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東線戰場在哪裡

英國東線戰場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1 00:23:35

Ⅰ 二戰的戰場.戰況.哪些國家打的

同盟國
(領袖)
波蘭:1939年9月1日
英國: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亞:1939年9月3日
紐西蘭:1939年9月3日
法國:1939年9月3日
尼泊爾:1939年9月4日
紐芬蘭:1939年9月4日
湯加:1939年9月4日
南非: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
丹麥:1940年4月9日
挪威:1940年4月9日
比利時:1940年5月10日
盧森堡:1940年5月10日
荷蘭:1940年5月10日
自由法國:1940年6月18日
希臘: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
蘇聯:1941年6月22日
圖瓦: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
巴拿馬:1941年12月7日
菲律賓:1941年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1941年12月8日
多明尼加:1941年12月8日
薩爾瓦多:1941年12月8日
海地:1941年12月8日
宏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美國:1941年12月8日
中國:1941年12月9日
瓜地馬拉:1941年12月9日
古巴: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
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
巴西:1942年8月22日
衣索比亞:1942年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
玻利維亞: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義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1943年11月26日
賴比瑞亞:1944年1月27日
羅馬尼亞:1944年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1944年9月4日
保加利亞:1944年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1944年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1944年10月26日
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1945年2月2日
厄瓜多: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1945年2月7日
秘魯:1945年2月12日
烏拉圭:1945年2月15日
委內瑞拉:1945年2月15日
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
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9日
軸心國
(領袖)
大德意志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大日本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義大利王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王國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共和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琪法國
塞爾維亞游擊隊
抵抗運動
奧地利 · 波羅的海國家 · 捷克地區 · 丹麥 · 愛沙尼亞 · 衣索比亞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義大利 · 猶太人 · 韓國 · 拉脫維亞 · 荷蘭 · 挪威 · 菲律賓 · 波蘭 · 泰國 · 蘇聯 · 斯洛伐克 · 烏克蘭西部 · 越南 · 南斯拉夫
序幕
非洲 · 亞洲 · 歐洲
1937年
東亞:七七事變(亞戰爆發)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1938年
東亞:徐州會戰 · 武漢會戰 · 廣州戰役
1939年
東歐:入侵波蘭(歐戰爆發) · 冬季戰爭
西歐:假戰 · 大西洋海戰
東亞: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戰役 · 桂南會戰
1940年
東歐: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 比薩拉比亞及布科維納北部
西歐:丹麥挪威戰役 · 荷蘭戰役 · 比利時戰役 · 法國戰役 · 不列顛空戰 · 倫敦大轟炸
地中海與非洲:利比亞及埃及 · 入侵希臘 · 羅盤行動 · 英屬索馬里蘭
東亞:棗宜會戰
太平洋: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1941年
東歐: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作戰) · 繼續戰爭 · 基輔戰役 · 列寧格勒圍城戰 · 莫斯科戰役 ·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地中海與非洲: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 南斯拉夫戰線 · 希臘戰役 · 克里特島戰役 · 中東戰場 · 東非戰場
東亞: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會戰 · 第二次長沙戰役 · 第三次長沙戰役
太平洋:珍珠港事件 · 香港戰役 · 菲律賓戰役 · 馬來亞戰役 · 婆羅洲戰役
1942年
東歐:藍色行動 · 斯大林格勒戰役
地中海與非洲:加查拉戰役 ·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 火炬行動
東亞:浙贛戰役 · 日本佔領緬甸
太平洋:珊瑚海海戰 · 中途島海戰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1943年
東歐:庫爾斯克會戰 · 斯摩棱斯克戰役 · 下第聶伯河攻勢 ·
地中海與非洲:非洲戰場的結束 · 入侵西西里 · 入侵義大利 ·
東亞:鄂西會戰 · 常德會戰
太平洋:索羅門群島 ·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 ·
1944年
東歐:納爾瓦 · 契爾卡塞 · 華沙起義 · 雅西-奇西瑙攻勢 · 貝爾格萊德攻勢 · 巴格拉基昂行動 ·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 拉普蘭戰役 · 布達佩斯攻勢
西歐:十字弓行動 · 直射行動 · 諾曼底戰役 · 龍騎兵行動 · 解放巴黎 · 市場花園行動 · 突出部之役
地中海與非洲:卡西諾及安濟奧 · 哥德防線
東亞:一號作戰 · 緬甸戰役
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 · 萊特灣海戰
1945年
東歐: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 布達佩斯圍城戰 · 柏林戰役 · 布拉格攻勢 · 德國投降(歐戰結束)
西歐:北風行動 · 芮斯華森林之戰 · 中歐會戰
地中海:義大利最後的攻勢
東亞: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 桂柳戰役 · 八月風暴行動
太平洋:硫磺島戰役 · 沖繩島戰役 · 菲律賓解放 · 婆羅洲戰役 · 廣島及長崎原子彈轟炸 · 日本投降(亞戰結束)

Ⅱ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二戰場就是太平洋戰場

不是。
「第二戰場」指的是諾曼底登陸後開辟的歐洲西線戰場。「開辟第二戰場」是西線隔海對峙,東線成為唯一戰場的情況下,蘇聯對英美提出的要求。
德國在征服法國後原計劃武力壓迫英國媾和,遭強硬的丘吉爾政府拒絕,又因海軍力量薄弱無力執行「海獅計劃」登陸英國,西線進入對峙狀態。德國轉而攻擊蘇聯謀取急需的石油。蘇聯獨自承受了德國軍事壓力,一再催促英美開辟第二戰場,英國出於利益考慮不斷拖延,直到1944年東線蘇聯勝利形勢明朗化,才登陸諾曼底,兌現了德黑蘭會議上對斯大林的承諾。

Ⅲ 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主要是在什麼地方

東線戰場就是蘇德戰爭。蘇聯位於德國東部,叫東線戰場,英國位於德國西部,叫西線戰場。
中國的抗日戰爭叫東方主戰場;美日的太平洋戰爭叫亞太戰爭;東南亞的戰爭叫次大陸戰爭。

Ⅳ 在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與西線戰場,兩者究竟有何區別

因為針對的人不同,所以劃分成為東西戰場。准確的來說,東西戰場是靠德國來劃分的,因為兩邊都和它有關。

雖然東西線戰場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都是非常慘烈的。別的不說,就說德國命運轉折的戰爭。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頑強反撲,把自己的城市都當成了戰場,無數的人民被迫流離失所。而諾曼底登陸戰中,美軍作為登陸的一方,每當有一波步兵登上海灘,面臨他們的就是轟炸。

Ⅳ 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擊德國法西斯的第一戰場是什麼

第一戰場就是蘇德戰場

1940年,法國投降後,英國就失去了在歐洲的落腳點,只能和德國隔海相對

1942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東線戰場成了主戰場
80%的德國軍力都在這個戰場,所以蘇聯一直要求盟國開辟第二戰場,在歐洲大陸登陸

直到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第二戰場才開辟

Ⅵ 二戰時期的東西線戰場有何區別

二戰時期的東西線戰場是以德國來分界的,一般東線戰場與西線戰場都統稱為德國的東西線戰場。通俗易懂的來說,東線戰場就是柏林以東,主要是對抗蘇聯,而西線則是指主要對抗英美等盟軍。

一、東線戰場

在二戰歐洲戰場後期,德軍東西線兵力差別懸殊太大。例如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德軍在東西線的兵力為9:1,阿登反擊戰之前為6:4,再之後又急劇下降為8:2。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哪個國家在歐洲戰場展開了激烈的爭斗

西線戰場:英國、法國:德國(1917年後,美國加入西線戰場)
東線戰場:沙俄:德國、奧匈帝國
南線戰場: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義大利、塞爾維亞

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哪些國家參戰

1914~1918年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歷時4年3個月,戰火燃遍歐洲大陸,延及非洲和亞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發生激烈的海戰。先後捲入這場戰爭的有33個國家,人口在15億以上。
大戰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時期,各國金融寡頭為獲取更大利潤、掠奪別國財富而進行的實力較量。它是由於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為謀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決戰。
經濟和政治根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大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各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的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達到很高程度。各國金融寡頭憑借雄厚的資本力量,實際上成為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各國政府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各資本主義強國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世界領土被瓜分殆盡。但帝國主義列強佔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去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德國、美國、日本三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還沒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滿意這種狀況,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間連續發生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和日俄戰爭。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化,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為了轉嫁危機,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擴軍備戰,企圖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解決國內危機。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19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與法、英,俄國與奧匈矛盾加劇。1873年,德、奧、俄三國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戰爭後,德國宰相O.von俾斯麥於1878年主持召開柏林會議,使俄國在巴爾乾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引起俄國對德國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國與奧匈正式訂立軍事盟約。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建立後,俄、德兩國在貿易上的競爭加劇,俄、奧兩國在巴爾乾的矛盾日益尖銳。1891~1894年法、俄訂立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國同日本簽訂盟約,企圖利用日本對付法、俄兩國,以保護自己的遠東利益。1904年英、法簽訂協定,承認各自的勢力范圍,英法協約關系建立。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見三國協約)。從此,以德、奧匈為主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正式形成。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各國加緊擴軍備戰步伐。1893~1913年,德國陸軍和海軍艦艇數量增加1倍多。奧匈帝國追隨德國也加緊擴充軍備,並制定對俄國和塞爾維亞作戰的軍事計劃。英國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設海軍。1906年,英國第一艘1.8萬噸級巨型裝甲艦無畏號下水。英國也擴充陸軍,建立一支10萬人的遠征軍部隊,准備開赴歐洲作戰。英國軍費開支總數達8600萬英鎊。1913年法國常備軍擴充到80萬人,1914年軍費開支增加到15億法郎,佔法國全部國家預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國現役軍人達130萬人,同時加速修建通往德國的戰略鐵路和海軍建設。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使得戰爭危險日益增加。
局部戰爭 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並引起局部戰爭。1905和1911年,德、法兩國為爭奪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咽喉要地,引起兩次摩洛哥危機。1908~1909年,俄、奧、德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戰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亞危機。奧匈帝國兼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遭到塞爾維亞的反對。1911~1912年,發生了意土戰爭。1912年,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等4個王國結成同盟,發動共同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後,巴爾干同盟各國發生內訌,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俄、奧、德、英等列強利用巴爾干各國的民族矛盾,相互展開激列的斗爭。英、法、德各自為爭奪在土耳其的政治、經濟優勢,居間漁利。
薩拉熱窩事件與大戰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G.普林西普刺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密約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同時,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法國拒絕接受這一最後通牒。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軍已進入盧森堡。3日夜間,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曾對比利時中立承擔保證義務,於4日對德宣戰。5日,奧匈對俄國宣戰。隨後,英、法先後對奧匈宣戰。塞爾維亞和黑山(門的內哥羅)對德、對奧匈宣戰。
戰爭進程 大戰爆發後,奧匈軍隊向塞爾維亞進攻,德軍迅速繞道比利時向法國進攻。主要戰場在歐洲,歐洲有西線戰場、東線戰場以及巴爾干戰場、義大利戰場。歐洲西線的法國戰場是決定全局的主戰場。英、德、俄、法、日還進行了多次海戰,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空軍在大戰中第一次用於實戰。整個戰爭大體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4) ①西線戰場。戰爭爆發後,德軍總參謀長H.J.L.von毛奇(或稱小毛奇)於8月4日命令德軍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從北部突入法國,企圖從背後打擊法軍主力,以達到用速決戰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在激烈的邊境之戰中,德國與英法雙方投入350萬大軍搏鬥。英法軍一度被迫南撤,德軍侵入法國。9月5~9日,在馬恩河戰役中,法軍反擊,迫使德軍撤退到馬恩河以北至凡爾登一線。德軍包抄法軍的計劃失敗,德國速決戰略破產,總參謀長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職,改由E.von法金漢擔任。馬恩河戰役後,11月中旬,雙方進入相持狀態,開始進行陣地戰。

②巴爾干戰場和東線戰場。7月28日奧匈帝國軍隊炮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爾維亞奮起抵抗,迫使奧匈軍隊全線退卻,俘敵5萬余眾。奧匈軍於9月再次對塞軍發動進攻。塞軍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帶。12月中旬,塞軍得到協約國提供的武器、彈葯和糧食,迅速收復貝爾格萊德並將奧匈軍趕出國境。在東線,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羅馬尼亞邊境形成另一個主要戰場。德國在東線僅有一個第八集團軍放在東普魯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備部隊,共30萬兵力。俄軍最高統帥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為最高統帥)決定以其西北方面軍進攻東普魯士德軍。1914年8月17日,俄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德軍。德軍任命P.von興登 堡為第八集團軍司令,加強東線兵力,於8月26日對俄軍兩翼展開攻擊。經20多天的激戰,俄軍慘敗,損失兵力25萬人。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在波蘭與奧匈帝國接壤的加里西亞地區,俄軍西南方面軍同奧匈軍發生激戰,雙方兵力超過100個師。經過盧布林�赫爾姆戰役、加利奇�萊姆堡戰役和哥羅多克戰役,奧匈軍損失40萬兵力,退守喀爾巴阡山脈一線。德軍為了支援奧匈軍,於9月下旬及11月對俄軍發動進攻,雙方均未突破對方防線。
③日本、土耳其參戰和英、法、德在非洲的爭奪。1914年8月6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宣告中立,並准備收回德國在山東膠州灣和青島的租借地。日本帝國主義8月23日參加協約國方面對德宣戰,趁火打劫,進攻中國青島,奪取德國在華權益。青島遂淪於日本之手。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先後佔領南太平洋德屬馬紹爾、加羅林和馬里亞納諸群島。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國拉攏下,宣布同英、法、俄斷交,12日宣布「聖戰」。俄、土軍隊立即展開作戰,土軍第九集團軍被圍殲,損失7萬多人。戰前德國在非洲佔有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多哥、喀麥隆、德屬東非等地。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皆為協約國集團所佔有。多哥和喀麥隆為英、法瓜分。德屬西南非劃為英國勢力范圍。德屬東非大部分劃歸英國,小部分劃給比利時。
第二階段(1915~1916) ①東線戰場。1915年2月,德奧軍隊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對俄軍展開全面進攻。交戰8個多月,俄軍丟失大片土地,退到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條直線的戰線上。俄軍傷亡、被俘達170多萬人。這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重的一次敗仗。
②西線戰場。1915年德軍在西線處於戰略防禦狀態,部署著200萬軍隊。法英聯軍共有300萬人,以法軍為主。1915年春,法英聯軍先後在香檳、阿杜瓦等地區對德軍發動進攻,聯軍傷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軍反擊法英聯軍,發動第二次伊普爾戰役。德軍不擇手段,在伊普爾以北英法軍結合部放置6000個毒氣罐,藉助西北風向英軍陣地施放大量氯氣,英軍1.5萬人中毒,其中約5000人死亡。伊普爾戰役後,雙方都使用化學武器。因軍隊配備了防毒面具,殺傷力不大。9~11月,法英聯軍在法國將領F.福煦統一指揮下連續發動進攻,但僅向前推進2~4千米,損失巨大,被迫停止攻擊,雙方憑陣地對峙,再次處於僵持狀態。
③義大利、保加利亞參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正式向奧匈帝國宣戰,開辟了意奧戰線。為了配合俄軍在東線作戰,1915年6月,意軍集結39個師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蘭提諾一帶奧匈軍發動進攻。意軍多次進攻未獲重大戰果。到1915年底,意奧戰線轉入陣地對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亞以取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為條件,分別與德、奧、土簽訂了軍事條約,形成德、奧、土、保四國軍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亞正式宣戰,立即大舉進攻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僅以20萬裝備不良的軍隊抵抗德、奧、保三國60多萬大軍的夾擊。10月下旬塞軍被擊潰,塞爾維亞全境被保軍和德奧軍佔領。
④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轟擊10多個小時,將這一小塊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夷為平地,隨後以6個師兵力向前推進。法軍總司令霞飛增派援軍,任命H.P.貝當為凡爾登地區司令,組織法軍拚死抵抗。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殺傷大量法軍並造成恐慌,但未能取勝。法英聯軍於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帶對德軍陣地發動強大攻勢,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36輛坦克,德軍頑強抵抗,守住了防線。10~12月,法軍在凡爾登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德軍戰略進攻終於失敗。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⑤羅馬尼亞、希臘參戰。1916年8月27日,羅馬尼亞經過長時間觀望後向奧匈宣戰。羅軍統帥部以收復被匈牙利占據的特蘭西瓦尼亞為主要目標,發動進攻。在德奧土保聯軍兩線夾擊下,羅軍潰敗,傷亡25萬人。羅馬尼亞大部分領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為同盟國佔領。1917年6月底,希臘向同盟國宣戰。
⑥海上戰役和空軍的出戰。1914年8月28日,英國艦隊進入北海同德國艦隊進行海戰。德國3艘巡洋艦被擊沉,幾艘驅逐艦受重創。隨後,英國海軍對德國進行海上封鎖。英德兩國艦隊還在安的列斯群島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發生海戰。1916年5月31日,英國艦艇150多艘在日德蘭海面同德國公海艦隊主力激戰,英國損失大小艦只14艘,德國被擊沉11艘。針對英國海軍的封鎖,1915和1917年德國兩度展開「無限制潛艇戰」。它的潛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處攻擊協約國以及中立國的艦船,擊沉英、美等國許多商船,給協約國造成一定威脅,但未能扭轉海上被動局面。大戰中,空軍發展迅速並用於實戰。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戰役中,英、德雙方不斷出動飛機空戰,爭奪制空權。大戰結束時,德奧方面擁有3300架飛機,協約國方面擁有8000多架飛機。
第三階段(1917) ①戰場形勢。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嚴重。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1917年初,協約國西線總兵力近400萬人。德國在西線僅有250萬兵力。德軍為避免決戰,撤退到興登堡防線設防。1917年法軍英軍分別發動進攻,但未能擴大戰果。西線戰局仍陷入僵持狀態。
1917年8月意軍在伊松佐河向奧匈軍發動幾次進攻,均無進展。10月,德奧軍在卡波雷托突破意軍防線。意軍全線潰退,被俘33.5萬人,傷亡13萬人。
②俄國退出戰爭。在東線戰場,1917年3月12日(俄歷2月27日),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權被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決定繼續進行戰爭,7月初在西南戰線對德、奧發動進攻。德奧聯軍反擊,俄軍全線潰退。9月,德軍在里加灣對俄軍西北防線發動強大攻勢,佔領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無產階級舉行武裝起義,取得十月革命勝利。蘇俄政府決定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並於1918年3月同德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俄國完全退出戰爭。
③美國參戰。1914年大戰爆發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物資,大發橫財。1917年3月,美國政府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聯盟反美,在國內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1917年隨美國之後對德宣戰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賴比瑞亞、暹羅(泰國)、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等國家。到大戰結束時,陸續派往前線的美國軍隊達200萬人。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美國成了協約國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集團的軍火和各種物資及直接貸款總額將近100億美元。
④中國參戰。1917年2月,美國與德國斷交後,建議中國採取一致行動。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日本取得歐洲幾個大國對其承襲德國原在華權益的承諾後,也支持中國參戰。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大戰結束 1918年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將兵力集中於西線。1918年3~7月,德軍發動5次大規模進攻,均未取得重要的進展。此時幾十萬美軍抵達歐洲參戰,德軍已再無力組織進攻。從7月下旬至8月底,協約國聯軍對德軍連續發動進攻,德軍退守興登堡防線,處於被動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聯軍對德軍發動總攻。德軍無力抵抗,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開御前會議,德軍統帥興登堡和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承認已無力繼續戰爭。德皇改組內閣,任命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為總理,向協約國提出停戰談判要求。與此同時,從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奧匈帝國在協約國軍隊的攻擊下先後投降。奧匈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要求擺脫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1918年10月11日,波蘭國會宣布波蘭屬地脫離奧匈帝國,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並成立獨立的共和國。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國。10月28日,維也納爆發工人總罷工和士兵遊行示威,迫使奧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奧地利共和國。德國已處於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
11月11日清晨,德國政府代表M.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必須在15天內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出其軍隊。同時須從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匈帝國及非洲撤出軍隊。還必須交出5000門大炮、25000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5000台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了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Ⅸ 二戰東線有多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起者德國為首,聯合日本和義大利為聯盟再次挑起的一場世界性戰役,戰爭范圍之廣,波及國家之多,持續時間之長,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場讓人聞之色變的恐怖戰役,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分為東西兩大戰場,兩大戰場的劃分是以德國為分界線的,一般的來講,東線戰場依然是和一戰那樣屬於對抗蘇聯那邊的,西線戰場也和一戰一樣屬於對抗英國為首的國家。

而這其中發生的幾場戰役更是能夠讓人們認識到東線戰場有多可怕,比如明斯克戰役,這場戰役中德國用了二十天不到的時間將蘇聯軍隊西方面軍大部全部殲滅,並且俘虜了50萬名冠病,而在之後蘇聯發起反攻,同樣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內大敗德軍,成功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大部的三十萬名官兵全部殲滅。而同樣發生在東線戰場上的載入史冊的基輔戰役更是殘酷,堪稱的上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保衛戰役,這場戰斗中,蘇聯和德國共投入兵力達135萬人,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蘇聯第5、第21和第、37以及第26計團軍大部,以及第40、第38集團軍一部被全部殲滅,可謂是損失極其慘重,除此之外還有列寧格勒戰役以及莫斯科保衛戰等多項戰役的殘酷性都讓人聞風喪膽,實在是殘酷至極。


Ⅹ 為什麼二戰的東線戰場要比西線打的激烈殘酷

主要以德國柏林為分界線:

1.柏林以東 以對抗蘇聯為主 地域范圍以蘇聯 波蘭 羅馬尼西亞 芬蘭 捷克希臘等稱之為東線戰場
2.柏林以西 以對抗英美法為主 地域范圍達法國 英國 盧森堡 荷蘭 丹麥等稱之為西線戰場
3.還有一個為遠東戰場 就是日本VS東亞(包括中國)
說點個人見解:
西線法國很早就垮了,中前期主要是德英空戰和海戰,規模有限。
東線則是陸軍集團軍大戰,德國為了一口吃下蘇聯,用了很大兵力,而蘇聯也不是一口能吃下的,就僵持了,所以東線比西線激烈。
-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英國東線戰場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勞動力為什麼廉價 瀏覽:363
英格蘭為什麼會輸義大利 瀏覽:980
三亞和越南哪個地方好玩 瀏覽:728
英國樞密院是什麼職責 瀏覽:417
為什麼伊朗指揮官在伊拉克 瀏覽:912
印度尼西亞為什麼火山眾多 瀏覽:606
越南多少錢才是富豪 瀏覽:720
伊朗回國為什麼選蘭州新區 瀏覽:866
英國貝尓機油怎麼樣 瀏覽:176
伊朗的政府為什麼被宗教控制 瀏覽:256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都有哪些 瀏覽:946
玩義大利炮是什麼意思 瀏覽:677
babi印尼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554
印尼虎為什麼吃了就吐 瀏覽:702
哥倫比亞咖啡和義大利咖啡啡哪個好喝 瀏覽:876
伊朗鈾提煉別國怎麼知道的 瀏覽:561
伊朗襲擊美軍基地有多少傷亡 瀏覽:10
中國神和鎮在哪裡 瀏覽:521
伊朗與俄羅斯哪個經濟好 瀏覽:966
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什麼時期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