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為什麼不廢掉國王
貴族制本來就是西方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種社會存在,這和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完全是兩個概念。平等概念指的是,一個出生了的自然人,擁有和其他自然人同樣受教育、享受醫療保險、受尊重和自我選擇的權利,不是說屌絲應該把高帥富的爹媽幹掉來保障下一代以同樣的窮挫矮面貌出生。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社會階級是有流動性的,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進入不同的社會層級。(補充兩句,根據我學的政治學,任何一個現代社會都是有流動性的,階級的問題就是允許流動的范圍有多大。沒有流動性的階級最容易成為革命和暴亂的根源)
貴族則是另外一個概念。英國皇室是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家族,英國沒有經歷過非常徹底或者說暴力的革命,因此這些家族的根基並沒有損害。二戰之後,有些貴族把自己的領地和收藏捐給了國家,自己保留虛銜,和普通人一樣上班下班買菜做飯。主要是因為戰後貴族後代無力供養佃農和領地,因此將某些私產讓渡給國家。(我認識一位溫和善良每天去教堂做義工的喬治三世什麼才不說呢)
至於王室是另外一種情況。英國國體是君主立憲制,也就是以君主為虛位元首,實際的行政部門也就是政府由首相領導,君主一般不過問行政、司法和立法事宜,這算是原先的君主制度向啟蒙之後的民主思潮所做的讓步。
社會的發展是有延續性的,正常情況下,政體應當是十分穩定的。所以我們不應當問「為什麼有些國家有虛位君主」,因為人家一直都在做君主,人民沒有看到什麼必要的理由推翻他們。如今更加沒有理由了,因為虛位君主不會造成政治影響,不管社會出什麼問題都不管他們的事。我們應當問的是,「在什麼條件下,人民會推翻君主/政府/元首」。
2. 英國為什麼要脫離歐盟呢
英國脫歐實際上並不僅僅只是英國一時的沖動想要離開歐盟,在這裡面實際上有著很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共同的作用,才導致了英國決定在2016年發動公投脫離歐盟,在這裡面美國、法德以及英國自身都參與了這場勢力的角逐。
當然了最後還是美國技高一籌,從歐盟手裡拉走了英國,使得歐盟一下子就損失了一架馬車而元氣大傷。
英國在歷史上是日不落帝國,但是在歐盟中的地位卻不盡如人意,正是這種心理上的落差,使得英國很多人都不願意屈居人下,最終投下了離開歐盟的選票。
英國的近代史,是一段異常輝煌的歷史,從18世紀開始,英國就開始進入全球殖民時代,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地,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一直都是世界上的最強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的其他國家陸續興起,使得英國的國際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由於是主要的參戰國,因此在戰爭中元氣大傷,並被曾經的小弟——美國一舉超越。
所以英國脫歐實際上不僅僅是英國想脫離歐盟體系,而且與歐盟內部法德等國的排擠,與外部勢力美國的策動,實際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否則的話,英國也不可能會輕易地脫離歐盟,因為這么做對於歐盟以及英國自身的傷害都非常的巨大。
但是最後英國還是決定離開歐盟,也正應了那一句老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歐盟其他國家不珍惜英國,最終還是害人害己啊。
3. 英國為什麼拒絕歐元
英國為什麼拒絕歐元?
歐元的前身是德國馬克,領導國是德國。根據歐盟的規定,歐元現鈔於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歐元區的各成員國原貨幣從2002年3月1日起停止流通。
如今歐盟27個成員國中已有超過半數的國家加入了歐元區。歐元區共有17個成員國和超過3億8千萬人口。歐元的17會員國是愛爾蘭、奧地利、比利時、德國、法國、芬蘭、荷蘭、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爾他、斯洛伐克、愛沙尼亞。它們都是歐洲聯盟的會員國。
歐盟之所以要實行統一貨幣,主要是提升歐洲國家政治和經濟地位。二戰前,歐洲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曾長期稱雄於世界。二戰後,歐洲國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隨著歐洲復興計劃的實施,歐洲各國越來越希望在政治、經濟上聯合起來,以達到與美國、日本等經濟強國相抗衡的目的。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講,實行統一貨幣會給歐盟各國帶來好處。
但是,歐洲第二大經濟體英國、丹麥等國家因考慮自身利益等原因仍未進入歐元區。比如,瑞典在2003年舉行了一次全民公決,根據公決的結果,拒絕讓歐元成為瑞典的貨幣。英國雖然是歐盟的成員國,但尚未加入歐元區,英鎊是英國國家貨幣和貨幣單位名稱,英國仍然使用英鎊。除了英國,英國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匯率製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對貨幣體系內各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6%。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英鎊是英國官方貨幣。英鎊在歐元被採用後,成為歷史最悠久的仍然被使用的貨幣。目前佔全球外匯儲備的第三名,在美元和歐元之後。英鎊是第四大外匯交易幣種,在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後。雖然英鎊和歐元沒有固定匯率,然而,英鎊和歐元之間經常存在長期的同步走勢,雖然2006年中期以來這種趨勢已經減弱。對通脹的擔心導致英國央行自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早些時候調整利率,英鎊兌歐元也達到2003年1月以來最高價格。由於英鎊的國家象徵意義,使得用歐元取代英鎊的主意一直受到部分英國公共部門的爭議。蘇格蘭保守黨宣稱,歐元的採用意味著本地特色鈔票的終結,因為歐洲央行不允許成員國或是下一級別政府設計鈔票。蘇格蘭國民黨也不認同採取單一歐洲貨幣,因為他們認為一個獨立的蘇格蘭應該有本國的特色貨幣,它的政黨政策中包括進入單一貨幣體系。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的聯合王國,一統於一個中央政府和國家元首。由於歷史和民族等原因,由英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四國組成聯合王國,首都仍在英格蘭首都倫敦,主體還是英格蘭,所以習慣上稱英國(本來英國專指英格蘭England)。
英鎊與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關系。前期,由於布萊爾(Tony Blair)關於可能加入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言論,英鎊經常受到打壓。英國如果想加入歐元區,則英國的利率水平必須降低到歐元利率水平。如果公眾投票同意加入歐元區,則英鎊必須為了本國工業貿易的發展而兌歐元貶值。因此,任何關於英國有可能加入歐元區的言論都會打壓英鎊匯價。
http://ke..com/view/6832.htm
http://ke..com/view/42906.htm?func=retitle#6
4. 英國為什麼被稱為腐國
如今一提到英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腐國,這是為什麼呢?英國的腐文化並不是隨風興起的,遠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女裝大佬」就已經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大部分的人們似乎都迷戀上了女裝一樣,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所以英國被人們稱為腐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正是因為英國這個國家的同性戀現象很多,被廣大人民所知曉了,這一文化背景被人們所了解,然後在世界上才會流傳出腐國這一稱號的。
5. 英國為什麼要退出歐盟 英國脫歐的三個原因
英國脫歐看似意料之外,如果從經濟角度來分析卻在情理之中,首先從歷史上看,英國在經濟上總愛孤立於歐洲之外,搞自己的小圈子。反對把建設聯邦歐洲作為歐洲聯合的目標,1951年4月,歐洲經濟共同體誕生。1959年11月,英國卻與奧地利等國形成7國「小自由貿易區」,對抗歐洲一體化。上世紀60年代,英國曾先後三度申請加入歐共體,兩度遭遇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否決。直到1973年1月1日,英國才正式加入歐共體。但英國疑歐主義的影響力依舊存在。迄今為止,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
第二個是現實原因是,英國勞工擔心外來移民搶飯碗。英國的勞工歐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本來分到的一杯羹就不多,現在隨著世界經濟下行,因為工資高,工作機會反而會被歐洲其他地區低工資的勞動力搶去,於是出現了 反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潮,英國脫歐現實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這兩槍還不行,第三槍是擊倒留歐的關鍵,這個理由叫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雖然英國財政部專門發表悲觀分析報告顯示,如果英國投票脫離歐盟,將使英國陷入長期經濟衰退,但英國中小公司都支持脫離歐洲。它們認為,現在世界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方興未艾的大國是印度、發達國家中最具活力的國家是美國。歐盟都沒有和最重要的經濟體建立自由貿易關系, 歐洲怕開放,怕競爭,總想搞自己的小圈子。上不能趕上美國,下擋不住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追趕,反而在討論是否救希臘,歐盟經濟必然停滯不前,長痛不如短痛。早脫,英國早振興。
英國內部因為脫歐而撕裂,而這個傷口也同樣撕裂了歐洲。首先從歐洲方面來看,在歐盟援助希臘等問題上,強國和弱國矛盾不斷,英國走了,要法、德繼續扛下去,除了英國,有接近一半歐洲人希望有公投「脫歐」的權利。「脫歐」最踴躍的是義大利和法國:48%的義大利受訪者希望「脫歐」,41%的法國人想投票給「脫歐」。現在歐盟的經濟融合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了雞肋。甚至歐盟二十年的一體化可能開倒車。
從世界更廣的角度說,現在隨著世界經濟的下行,發達國家反全球化浪潮上升,出現孤立主義,美國也出現了特朗普現象。發達國家的中下層因為工資高,擔心工作機會被其他地區低工資的勞動力搶去,於是出現了反對全球化的,反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潮,英國退歐公投就象一把利刃正好插中世界經濟的軟肋。
再從歷史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個公投反映出歐洲經濟的致命弱點, 就是歐洲的經濟無法有效地整合,美國高科技公司雲集加州築就矽谷, 中國新興公司奔赴深圳把當年小縣城建設成一線城市,但這種景象不會在歐洲出現,希臘房價低, 不會有德國人和法國人去那裡創業, 柏林經濟好也不能吸引義大利人來工作。
曾幾何時,歐洲的精英們也在規劃著歐洲經濟統一的藍圖,希望能整合歐洲, 通過信息、貿易、人才的自由流動來振興歐洲,但如今人們發現,歐洲各國卻是一個再練習也無法合奏的交響樂團,各唱各調,現在甚至連經濟弱國義大利都想著索性不要歐元,用自己的貨幣自己過,歐盟是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最深入的地區,如果歐洲不能抱團,全球其他區域經濟整合就不知路向何方,世界貿易從區與區談判變成國與國之間談判,這樣大國如中國、美國會占據有利地位。所以歐洲的衰退,對經濟的大國比如中國和美國來說,反而是相對有利的結果。
6. 英國為什麼後來落後了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第2次工業革命時期,
1.當時英國作為最大的殖民帝國,即使在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英國資本家也能從殖民地獲得巨額利潤.
2.資本家寧願把大量資本輸出國外,而不願用於更新國內的生產設備和採用新技術.
3.英國沒有積極利用先進科技,改造舊的工業生產設備和技術.
正是這種殖民帝國主義使英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相繼趕上和超過.盡管英國的造船也和金融業在世界上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它失去了19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2戰期間,英國受到了納粹德國猛烈打擊,破壞遭受十分嚴重等因素
7. 英國為什麼要退出歐盟
由於歷史與地理原因,19世紀晚期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對歐洲大陸事務不幹預政策,被稱為「光榮的孤立」。「疑歐」的歷史傳統以及和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相異的模式使英國長期和歐洲大陸若即若離。在「疑歐」人士看來,歐盟未來的一些政策趨勢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
而歐債危機的蔓延,不僅使英國的疑歐之心快速發酵,也加快了脫歐腳步。與此同時,歐盟其他國家的民眾也對英國漸生不滿,認為英國不僅否決歐元,不參加歐盟的危機救助方案,還反對一切金融監管政策,因此英國脫歐對歐盟的發展來說反而是好事。雙方的相互信任已經降到歷史低點。
英國並非歐元區國家,可以發行自己獨立的貨幣,有利保持其出口競爭力,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但這使英國很難真正地加入歐洲大陸的事務處理。尤其是歐債危機的關鍵時期,由於各種利益分歧明顯,脫歐的聲音也甚囂塵上。
英國保守黨內部也有歐洲懷疑派,不僅如此,還認為歐盟內部的政策對於歐盟有負面作用,未來一些政策趨勢也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
民調顯示,英國保守黨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卡梅倫的「脫歐公投」言論或有助於其重新獲得部分流向支持脫歐的獨立黨的選票。卡梅倫亦希望以此作籌碼與歐盟談判,獲得對英國更為有利的成員國條件,意圖在歐盟內分得更大一杯羹。
正式退出歐盟
2020年1月31日晚上11時,數以千計的脫歐支持者在倫敦國會廣場一起倒數見證歷史一刻
2020年1月9日,下議院以330票支持與23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三讀通過脫歐協議法令草案。1月22日晚,上議院通過脫歐協議法令。1月23日,英國女王批准脫歐協議。1月24日,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主席批准英國退歐協議。1月29日,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
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進入脫歐過渡期。同日,英國發行大約300萬枚脫歐紀念幣。
10月1日,歐洲聯盟委員會稱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政府提出的《內部市場法令》草案違反脫歐協議並提出法律行動。
2020年12月24日,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後自由貿易協定《英歐貿易合作協定》。
2020年12月26日,英國與歐洲聯盟同時公布1246頁脫歐貿易協議文本,除了貿易文件,還包括有關核能、民用核能的協議,交換機密訊息,以及一系列聯合聲明。英國議會兩院和歐盟已分別批准英歐貿易合作協定、並獲得女王御准。
英國於格林尼治標准時間12月31日23時起,正式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不過直布羅陀暫不退出。《英歐貿易合作協定》於歐洲中部時間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規范正式退出歐盟後的英歐自由貿易關系,避免了無協議脫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脫歐
8.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8)英國為什麼否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9.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呢
簡單來說,英國原本比較富有,和歐盟本來就有貿易順差,但是歐盟的人去英國,會對英國的勞動市場造成沖擊。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企業招力工,由於力工是個很累的工作,願意做的人很少,老闆就不得不提高工資來吸引人力資源。但是進入歐盟之後,有了歐盟的移民政策,大量的歐盟勞動力進入英國,甚至敘利亞的難民也要有一部分分配到英國, 這樣老闆就可以用很低的價格來僱傭這些廉價勞動力,造成本地人的失業。
還有就是由於歐盟協議,歐盟的人享受的福利政策是一樣的,在英國做手術需要在國家醫療系統登記,本來等的時間就久,再加上歐盟其他成員國的人,就要等更久的時間,英國當然不願意。
英國脫歐有好處,當然也會有壞處1. 英國將不能和歐盟其他成員國自由貿易,可能會失去歐盟5億人的市場。
2. 英國就需要和歐盟重新達成貿易協定,但是歐盟可能會強迫英國答應一些限制條件,貿易變得沒有以前自由。
3. 英國很多科研項目將無法獲得歐盟的資助,英國是獲得資助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德國)。
4. 退出歐盟之後在國際的影響恐怕不及歐盟,會降低國家的影響力。
5. 不再受到歐盟的保護,可能會引起貿易或者軍事上的摩擦。
10. 英法兩國曾設想合並成超級大國,為什麼最後卻遭英國否決
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爭霸戰爭,英國和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前者打敗了法國和西班牙,率先進行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基礎;後者建立絕對王權,在拿破崙的率領下橫掃歐陸。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兩國聯手,在蘇聯和美國的援助下打敗了妄圖建立全球新秩序的德國,但兩國也元氣大傷,霸權地位被美國取代。 二戰給歐洲各國帶來巨大的傷害,倫敦遭到德軍的大規模轟炸,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尤其是鐵路、橋梁、公路等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打擊,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恢復;法國在二戰時期被德國佔領,政府威信大受打擊,高失業率、食品短缺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動盪。這種情況下,歐洲接受了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也不得不默認了美國在西歐的領導地位。 蘇聯作為歐洲的宿敵,在戰爭中也遭到嚴重創傷,但蘇聯畢竟是個大國,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政府擁有很強的動員能力,在極短的時間里便恢復了實力,還拉起一支經過戰爭洗禮的百萬鐵軍。蘇聯攜二戰勝利的餘威向西歐逼近,實力一直擴張到了東德和巴爾干半島。西歐各國無力抗衡,除了抱緊美國大腿外別無他法。 面對這種局勢,法國不願坐以待斃,於是向英國提出兩國合並,組成一個超級大國,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盎格魯-法蘭西。這個計劃由法國總理居伊·摩勒在1956年訪英時提出,表示合並後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擔任元首。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在深重考慮後婉拒了法國,後來法國又提出加入英聯邦,仍然遭到拒絕。 法國提出的英法合並是有依據的。兩國分屬兩個不同的民族,在歷史上法國曾短暫地統治國英國,還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促進了英法兩國的民族主義興起,也迫使英國在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而向海外發展,與法國並肩稱雄。隨著形勢的發展,英國兩國越走越近,成為一密不可分的盟友。但是,由於法國勢力過大,兩國在文化上也有很大差異,英國最終拒絕了這次百年難遇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