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如何認識英國

如何認識英國

發布時間:2022-04-23 19:45:14

⑴ 談談你對英國的看法吧

經濟上:英國GDP是世界第五或第六,人均也挺靠前,還是很發達的

生活上:物價比較高,消費指數高,以前有人抱怨說英國人工資雖然高,可是休息時間不多,還不如在法國生活,雖然少賺些錢,可是活的愜意

文化上:應該說是比較保守和高傲的,有一種貴族氣,比較緬懷大英帝國時代的光輝成就,不過在文學上的成就很高,是西方最出名的兩大文學產地之一吧(另一個是法國),想想莎士比亞一個人就夠了
下午茶是很受人歡迎的,法國人愛喝咖啡,英國人愛喝茶,而且是紅茶,對比一下,可以得到很多結論
個人認為英國人還是比較理性的,要說狂熱,拉丁民族可能更狂熱(個人一直以為德國人應該更冷靜,可是就是這個民族發動了兩次大戰,真不知為什麼,是普魯士的原因還是霍亨斯淘芬還是條頓騎士的緣故,不得而知),所以英國人在科學上很有貢獻,緬懷一下牛頓,在緬懷一下培根,還有麥克斯韋等等等等,中世紀最出名的自然科學家羅傑爾培根也是英國人
當然,洛克的哲學,霍布斯的哲學,休謨的,貝克萊的等等也都是光輝燦爛

氣候:溫帶海洋性的氣候還是挺宜人的,就是冬天比較冷,不過倫敦已經不是霧都了,環境應該是不錯的
地理上:一道不寬不窄的英吉利海峽恰到好處,說它不寬,是因為歷史上多次歐洲大陸的入侵,伊比利亞人,凱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薩克森人,基督徒,諾曼人(除了維京人)都是通過英吉利海峽給不列顛帶來了文明和技藝;說它不窄,近代以來,拿破崙也好,希特勒也好都沒有徵服這個島嶼,就是因為這么一衣帶水。
另外,島嶼有島嶼的特性,最大的特點是孤立,以前希臘人都把這個陌生的地方看成極樂的永生,不過在文化上就形成了島國心理,看看近代英國的外交政策吧,光榮孤立和勢力均衡,就是島國心理在外交上的體現
不列顛島擁有高原,山地,平原,草場,湖泊,河流,應該說集全了各種地形特徵,自然風光優美,而且島的任何地方距海不過200公里,居住的環境應該不錯

歷史上:盎格魯薩克森的入侵和諾曼人的入侵對英國的歷史有決定性的影響。英國的文化差不多就是凱爾特人的文化+日耳曼人的文化+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法國諾曼人的文化的綜合體,當然還有維京人的小小插曲。
小小的一個島國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在整個十九世紀稱霸全球,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另外,自由傳統的興盛似乎和歐洲大陸如法國、西班牙、德國、俄國、奧地利都不一樣,1215的大憲章,13世紀的牛津條例,也算很引人註明的,所謂的英美法系,應該還有歷史的根源的吧

語言:
英語是世界第一大語言,有時懷疑到底是美國的原因,還是歷史上大英帝國的余暉(英國加上眾多殖民地和自治領的關系)不可否認,英語的確是語言的霸主,事實上,英語也算是比較好聽的語言(盡管有人說法語,義大利語等拉丁語族會更好聽)
不過以前有個學者也說過,要是在七年戰爭中,法國再多撐一會兒,這個世界將是法語的天下,不過不管怎麼樣,英國人還是贏了,可能他們的最初動機是市場,資源,和勞動力,不過客觀上也為英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

倫敦
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城市之一(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去掉一個的話就去東京,在歐洲就是狄更斯雙城記里的雙城之一了,地位還是很高的,世界經濟中心,特別是金融中心,倫敦城中城,很小的一塊地方,聚集了這個世界的很多財富
風景名勝就太多了,泰晤士河,倫敦塔橋,大本鍾,威斯敏斯特教堂,本初子午線,白金漢宮,牛津街。。。倫敦是很繁華的,不過少了巴黎的浪漫氣息
倫敦16世紀人口還比不上巴黎,18世紀就超出很多了,工業革命的威力

牛津和劍橋
世界上最好的兩所大學之一,中世紀大學的典範,牛津是英語世界裡最古老的大學,注意不是全世界的,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在義大利
一直以來都很羨慕英國人,錄取率遠比我們高,而且是牛津劍橋這么世界級的大學,不過有些東西是羨慕不來的,還是提升自己了

⑵ 怎麼了解英國文化融入英國生活

這需要多和國外朋友交流,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各種聯誼活動和課外活動,在相處中要尊重對方,不侵犯個人隱私,主動和外國學生交往,要敞開心扉,保持良好的心態,以真誠、自然、合作的態度與人交往。

⑶ 如何理解英國這個國家

一個國家的文明不是全看它的名人的.要看它對地球和全人類的貢獻.文明的國家是愛好和平的.

⑷ 如何認識英國與歐洲一體化的關系

隨著歐洲一體化深入進行,歐盟各成員國的對外政策,在歐盟整體框架下,有所協調和趨同。但主宰歐盟外交政策的,仍然是各成員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個大國的政策導向。因此,我國不僅要善於與作為一個整體的歐盟打交道,而且要善於與作為歐盟成員的主要國家打交道。英國作為世界第四經濟強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且與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美國——保持「特殊關系」,在我國外交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通過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表現、影響因素及未來趨勢,探討英國與歐盟及歐洲一體化的關系。

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滯後於法、德等西歐大國

(一)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於外

歐洲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痛定思痛,為實現歐洲長期和平,開始認真考慮歐洲一體化。1951年4月,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六國簽定巴黎條約,創立煤鋼共同體。創立煤鋼共同體本身僅僅是一小步,但作為歐洲政府將重要權力讓渡給一個超國家的組織,還是第一次,拉開一體化的先聲。經過幾年的成功運作,1957年3月,六國在羅馬簽署條約,創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並於1958年1月開始實施。

當法、德等國組建煤鋼共同體時,與法、德相比,英國處於最優越的地位,政治穩定,經濟富有,實力強大。英國在歐洲以外擁有廣泛利益,向西歐出口的鋼鐵佔比很小。並且新工黨政府剛剛國有化了煤、鋼產業,因此,對於加入煤鋼共同體,英國沒有興趣。

二戰結束時,英國仍視自己為世界強國。但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動搖了英美特殊關系的基礎,也改變了英國對自身實力的看法,認識到全球重大政治經濟事務開始由美、蘇掌控。因此英國開始調整外交戰略,不再反對歐洲合作,但反對國家間過於緊密的聯系,決定支持創立更為鬆散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60年,英國與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瑞士、芬蘭等七國創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該聯盟出於自由貿易而非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目的,屬自願性質,並且除了一年會面兩到三次的部長理事會及一些在日內瓦常駐的代表外,該聯盟也沒有其他機構。沒有規定超國家的控制手段和協調手段,也沒有要求對外部世界設立共同關稅。聯盟致力於逐步取消內部關稅。但從長期效果看,削減關稅成效甚微,這主要因為,部分聯盟成員與歐洲經濟共同體之間的貿易,超過了聯盟夥伴。事實證明,聯盟運作不佳,這從英國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中可見一斑。

(二)英三次申請打開歐洲經濟共同體大門

英國不久即意識到,歐洲的政治影響在於歐洲經濟共同體,而非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如果英國仍停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門檻外,在政治上就會冒被邊緣化的危險。同時英國注意到,歐洲經濟共同體運行良好,成員國在經濟、政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1961年8月,英國開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但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應以法德軸心為基礎,構建歐洲經濟共同體,允許英國加入,會削弱法國在共同體內的影響。同時,戴高樂認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會導致美國過多地影響歐洲。戴高樂否決了英國的申請。1967年英國再度申請,再度遭戴高樂否決。1969年戴高樂辭職後,英國第三次申請。幸運地,第三次申請被接受。經過1970-71年的加入談判,1973年1月,英國終於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三)英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上裹足不前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深入,歐盟成員國認識到,如果沒有共同的歐洲貨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市場。但這是一個引發爭議的想法,因為取消本國貨幣,意味著國家主權的重大喪失,等於放棄了國家調控國內經濟政策的重要手段,如調整利率的能力。還會使歐洲經濟共同體朝政治聯盟的方向轉變。經過多年的爭論及艱難的經濟調整,2002年初,歐盟十五個成員國中十二國廢除本國貨幣,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歐洲一體化邁出了最重要的步伐。歐元是否會導致歐洲合眾國,尚有待討論,但無疑根本改變了歐洲人彼此做生意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所達成的一切協議和數千份決定,都只不過是這一最大事件——轉向單一貨幣——的序曲。

英國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方面,裹足不前。孤立於歐元之外,使英國經濟受損。自歐元在歐元區正式流通以來,歐盟中大多數歐元國的貿易都發生戲劇性的增長。但英國卻沒有出現增長而僅僅是保持著靜止狀態。在歐元啟動前的1998年,英國吸引了來歐盟區新投資項目的28%,但到2001年卻下降到21%。相反,法國作為歐盟中的歐元國,在新建的生產製造業領域中吸引外資上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歐盟中第一國;甚至原來曾承諾將投資英國的許多公司提出,如果英國不盡早加入歐元,這些公司將考慮把投資轉到歐元區國家內。

英國在加入歐元問題上不僅僅使其經濟利益蒙受損失,在政治上也漸顯下風勢頭。原本領導歐盟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德、英、法),由於英國目前處於歐元國家之外,導致英國在歐盟內有關經濟方面的發言權受到一定局限性,而德、法兩國為維護歐盟中歐元國利益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除歐元外,英國在取消人員流動限制方面,也態度保守。1985年,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署了申根協議,規定取消所有邊境控制。之後,除英國和愛爾蘭外,歐盟十五國其他成員都加入了。甚至兩個非歐盟成員國——挪威和冰島——都加入了,而英國至今尚未簽署該協議。

(四)英對待政治一體化態度保守

在政治一體化方面,英國更趨保守。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又稱歐盟條約)在起草時曾包括「以聯邦為目標」的字樣,在英國反對下,措辭改成「歐洲人民間更緊密的聯盟」。在為修改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而於1996年和1997年初舉行的歐盟國家政府間會議上,英國幾乎對所有加深一體化的建議都持反對或牽制的態度,致使會議很難進行下去。英國在歐洲政策上的僵硬立場,使得「謀求使英國處於歐洲中心」的政策目標實際上成為一句無法兌現的空話。

總體而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步伐遲緩,明顯不如法、德等西歐大國態度積極,英國更多時候都採取懷疑、觀望態度。分別而論,英國對建設歐洲內部統一市場持積極支持的立場,而對政治和經貨聯盟的建設則持保留態度。因為在英國看來,前者主要是個自由貿易的問題,英國歷來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而後者則涉及大量轉讓主權的問題,會導致英國所厭惡的聯邦主義的歐洲。

二、影響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主要因素

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包括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歷史傳統、政治文化、地理環境以及英美特殊關系等。

(一)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

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於外,這與二戰後英國的外交戰略直接相關。二戰後,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的外交政策總方針:「對於我們來說,第一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國、加拿大及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在內,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同時並存……我們是在這三個環中的每一個環里都佔有重要地位的惟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三環的連接點上。」在三環外交中,英聯邦和英帝國是基石,這一環最為重要;而歐洲一環,最不被重視。1946年,丘吉爾說:「我們必須建立歐洲合眾國」。但丘吉爾認為,該合眾國應以法國和德國合作為基礎,並非一定要包括英國。因此,英國在歐洲一體化初期,採取漠然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歷史傳統

自16世紀以來,英國迅速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中心,和一個超然於歐洲之外的世界帝國。鼎盛時期英國統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樣,英國就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歐洲以外的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上,也就沒時間過多顧及歐洲內部事務,而是希望歐洲會出現一種不威脅自身利益的「均勢狀態」。因此,「均勢外交」和對歐洲大陸的「光榮孤立」政策成為英國的外交傳統。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明顯衰落,再也不是昔日叱吒風雲的帝國了。但無論是英國的政治家,還是普通民眾,依然抱著「大英帝國」的幻覺不放,不願放棄對歐陸孤立的傳統。英國人的帝國情結太深,總感覺對英聯邦和美國,比歐洲更親,甚至不認為自己屬於歐洲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影響,總是妨礙英國在歐洲建設問題上採取積極的態度。

(三)政治文化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議會民主制國家,同時也是對「議會主權」具有強烈認同的國家。這種對「議會主權」的認同是經過長久歷史延續下來的,已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信仰原則。英國這種對「議會主權」的高度信仰,使其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頑固堅持政府間的自由合作,特別反感歐盟向超國家方向發展。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民族國家主權不斷讓渡和匯集的過程。主權讓渡,是歐洲一體化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隨著一體化向更寬范圍、更深層次的擴展和滲透,必然要求成員國讓渡更多的主權,這對於信仰「議會主權」和敵視超國家權力的英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四)地理環境

英國是一個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位置,使英國免受了無數場歐洲戰火的直接殃及。二戰期間,英國能夠堅持下來並成為向德國發起反攻的重要基地,這與英吉利海峽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不無關系。同時,英國之所以能夠在工業化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充當世界霸主,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樣獨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國人感到英國不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只是歐洲的鄰居。丘吉爾曾說,「英國與歐洲在一起,但不屬於歐洲。」同歐洲合作,與英國人的觀念相距甚遠。

(五)英美特殊關系

英國雖地處歐洲,但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在感情上卻與大西洋那一頭的美國更為接近。而在二戰中發展起來的英美特殊關系,無疑又增強了這種感情上的親近感。英國自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以來,已逐步地卷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但英國加入歐共體後,在對外關繫上依然存在著所謂的「歐洲主義」與「大西洋主義」之爭,仍然面臨著「歐洲主導,還是美國第一」的兩難選擇問題。這對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態度取向,也構成了長期影響。

三、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前景

(一)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問題

英國雖然至今未加入歐元,但一般都認為,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從工黨政府方面來說,只要條件具備,特別是政治條件具備,它就會採取積極態度,推動英國加入經貨聯盟。因為政治與經濟上的考慮,都不允許英國長久地滯留在歐元區之外。盡管英國還未加入歐元區,但自2002年1月1日後歐元已在英國流通,不知不覺地滲入到英國人的生活中。鑒於英國國內對主權問題的傳統觀念和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根深蒂固,布萊爾政府對於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任何步驟和措施,都不得不採取審慎的態度。工黨政府之所以決定暫不加入歐洲統一貨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顧忌懷有強烈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英國公眾,一時難以接受帶有超國家色彩的歐元。但估計在今年大選後,工黨政府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積極推動英國加入歐元。

(二)英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前景難測

2004年6月,歐盟首腦會議就歐盟憲法條約草案最終文本達成了一致。但是草案需要經過全體25個成員國政府的批准,以及包括英國在內的10多個國家全民公決通過之後,才能夠真正成為歐盟憲法。英國《世界新聞周報》的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英國選民反對英國批准歐盟憲法條約。這一民意調查反映出,至少從目前看,布萊爾希望英國批准該條約的計劃缺乏基本的民意支持。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有55%表示將在公決中投反對票,僅有25%表示將投贊成票,另外約20%表示不能決定。這一調查結果與英國其它媒體公布的調查結果以及分析人士的預測基本吻合。看來英國通過歐盟憲法條約的前景,並不樂觀。

但布萊爾政府在此次公決中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民意搖擺幅度大,選民的態度不像在一般大選中支持某一政黨那樣堅定。1975年,英國曾就是否繼續留在歐共體中舉行公決,大部分選民在開始時准備投反對票,但這部分人中的20%後來改變了立場,最終使贊成英國留在歐共體中的一方贏得了勝利。此次有關歐盟憲法條約草案的公決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情況,因為歐洲問題在英國選民心中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布萊爾為了說服公眾支持英國批准歐盟憲法條約,可能會首先等待其他國家批准,然後布萊爾在大力宣揚歐盟憲法條約將賦予歐洲理事會更多權力並加強歐盟作為國家聯盟地位的同時,突出強調拒絕批准該條約將使英國面臨被逐出歐盟、被孤立和邊緣化以及喪失就業機會等危險,以「軟硬」兩手說服英國選民改變態度。但英國能否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尚難以預測。

(三)英國對歐洲一體化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歐盟最近通過的一系列決議,擬加快一體化進程。某些歐洲政治領導人甚至提出了建設歐洲聯邦國家的方案。英國不可避免地將要面臨是把自己進一步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去,還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方面被排除出「核心歐洲」決策圈之外的嚴峻考驗。工黨政府雖然表示積極參與歐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在經濟上願意與歐盟密切合作,但堅決反對建設「歐洲合眾國」的主張。目前英國公眾中疑歐情緒仍十分強烈,主要的反對黨——保守黨領導集團更提出要就歐盟基礎條約重開談判,揚言英國有可能退出歐盟。保守黨公開向歐洲懷疑主義方向轉變,使工黨政府在對待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態度上,更趨穩妥。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工黨的政治前景。這迫使工黨政府在有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問題上不能不表現出強硬的姿態。布萊爾聲稱,他將在所有有關英國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表現「強硬」,說英國今後的對歐政策「需要強硬的時候就強硬,需要表現出建設性時就表現出建設性」。可以預計,英國在今後的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四)歐美競爭加劇將迫使英國在二者間作出選擇

隨著兩極體制的解體和東西方軍事對抗的消失,美、歐共同的敵人業已不存在,軍事安全因素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相對下降,經濟因素變得更為重要。美國、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將日益體現為競爭關系。擴大後的歐盟,是惟一能夠挑戰美國的經濟力量。歐洲推行一體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歐洲聯合來增強與美國競爭的能力。作為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熱衷於推行「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美國這種獨斷專行的行為,導致美歐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裂痕,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英國政府如果繼續亦步亦趨,追隨美國,一則將會損害自身的形象,削弱英國作為世界事務中一支獨立勢力的地位。二則會引起歐洲國家的不滿,有可能成為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制約因素。如何恰當地處理英國同美、歐之間的關系,怎樣在使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同時,又保持與美國的親密關系,是英國外交面臨的兩難選擇。當前,英國尚能在美、歐之間暫時取得平衡,但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持續深入,以及美、歐競爭的不斷加劇,早晚有一天,英國將不得不在美歐之間作出選擇。

⑸ 如何認識英國君主立憲制

1.國王(女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國王(女王)必須根據國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國王(女王)名義上是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國王(女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等。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與封建專制制度下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憲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為國家的象徵。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英王(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2.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表面上,議會通過的法案要經過國王批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形式。18世紀以來,英王從來沒有否決過議會通過的法案。 3. 國王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即是新教徒),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 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立憲君主制優於專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優於立憲君主制,英國保留君主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封建殘余濃厚的表現——但現在有很多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歷史學家劉宗緒、劉祚昌、唐德剛等都反對簡單地把君主制與封建殘余等同,認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君主立憲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進入21世紀的中國,對傳統的君主制有了一個新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從人文的角度重新定位君主制中君主在國民中的精神領袖作用,擯棄封建殘余的不當說法。 解讀: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的。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但平常僅僅扮演儀式性的角色,實際最高行政首長是首相。

⑹ 對英國的認識

England is a country to the northwest of Continental Europe and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populous constituent count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ts inhabitants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whilst the mainland territory of England occupies most of the southern two-thirds of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and shares land borders with Scotland to the north and Wales to the west. Elsewhere, it is bordered by the North Sea, Irish Sea, Atlantic Ocean, and English Channel.

England became a unified state ring the 10th century and takes its name from the Angles — one of a number of Germanic tribes who settled in the territory ring the 5th and 6th centuries. The capital city of England is London, which is the largest city in the British Isles and largest c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most major cities in the world alongside New York City and Tokyo and is a Global City.

England ranks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far-reaching centre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It is the place of origin of both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was the historic centre of the British Empire. It was the birthplace of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and wa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become instrialised. England is home to the Royal Society,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experimental science. England was the world's first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and consequently many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al and legal innovations that had their origin in England have been widely adopted by other nations.

The Kingdom of England was a separate state until 1 May 1707, when the Acts of Union resulted in a political union with the Kingdom of Scotland to create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⑺ 談談你對英國歷史發展模式的認識 至少2000字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君主制
君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政府體制。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首腦,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後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於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採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盡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在位君王的個性特徵對國家事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公元九世紀末,西薩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國王擊敗了由丹麥國王古德龍率領的入侵者,並使丹麥國王轉化為基督徒,從而使英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為統一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奠定了基礎。

多年之後,國王亨利八世的統治引發了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了實現其建立王朝的目的,亨利八世對教會進行了改革,這為以後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分歧埋下了火種,並增強了議會的權力。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貴族的經濟實力得以加強,這為他們在其後的都鐸王朝進行內部斗爭奠定了經濟基礎。在十六世紀後半期,面對國內外多重危機,執政的伊麗莎白一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名精明強干、堅決果斷的政治領袖。到了十九世紀,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期間,英國再次進入了重大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時期,並由此奠定並發展了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此同時,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埃爾伯特王子在維多利亞女王漫長的統治期間(從1837年到1901年)積極鼓勵藝術、科學和工業的發展,對英國社會的發展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02年英國慶祝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執政五十年的金色慶典。在此期間,盡管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社會和技術變革,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社會堅定不移的掌舵人,成為公眾服務、公共職責等傳統價值觀的神聖代表。

四、政治
英國沒有成文憲法,英國的憲法不同於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蘇格蘭另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從價值選擇來看,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人為地將法理與情理結合在一起的制度設計。法律固然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但「法有限而情無窮」的固有矛盾從未消失過;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著機械執法、無視情理的可能性。來自社會的陪審員們雖然不懂法律,卻懂社會情理。一個人難以代表復雜的社會心理,但來自方方面面的12個人應當說差不多了。知曉情理的陪審團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結合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巧妙的組合。這不等於詬病沒有陪審團的訴訟模式,更不等於說不設陪審制度就必然會出現情與法的沖突。那麼多大陸法系國家都沒有陪審團,不照樣好好的嗎?沒有陪審團,定然有別的結合方式,比如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理念應是相近的,即剛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統籌兼顧。有一點還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體的,但吸納情理的途徑和范圍應是剛性的和具體的,嚴防情對法的隨意侵蝕。

政黨
(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徵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後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⑻ 怎麼理解英國是一個民族國家

英國人口大約57,000,000。曾經歐洲大陸凱爾特人的登陸、羅馬人的入侵、歐洲北部盎格魯-撒克遜人帶來的統制、挪威和丹麥海盜的野蠻統製造就了一個不一樣的多民族,這還不包括那些大多的奴隸。英國本土現有的四大區大不列顛、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民族組成各異。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信仰上的自由,這也為很多不同種族的共存提供了有力條件

⑼ 如何認識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1)英國君主立憲制是英國的政體形式,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各階級、各社會階層反復斗爭和較量的結果,是英國特殊國情下各階級之間斗爭和妥協的產物。 (2)英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主要機構有國王、議會和內閣。其中,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內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從議會產生,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並對議會負責。國王按內閣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權力,承擔國家元首等禮儀性職能。國王、議會和內閣三者之間,既有分權,也有制約,體現了英國政體運行的特點。 (3)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結構看,王室、議會和內閣都是由資產階級和貴族代表組成的;從政策層面看,右翼的保守黨歷來是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捍衛者,這說明英國君主立憲制本質上是資產階級政權的一種組織形式。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印度tec認證怎麼申請 瀏覽:394
怎麼從越南進入寮國 瀏覽:363
印度粗金鏈怎麼樣 瀏覽:80
英國tesco什麼時候退出 瀏覽:165
印度太陽能產業鏈怎麼樣 瀏覽:998
為什麼英國15世紀城市人口大增 瀏覽:337
義大利谷歌禮品卡哪裡有買 瀏覽:179
英國的警察有什麼待遇 瀏覽:569
寫信到英國要注意什麼 瀏覽:317
比利時寄順豐快遞回中國大概多久 瀏覽:958
英國長弓為什麼能射穿法蘭西重甲 瀏覽:941
100多萬越南盾能幹什麼 瀏覽:997
印度為什麼總供電不足 瀏覽:285
越南發現神秘隧道在哪裡 瀏覽:662
英國黛安娜的兩個兒子都叫什麼 瀏覽:505
中國哪些省有大雨 瀏覽:1004
印度水電站是什麼 瀏覽:671
義大利一戰前和哪些國家打過仗 瀏覽:324
伊朗行政劃分是怎麼樣 瀏覽:43
富時中國a50最少入金多少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