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一戰到二戰 日本和英國的關系是怎樣的 地位又如何
一戰日本跟英國是同盟國,英國是世界強國,而日本國力沒法跟英國比。二戰日本與英國是敵對關系,地位差不多,都是世界強國。二戰後同淪為二流強國。無法跟蘇聯和美國超級大國相比。
2. 一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形式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戰後日本徹底倒向西方殖民主義,迫不及待擴軍備戰。通過掠奪殖民地(朝鮮、東三省、台灣)資源,全國動員,建造飛機艦艇,擴充軍隊,發動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帝國主義通過赤裸裸地搜刮掠奪資源發展軍備,然後侵佔更多殖民地,掠奪更多資源以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方式殘暴短視,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日本賭上國運,可惜沒有逢賭必贏。二戰後日本戰敗,被美國以「經濟援助」的手段,輸出糧食,全面參股日本公司,輸出資本技術,牢牢控制國內經濟。至今日本變成受美國操控的傀儡國家。以史為鑒,我們不能走帝國主義侵略殖民的發展道路,也不要相信什麼白給的援助,更不能任由國內經濟受他國控制,而是通過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牢牢把握國家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加強與全世界國家的交流合作,互通有無,建設國內經濟軍事,加強防範風險的能力。
3. 近代日本是如何向西方學習,走上圖強之路的
日本是近代以來東亞第一個霸主,也是在亞洲地區被稱為列強的國家,日本並不是從開始就如此強大且具有野心。說到根子上,日本的開國其實比清王朝更晚,但是日本卻有著破釜沉舟的勇氣,廢除舊制度,在鞏固國內統治以後向西方學習。
當時的日本學者確實對這三者民主的憲法頗有感悟,日本國務大臣的伊藤博文的激烈反對。認為在實際政治生活當中,日本應該效仿普魯士的憲法思想,而非一味的追求完善。伊藤博文曾說,青年書生讀西洋書籍以及理論為萬古不移之定論,乃淺薄之論,不過是憑空創造。
後伊藤博文在1882年赴歐洲考察普魯士的憲政成就。日本國內的民主運動也進一步曲折發展。明治政府所要達到的君民共主,出現了執行和發展上的偏差,民主運動聲浪越來越高,引起了政府和伊藤博文的警惕。對於普魯士的道路,明治政府就顯得更為迫切的學習和引進,主張將日本國內民眾的個人主體性進行消解,民眾參政和選舉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呈現了一種悖論。通過普魯士的模式,天皇統治最終得以穩固。
4. 日本人是怎樣學習歐美才強大起來的
19世紀中葉,日本和中國一樣閉關鎖國。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在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日本港,日本的平靜生活徹底被打破了。只不過,日本不像清晚期的中國那樣坐以待斃,幕府統治被迫結束,明治維新讓日本迅速的打開了昔日緊閉的大門。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當日本已經開始派出強大的考察團去訪問歐美的時候。中國人還在做自己天朝大國的美夢。中國的國門越關越緊,日本的國門卻越敞越開。於是英國1840年以武力的方式撬開了中國緊鎖的大門。而日本卻成為了二戰中從中國收獲最多的國家。
但,在憤怒日本7年中對我國做出的種種劣跡,在憤怒日本至今依舊參拜靖國神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到日本在最近的100多年以來的飛速發展。在戰後最初的10年裡,日本在經濟上做了2件大事。一是恢復了經濟,二是進行了經濟改革。實現了由統制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自此,日本經濟步入快速增長軌道。1956~1970年的15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速度率達9.7%。日本的GNP(國民生產總值)於1965年超過英國,1967年超過法國,1968年超過前聯邦德國,躍居主要發達國家的第二位。僅僅20多年的時間,二戰中一敗塗地的日本便以經濟大國的面目重新崛起。
進入70年代,固定匯率制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經濟面臨新的挑戰。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有如滅頂之災,以至人們用「休克」一詞來形容它給日本帶來的沖擊。然而,日本經濟並沒有被沖垮。日本將一場石油危機變成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契機,開始了向知識技術集約型經濟的轉變。結果,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日本不僅率先擺脫石油危機,而且其產業結構再上新台階。日本生產的節能型家用電器和轎車等開始暢銷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1%,雖然比前一個15年低了一半還多,但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以至被視為主要發達國家中的「一枝獨秀」。
縱觀130多年來的世界經濟發展史,到目前為止,在經濟技術上真正實現了趕超的只有日本。日本的成功,曾使它成為尚在追趕途中的國家學習和模仿的樣板。
日本人有一種獨特的民族意識與團結的思想,我認為這是致使日本一直處於經濟強國位置的重要原因。日本人懂得團結協作,而國家亦有一套特別的方式來幫助國有企業的發展。日本的三菱起初還只是幾個人的小廠子。但是國家給予大力的支持,現在,三菱已經成功躋身國際知名企業之一了。
我們應該放寬心態,以虛心的向日本學習。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我們總是在自稱為泱泱大國,但為何在經濟上永遠都無法與日本一個島國相媲美?日本資源匱乏,我們卻物產豐富。日本歷史短暫,而我們卻擁有著5000年的文明,甚至於日本的祖先當年都是借鑒了我國的發展經驗。我們埋怨人口太過龐大,日本雖小,可也有著1億多的人口,同樣擁擠。當日本大量的出口高新產品,電子產品的時候,我們卻還在以出口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紡織品等來換取貿易順差,賺取大量外匯,並以此為榮,自豪的坐在外匯儲備第1的寶座上。說這些,我並沒有任何貶低中國的意思。無論是哪個國家的發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我們應該懂得學習,懂得借鑒。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
5. 日本明治天皇在維新運動中採取了怎樣的措施向西方學習
普及義務教育,開設高等學校
改制軍隊,組建近代軍隊
改制社會機構,打擊原來的分裂諸侯,
適當提高普通百姓地位比如廢除武士制度,普通百姓允許有自己的名字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逐步廢除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火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 、文明開化的口號下 ,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 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批財閥。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6. 一戰後的德國、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為何能迅速崛起我們能學到什麼
聯邦德國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復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條件決定的,主要有:第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從而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第二,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閑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為了加快科技發展,聯邦德國還特別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3年,聯邦德國進口的專利和許口證的支出從2200萬馬克上升到165400萬馬克,增長了74倍以上。由於重視科技,聯邦德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據統計,1950—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5.3%;第四,利用外國資本。根據馬歇爾計劃,西德在1948—1951年獲得了36.5億美元的援助。而根據馬歇爾計劃設立的「馬克對等基金」(即聯邦德國工商企業償還馬歇爾計劃的款項,可作為短期信貸再投資於本國經濟建設中)的投資,到1956年就達10O億馬克。馬歇爾計劃與馬克對等基金對於當時缺少外匯、急需資金的聯邦德國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後,外國私人直接投資成為聯邦德國輸入資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國公司在聯邦德國的直接投資從5.81億美元上升為87.2億美元。
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客觀原因,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1、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這個無膽的帖子里有論述,雖然有過分誇大之嫌,但還是可以湊合著看的,咱就不詳細分析了)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2、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這點咱研究的比較多,深入分析一下)
(1)對待日本政策的全面調整:
根據杜魯門主義的戰略,美國原想通過扶助蔣介石並使之統治中國,再以它為據點進行反共的戰略。由於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遠東的戰略而破產。於是,日本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變得重要起來,即美國打逄使日本替代原來擬想中的蔣介石政權,而成為其亞洲的反共據點,為了實施這一新戰略,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美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放寬了對日本的懲罰,就是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建設遠東工廠就是最好例證。 建設遠東工廠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
(2)朝鮮戰爭以及越南戰爭的訂貨需求:
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立刻成了美國的後方軍需物資供應基地和武器,軍械的修理廠。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1964到1968年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又從日本訂購大量軍需物資。除這些有形的直接訂購物資外,美國還相應地為日本產品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打開了通道。
(3)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
1951年在舊金山召開了對日媾和會議,9月8日,日美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安保條約規定美軍有權在日本領土及其周圍駐留,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護傘,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並且使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3、相對充足而廉價的資源能源供應
戰後,世界資源,能源的新發現和大量開采以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廉價供應,為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戰後東南亞,大洋洲和南美許多國家鐵礦的開發,以中東和非洲新油田的發現和開采為中心的世界石油產量激增和價格的低廉化,對日本這個極端缺乏資源,能源的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以上是總結的日本經濟崛起的一些客觀條件,當然還有第三次科技以革命的推動,不贅述了,也歡迎大家補充,反正憤青是比較喜歡看這些的。
下面再來談談日本戰後崛起的主觀原因,也是本人覺得非常值得中國關注和借鑒的地方
1、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
日本經濟很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後,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三菱系統三大重工業企業合並成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從60年代開始,日本實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政策,積極加入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體系。在國際貿易競爭體系中,牢記:有、全、新、精的四字競爭方針,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產品市場佔有上,做到銷售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銷售原則。為了立足國際市場,日本政府還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與干預經濟的政策,日本汽車工業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首先,政府積極扶持,給予政策傾斜。一是減免多種費稅,二是重獎設計新產品開發的有功之臣。三是擴大企業的進口權,生產權和技術開發權。其次,優化國內企業,建立大型集團。 再次,確定主攻方向,開發自己的名牌。
2、重視教育
日本較早的推行義務教育制度,戰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義務教育。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達23.6%。同時還有配套齊全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日本政府重視教育,還表現在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間,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的比例就達20—33%;1978年教育經費占國民總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經費相當於1950年度的51.46倍。(以上數據均有資料可查)。196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戰略思想。造就人才實質是美國的開發人類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經濟上的生產力,因教育投資來開發這個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產物。為實現這個戰略日本政府建立了優秀學生選拔制度,建立優秀學生跟蹤檔案,確保成才。對義務教育期間的中小學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境貧窮的學生提供助學金和中餐補貼制度。並且建立光榮家長評選制度。對那些教子有方家長給予獎勵,使尊師尊教成為日本國民的自覺行動。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日本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發展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了較充分的保證。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中國要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各級政府都必須要向日本那樣,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來抓,真正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不能以經濟困難為借口而忽視教育壓縮教育經費的投入。比如搞什麼教育產業化。
3、重視科技
二戰以後,尤其是在50年代以後,形成了以電子和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開發和利用技術等為代表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妥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使之轉化為生產力。據統計1956—1964年,日本經濟全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因技術而增長的部分為48.5%。可見運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4、良好的社會福利體系,重視國民的社會保障
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是不完善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肯定是缺乏後勁的,不能充分調動國民的積極性。日本在社會福利體系方面做得非常好,在這里,最主要的就是社會保險,其基本內容包括:
(1)生活保護。主要是對生活困難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救濟,以保障國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公共衛生。主要是為預防傳染病等,向國民提供健康診斷和衛生檢查等。
(3)失業對策。主要是救濟失業者,實施失業對策事業,支付失業保險等。
(4)社會福利。主要是指建設有關福利設施,提供有關福利服務。
(5)社會保險。是指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
日本的社會保障雖然在二戰前就已經有所發展,但是真正的發展則是從戰後才開始的。與歐美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盡管日本的社會保障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但是其卻發展很快。
5、國內的高儲蓄率,政府合理利用資金。
二戰後,為了達到經濟高速發展的目標,日本政府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這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內容。但是,高積累的基礎是什麼?是雄厚的資金支持。一方面,日本政府盡量壓低工人的工資,另一方面則號召國民響應政府的政策而存錢,以確保日本工業能有充足的低息資金來源。再加上受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國民比較勤儉,都願意把錢存起來,家庭儲蓄率很高。正是出於日本的高儲蓄率,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大量的資金被國家運用到了急需發展的部門行業。
6、樂於奉獻,勤勉踏實的精神
日本人為了家庭,為了妻子兒子,為了幸福的生活,自覺地加倍工作。他們堅信勤勞就會幸福,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資。日本人效忠企業,以廠為家。真正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企業競爭意識,正是這種樂於奉獻的勤勉勞作精神,創造了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靈魂。我想日本人善於學習,塌實勤勞品質是得到大多數中國人認可的,上一次慕斑竹搞過這樣的投票,大家的投票結果也能說明問題。
7、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70年代以後,日本隨著經濟的發展,地位的提高,開始改變了向美國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方針。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為發展經濟服務。先後出台了等距離多邊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內閣同中國恢復邦交,邁出了多邊自主外交的第一步。兩國貿易迅速增長,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事實也證明,中日友好,兩國都能從雙邊貿易中得到實惠,不可否認,近兩年中日之間的政冷開始影響到經濟關系,並且已經出現局部經冷現象,但政冷經熱仍是當前中日關系的基本特徵。憤青們認為,中日經冷日本損失更大。但是這種觀點經不住推敲。退一步講,即使從絕對量上看雙方損失一樣,但對各自影響差別很大如同一個壯年漢子和小孩各吃對方一拳,誰會更疼?畢竟中日經濟發展水平和總量差距較大。中日關系要服務於哪個目標?是為了中國實現本世紀中葉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還是為了解氣而圖一時之快?正是在這層意義上,中國不應輕易人為製造中日經冷。不在主權領土問題上讓步,不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不破壞中日經濟合作關系,應該是中日關系發展的三個底線。對於中國來說,打開中日政經關系這個結,關鍵還在於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壯大自身實力。舉個例子,現在中國GDP總量是日本的1/3,人均GDP更只有日本的1/40。我相信,等到中國GDP總量和日本差不多時,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肯定與現在不同。等到中日人均GDP相當時,這個變化會更大。
7. 戰爭過後的日本怎樣一步一步走向崛起的
民國的底層為什麼窮?資本家和地主們說了:是你們自身不夠努力、不夠勤奮、不夠優秀,你將你窮的理由甩給民國是刁民的底層心態!同樣的道理,清朝的資源、人口、面積、人才儲備、機械設備、軍事基礎等綜合國力是日本的多少倍?
為何同樣是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國門之後,日本就能快速崛起,而清朝最終滅亡了呢?而二戰後的日本,又是如何快速崛起的呢?看完這些,為什麼很多人心裡很不是滋味?
給自己找借口的人都是蠢貨和懦夫
先反駁幾條二戰後日本快速崛起的悖論:
① 說日本崛起是靠輸出女人為本國掙取的外匯。
如果這條結論成立,其他國家為什麼不效仿呢?
是其他國家的女人不夠愛國?還是日本的女人更優秀?更願意為國付出呢?
就算日本女人從國外掙了錢回去,難道她們不知道養家糊口?會將錢全部交給國家嗎?
是日本女人傻?還是相信這一觀點的人愚蠢呢?
8. 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實行了什麼
明治維新
制度:君主立憲制,仿照德意志帝國憲法,是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近代化,興辦工廠,一工革和二工革同時進行,走工業化的道路
軍事:建設近代化軍隊,引進設備
教育:實施義務教育法,學德國的
政治:全國統一,設立府縣
詳細:
在政治改革上,由於日本在早期的權力仍只集中在一小撮的明治寡頭手上,人民仍未能享有真正的民主,因此日本人民深感不滿,由以商人和前度武士階層的不滿聲音最為響亮,再者,明治領導人亦希望透過憲法改革以獲取西方尊重,所以日本領導人於1881年宣布了一份天皇詔書,誠諾於10年內推行憲法。明治政府派出伊藤博文往西方學習憲法,選取了普魯士的體制。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頒布憲法,而伊藤博文則被任命為首相。可是,<<明治憲法>>卻不是一部民主的憲法,因為天皇擁有最高的權力,國會權力十分有限,因此,明治憲法提供給日本人民的,只是表面上的民主,而且,在明治憲法中,軍方享有很大程度上的獨立,海陸軍首領可直接覲見天皇,令軍方地位提高,造成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而在教育改革中,日本致力吸收西方知識來提高教育水平,令日本於十九世紀未,日本未受過教育的人口少於5%;而且,由於日本大部份人口也受到教育,提供了工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令日本工業化成功作出貢獻。可是,一些日本領導人害怕日本人民因受西方教育而放棄傳統美德,所以學校只教授西方的知識和強調忠君愛國的思想,而不傳授西方民主思想,令日後發展成極端民族主義。
經濟改革上,明治政府實施了新的稅制,所有地主也要按地價付3%的貨幣稅,令明治政府國庫收入增加,而且明治政府亦聘請外國專家為顧問,改良耕種方法,增加了農業產量。在經濟上,日本亦十力發展工業,由以軍事工業為重,此舉是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由於重工業需要大量資金,故此只能由政府率先發展。除此以外,明治政府亦大力發展通訊、交通和輕工業,令到日本更現代化。在1880年後,為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政府將其擁有的非軍事工業,低價售給一些被稱為財閥的大財團,這有助加速日本工業化的發展。
最後,在軍事改革上,明治領導人意識到無論到內或對外上也需要利用強大的軍隊來控制全國和抵禦西方的侵略。於是,明治政府於1873年頒布了[全國徵兵法],全國成年男子也雖服三年現役和四年預備役,又按照德國的陸軍模式和英國的海軍模式建立陸軍和海軍。雖然日本以西方模式建立軍隊,但領導人仍以[武士道]精神來鼓舞士氣,嚴格要求士兵服從長官和天皇,甚至向他們灌輸極端民族主義思想,令其日後不斷向外擴張;亦令日本往後對外戰爭中獲得了勝利,提高了其國際地位。
9. 一戰後日本如何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大國的
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日本軍隊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在「質重於量」和「海空優先」的建軍方針指導下,自衛隊已發展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作戰能力較強的武裝力量。
隨著《防衛廳設置法》的修改,防衛廳在2007年1月9日升格為防衛省,成為日本中央一級單位。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後,日本首相仍為自衛隊的最高指揮官。然而,防衛大臣將從此負責日本全國的國防事務,未來不需要再經過內閣,即可自行向國會兩院提出與國防相關的法案及預算案。另外,原本定義為「附屬任務」的國際緊急救援協助事務、聯合國維和事務以及根據《周邊事態法》的後方支援等事宜,亦將視為「正常任務」,不用再以個案的方式經國會兩院審議通過。 7月4日久間章生因發表「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是無奈之舉」的言論而辭職,由小池百合子接替其出任防衛大臣,成為日本歷史上首名負責防衛事務的女性內閣成員。
在軍事實力上位居世界前列,日本生產的武器品質上乘而且科技先進,但由於憲法規定日本武器不得出口給其他國家,造成日本的武器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
10. 日本先後向哪些國家學習過
日本主要是向英國、德國和美國學習的。在明治維新時期主要學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和憲法內容,所以日本很多法律都模仿了英國,至今日本的車輛通行也是與英國一樣是在左邊的。在科技上日本主要向德國學習比如在醫學等領域至今日語的醫學專業術語很多都是直接使用德語音譯。在二戰後由於受美國實際統治的原因受美國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包括生活習慣和文化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