)王朝,敝國上邦的文人們會不出來文飾一番,聽由它赤裸裸洋名字刺激自己的自尊心嗎?兩朝共歷三個半世紀之久,其中 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是在法國國王的指揮棒下,讓法國人或其後裔黃袍加身,君臨英土。他們既是英國的一國之主,又在法國享有大片封地,作為法國藩鎮,法 王的附庸,其實心裡只把英國當成一塊殖民地,諾曼底才是他們的老巢,他們的根。一世以下有七位帝君,他們對英國只是遙領而已,大部分時間仍舊都呆在諾 曼底的,其第六位在位十年,居留英國還不及一年哩。你看清兵入關,滿人主宰天下以後,表現比他們還要好一些。盡管如此,英國人不去卧薪嘗膽,不去做伯 夷叔齊,偏還要把亨利二世這個法國拐子,也看作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直到十三世紀初法王將諾曼底收了回去,英國的君主這才慢慢地,開始一心 一意作個名副其實的英國國王了。又過了將近兩百年,朝廷重行回復到英國血統手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不過這一回殖民地亡國奴的滋味還要有得嘗,又經 歷了大半個世紀,下一個約克王朝的第一任國王開始,才可以娶英國女子——而非法國女子,為王後;再又到建立都鐸王朝的國王手上,英語才取代法語成為官 方語言。到十八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法庭上才廢止法語使用英語。剩下來還有兩次值得一提。第一回在一六八九年,中國的吳三桂剛剛於十年 前閉上眼睛,英國大多數宗教徒出於強烈反對天主教國王掌政,不顧不久前荷蘭海軍駛入泰晤士河奇襲英皇家艦艇的國恥(1666年6月,荷蘭海軍迅雷不及掩耳沖入泰晤士河,炮毀英國艦只無數,王家船塢付諸一炬,尤為奇恥大辱者海軍旗 艦「皇家查爾斯號」竟被虜走。炮聲隆隆,倫敦震撼,實實在在預演了一場珍珠港事變),請求國王的女兒瑪麗同她的丈夫、荷蘭統治者威廉(威廉不僅是國王 的女婿,還是他的親外甥)前來承繼王位。於是女兒偕同女婿率軍登陸英國,打得老豆跟老岳丈落荒而逃(當時瑪麗的胞妹安,以及她的丹麥丈夫,倒向姐姐、 姐夫一邊,也背叛了老爹及泰山。後來安繼威廉三世為女王,這個忤逆不孝的女人惡有善報,極富政聲)。群臣請命:「瑪麗女王,威廉攝政,如何?」「不 干!」於是這位既有德國也有英國血統的荷蘭雜種威廉三世,英國話都說不好的,堂而皇之地坐上了龍椅(瑪麗為王後)。中國人要質問:倫理焉在,仁義何 存?簡直豈有此理!可是,沿襲至今虛君實相的民主政治體制——議會高於國王、平民院高於貴族院——正是此時確立,兩黨制格局也自茲形成;還有大敗法 王路易十四、成就英第一帝國等等功業。因此,英國人把這次不怎麼流血的外戚入侵、大家都當亡國奴,十分自豪地稱之為「光榮革命」,看得比中國人心目中 的唐宗宋祖,還要高出許多頭哩。第二回是在二十五年以後,安女王仙逝無嗣,同樣出於英國國教對天主教的 排斥,遵照國會法案,舉國迎接女王的表兄弟、德國番佬、漢諾威公爵喬治登基,稱喬治一世。根本不會說英語,又在德國土生土長的他(其太子,後來繼位 的國王也一樣),開始了史書上倒數第二個王朝,那又是一個以外國地名命名的王朝!此王朝繁演了一百多年,傳到了維多利亞。嘩,這位十八歲少女直到白發 蒼蒼八十二歲老太太,金鑾殿上龍椅一坐就是六十四年,比咱們康熙老皇帝還要長哇!可這個維多利亞不也是個雜種嗎,原來她的母親本是德意志一個小公國的 寡婦,後來嫁到了英國王室。女王從小就在日耳曼人的教養下長大,母語說德語,英語一輩子也說得不地道。登基三年後又嫁給她所狂熱崇拜的一位母系的表 弟——不消說,那是個純種日耳曼,狼子野心、非我族類無疑的嘍!此後更加封親王,倚之為左右手,批閱公文,干預朝政,(嗚呼,大權旁落,一至於斯!) 然而天哪,正是這一對野夫婦,文治武功,創造出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的中山路、中山堂、中山大、中山醫科大……已經夠多的啦,而以她維 多利亞命名的,更遍及英、加、澳、亞、非諸多地域,還要多得多啊。英國人拿勝利、勇氣、恆心、真理、母性、正義、科學與文藝、和平與進步……幾乎所有 想得到的頌辭,都奉獻給了她,親王也同樣地世世代代倍受尊崇。你們瞧這個國民有多賤!其實,維多利亞的意義不僅限於英國。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重心在 巴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即進入維多利亞時代,世界文明的重心到了倫敦。 以上這一類故事並不僅限於英國。我們知道古代日耳曼本是一個游牧民族,精壯男子去外邊打仗,不斷奪取新的土地,然後整個部落,男女老少,不斷地易 地遷居。他們極其重視榮譽,而這種榮譽是建立在比狠斗勇上邊,認為掠奪、流血得來的財物,遠比誠實勞動——流汗得來的光榮。所以打仗——掠奪,便成了 生活的至高目的。為了搶劫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血流成河,何等的悲壯!公元前一○二年,二十萬條頓人於今法國馬賽附近幾乎全數被殲,死屍之多,居 民不得不用白骨去砌葡萄園的藩籬。次年另一支日耳曼人在義大利北部犧牲更為慘烈,不單男人個個戰死不屈,婦女們也成群先殺死自己的孩子,然後自刎。而 歐洲人脈管中涌動著的,正是古羅馬人(也是好戰的種族)和古日耳曼人的血液!由此我們得知,如同漢民族這樣死守著東亞一大片腹地,老子說「夫唯兵者 不詳之器」,墨子主張「非攻」,勤勤懇懇地從事農耕;三千年來各種民族成份無太大變動地延續了下來,雖足堪自豪,卻並非世界人類史的唯一模式。 固然,王室皇族之間跨國互通嫁娶在歐洲的歷史中據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曾經與民族國家之逐步形成同步進行,這一點本來同中國不大相同。即便是如此, 從以上我們仍然可以得知,英國人是把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的現實利益,以及實際政績,看得高於抽象的民族感情的。所以像漢族這樣,將對民族的忠貞當作 超乎一切最高的價值標准,不惜擲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譬如從明末無數忠義之士壯烈殉國,清初到處反清復明,直鬧到秋瑾,乃至孫中山還要靠黑社會排滿 起家,並不是人類文明史惟一的模式。

Ⅲ 英國的古代史

1、羅馬時期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1)盎格魯撒克遜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2)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3)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4)瓦特.泰勒起義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3)清朝時英國人渡海過來要多久擴展閱讀:

當代歷史的發展:

2010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戴維·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為英國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比布萊爾當選時更年輕5個月。

2013年2月5日,英國議會舉行投票以壓倒優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國首相卡梅倫帶頭支持的這項法案,一直受到執政保守黨黨內部分議員的強烈反對。在下院舉行的首次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過。

2013年5月21日,英國下議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對三讀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承認同性婚姻。有關法案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嚴重分歧。聯合政府另一政黨自民黨和在野工黨領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將移交上議院辯論,首相卡梅倫希望能盡快為同性婚姻立法。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就統獨問題舉行公投,結果統一派憑借逾200萬選民的支持戰勝獨立派獲得的161萬張選票,蘇格蘭人選擇繼續留在英國。

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統票結束,脫歐派以51.9%的得票率獲勝,英國將脫離歐盟。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宣布將於十月辭職。脫歐後,英經濟、政治受到影響,將往未知方向發展。

2017年3月20日,英國將於3月29日向歐盟正式遞交脫歐申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開始脫歐談判。

2017年12月8日,英國與歐盟達成歷史性脫歐協議。

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了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最重要的脫歐法案。

Ⅳ 需十八世紀上半期英國的歷史現狀

英國歷史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
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概況: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Ⅳ 為什麼一個英國人,控制了清末海關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在晚清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和借款合同上,經常會出現“以海關擔保”的字樣。為什麼會有海關擔保?海關在清廷中的地位是什麼?又是由什麼人掌握呢?

當年猶記得上歷史課時,當老師告訴我們:清末的海關在長達半個世紀范圍內,始終掌握在英國人羅伯特·赫德的手中時大家的震驚。海關作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主權象徵之一,居然交由一個外國人掌握,清政府的愚昧無知也可見一斑了。

赫德

而一貫以清廉高效著稱的海關,他的高官和管理階層,絕大部分都是出身西方的白種人,猶如沒有回歸之前的香港一樣,西方人憑借關系,可以輕而易舉的攫取高位,而再如何優秀的中國人,也始終存在著“天花板”,華人在赫德的獨立王國——海關中,只是附庸地位罷了。一個從骨子裡歧視中國人的外國人,你能指望他能對中國有多大的貢獻和好感?

Ⅵ 清朝時禁止海運,但為什麼鴉片可以通過海運來到中國

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
清朝統一台灣以後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關閉其它港口.
廣州是鴉片貿易最早的地區,「1773年是英國商人把鴉片從加爾各答輸入廣州最早的第一年,鴉片的販運聽由私商經營了幾年,但在178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實行鴉片專賣,把這種貿易全部抓到手裡,到1793年,廣州的鴉片進口已達1070箱。」到鴉片戰爭前,廣州基本壟斷了鴉片的進口貿易,關於廣州的鴉片消費量,我們無法得到確切的數據。但根據經濟學家嚴中平的估計,從1816年到1839年(除掉1834-1836年的數字)的十九年間,中國消費鴉片量為213899箱,合計白銀188514393元。而廣州則是中國重要的鴉片消費城市,據英國公布的《1849年中國各口貿易報告》記載:「目前中國每年鴉片銷售量約為五萬箱。……其中以上海為中心的北方消費量佔五分之二,以廣州為主要市場的南方消費量佔五分之三。」而鴉片戰爭前廣州是鴉片輸入的唯一口岸,廣州的鴉片消費量比1846年估計的比重要高.就是這個樣子.

Ⅶ 英國歷史有多久

有3000多年歷史。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7)清朝時英國人渡海過來要多久擴展閱讀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

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

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

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

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Ⅷ 金字塔內挖出16具清朝人遺骸,這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故事

印加金字塔內的16具清朝人遺骸是清朝時期大批被運到秘魯做苦工的華工的屍體,他們都是被殖民侵略者殘酷殺害的,為了紀念他們,當時的其他華工就把他們埋在了金字塔下面。

當時的華工肯定是沒有能力對抗殖民統治者的強大的武力的,而且由於他們缺乏統一的組織和領導,最終在殖民侵略者的重重包圍下只能面臨失敗的結果。殖民統治者為了報復他們,對大批帶頭的勞動者進行屠殺以示報復。後來其他生還的華工為了表達對遇難者的懷念,他們把這些人的屍體埋在印加金字塔里,作為那段悲慘歷史的永久紀念碑。

閱讀全文

與清朝時英國人渡海過來要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會是中國 瀏覽:147
義大利化妝品哪裡折扣最大 瀏覽:902
地市中國銀行的工資待遇怎麼樣 瀏覽:754
英國為什麼禁止燃油車 瀏覽:643
為什麼伊朗官員老被襲擊 瀏覽:517
印尼人在中國怎麼辦簽證 瀏覽:287
伊朗少將被美國襲擊怎麼回事 瀏覽:156
越南怎麼用電信流量 瀏覽:290
伊朗最近局勢怎麼樣了 瀏覽:764
義大利薺菜怎麼樣 瀏覽:598
蘇格蘭為什麼支持義大利 瀏覽:491
印尼買的中國什麼疫苗 瀏覽:834
您好的印尼語怎麼說 瀏覽:248
去義大利打工工作簽怎麼辦理 瀏覽:708
中國移動的插口怎麼插 瀏覽:491
印尼本意指什麼 瀏覽:302
20萬印尼盾值多少錢 瀏覽:927
印度有什麼博物館 瀏覽:987
伊朗靠什麼養活 瀏覽:678
印尼獅航在哪裡列印行程單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