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看過一個資料,說在二戰時候,德國在巴黎設置了一個V1還是V2導彈基地的,可以炸到倫敦的,這是什麼事
是這么回事:
1943年秋天,一個黎明前的短暫黑夜。一道鐵絲網把法國和瑞士簡單地分開,法國邊境一側安靜
得連只狼都沒出現。在叢林中,隱藏著一個身軀高大的男子,他的手上,緊緊拎著一袋土豆。「不能再等了!」他迅速地向邊界移動,這已是他第49次穿越邊界
了。「哧!」正當他翻越鐵絲網的一剎那,他的左腿肚被一條德國軍犬牢牢地咬住了。他機警地發現腳下有一根結實的樹棍,順勢拾起捅入了軍犬的喉管。翻過鐵絲
網,他剛直起腰,不禁愣住了———兩支黑洞洞的槍口正對著他,他下意識地舉起了雙手。然而,士兵朝他微笑了。鐵絲網那邊是兩個德國哨兵,而這兩個瑞士士兵
的槍口對準的則是德國人。此人就是霍蘭德,土豆袋裡裝著的是德國V—1火箭的絕密情報,正是它徹底打碎了希特勒摧毀倫敦的如意算盤。
米歇爾•霍蘭德原本是一名小職員,巴黎被佔領後,成了自由法國中央情報行動局招募的間諜。他在
鐵路工人、卡車司機、酒吧伙計和旅館老闆中發展並擴大著他的諜報網,並很快發展成為「百人團」。他們經常穿越國境潛入中立國瑞士,把取得的各種情報交給倫
敦方面派來的聯絡員。霍蘭德及其「百人團」最重要的諜報活動就是獲取了德國V—1火箭的情報。
1943年底,希特勒開始計劃他摧毀倫敦的如意算盤。在法國的被佔領領土上,將沿海岸線修築一批絕密工程,從那裡可以向倫敦發射新型的V—1火箭。「我要在倫敦扔下50000枚V—1火箭!」希特勒狂妄地叫囂著。
這年8月的一天,霍蘭德等人偶然獲知,德國人正在魯昂附近修建兩處不平常的建築,更可疑的是,
德國人對此採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所有工人都是從波蘭抓來的勞工。為了弄清真相,霍蘭德第二天就來到了魯昂。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波蘭人,並取得了一個
波蘭勞工的信任,換上藍布工裝,混進了勞動隊伍。他發現,工地上幾百名工人正在澆灌混凝土。這時,他又注意到了一條長約50碼的水泥槽,上面還有用藍色油
漆描成的筆直的指示線,極像是某種發射架的底座。他取出隨身的羅盤,發現它正好指向海峽另一端的倫敦!
當晚,他就偷越邊境潛入瑞士,把這神秘基地的重要情報向英國作了報告,盟軍的高級將領們由此很
快得出了這是火箭發射平台的結論。按照希特勒吹噓的「50000枚」彈頭計算,在法國至少還要建造100個這樣的平台。上級立即命令他放下一切工作,集中
力量徹底摸清每一個隱秘基地。
霍蘭德把他最得力的助手分別派往不同方向進行偵察。而他自己則和4個助手帶著地圖騎著自行車,
開始了由北而南的全國大追查。每到一處,他們就和當地的群眾交談,打聽外國勞工最集中的地方,這是目前唯一的線索。在3個星期的長途跋涉中,他們成功地找
到了幾十個基地並在地圖上做好了標記。
時間越來越緊迫,但是這些秘密基地大都隱藏在深山老林之中,尋找起來費時費力,同時還不得不應付德國人的嚴密盤查。霍蘭德不得不另闢蹊徑,而一連串的巧合更是把希特勒苦心經營的尖端秘密白白斷送了。
這一天在一個叫卡利的地方,建在密林中的基地已經竣工,4個德國工程師正在驗收。霍蘭德立即搞
了一輛小汽車,遠遠地跟在後邊直到一座灰色的二層小樓。幸運的是,他發現自己的一位朋友就在這棟樓里工作。幾天以後,在霍蘭德的精心安排下,一份復印的
「V—1火箭發射台分布總圖」便到了他的手裡。
霍蘭德對此並不放心,他匯總了這些天來查到的基地位置及其他幾路偵探到的情報,與這份總圖仔細進行對照,發現了這些神秘基地的總體布局特點。這樣的基地在法國約有上百個,且都集中在一條長200公里寬30公里、大致與海岸線平行的帶狀地區。
霍蘭德終於成功了!接下來的一幕,便是開篇描述的他第49次穿越邊界的壯舉。
「土豆」很快送到了英國的情報機關。1943年10月,英國皇家空軍連續5個星期出動,按照霍蘭德的情報准確地轟炸了73個V—1火箭發射基地,連同那些已經運到的巨型火箭,基地全都被炸成了廢墟。絕望的希特勒悲哀地嚎叫道:「是誰泄露了我的絕密工程?」
戰爭結束後,皇家空軍授予他金十字勛章,這是英國授予外國人的最高榮譽。在諜報史上,人們更願意稱霍蘭德是「拯救了倫敦的法國人」。
B. 德國V-2彈道導彈有哪些服役經歷
1944年5月16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使用V-2導彈作戰的命令。1944年9月6日傍晚,德國向英國第一次發射了兩枚V-2導彈,但都失敗了。9月8日,德國向英國倫敦發射了第一枚V-2,炸彈在倫敦市區爆炸。這是V-2首次成功襲擊英國本土,在倫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歐洲大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等地。還有582枚用於發展、改進和訓練。
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范圍內。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起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
二次大戰後期,德國納粹的V2火箭呼嘯飛越英倫海峽轟炸倫敦,雖然V2對英國的實質損害不大,但是不像V-1導彈可攔截因此對英國的社會人心造成莫大影響。
大戰一結束,美俄雙方都急著要掌握德國的火箭技術,但是按照雅爾塔密約,V2火箭生產工廠的主要所在地皮納蒙劃給了蘇俄託管,美國心有不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軍組成了一個突擊隊下令緊急展開一項代號「回紋針」的任務。
在1945年5月22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內,美軍挺進巴伐利亞區並佔領當地,動用了300節火車車廂和13艘輪船,把近百枚的V2火箭以及相關的一切設備和半成品搶運一空,蘇軍在第二天的6月1日抵達的時候,只看到一座座空盪盪的工廠。
美國雖然獲得了許多V2的半成品和製造設備,但最可貴的是美國情報單位成功地說服了包括德國軍方火箭計劃負責人瓦爾德·多恩伯格中將及開發團隊核心馮·布勞恩博士與相關的126位研究團隊成員前往美國,並分別安置在德州的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組以及新墨西哥新建的白沙導彈試驗場。
1945年9月,馮·布勞恩抵達美國,時年33歲,自此以後美國的火箭工業和太空發展就扶搖直上。除了軍事用途,V2火箭在研究高層大氣和電離層,以及對地球表面拍照等科學課題上也非常有用。
1946年,美國海軍實驗室發射了一枚V2火箭,射到數百公里的高空,用來觀測來自太陽的紫外線,這也是V2火箭第一次應用在太空研究,從此開啟了太空科學的新頁。此外V2火箭亦用來當作載人飛行試驗載具,並搭載過猴子一類的小動物升空。
C. 彈道導彈的鼻祖是V2導彈嗎
1939年~1942年,在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的領導下,德國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枚地地彈道導彈——V-2導彈。1942年10月3日試驗發射成功;1943年裝備部隊;1944年9月6日德軍進行第一次實彈發射,9月8日德軍又用此導彈襲擊了英國首都倫敦。它是世界上首先用於實戰的彈道導彈,但由於當時技術上還不成熟,約有40%的導彈偏離了軌道。因此,這次爆炸僅炸死2人,炸傷數人。
V-2導彈彈長14米,彈徑1.6米,彈重14000千克,戰斗部裝炸葯750千克,結構質量約4000千克,採用液體燃料水箭發動機,慣性制導,推進劑為75%的酒精3500千克和液氧5000千克,最大推力為270千牛,最大速度相當於聲速的5倍。起飛質量約13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6120千米/小時,射程約(240~370)千米,彈道高(80-100)千米,發射質量12900千克。這種導彈比V-1導彈先進,是彈道主動段為自主控制的單級彈道導彈。可以這樣說,它是現代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也是彈道導彈的鼻祖。
自德國1944年研製成功彈道式導彈以來,至今已發展到了第四代。第一代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這一代導彈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單彈頭,發射准備時間長,命中精度低。第二代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多採用固體推動劑,其命中精度有所提高。第三代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其主要特點是採用多彈頭。第四代是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此代導彈可機動存放、機動發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目前,第五代洲際導彈也正在研製過程中,這一代導彈將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其機動性將更大,命中精度和威力也將大大提高。
D. 二戰時德國的V2火箭攻擊半徑是多少能從哪裡打到哪裡
V2火箭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第一種彈道導彈,這種導彈採取的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每秒1.7公里,射程能達到320公里。V1導彈和V2導彈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制導方式不一樣,其中V1導彈是飛航式導彈,就是帶飛行翼的,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呼的巡航導彈,飛行速度比較慢,它的設計原理是由飛機而來,所以它是德國空軍發明的。而V2導彈是彈道導彈,沒有飛行翼,它的設計原理出自遠射程火炮,是陸軍發明的.
E. V-2導彈哪個國家最先發射成功,飛行180公里
德國唄!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和使用的單級液體彈道導彈。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地地彈道導彈。全長14米,重14噸,彈徑1.65米,底部尾翼的翼展(V-2導彈的尾端,特別安裝了被稱為"排氣翼"的金屬板,主要是為了改變氣流,誘導火箭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可以改變火箭的前進路線),在1.95米,彈頭重約1噸,攜帶一噸黃色炸葯,彈體中部是殼體結構,內部有一個氧化劑箱和一個燃料箱,分別裝5噸液氧和3.5噸酒精。V-2導彈的推力為260千牛(頓),最大飛行速度1.7千米/秒,最大射程320千米,飛行時間約320秒,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5000米。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德國,凡爾賽條約限制其發展作戰飛機、坦克、大炮和機槍等軍事裝備。事隔幾年,盟國在凡爾賽條約的某些條款上有了松動。1922年,盟國允許德生產一定數量的民用飛機,允許有一定規模的飛機工業。1926年,《巴黎航空協定》的制定取消了對德國生產民用飛機的限制。於是,德國開始大規模建立飛行俱樂部、航空企業、民航航線以及訓練空地勤人員。結果使德國航空技術迅速發展,為發展軍用飛機積蓄了力量。凡爾賽和約對陸軍武器的限制比空軍裝備嚴厲得多。因此,為了擴充軍備發展陸軍武器,有明目張膽地違背凡爾賽和約的嫌疑。德國陸軍必須找到一種新的超級武器系統,而它又不受和約條款的限制。而這很明顯只能在火箭上打主意。20年代,德國國內活躍了一支火箭愛好者組成的團體,他們的工作也為陸軍的抉擇提供了依據,因此從20年代末開始,陸軍炮兵局抽調專人研究火箭的未來發展潛力和用於現代戰爭的可能性。德國火箭技術發展的主要支持者是陸軍炮兵局研究與發展部主任貝克爾。1929年秋他領導研究與發展部開始探索噴氣推進問題火箭以及用於運載炸彈的可能性。年輕軍官多恩伯格上尉被指派負責具體研究工作。貝克爾的計劃是,先研究生產用於飽和轟炸的火箭武器的可能性。
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支持,且又沒有明確的方向,一切只能從基礎工作的做起。貝克爾和多恩伯格在柏林附近陸軍的庫莫斯道夫炮兵試驗場暫借一個角落,艱苦的探索工作就這樣開始了。當時德國星際航行協會還在進行研究工作,多恩伯格專門去訪問過幾次,並於1932年從德國星際航行協會招聘了馮·布勞恩、內貝爾、克勞斯·里德爾以及瓦爾特·里德爾。他們的第一項工作是設計推力為600磅(272千克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由馮·布勞恩主持進行。1933年1月,一台發動機又進行了靜態點火試驗,取得了成功,發動機工作了1分鍾,產生推力為140千克力。與此同時,開始設計第一枚試驗火箭A-1和改進型A-2。1934年秋,A-2火箭在試驗時,達到了2.4千米的飛行高度。在此基礎上,又研製了A-3和A-5試驗火箭,取得很大成功。
A-3和A-5都屬試驗火箭,發動機推力都是1500千克力,工作時間45秒的火箭發動機。1938年夏,第一枚不帶制導控制系統的A-5火箭在試飛時取得了初步的成功。1939年秋,第一枚裝全制導系統和降落傘的A-5試驗取得了高度成功。1939~1940年僅一年時間,A-5就進行了25次發射,試驗了3種制導系統,取得了很大成功,為A-4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實用的A-4火箭性能參數是根據一戰時性能最好的大炮確定的。總體參數為:發射重量為12噸,發動機推力25噸,工作時間65秒,可攜帶8噸推進劑。技術參數包括發動機推力、燃燒時間、質量比,研究了火箭的制導與控制、結構設計等問題也進行了詳細分析。A-4火箭技術性能大大超過了A-5,要跨越很大一個台階,涉及到大量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問題。
在A-4火箭研製過程中,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大推力發動機設計、製造、試驗及燃燒;氣動外形設計與試驗;平台式慣性導航系統設計與製造;火箭的飛行與姿態控制等。完整的A-4火箭在當時來說真是一個龐然大物。它是40年代以前火箭最新技術凝結而成,其外形呈完美的流線型細長體:火箭長14.03米,最大直徑1.66米,底部連同穩定尾翼在內最大寬度為3.56米。頭部錐形彈頭長2.01米,重976公斤。起飛總重量約12.5噸。
1942年6月13日,第一枚A-4火箭在試驗時失敗。8月16日進行的第二次試驗取得部分成功。1942年10月3日,第三枚火箭准備發射。隨著點火命令下達,火箭噴口出現一股濃煙。發動機推力開始增加,按著預定程序,3秒鍾後,發動機推力達到8噸。爾後推力逐漸增加,直到把A-4推離地面。上升41秒後,速度達到每秒2千米;54秒後,發動機按程序停車,火箭開始自由飛行,最大速度5600千米/秒。最後,火箭上升到85千米高,飛行距離190千米,距目標4千米。
這是火箭及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多恩伯格在當天夜上舉行的慶祝會上發表演講時興奮地說:「我們利用火箭進入了太空,並且首次利用太空為地球上的兩點架起了橋梁。這是宇宙航行新紀元的曙光。今天,1942年10月3日,是人類旅行乃至太空飛行新時代的第一天。」
1944年5月16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使用V-2導彈作戰的命令。1944年9月6日傍晚,德國向英國第一次發射了兩枚V-2導彈,但都失敗了。9月8日,德國向英國倫敦發射了第一枚V-2,炸彈在倫敦市區爆炸。這是V-2首次成功襲擊英國本土,在倫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歐洲大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等地。還有582枚用於發展、改進和訓練。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范圍內。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起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
由於德國火箭專家的努力,終於使火箭技術達到了實用階段,並且達到了世界液體火箭技術的最高水平。戰後,德國火箭技術的轉移形成了許多國家發展航天技術的重要基礎。美國、蘇聯、法國、英國、甚至中國都從德國火箭技術中獲得了相當大的利益。這是德國對世界航天史的重大貢獻。
F. 介紹一下v2導彈
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G. V-2導彈的詳細數據
V2可負載1,000kg的高能炸葯彈頭並射向300km遠的目標。詳細資料如下:
結構:一體式液態火箭(彈體彈頭不分開) 以乙醇(酒精)與液態氧當作燃料,兩種燃料則會以一定比例通過管線引入燃燒室點火推進。管線特別設置在燃燒室壁旁,目的在於冷卻降溫,以免發生燃燒室過熱甚至融化的狀況。在V2火箭的尾端,亦安置了被稱為燃氣舵的金屬板,主要是為了改變氣流,誘導火箭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可以用來改變火箭前進的路線。導引方式則是傳統的慣性導引:當火箭點火後,液態燃料推進器將會把V2推送到一定高度與速度,待燃料燒完之後,導彈大多會在拋物線的頂點(80~100km)。接著便會受慣性沿著拋物線繼續射向目標。然而這也意味著命中準度常會因氣流、天候不佳等因素而大減;雖然後期的V2引用了電波導引方式,然而誤差亦高達公里計。
由於彈道導彈在終端速度極快(約4馬赫以上的超音速),遠超過當時同盟國空防的反應所需時速,因此防不勝防。基本上當時英軍只能靠聲音與雷達約略測量預估彈道後,在導彈尚未擊中目標前,以高射炮發射高爆彈葯射擊彈道企圖攔截之。另外,在二戰中V2也廣泛採用迷彩塗裝,以避免遭到空軍辨識空襲,在二戰末期更全面採用橄欖綠作為迷彩。不過在試驗中,V2則是用黑白相間的塗裝作為辨識。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個月間,德軍共發射了15000枚V1導彈與3000枚V2導彈,共造成英國31000人喪生。V型彈道導彈的出現,亦拉開了新式作戰的序幕,V2的出現意味著各種新興彈道導道 的戰略、戰術運用。在歷史上,美蘇兩大強國亦在彈道導彈著力深厚,並發展了各式彈道導彈,以及冷戰鐵幕的相互對立型態。
H. 納粹的10大瘋狂黑科技
古斯塔夫巨炮:希特勒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作為一個步兵的他深知大炮的威力,於是在他成為納粹元首後向德國工程師發布一道命令,要求他們設計出一種「超級大炮」,於是古斯塔夫巨炮誕生了。戰爭結束後,「希特勒大炮」成為了美軍的戰利品。
卡爾臼炮:二戰爆發前,德軍為了突破法軍的馬奇諾防線絞盡腦計,於是600毫米Karl「卡爾」重型臼炮孕育而生,它擁有600毫米的巨大口徑,是人類戰爭歷史上建造的最大口徑的重型臼炮。
卡爾臼炮只參加過兩次戰役和一次戰斗,分別是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鎮壓華沙起義和1945年4月11柏林以南的一次戰斗,德軍給它非常高的評價,可惜並未能挽救西山日下的德軍。二戰期間一共製造了六門卡爾臼炮。圖為1944年卡爾臼炮被用於鎮壓華沙起義。
納粹UFO:納粹飛碟並非空穴來風,早在1940年末,納粹德國成立「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機構,這里匯聚了第三帝國最傑出、優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專門用來研究各種飛行器,其中就包括被稱之為納粹UFO的「別隆采圓盤」,據說在1943年盟軍對德國的一次轟炸中就目擊到了「奇怪的圓盤」。
V2導彈:眾所周知,德國海軍遠弱於英國,但德國並沒有放棄對英國施加壓力。戰爭後期,為了迫使英國投降,德國納粹的V2火箭呼嘯飛越英倫海峽轟炸倫敦,雖然V2對英國的實質損害不大,可對倫敦民眾留下了巨大陰影。戰爭結束後,德國的導彈科技被蘇美兩國瓜分,手疾眼快的美國人受益最大,佔了火箭科技的上風,在1946年把V2導彈發射到了太空上。
鼠式坦克:不知道為什麼,納粹對大物件情有獨鍾,無論是武器還是文物,在他們眼中多是越大越好,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鼠試坦克」,鼠式坦克12.14米,3.67米寬和3.66米高,重達188噸,武器包括兩門火炮,遺憾的是它並未出現在戰場上。
死亡射線:圖為一台X射線武器的原型機,在納粹帝國滅亡後被美軍繳獲。早在上世紀30年代,納粹科學家就開始研究發粒子加速器,通過它來發射X射線殺傷敵軍。
V-3巨炮:二戰期間,德國研發的「古斯塔夫巨炮」已經讓世人汗顏,但納粹研究的V3超級火炮更為驚人,該炮的炮身長達150 米,口徑為150 毫米。建設於法國的地下的隧道內,炮管固定,不能轉向,瞄準倫敦。它是一種多級火炮,在主炮管的兩旁有很多橫真的短管。
1943年V-3巨炮被英美空軍發現,先後派出3支轟炸集群才將其摧毀。直到佔領法國之後盟軍才知道這一種大殺器的存在。
Go-229戰斗轟炸機: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創下了人類武器史上許多第一,其中就包括了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斗轟炸機德國Ho-229試驗戰斗/轟炸機。
圖為專門研製的Go-229戰斗轟炸機飛行服,看起來非常像如今的太空服,1945年4月14日,美軍攻佔戈達公司位於弗雷德里奇斯洛達的工廠,20架Go-229同生產線和生產資料落入美軍手中,直到如今不少人認為德國的Ho-229噴氣式戰斗轟炸機是美國B-2轟炸機的前身。
納粹太陽炮:如今最尖端的太空武器莫過於「上帝之杖」,這是一種威力堪比核武器的天基動能武器,可早在二戰前,德國方面就計劃建造一款特殊的太空武器用於焚毀敵方的城市。它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名字也極具科幻色彩——太陽炮!
圖為在「太陽炮」上建造的太空港以及停靠在太空港內的運載火箭,還好不過,二戰火箭科技處於萌芽階段,納粹德國耗費大量資源,僅研發出載彈量1噸的V-2彈道導彈,靠它來發射必須部署至高層軌道的太陽炮是痴人說夢。
I.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用U2導彈等等打英國,而不是囤積起來
第一:二戰期間德國研製的導彈是v系列,發射到英國的v1巡航導彈和v2彈道導彈。
第二:製造出來不發射留在家裡干什麼?打出去才能體現出威力。v2導彈射程只有320km 能發射的地方也就是英國
J. v2導彈本是德國研製的,為什麼由美國發射成功呢
美國v2導彈製造的成功源於掠奪德國的技術。二戰末期德國已經將V2導彈應用於實戰,成功發射3000多枚,讓盟軍陣營的國家陷入V2恐慌,不過這種武器並沒有挽救垂死的德國,反而讓美國獲益很大。不過,強力的V2導彈並沒有挽救德國的敗局,德國戰敗以後,盟軍軍隊在德國境內大肆搜刮,美國對於這一技術十分眼熱,專門制定了戰術計劃,在蘇聯之前將大批的V2導彈運回國內,而且美國還從德國帶走了數百名各類科研人員,其中就有掌握火箭技術的科學家,使美國在火箭領域技術突飛猛進。除了在軍事方面的應用之外,美國還利用V2火箭技術研究出了空間探索技術,人類早期的外太空探索多於V2火箭技術有關,不得不說這是戰場過後給人們帶來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