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斯坦因是誰
斯坦因:英國人,原籍匈牙利。早年在維也納、萊比錫等大學學習,後游學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1887年至英屬印度,任拉合爾東方學院校長、加爾各答大學校長等職。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後進行三次中亞探險。
雖然斯坦因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這種只顧事業而不分國界隨心所欲的探險考古活動,侵犯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斯坦因第一次來敦煌是1907年3月。這是他第二次中亞腹地探險活動。當時,他不僅在莫高窟看到了精美的壁畫和彩塑,而且採用各種手段,尤以「唐僧之徒」為名,騙取道士王圓篆的信任,以極少的白銀,從王道士手中換取了大量的寫經、文書和藝術品。當他離開莫高窟時,僅經卷文書裝滿了24箱子,精美的絹畫和刺綉藝術品等文物又裝了5大箱。後經清理,卷文完整的有7000件,殘缺的6000件,還有一大批其他文物。斯坦因第二次來敦煌時,又以500兩白銀的捐獻,從王圓篆手中換去570部漢文寫卷。這些卷子是王圓篆專門收集的,均為完整的長卷,價值極高,但又被斯坦因卷運到了英國。
B. 斯坦因拿走敦煌文物,是無恥的劫掠嗎
斯坦因於1907年夏天離開之後,王道士繼續出售藏經洞文書,並用所得對洞窟群進行修復。蔣孝琬同年秋天回到敦煌,又買了230捆文書並將其寄給斯坦因。斯坦因所得文書共約一萬一千件。1908年,天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買了七千件文書並將其運回巴黎。1910年,中國政府下令將餘下的一萬件漢文文書(不包括藏文文書)運回北京。王道士扣下了一些,運往北京的途中又遺失了一些。1912年俄國人奧登堡買走了大概一萬件,1914年斯坦因最後一次回到敦煌又買了600卷。
1929年,斯坦因在哈佛的一個系列講座上自豪地向聽眾講述了他在敦煌的經歷。當斯坦因於1914年回到敦煌時,王道士熱情地歡迎他,並向他展示一份賬目,上面詳細記載了自己是如何用那些錢翻修洞窟的。「考慮到官方對於他[王道士]所珍視的這些文書的處理方式,他非常後悔自己當時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接受我通過蔣師爺[蔣孝琬]提出的建議將經卷全部賣出。」斯坦因覺得,因為自己付給王道士的錢比其他人都多(中國政府沒付錢),他當時應該能買下全部經卷並將其運出中國。即便1929年時很多歐洲和中國學者都認為中國文物應留在中國,斯坦因依然不覺得把文書和文物從中國運走有什麼不對。
在思考敦煌文書的流散問題時,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用現代的標准來評判斯坦因。今天,很多人都支持將埃爾金大理石歸還給希臘。但是必須考慮到斯坦因和其他探險家都活動於「一戰」以前、帝國主義盛行的時期。歐洲列強和日本都派出探險隊進入新疆挖掘,當時沒什麼人對此提出質疑。少數幾個提出質疑的人包括德國人格倫威德爾(Albert Grünwedel)和俄國學者奧登堡(Sergei Fedorovich Oldenburg)。他們都對勒柯克及其他人從遺址中剝除壁畫的行為提出過批評。
當時的外國人有正當的理由認為藏經洞文書離開敦煌會更安全。敦煌石窟在陝甘回民起義期間(1862—1873年)曾遭到破壞,而斯坦因非常清楚地知道當地人是多麼躁動不安。1907年6月,斯坦因走後僅僅一個月,當地就因谷價而爆發了騷亂。
中國人對於斯坦因行為的看法在逐漸軟化。「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是大盜,直截了當。甚至八十年代中期我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是如此。當時我們的教授說如果他是一件敦煌文書,他寧願被帶到巴黎或者倫敦去,因為那裡的保存條件比北京要好得多。有位中國同學聽了這話立刻火冒三丈。1998年,《西域考古圖記》(Serindia)的中文全譯本出版,其中包括斯坦因在敦煌與王道士交涉的詳細記述。傑出的中國考古學家孟凡人為該書作序。《西域考古圖記》一書包含當時頂尖學者對斯坦因所獲材料的翻譯,「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以前在這一領域中的最高研究水平」,不過斯坦因的「劫掠行徑」「應受到嚴正譴責」。
出版事業的發展使得藏於外國的敦煌文書越來越容易為中國學者所利用:70年代末,微縮膠卷首先發行。隨後敦煌文書的多卷影印本於90年代陸續出版,其中的寫本照片清晰可讀。現在寫本照片正不斷被上傳到倫敦的國際敦煌項目的網站上。
北京大學的榮新江教授是中國唐史研究界的領軍人物,他於2005年在中國頂尖的歷史學刊物《歷史研究》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對比了斯坦因和伯希和的做法。斯坦因沒有告訴中國學者他的發現,而伯希和則把自己買走並運回巴黎的文書的照片給了他的中國同行。榮教授提請讀者注意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盡管二十世紀早期的中國學者呼籲要保護敦煌文書,但沒人離開過自己舒適的家,沒人效仿斯坦因和伯希和親身造訪敦煌。其結果就是敦煌文書被大量拿走。
但是即便按照當時的標准,斯坦因的做法還是帶有欺騙性質。他號稱自己是玄奘的信徒。他購買文書和絹畫時非常清楚自己所付的錢遠低於市場價。他為了保密採取極端方式,一切都在夜間進行,而且只告訴極少數人自己的所作所為。人們不禁奇怪斯坦因之後為何如此大大方方地講述自己當時是如何偷偷摸摸的。
雖然斯坦因在討論敦煌時沒有特別提到佩特里(William Matthew Flinders Petrie),但他在其他地方常常承認自己受到了此人的影響。佩特里是英國在埃及考古發掘的領軍人物,他在1902年斯坦因第一次探險歸來之後會見了斯坦因。在《古代和田》(Ancient Khotan)的前言中,斯坦因稱佩特里為「有著無人可及的經驗的考古探險者」。1904年,佩特里的《考古學的方法與目的》(Methods & Aims in Archaeology)一書出版,該書提供對發掘每一階段的逐步指導,包括後勤准備、現場挖掘、發表結果。佩特里曾在埃及發掘,他教給考古學家如何在落後國家開展工作,如何花少量的錢讓工人上交他們發現的小件物品而不是自己去賣掉:「出錢才能保證[對文物]最好的照顧。」佩特里還建議讀者以兩個版本發表結果,一個服務於「學生和普通民眾」圖版較少價格低廉的簡裝版,以及一個「服務於圖書館、藏書家和富有的業余愛好者的華麗的精裝版」。斯坦因嚴格遵照他的建議,他的書甚至連版式和字體都和佩特里的書一樣。
佩特里在「考古學的道德問題」一章中有預見性地指出,考古學家一旦在遺址完成挖掘,就不會給後世在此留下任何東西。考古學家可以把發現物置於博物館中,但這些東西總會朽壞,出版物最終會成為唯一記錄。「權利應該以能否在現在及未來得到最多知識來評判。」佩特里批評政府總是制定法規不許外國考古學家挖掘卻允許「無知的老農」肆意「挖掘破壞」。斯坦因在《古代和田》的序言中引用佩特里的告誡,考察者必須「細心工作、詳細記錄、完整發表」。斯坦因對於自己在中國鑽政府法規的空子、與王道士的交涉等通通直言不諱,完美地體現了佩特裏手冊中的務實精神。斯坦因與他的導師一樣,以「在現在及未來得到最多知識」為目的,對於把文書文物運出中國沒有任何顧慮。
C. 精絕國突然覆滅之謎講的是什麼
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這浩瀚無際的大沙漠,氣候極端乾燥,甚至胡楊、紅柳這些十分耐旱、耐鹽的沙生植物也無法存活。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古代人類曾開拓營造了一個個適宜於人類生產活動的生命空間及樂土。它們如顆顆綠色的碧玉散落在黃色的沙海之中,所以人們深情地稱之為沙漠綠洲。這片片綠洲彼此可連綴成線,於是,貫通亞歐的「絲綢之路」沙漠通道藉此有了活力。然而嚴酷的環境,最終還是使沙漠綠洲化成了死亡的廢墟,留給今天的人們以無限的悲涼與懸念。
20世紀初,有人在沙漠中發現了尼雅遺址,經過考證斷定這里是漢代精絕國的廢墟。精絕國與古樓蘭一樣,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雖然地域很小,都城面積不到1平方千米,全國上下只有3000人,卻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來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成果均在此交匯。然而這個小國在三國兩晉之後竟消失無蹤,成為困擾歷史學家上千年的文化懸案。
1901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位於今天新疆民豐縣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考察時,無意中在尼雅河畔發現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竹簡,簡上刻著一些無人能識的古代文字。自此,尼雅遺址開始向世人露出神秘的面貌。斯坦因從這里還發掘出了大量經文、日常用具和精美工藝品,每一件發現都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轟動。
尼雅遺址中國學者在震驚和心痛之餘,敏銳地意識到,尼雅遺址可能就是消失千年的古精絕國。新中國成立之後,有系統的考古活動才得以開展起來。1995年,中日兩國學者對尼雅遺址進行了聯合考察,發現當年的精絕國是個水草豐茂的綠洲,池塘、小橋、果園、樹林的遺址仍歷歷在目。在一處墓葬中,出土了兩具裝飾得華貴異常的遺體,可能是當年貴族的合葬墓。
然而古精絕國是如何消失的呢?從城中遺物來看,居民們是全體倉皇出逃的。有人認為是因為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的沙暴瞬間將它吞沒。但是,尼雅周圍的樹木枯死時間要大大晚於古國覆滅之時。也有人認為是外族入侵,精絕國國小力弱,人們只得拋棄家園出逃。真相究竟怎樣,大概只有茫茫的沙海知曉了。
D. 如何評價敦煌文物被外國人騙買的故事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我沒看過余秋雨的《道士塔》談 說說自己的看法.敦煌文物流失主要是以下幾個人; 斯坦因:英國探險家,通過稱自己是來敦煌取經騙得了王道士掌握的大量敦煌文物,回國後受到熱烈追捧,其運走的敦煌文物大部分藏於大英博物館; 王圓(俗稱王道士):從他手中敦煌文物流失,但是至死也不明白,人們為何要責難他; 蔣孝琬(蔣師爺):在他的主意和幫助下,斯坦因從王道士手中獲得文物,並幫助斯坦因運出敦煌; 華爾納:哈佛大學考古調查團領隊,1924年1月達到中國,他在石窟剝離下26塊壁畫,搬走了一尊菩薩像,他甚至帶了幾車膠布去剝取壁畫; 張大千:張大千崇拜北魏隋唐風格,為了臨摹,他不知輕重剝離了西夏、宋元的外層壁畫。由於他根本不具備現代知識概念和相應的能力,經他剝離的外層壁畫完全被破壞。北大教授向達正在此地考察說:"張大千氏以一江湖畫家,盤踞此間……尤其令人憤恨者,為擅自剝離壁畫。" 俄國人奧登堡:來得早卻不懂中國文化的斯坦因拿得多,來得晚但精通漢學的伯希和拿得精。奧登堡搜集敦煌洞窟內殘留的文物。那些已經脫落斷裂成碎塊的壁畫,已經被踐踏成泥團硬塊的絹畫和絲綢被考察隊一一清理出來,帶著洞內的泥土和塵埃,全部裝箱帶回了俄羅斯。 新疆巡撫何秋輦:負責運送敦煌文物到北京,卻先運到他家截留,把卷子中較長者,截割為數段以充數。這批卷子被其子女以日金8萬出售給日本東方學專家羽田亨; 內閣侍讀學士的李盛鐸:夥同何秋輦竊取敦煌文物; 伯希和:法國漢學家、探險家。對敦煌全部洞窟編號,並抄錄題記、攝制大量壁畫照片。將藏經洞中的遺物全部精選一遍,廉價騙購走大量的藏經洞文獻及絹畫、絲織品。寫本部分入藏法國國立圖書 館東方寫本部,絹畫、絲織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館。 日本:通過考察隊奪取和從官商中購買。 從中可以看出罪有以下幾點; 1.清政府的不重視和軟弱無為. 2.由於閉關鎖國所造成的人民文化和意識低下. 3.帝國豪強的掠奪. 其實根本原因是因為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在一個現代文化.經濟和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清政府卻不與國外進行任何的文化交流.導致的結果.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一個偉大的帝國的衰落之後都有各民族文化的入侵,導致文化的合流和技術的發展.到新帝國的誕生. 撤的遠了,敦煌文物流失的最大罪過者,可以說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
E. 如何理解余秋雨《道士塔》中的斯坦因一類人
現實中滴斯坦因是文化學者
但在秋雨先生文中
斯坦因的實際身份只是探險家,或者說是文話盜賊,是強盜!!
他們一類人披著文化的外衣
乾的卻是血腥的勾當
因為他們宰割的是中國古文明
他們的罪刑應是與八國聯軍無異滴
甚且
有過之無不及!!
F. 斯坦因名詞解釋
1.斯坦因活動的時代是殖民主義時代,西方世界視劫掠殖民地文物視為正常甚至榮耀,
但是即便按照當時的標准,斯坦因的做法還是帶有欺騙性質。他號稱自己是玄奘的信徒。他購買文書和絹畫時非常清楚自己所付的錢遠低於市場價。他為了保密採取極端方式,一切都在夜間進行,而且只告訴極少數人自己的所作所為。人們不禁奇怪斯坦因之後為何如此大大方方地講述自己當時是如何偷偷摸摸的。—— 芮樂偉·韓森 《絲綢之路新史》
2.就技術角度,斯坦因不認識漢字,和王道士打交道需要通過翻譯,挑選敦煌經卷和文物的時候採取的策略是——挑看上去珍貴的, 由於敦煌經卷是以經帙(可簡單理解為一種包袱)為分部形式保存的,往往打開包袱之後就破壞了原始的經卷前後文關系,導致敦煌佛經歸部問題難以明晰。
3.從敦煌看斯坦因的整個學術生涯,斯坦因毫無疑問在中亞研究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是這一領域首屈一指的大學者,但是這無法掩蓋斯坦因騙取大量敦煌經卷和文物的行徑。從橫向看,斯坦因的考察,無疑是殖民世界對殖民地世界文化掠奪的一部分,一方面讓殖民世界更好的認識到了殖民地世界,並誕生了一批偉大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在以敦煌經卷為代表的學術材料的獲取上充斥著掠奪和欺詐;從縱向看,這種考察使被掠奪的學術材料和原環境、其他未被掠奪的材料分割,破壞了原本的體系形成了碎片化,雖然使殖民社會較早的認識到了東方文明的輝煌燦爛,但是也剝奪了東方國家研究被掠奪材料的可能性或者增加了研究的難度(一方面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學者去西方研究敦煌材料是要收錢的;另外敦煌經卷被多次掠奪,到西方各國之後被不同的收藏機構和個人收藏,一些收藏家不願意公開,所以導致無法研究;還有一部分經卷混入了當年外國探險家在中國腹地搜集的其他文獻,導致研究難度加大。 )
G. 令人費解的米蘭壁畫講的是什麼
在中國新疆,有一個名叫「米蘭」的古城,它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它在沙漠中只留下一些讓人唏噓不已的殘垣斷壁。直到1907年新年伊始,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米蘭遺址驚喜地發現了「從未報道過、完全出乎意外」的精美壁畫。
英國著名探險家斯坦因他後來敘述說,在去米蘭的路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神秘和荒涼,其神秘就在於它與世隔絕,數個世紀以來無人打擾。更使他感興趣的是,他在米蘭挖掘出一堆沙海古卷——藏文書,這些文書是「從守衛著玄奘和馬可?波羅都走過的去沙洲的路上的古戍堡里出土的」。他從一座破壞嚴重的寺院里,找到了不止一個完好的塗著堊粉的雕塑頭像,在同一寺院里他還挖掘出公元3世紀以前的貝葉書,他簡直欣喜若狂了。這一口氣挖掘出的一件又一件稀世珍寶,足以使斯坦因富甲天下了,然而,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更大的幸運正雪花般向他飛來。
一天,他來到了一座凋殘的大佛寺,在長方形的基座走廊上,發現了一個呈穹頂的圓形建築。進而,他意想不到地看見了美麗的壁畫。那帶翼天使的頭像,其東方色彩明顯不如其他壁畫那麼突出,完全是希臘羅馬風格。他敘述道:「在我看來,這幅壁畫的整體構思和眼睛的表現,純粹是西方式的。殘存的帶有怯盧文題記的禱文綢帶,高度可信地說明,這里的寺院廢棄於三四世紀。」斯坦因認為這些壁畫明顯帶有古羅馬的藝術風格,在他看來,這些帶翼的天使是從歐洲的古羅馬「飛」到東方古國的。這個說法無疑引來中外學者的激烈爭論。
斯坦因還找到一組歡樂的男女青年群像,「看起來是希臘羅馬式的,這是一幅多麼好的中國邊疆佛教寺院里喜悅生活的畫面!」他還以調皮的語調描述了這組畫面:「這些漂亮的女郎從哪裡得到的玫瑰花冠?這些男青年哪來的酒碗?這一切奇怪現象彷彿是用魔法在卡爾頓周圍創造出了沙漠及滾滾沙丘,而這一夥遲到的飲宴者正在為之驚奇。」這組畫面上還出現了列隊行進的大象、四輛馬車和騎在馬背上的王子等,在造型上酷似印度藝術,但也充滿了對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的效仿。怯盧文題記表明,這些畫與尼雅卷子屬於同一時代。
斯坦因特別為「帶翼天使」的發現而激動。他寫道:「這真是偉大的發現!世界最早的安琪兒在這里找到了。她們大概在2000年前就飛到中國來了。」米蘭壁畫是新疆境內保存的最古老的壁畫之一,這里的「帶翼天使」可以說是古羅馬藝術向東方傳播的最遠點。斯坦因的發現,轟動了歐洲文化界和考古界,米蘭從此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而成了世人爭睹風採的所在。
米蘭「帶翼天使」壁畫後來,考古工作者又在米蘭佛寺遺址發現了兩幅並列的「帶翼天使」。天使像為半身白地,以黑線勾鏤輪廓,身體塗紅色。此畫位於迴廊圓形建築內壁近底部,上面有一條黑色分欄線,在這條線的右端上部有一黑紅色蓮花座,顯示出迴廊內壁繪畫與雕塑的整體裝飾結構。這兩幅並列的「帶翼天使」壁畫,參照斯坦因的觀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它們體現了希臘、羅馬藝術作品的美學追求。羅馬藝術家使用灰泥塑成主體的塊狀,完全可以在護牆的內壁上運用陰陽明暗對比和渲染手法,使富有立體感的人物形象躍然壁上。壁畫上天使的眼睛是完全睜開的,雙眸明亮,眉毛細長,唇微合,雙翅揚起,表現了追求天國生活的自信與博愛精神。這種形式迥然不同於佛教繪畫准則,而更貼近古羅馬藝術的美學特點。
反對斯坦因這種說法的人也為數不少,比如中國學者閻文儒先生對上述觀點就持反對態度,認為斯坦因「抱有偏見」,因而給予猛烈抨擊。閻先生說,斯坦因不僅抱有偏見,調查研究也不深入,他對丹丹烏里克、若羌磨朗寺院遺址中發現的佛教壁畫,有的說法牽強附會,有的將西方的古代神話強加到佛教藝術的題材中,以致混淆了許多觀念。閻先生還認為,斯坦因把丹丹烏里克兩個木板畫解釋為《鼠王神像》和《傳絲公主》是完全錯誤的,是對佛教不熟悉所致。對於「帶翼天使」不是三四世紀的作品,而是唐代風格之說,他認為斯坦因將繪畫時代上推,是為了把這些壁畫題材附會到希臘愛神上去。關於「帶翼天使」神像的題材,應從佛教藝術中去尋找,因為「帶翼天使」神像不僅在巴基斯坦、西亞發現過,在克孜爾、庫木吐拉、森木塞木等早期石窟中甚至敦煌莫高窟唐以後的壁畫中,也多有表現。因此,把它說成是希臘羅馬式美術作品,是根本行不通的。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論在所難免。米蘭壁畫上的帶翼天使究竟從何處而來,還有待深入探索,予以破解。
H. 如何評價著名考古學家、地理學家斯坦因,尤其是其在敦煌的所作所為
斯坦因在西方學界的地位極高,當代歷史學家歐文·拉提摩爾(Owen Lattimore)譽之為。他同代人中集學者、探險家、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於一身的最偉大的一位人物」。但是在我國,斯坦因長期以來多被稱為「強盜」,而他在學術上的貢獻卻鮮為人提。
有關斯坦因與王道士之間的故事大家幾乎都已經十分熟知了,因為他的第二次入境中國,從中國給大英博物館帶回了大量珍貴的敦煌文物,他在西方學界的地位迅速提高,成為國際敦煌學的開山鼻祖。1912年他還曾獲得由伊麗莎白女王親授的爵士勛號。
這也不是他的最後一次,前後他以游歷的名義騙取到中國的簽證,來到中國共有4次,不過第四次的時候,他到中國後的一舉一動,卻受到已經覺醒的中國學界的密切關注。這種覺醒讓1930年至1931年斯坦因的第四次中亞考察無功而返。
I. 如何評價既盜賣又保護敦煌文物的王道士呢
王圓籙,出生在陝西,因家鄉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於酒泉。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人稱王道士。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