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的政黨制度是什麼

英國的政黨制度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17 07:42:32

㈠ 英國的政治體制是什麼

從國家管理形式(政體)上講,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
從政黨制度上講,英國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
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講,英國是典型的地方分權型的單一制國家。

㈡ 英國國家制度的政黨與兩黨制

政黨制度是英國政府工作中的核心元素。英國主要的政黨有:工黨、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蘇格蘭民族黨、威爾士民族黨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目前英國實行的是兩黨制,即由兩個主要的政黨輪流組織政府來執掌國家權力,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這兩個執政黨即工黨和保守黨。它們的雛形是議會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派別,前者主張維護君主特權,後者主張議會主權。1832年議會通過《選舉改革法》以後,原來的政治派別轉型為政黨,即托利黨轉為保守黨,輝格黨轉化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制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黨制度。一戰後,工黨取代了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把英國現代兩黨制推向了新的階段。
執政黨的主要功能是:
1、 掌握政權、制定政策;
2、 利益綜合、反映民意;
反對黨的主要功能是:
1、 監督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保持政治體系穩定性和連續性。
政黨是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長久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和機制。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實現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和平、民主的置換,維護了英國社會政治的穩定,是英國資產階級維持和改善其統治的有效方法與手段。

㈢ 英國 政黨制度是兩黨制嗎

是。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資產階級政黨,並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目前英國屬於議會內閣制下的兩黨制。

英國的政黨制度以及它所由產生的那個議會制度,都是英國歷史發展的產物。英國資產階級利用議會民主和政黨這個政治武器在同封建王權和貴族的斗爭中爭取自身的權利,建立了自己的統治,並且在繼承和改造封建時代的議會、政黨的基礎上形成了近現代意義上的議會制度和政黨制度。

英國的政黨制度是責任內閣基礎上的兩黨制。這種政黨制度同英國的議會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是議會制度的產物,又是議會制度的一部分。

(3)英國的政黨制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國政黨特點

英國兩黨制與內閣制相結合:

1、內閣由下院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單獨組成。

2、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

3、一黨內閣和閣員只對下院負責,如失去下院信任,內閣全體辭職;或者首相提請國王解散議會,重新大選,組成新的一黨內閣。

4、下院最大的反對黨可建立 「 影子內閣 」。

英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由兩黨或三黨組成的聯合內閣,主要是在戰爭的特殊情況下發生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英國政黨

㈣ 英國兩黨制的特徵

兩黨制在英國絕對不是某些政治家或政治組織的發明創造,也不是經過某一革命運動或政治事變而產生的;英國的兩黨制是英國議會制度長期發展的產物。英國議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而政黨在英國直到17世紀末才出現。英國最早出現的兩大政黨實際上是議會中的兩派,當時忠於國王的集團被稱為宮廷黨,又名托利黨;其對立面被稱為鄉黨,又名輝格黨。托利黨代表議會中的保守勢力,是保守黨的先驅;輝格黨是議會中的激進派,是自由黨的前身。當時,兩黨僅僅是在議會中活動,還不能說已經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兩黨制。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一系列議會改革立法的實現,兩大黨的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發展。1832年,托利黨建立了「卡爾頓俱樂部」,次年改名為保守黨。幾乎與此同時,輝格黨改稱為自由黨,並於1834年成立了「改革俱樂部」。1867年保守黨又建立了「保守黨中央選區協會全國聯盟」,1877年自由黨成立了「全國自由黨聯盟」。到這時,現代英國兩黨制的基本特徵才具備。這些基本特徵是:(1)在合法存在的諸多政黨中,只有兩個政黨具備競爭議會中多數席位的實力;(2)兩大黨在議會內外,中央和地方都有永久性的組織,這些組織與選民不斷地互相影響著;(3)兩大黨都承認英國憲法並以通過議會選舉上台執政為活動目的;(4)反對黨得到憲法的承認並成為國家機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英國是現代西方議會制度和政黨制度的發源地,同美國的兩黨制相比,英國的兩黨制更具有典型性,對世界很多國家特別是對前英屬殖民地國家政黨制度的影響更深遠。由此可見,英國的兩黨制不是人為產生的,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兩黨制同英國的歷史和社會以及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實際環境來談兩黨制必然陷入片面性。

㈤ 英國政黨制度是什麼

英國政黨制度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簡稱議會君主制。
簡介:

君主立憲制是現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實質是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是最重要的國家權力。英國的議會制度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牛津條例」等封建法律文獻。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1688年的「光榮革命」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而作為重要成果的《權利法案》是君主立憲制的憲法文本。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同時代表英國的形象、素質。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從價值選擇來看,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人為地將法理與情理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設計。法律固然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但「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固有矛盾從未消失過;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著機械執法、無視情理的可能性。來自社會的陪審員們雖然不懂法律,卻懂社會情理。一個人難以代表復雜的社會心理,但來自方方面面的12個人應當說差不多了。知曉情理的陪審團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結合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妙的組合。這不等於詬病沒有陪審團的訴訟模式,更不等於說不設陪審制度就必然會出現情與法的沖突。那麼多大陸法系國家都沒有陪審團,定然有別的結合方式,比如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理念應是相近的,即剛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統籌兼顧。有一點還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體的,但吸納情理的途徑和范圍應是剛性的和具體的,嚴防情對法的隨意侵蝕。
特點: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權力(有些國家的紀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國家的主要行政首腦,其缺點在於國家內仍存在著特權階級,優點是不用戰爭就可實現憲政。

權力運行:
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組建,下院多數黨領袖即為內閣首相。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君主無實權,行使禮儀性的職責。
發展歷史:
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英國是最早實行議會君主制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行這一政體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瑞典 、摩納哥、安道爾、挪威、日本、泰國、丹麥、馬來西亞、柬埔寨等。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中,國王是被議會請來的,國王的權利來源不再是神而是議會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當時的有利形勢,盡量擴大自己的政治,經濟實力,利用他們所控制的議會,通過一系列的法律 來限制王權。1689年十月,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法案規定: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侵犯議會的的征稅權,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國王不得干涉議會言論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須定期召開議會。
這些法令的意義在於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其結果是把實際權力轉移到了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㈥ 英國和美國的政體分別是什麼

英國 國體:君主國;政體:君主立憲制;結構形式:聯邦制;政黨制度:兩黨制
美國 國體:共和國;政體:總統制;結構形式:聯邦制;政黨制度:兩黨制

㈦ 英國的兩黨制是什麼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資產階級政黨,並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
沿革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在議會內部形成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1679年,議會就詹姆斯公爵(後來的詹姆斯二世 )王位繼承權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反對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繼承權的議員們被政敵斥為輝格(Whig,蘇格蘭強盜),贊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繼承權的議員們則被對方罵作托利(Tory,愛爾蘭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後兩派逐漸以此自稱,形成兩個政治派別。輝格黨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主張限制主權,提高議會權力;托利黨代表地主貴族利益,維護君主特權。1688年,兩黨由於一致反對詹姆斯二世而走向合作,共同以政變方式發動「光榮革命」。輝格黨在政變中起了主要作用,政變後成為執政黨。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托利黨人成分逐步發生變化,輝格黨內的部分土地貴族、銀行家、軍火商和官僚政客加入托利黨,使該黨實力增強,而輝格黨因其分裂逐步喪失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1783~1830年托利黨執政。輝格黨和托利黨輪流組閣時期,黨派活動只限於議會內部。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英國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變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貴族、金融貴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勢力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勢力。前者以土地貴族為核心,在原托利黨的基礎上組成保守黨;後者以熱心於自由貿易的工廠主為核心,在原輝格黨的基礎上組成自由黨。1832年選舉改革以後,擴大了普選權。為爭奪選民,獲取議會多數,兩黨競相發展自己的議會外組織,建立選區協會,作為競選機構。隨著議會和兩黨制的確立及發展,兩黨在19世紀中葉都成為有嚴密的中央和地方組織的全國性政黨,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被壟斷資本主義代替後,保守黨逐步由土地貴族的黨變為壟斷資產階級的黨。與此同時,自由黨逐步衰落,該黨主張的自由貿易政策使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壟斷地位,大批工業資本家轉向保守黨。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人隊伍的不斷壯大,工黨崛起。從1924年開始,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到80年代末,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外,還有社會自由民主黨、社會民主黨、英國共產黨、合作黨、威爾士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民族陣線以及英國革命共產主義同盟等。
兩黨制的形成、發展與特點 英國兩黨制的形成、發展大體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輝格黨與托利黨先後執政時期。1714年喬治一世即位後,英國逐漸形成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由議會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的憲法慣例,從而使內閣被議會多數黨控制。輝格黨和托利黨依據議會席位多少的變化而輪流組閣,為兩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是保守黨與自由黨輪流執政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兩黨從議會內的政黨發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性的政黨,這是兩黨制形成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標志。經過多次議會改革,徹底改變了下院與上院、王室之間的力量對比,國王成為虛君,削弱了上院的權力,提高了下院的地位。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兩黨制。第三階段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兩黨制逐步完備。保守黨於1907年首創影子內閣,以後凡在大選中獲得下院次多數議席的政黨則成為法定的反對黨。反對黨在議會中有可能通過不信任投票取代執政黨的地位。
英國兩黨制與內閣制相結合,具有以下特點:①內閣由下院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單獨組成。②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③一黨內閣和閣員只對下院負責,如失去下院信任,內閣全體辭職;或者首相提請國王解散議會,重新大選,組成新的一黨內閣。④下院最大的反對黨可建立影子內閣。
英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由兩黨或三黨組成的聯合內閣,主要是在戰爭的特殊情況下發生的。
主要政黨 英國的主要政黨有:
英國保守黨 前身為托利黨,1833年改為現名1912年國家統一黨與之合並,稱保守統一黨,簡稱保守黨。1868年起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逐漸變為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和貴族利益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自由黨聯合組閣。1924年後,與工黨輪流執政。1945年7月大選前,除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由工黨兩度短期執政外,保守黨一直處於執政黨地位或作為聯合政府的最大政黨。但在1945年以後到1979年,除了1951~1964年和1970~1974年執政外,均處於反對黨地位。1975年2月,M.H.撒切爾夫人當選黨的領袖後,提出自力更生、自由企業和減少政府幹預等方針。1979年5月大選中,該黨獲得絕對多數議席,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和西歐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並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蟬聯首相。1990年大選再次獲勝。該黨1979年執政後,進一步強調「反對國有制和社會主義集權,捍衛個人自由」這個傳統的信條,改變了戰後30多年歷屆政府實行的凱恩斯主義,推行貨幣主義為主的經濟政策,重現保守的傳統特性。[保守黨領袖M.H.撒切爾夫人任首相達11年多(1979年5月~1990年11月)]
保守黨的組織由領袖、議會黨團、全國聯盟和中央事務所組成。領袖權力很大,不受黨的任何組織機構約束,執政時出任首相,在野時為反對黨領袖。議會黨團由下院全體保守黨員組成,並由它組織內閣或影子內閣。設置業務委員會(亦稱1922年委員會)、後座議員委員會和督導會。全國聯盟是保守黨議會外的組織,它包括保守黨年會、中央評議會、執行委員會、區組織機構和選區協會等。全國聯盟只起討論和建議作用,無權決定黨的政策,其主要任務是在議會外從事宣傳和組織工作,以擴大黨的勢力和影響。中央事務所是黨的行政機構。另外,保守黨還有卡爾登俱樂部、櫻草俱樂部等外圍組織。保守黨從未公布過黨員數,據估計,1945年有100萬,1954年有 280萬,1970年有225萬,80年代以來約200萬人。1990年起J.梅傑任領袖。
英國工黨 1900年 2月由職工大會(即總工會)發起創立,初稱勞工代表委員會,由隸屬於職工大會的工會組織和費邊社、獨立工黨以及社會民主聯盟組成。1906年改稱工黨。1906~1914年在議會中依附自由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支持政府的戰爭政策,並加入了自由黨的聯合內閣。戰後,加入伯爾尼國際。20世紀初,力量日益增強,逐步取代了自由黨。1918年 2月通過了由費邊社創始人S.J.韋伯幫助起草的新黨章,規定除保留原有的集體黨員制度外,還在各選區設立組織以吸收個人黨員。同年 6月,通過了由韋伯等起草的綱領性聲明《工黨與新社會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1924年1月,在自由黨的支持下首次組閣,並從此開始與保守黨輪流執政。1945年以前,僅於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兩次短期執政。1945年大選至1951年,組織過兩屆內閣。在此期間,發起重新建立社會黨國際。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後組織了 4屆內閣,這是工黨歷史上執政最長的兩次。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 4次大選連遭失敗。工黨綱領的傳統理論基礎是費邊社會主義。主張生產資料、分配手段和交換手段的公有制,實行計劃管理,以達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艾德禮工黨政府將此付諸實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但50年代開始,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工黨內出現意識形態分歧。右派認為,資本主義已經變了,社會主義應是「增加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而不是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為目的;反對以新的社會制度代替現存的社會制度,主張在現存制度基礎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50~60年代,這些思想在工黨內占上風。但左派仍堅持國有化,認為沒有國有化就沒有社會主義。60年代初,「新左派」從文化上批判資本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文化上的統治使人們處在全面異化的狀態中,因此,必須向資產階級發動全面的文化進攻,對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總體改造。這對70年代後再次活躍起來的工黨左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者據此提出國有化還應該加上工業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對工黨傳統的社會主義進行了補充。
工黨的組織由領袖、議會黨團、議會外組織和總部組成。在野時每年選舉領袖,並設副領袖;執政時可不改選,也不設副職。議會黨團由下院全體工黨議員組成。每屆議會開始即選舉領袖、副領袖和總督導員。在野時,由領袖、副領袖、下院議會黨團主席、上院工黨領袖、兩院總督導員以及工黨議員代表等組成議會委員會,領導議會黨團活動。執政時,則由工黨內閣代替,另設聯絡委員會與後座議員保持聯系。在議會外,全國代表大會(工黨年會)是工黨的最高權力機構。下設全國執行委員會、區域會議、選區組織和全國勞工理事會。工黨總部是行政機構。黨員數:1947年是 500萬人,1957年是 660萬人,1975年是650萬人,1984年是622萬人。領袖N.金諾克(1983年起)。
英國社會自由民主黨 1988年 3月由自由黨及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內外政策主要是在原自由黨政策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對內較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之間的平衡,重視分配領域的「公平」問題以及環境、生態的保護;對外反對種族歧視,主張改善與第三世界的關系,強調維護和平,共同發展。有黨員約10餘萬。領袖P.阿什當(1988年起)。
英國社會民主黨 1981年 3月26日成立。創立人是從工黨中分裂出來的 4名右翼人士。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參加者多數是公司經理、職員、企業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和私人開業者。主張改革議會選舉制度,實行國營和私營企業並存的「混合經濟」體制,鼓勵中小企業,擴大就業機會。1983年 9月,與自由黨達成協議,結成競選聯盟。1987年大選失敗後,聯盟解體。1988年3 月該黨分裂,多數人與自由黨合並組成社會自由民主黨,剩下約 3萬成員繼續使用社會民主黨的名稱。新的社民黨把核威懾防務、社會市場經濟和議會選舉比例代表製作為主旨政策。領袖D.A.歐文(1983年起)。
英國共產黨 1920年 7月31日由不列顛社會黨、社會主義工黨和南威爾士共產主義者委員會合並組成。成立後即加入第三國際,成為第三國際的英國支部。1936年,組織英國支隊赴西班牙參加反對F.佛朗哥的戰爭。隨後,又開展了聲援中國抗日戰爭和反對A.N.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要求同蘇聯結成和平同盟的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力支持反法西斯戰爭和推動早日開辟第二戰場,黨的力量有很大發展,1942年黨員人數一度增至 5.6萬人。戰後黨的力量不斷下降。1947年提出英國要走一條有別於蘇聯十月革命的英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1951年公布第一個和平過渡綱領《英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宣布英國可以通過將議會改造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民主機構並建立人民政府的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1977年,部分黨員因不同意黨的路線而退黨,另立英國新共產黨。1988年 9月,英共發表了《面向未來》的文件,主張放棄舊有形式的「階級斗爭」,以適應消費和技術革命所產生的「新秩序」。英共每兩年召開一次黨的代表大會。組織機構分為全國執委會、地區委員會和支部三級。1988年有黨員約9700餘人。黨的總書記N.坦普爾(1990年起)。中央機關報為《晨星報》(日報);理論刊物《今日馬克思主義》(月刊)。
英國是現代西方議會制度和政黨制度的發源地,同美國的兩黨制相比,英國的兩黨制更具有典型性,對世界很多國家特別是對前英屬殖民地國家政黨制度的影響更深遠。
提起英國的兩黨制,必須首先明確的一點是:兩黨制在英國絕對不是某些政治家或政治組織的發明創造,也不是經過某一革命運動或政治事變而產生的;英國的兩黨制是英國議會制度長期發展的產物。英國議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而政黨在英國直到17世紀末才出現。英國最早出現的兩大政黨實際上是議會中的兩派,當時忠於國王的集團被稱為宮廷黨,又名托利黨;其對立面被稱為鄉黨,又名輝格黨。托利黨代表議會中的保守勢力,是保守黨的先驅;輝格黨是議會中的激進派,是自由黨的前身。當時,兩黨僅僅是在議會中活動,還不能說已經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兩黨制。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一系列議會改革立法的實現,兩大黨的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發展。1832年,托利黨建立了「卡爾頓俱樂部」,次年改名為保守黨。幾乎與此同時,輝格黨改稱為自由黨,並於1834年成立了「改革俱樂部」。1867年保守黨又建立了「保守黨中央選區協會全國聯盟」,1877年自由黨成立了「全國自由黨聯盟」。到這時,現代英國兩黨制的基本特徵才具備。這些基本特徵是:(1)在合法存在的諸多政黨中,只有兩個政黨具備競爭議會中多數席位的實力;(2)兩大黨在議會內外,中央和地方都有永久性的組織,這些組織與選民不斷地互相影響著;(3)兩大黨都承認英國憲法並以通過議會選舉上台執政為活動目的;(4)反對黨得到憲法的承認並成為國家機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由此可見,英國的兩黨制不是人為產生的,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兩黨制同英國的歷史和社會以及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實際環境來談兩黨制必然陷入片面性。
兩黨制在英國運作了幾百年,可謂是效果不錯。與其他類型政黨制度相比,兩黨制主要功效是:
第一,兩黨制能產生長期穩定的政府。在英國的議會中,雖然不乏兩大黨之外的其他政黨的代表,但是真正有力量組織政府而不需要第三黨支持的,始終只有兩大政黨,先是托利黨和輝格黨,後來是保守黨和自由黨,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又是保守黨和工黨。根據現行制度,在大選中獲下院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執政黨。受命組織政府。在這種情況下,議會中的多數議員為政府派,這樣議會就很難把政府趕下台,這就為政府的穩定提供了根本的保證。這一點是多黨制國家所不及的。二戰後的義大利和第五共和國之前的法國就是例證。
另一方面,由於議會內各黨都是在憲法范圍內活動,反對黨有機會通過競選上台執政,這就使暴力奪取政權和宮廷政變失去了條件和動力。在英國政黨政治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變化是:本世紀初工黨取代了自由黨的位置。但是這種取代過程完全是漸進的、和平的,其間沒有引起重大的政治動亂,更沒有武裝沖突,甚至連議會的法定程序都沒有發生變動。這是極權政治所不能比的。
第二,兩黨制能提供有效的政府。一般情況下,英國政府都是由在議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的一黨組成。除非是遇到重大危機,如兩次世界大戰和30年代經濟大危機時期。在一黨多數政府的情況下,行政與立法就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權。這樣,政府可以憑借其在議會中的多數席位,控制決策和議案的通過,從而有利於對國家的有效管理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本世紀內,英國經歷了一系列的嚴重危機,都沒有在國內引起激烈的反應或社會動盪,這不能不說與它一直有一個堅強而負責的政府有關。
第三,兩黨制能形成一個受到有效監督的政府。「女王陛下忠誠的反對黨」的存在,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後備政府,以便一旦選民要求改變政策時,反對黨便可接過政府的責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使政府受到了有效的監督。反對黨的真正目的是要在下次大選中擊敗現執政黨,以便上台執政。因此,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挖空心思挑政府的「毛病」,即認真審查、批評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必須反對那些不必要的、極端的、甚至可能會為獨裁政府打開方便之門的政策或議案,同時必須揭露政府侵犯選民個人權利的行為以及政府官員的官僚主義和腐敗行為。由於反對黨具有獨立性,它在執行這一任務時,絕不會留任何情面,也不會瞻前顧後,縮首畏尾。反對黨一方面可以通過議會的辯論和質疑,對政府的不適當的活動進行追究,要求政府作出認真、合理的解釋;另一方面,在議會之外,反對黨又可通過中央或地方黨組織,利用媒介和公開會議等手段進行宣傳和監督。同時,由於反對黨的活動也是旨在上台執政,並且是在英國憲法的許可范圍之內,所以它所提出的批評,必須有明確的針對性和責任心,不能只從本黨利益出發;而且它的批評必須是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以便取信於民。由於反對黨的存在,政府必須小心謹慎,盡職盡責,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
從上述可見,英國議會中兩大黨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執政夥伴。它們既對立、又一致,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兩黨制的實質就是用兩個政黨輪流執政的方式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和國家的政治穩定。兩黨制既可以產生穩定而有效的政府,又有靈活性和機動性,這有利於調節社會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矛盾,保持社會的穩定發展。
但是,英國的兩黨制並不是鐵板一塊、完美無缺的,它也存在著很多弊端。首先,從兩黨制中產生出來的執政黨不能充分代表民意。英國兩黨制是由英國的選舉制度作保障的。英國現行選舉制度是單選區出線制,以大選中獲議席多少定勝負,而不是依選票情況。這就造成這樣一種矛盾現象:有時反對黨所得選票反而會超過執政黨,如1951年大選,保守黨得票率僅為48%,而工黨得票為48.8%,可是保守黨卻因其比工黨多得26個議席而上台執政。這就是說有時多數選民支持的黨卻不能上台執政。當然,這種情況出現的機會不多。但是,在歷次大選中,執政黨所得選票超過半數者卻寥寥無幾。
其次,兩黨制對小黨的成長、發展極為不利。小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率同其在下院所得席位不成比例。比如1983年,工黨得票率為27.6%,卻得209個席位,占席位總數32.1%,而自由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的得票率達25.4%,僅比工黨差2.2%,但僅得17個席位,占席位總數的3.5%,與工黨的差距達28.6%。在這種局面下,小黨奪得一個席位所需選票幾乎為大黨的10倍。這表明,在兩黨制下,小黨只能是一種政治上的點綴,小黨是兩黨制的犧牲品。小黨無參政機會,它所代表的選民的意志就不能直接通過立法和制定政策表現出來。在英國地方政權中,自由民主黨可以同保守黨和工黨平分秋色,有時它所控制的地方議會數甚至超過某一大黨,這表明自民黨有相當雄厚的群眾基礎。可是,由於兩黨制,國家政權卻與自民黨無緣。
第三,兩黨製造成英國政治上的保守。如前所述,由於兩黨制偏愛兩個大黨,使兩大黨可以安穩地輪流坐莊。據統計,在全國各選區中,屬於保、工兩黨的安全選區竟高達70%。在大選時,許多從心底里支持自由民主黨或其他小黨的選民,由於明知他所支持的黨不能獲勝,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把選票投給他較不討厭的兩大黨中的一個。由於兩大黨對政權的壟斷,使得它們都趨於安於現狀,不圖進取。在制定政策上,也是力求穩妥,得過且過,不願從事任何有風險的事情。戰後以來,人們所公認的「英國病」久治不愈,不能說和兩大黨的這種價值取向沒有關系。
最後,兩黨制促進了英國公眾中的政治冷淡主義傾向。兩大壟斷政權,使得許多對兩黨都不喜歡的人無從選擇。在大選中,一部分這種人把選票投給了他較不討厭的那個大黨,而相當一部分選民根本就不參加投票。投票率低是英國的一個突出現象。盡管投票率在整個西方國家都有下降趨勢,但英國屬於最低的國家之一。戰後以來歷次大選中,除兩次外,選民的投票率都在80%以下,最低的是1970年大選,僅為72%。在當今英國,「政治盲」越來越多,政治冷淡主義盛行,這和兩黨制的長期作用、影響有著很深的關系。公眾對政治的關心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國的民族士氣高低。「英國病」的最根本病因是英國民族的士氣低落,在這一點上,英國和中國、日本等國家形成鮮明對照。
綜上所述,英國的兩黨制雖有功效,但也有很大弊端。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政治制度也不例外。採用某一種模式,在得到了它的功效的同時,也就把它的弊端接受了過來。應該看到的是,任何一種制度模式,都是這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產物。

㈧ 中國,日本,美國,英國,俄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政黨制度分別是什麼

1、中國

國體:共和國。

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

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

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日本

國體:君主制國家。

政體:君主立憲制度。

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

政黨制度:多黨制。日本國會,分為眾參兩院。

3、英國

國體:君主國。

政體:君主立憲制。

結構形式:聯邦制。

政黨制度:多黨制。有保守黨、工黨、自由民主黨等。

4、美國

國體:合眾國。

政體:總統制。

結構形式:聯邦制。

政黨制度:兩黨制。共和黨和民主黨。

5、俄國

國體:聯邦。

政體:聯邦民主制。

結構形式:聯邦制。

政黨制度:多黨制。

(8)英國的政黨制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國體的決定因素:

國體歸根結底是由統治階級決定的。因為國家總是那個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需要藉助手中掌握的國家機器,鞏固有利於自己的經濟基礎。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導致社會生產方式改變時,國體遲早會隨之改變。

例如資產階級革命使封建主階級專政轉變為資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革命使資產階級專政轉變為無產階級專政等。在同一類型的國家裡,由於階級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不盡相同,也可能出現多種模式的國體。例如資產階級國家,有的可能是大資產階級專政,有的可能是中產階級專政,有的可能是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等等。

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也是如此,有的是無產階級專政,有的是人民民主專政,有的是工農民主專政等。

㈨ 英國是兩黨制還是多黨制

英國是兩黨制。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資產階級政黨,並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英國屬於議會內閣制下的兩黨制。

所謂兩黨制,是指資本主義國家中勢均力敵的兩個政黨,通過控制議會多數席位或贏得總統選舉的勝利,而輪流執政的政黨制度,在競選中勝的一黨,便作為資產階級利益的最高代表,行使國家權力,被稱為「執政黨」或「在朝黨」;在競選中失敗則「反對黨」或「在野黨」。

實行兩黨制的國家,除對立的兩大政黨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較小的黨派。例如美國,除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外,還有共產黨、社會黨、社會勞工黨、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在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這兩大政黨外,也還存在若干別的政黨甚至還存在著成爾土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地區性政黨。

但這些較小的政黨,在議會或總統選舉中,均無法與兩大主要政黨相匹敵,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不能與之相提並論,還經常受到兩大政黨的排擠和分化瓦解。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只有兩個政黨,也不能認為一國存在兩個黨就是兩黨制。

(9)英國的政黨制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國的兩黨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英國上議院議員是由貴族世襲或國王任命的,與兩黨選舉關系不大。下議院議員由選舉產生,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織內閣,由該黨的領袖擔任首相,內閣閣員都參加議會。

2、英國的兩大政黨採取集中制,表現在黨內對該黨議員投票有一定的紀律約束。在每次重要投票中,所有黨議員要按黨的決定投票。

3、英國兩大政黨在發展中有所變化。1914年以前是保守黨和自由黨,1935年以來是保守黨和工黨。由於工黨宣稱代表工人利益,每當經濟危機嚴重和工人運動高漲時,壟斷共產階級往往就把工黨堆上台。前幾年,自由黨在英國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影響,以致有的學者將英國稱為「兩個半黨制」。

㈩ 美國,法國,英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結構,政黨制度分別是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異同

英國是內閣制。它的中央行政機關就是內閣,行政首腦首相由議會提名和通過,其內閣成員則由首相提名,議會通過而由國王任命。但這只是一種形式,內閣都是由多數黨組織,首相一般是由多數黨領袖擔任。議會和內閣彼此制約。盡管議會是定期直接選舉,但內閣任期沒有限制。議會隨時對內閣有人事否決權--既通過內閣不信任案罷免內閣。反之首相為避免不信任案也有權解散議會,要求提前大選。內閣成員通常都必須是國會議員。 美國是標準的總統制國家。美國的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腦,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有固定任,原來只是傳統,自從小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死在總統任上後,美國於1951年修正憲法,明文規定總統任期為二屆八年。總統制下的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盡管總統的閣員要通過議會任命,但除非候 選人有明顯的個人操守問題,既使是反對黨佔多數,議會通常也不會認真杯葛總統的內閣人事。這種尊重總統的行政人事權的態度是總統制的必要倫理。除非有嚴重犯罪行為,總統任期不受議會干涉。美國第三十六位總統、共和黨人尼古松因為竊聽競選對手被新聞記者揭露,料到一定會遭到國會彈劾,只得自動辭職以逃脫法律制裁,尼氏也成為第一位因政治丑聞而未完成任期的美國總統。相反,美國第四十位總統、民主黨人柯林頓因為涉嫌在法庭上做偽證而幾乎被國會彈劾,但他很幸運,因為當時美國經濟形勢大好,各種獨立的公眾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多數美國公眾並不支持彈劾總統。因此,盡管反對黨(共和黨)占據了國會的優勢地位,卻顧慮選民的意見,最終竟沒敢提出彈劾案,柯林頓才得以繼續其任期。總統制下總統代表的政黨是執政黨,而議會中的多數黨卻可以是在野黨。相反內閣制下議會中的多數黨卻總是執政黨。受美國影響較大的拉丁美洲國家,現在的東歐國家和多數亞非國家都採取總統制。 現代法國是內閣制和總統制的混合政體。法國總統全民直選,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的行政首腦。但法國總統又需要提名總理做為其行政上的首要助手。這項任命必須由議會通過認可或背書,本意為制約總統的行政權力。結果一但議會被反對黨掌握,反對黨就可以「脅迫」總統去任命自己的總理而架空總統。所以混合政制下總統不一定能擁有對內閣人事的主導權。混合政制也因為總統與議會的許可權不穩定而不能穩定存在。二戰以來法國多數時間是總統主導,近十餘年附合歐洲政治潮流,逐漸走向議會主導的內閣制。現在的台灣政制也是由總統主導的混合制。

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政黨制度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說德國被義大利拖垮 瀏覽:255
越南人用英語怎麼說伊朗人 瀏覽:839
印尼多少錢相當於人民幣 瀏覽:551
馬來西亞跟印尼是什麼派 瀏覽:240
中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是什麼 瀏覽:12
英國人口語為什麼那麼標准 瀏覽:939
印度911孟買恐襲事件為什麼殺人 瀏覽:149
印度是熱帶人為什麼身材高大 瀏覽:170
中國到印度的高鐵有哪些 瀏覽:948
英國諾曼征服後如何循序稅收 瀏覽:34
中國移動app上的訂單編號在哪裡找 瀏覽:46
為什麼英國樓市靠不住 瀏覽:60
英國什麼時候做出原子彈 瀏覽:950
去印尼什麼卡比較好 瀏覽:389
義大利心絞痛是怎麼回事 瀏覽:617
商務簽證可以在中國待多久 瀏覽:330
英國馬匹身高多少 瀏覽:454
為什麼美國炸死伊朗 瀏覽:741
美國有多少家媒體在中國 瀏覽:279
伊朗和阿拉伯有什麼關系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