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多久能去掃墓

英國人多久能去掃墓

發布時間:2022-04-26 16:13:23

❶ 各國的清明節習俗

1、日本的「清明節」不在四月,而是在八月,被稱之「盂蘭盆節」。「盂蘭盆節」起源於古代中國。現在,已成為日本主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

盂蘭盆節的習俗是在13日這天在墓前和家點燃燈火,稱之為「迎接火」。16日那天也同樣點燃燈火,稱之為「送別火」,為祖先照亮腳下的路。而盂蘭盆節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16日晚間,不分男女老幼,人們紛紛穿上「單衣和服」,手拿團扇,隨著歌謠圍在一起跳盂蘭盆舞。

2、法國:每年11月1號是法國的萬靈節,這一天法國全國會放假1天,根據民間習慣,這一天法國人要到墓地去憑吊已故的親人,其中菊花是不能少的。它們象徵著逝者在天國的幸福生活。

在萬靈節這天,法國人除了祭掃先人陵墓外,還要到巴黎公社紀念碑以及反法西斯紀念碑獻花。據說,法國每年的菊花銷售量2300萬盆,其中2100萬盆都是在萬靈節期間銷售的,消費額高達1.79億歐元。

3、美國:美國沒有「清明節」,但有一個和「清明節」含義一樣的「國殤日」,許多州將它改在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美國人「國殤日」不祭祖,而是悼念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美國人悼念自己的親人沒什麼固定的日子。

美國的墓園絕對是不能燒東西的,美國人也不會帶上吃的、喝的為親人祭拜。最常見的方式是帶上鮮花,寄託哀思。美國人如果全家去掃墓的話,有時候會顯得好像是去郊遊一樣,有的人家還在墓地周圍順便野餐、遊玩,好像全家一起郊遊開Party。

4、英國與義大利相似:最重要的節日為復活節(主復活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原是紀念西亞異教神明巴力的同父異母妹妹亞斯塔路降生的日子,亞斯塔路也是巴力的情婦。相傳巴力得知妹妹亞斯塔路生於一枚天鵝蛋中,就去灌木中尋找;找到了,就抱在懷里孵化出了一隻兔子;兔子長大後成了一個美女,和巴力同居,後來在巴力危難之際還救過巴力一命。

復活節周一這天,在義大利則被稱為「小復活節」(Pasquetta)。這一天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出門遊玩的好時候,在義大利有一句俗語「Natale con i tuoi。Pasqua con chi vuoi。」意思就是「聖誕節與家人一起,復活節與任何你喜歡的人一起。」這是最休閑放鬆的一天,是義大利人享受溫情快樂的好時光。

5、俄羅斯:紀念死者節在俄語中的名稱叫"拉多尼察",通常都在4月底至5月初。在紀念死者節這一天,俄羅斯人會舉家前往已故親人的墓地掃墓和祭奠。

按照傳統習俗,他們會在墓前供上繪有彩色圖案的雞蛋,據說這樣可以祈求保佑逝者,此外還會供上甜乳渣餅、餡餅、果子羹等食品,還要在墓地周圍種上花草。祭奠結束後,全家人會在墓前簡單地聚餐,每個人都要飲上一杯伏特加酒,但飲酒時不能碰杯也不能說話。

❷ 西方人有沒有去掃墓

有的,但是他們一般不是固定日子去的(不算忌日),沒有像清明節這樣的節日。

❸ 今年清明節有人為翁美玲掃墓了嗎

雖然沒有在英國,不能去掃墓,但是每年5月7日到14日,QQ簽名都是紀念阿翁,一直最愛,從未改變。

❹ 一年之內可以二次去掃墓嗎

一年之內可以多次去掃墓,只要你有心並且有時間。一般清明和農歷七月中都可以掃墓。

什麼是掃墓

掃墓,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網路掃墓的簡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環保觀念的深入人心,網路掃墓開始興起,但較多用於較大型的紀念活動,如紀念烈士等等。

網友可在專門的網路紀念館發表留言寄託哀思和祝福。一些華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時髦的"網上祭拜"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磕頭。

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為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

二維碼掃墓

用智能手機掃描一下可以看到逝者照片或視頻,了解他的生平事跡。逝者家人還可以對網頁內容更新維護。

家屬可為隱私設密碼

二維碼墓碑起源於英國,外地墓葬園在推廣二維碼時,還會在未售出的墓地上鑲嵌二維碼,內容包括墓碑的價格、方位、面積、綠化、設計理念等。

對於掃描之後能看到哪些內容,親屬可根據自己的要求,在祭祀主頁設置相應的選項,即哪些信息是完全公開的,哪些部分是隱私要通過密碼查看。保護逝者的個人隱私。

一般來說,普通弔唁者都可通過二維碼訪問逝者紀念館,可獻花、留言,與更多在紀念館祭祀的親朋互動,也可將網址分享給親人、朋友用於祭祀和留言。

網路掃墓的意義

1、促進和諧

網路紀念館是一個超時空的網路祭奠和溝通平台。

用戶不僅可以向先人表達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加強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解、強化親情、維護團結,增強凝聚力,從而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2、激勵後代

在這個虛擬的紀念空間里永久記載著祖祖輩輩的光榮歷史,讓散居在全球的後人都可在這個平台上了解祖輩光輝業績及其未竟之業,以此激勵後代不斷追求和努力奮進。

❺ 英國人的習俗

英國是紳士之國,講究文明禮貌,注重修養。同時也要求別人對自己有禮貌。注意衣著打扮,什麼場合穿什麼服飾都有一定慣例。見面時對尊長、上級和不熟悉的人用尊稱,並在對方姓名前面加上職稱、銜稱或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稱呼。親友和熟人之間常用呢稱。初次相識的人相互握手,微笑並說:「您好!」在大庭廣眾之下,人們一般不行擁抱禮,男女之間除熱戀情侶外一般不手拉手走路。

英國人不輕易動感情或表態。其認為誇誇其談是缺乏教養的,認為自吹自擂是低級趣味的。人們交往時常用「請」、「對不起」、「謝謝」等禮貌用語,即使家庭成員間也一樣。

英國的「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被稱為是國菜。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雞蛋加牛奶和面,與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餚。上桌時,還要另配些單煮的青菜,即為「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其是以午餐為正餐。闊綽人家則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點和晚餐)。

不願意吃帶粘汁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歡太咸,愛甜、酸、微辣味,對燒、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喜歡中國的京菜、川菜、粵菜。

其普遍喜愛喝茶,尤為婦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幾乎成為英國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即使遇上開會,有的也要暫時休會而飲「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鮮檸檬,加點糖、再倒茶製成奶茶或檸檬茶。如果先倒茶後倒牛奶會被認為缺乏教養。其還喜歡喝威士忌、蘇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檳酒,有時還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間不勸酒。

對英國人稱呼「英國人」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英國人」原意是「英格蘭人」,而你接待的賓客,可能是英格蘭人、威爾士人或北愛爾蘭人,而「不列顛」這個稱呼則能讓所有的英國人都能感到滿意。

忌諱用人像、大象、孔雀作服飾圖案和商品裝潢。其認為大象是愚笨的,孔雀是淫鳥、禍鳥,連孔雀開屏也被認為是自我吹噓和炫耀。忌諱「13」這個數字。還忌諱「3」這個數字,忌諱用同一根火柴給第3個人點煙。和英國人坐著談話忌諱兩腿張得過寬,更不能蹺起二郎腿。如果站著談話不能把手插入衣袋。忌諱當著其的面耳語和拍打肩背,忌諱有人用手捂著嘴看著其笑,認為這是嘲笑人的舉止。忌諱送人百合花,其認為百合花意味著死亡。

❻ 世界有哪些節日

世界各國節日一覽表

一、 美國
1. 元旦節(New Year's Day), 每年1月1日慶祝新的一年開始。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2. 林肯誕辰(Abraham Lincoln's Birthday), 每年2月12日。
3. 聖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 ),每年2月14日又稱"情人節"(the lovers' day)。
4. 華盛頓誕辰(George Washington's Birthday),每年2月22日。
5.聖帕特里克節(St. Patrick's Day ), 每年3月17日, 是悼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里克的節日。
6.復活節(Easter Day, Easter Sunday),一般在每年春分後月圓第一個星期天, 約在3月7日左右。
7.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每年4月1日, 在 4月1日受到惡作劇愚弄的人稱為"四月愚人" (April ools)。
8.母親節(Mother's Day), 每年5月份的第2個星期日,表示對母親的尊敬。在家裡兒女們和父親給母親買些禮物
9.陣亡烈士紀念日(Memorial Day), 每年5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10.國旗日(National Flag Day),每年6月14日。
11.父親節(Father's Day), 每年6月份的第3個星期天,表示對父親的尊敬。
12.國慶節(Independence Day), 每年7月4日.
13. 勞動節(Labor Day), 每年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 表示對勞工的敬意,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14.哥倫布日(Columbus Day),每年10月12日。
15.萬聖節(Halloween;Eve of All Saint's Day), 每年10月31日。
16.萬靈節(All Soul's Day), 每年11月2日。
17. 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每年11月11日
18. 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上帝所賜予的秋收,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19.大選日 (Election Day), 每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星期二,選舉美國總統。
20. 清教徒登陸紀念日(Forefather's Day),每年12月21日。
21.聖誕節.(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
二、 丹麥
1,新年
1月1日,丹麥人與世界各國人民一樣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

2.懺悔節
2月底。

3.復活節
春分過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

4.愚人節
4月1日。愚人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

5.國際勞動節
5月1日。這是傳統的勞動人民的節日,也是丹麥的法定假 日。

6.一系列宗教節日
夏季到來後,丹麥有一系列宗教節日。首先是大祈禱日,即復活節後的第四個星期五,這是丹麥特有的一個宗教節日,它把不同的宗教節日集中在這一天。接著是耶穌升天日,即復活節40天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四。然後是降靈節,即復活節後的第七個星期日,開始於6月份。其實這些節日原有的宗教意義都已不復存在,說到底是讓丹麥人在夏季里迎來一個又一個休閑的假日,因為暖暖的太陽、湛藍的天空對丹麥人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

7.憲法日
6月5日。這是丹麥的法定節日,紀念l849年通過的第一部丹麥憲法。

三、 德國
1聖誕節(weihnachten)

聖誕節假期是12月25——26日。

2。元旦(neujahr)

元旦的慶祝活動主要在除夕,即12月31日夜晚舉行。
3。狂歡節(karneval/fasching/fastnacht)

2月10日左右是狂歡節。
4。復活節(ostern)

復活節在每年過春節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和星期一,日期不過定,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

5。國慶節(nationalfeiertag)

兩德同一的慶祝節日,10月3日,放假一天.
四、 法國
1,一月6日:帝王節。
2,二月2日:聖蠟節!
3,四月1日:愚人節。
4,五月1日:勞動節和鈴蘭花節。
5,七月14日,法國國慶節。
6,法國的大假於8月31日開始。許多工廠歇業,大批商店關門。
7,十一月1日。是冥節。
8,11月25日,是聖-喀德琳節,是個地道的巴黎地方節日。
9,十二月25日:聖誕節。

五,芬蘭
元旦節 1 月 1 日

神靈節 1 月 6 日
神靈節是紀念耶穌顯靈的日子。

耶穌受難日和復活節 4 月
具體日期隨基督教年歷而定。基督受難日是復活節前的星期五,復活節是受難日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 星期一。

五一節 4 月 30 日 - 5 月1 日

耶穌升天日 5 月
復活節四十天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四。

降靈節5 月或 6 月
具體日期隨基督教年歷而定。

仲夏節 6 月
一年中最長一天的那一個星期的星期五 - 星期六。過去一直是在每年的 6 月 24 日 ,但現在已改為離月底最近的一個周末。
萬聖節 11 月
離 11 月 1 日 最近的一個星期六。
獨立日 12 月 6 日

聖誕節 12 月 24-25 日

節禮日 12 月 26 日
節禮日是聖誕節的後一天。
六、加拿大
1,元旦:1月1日
2,耶酥受難日:時間在復活節之前的那個星期五
3,復活節次日:時間在復活節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
4,維多利亞日:5月24日為女王誕辰紀念日,但放假日期為25日前的第一個星期一
5,加拿大日:7月1日
6,公民日:8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
7,勞動節:9月1日,但放假日期為九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
8,感恩節:10份的第二個星期一
9,休戰紀念日:11月11日為紀念二次世界大戰中死難者
10,聖誕節:12月25日
11,節禮日:12月26日

七,挪威
新年 1月1日。
棕櫚主日 復活節前的星期天。
濯足節 復活節前的星期四。。
耶穌受難日。
復活節 4月的第—個星期天。
勞動節 5月1日。
耶穌升天節 復活節40天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四。
獨立日 5月17日。
降靈節 復活節後第七個星期日。
聖誕節 12月25日
節禮日 12月26日
八,義大利
1月1日元旦,亦稱:新年(非宗教節日)

1月6日 主顯節,亦稱顯現節(宗教節日)

2月14日 情人節(民間習俗節)
情人節,民間風俗節日。

2月至3月 狂歡節,亦稱謝肉節(宗教節日)
狂歡節,亦稱謝肉節,在大齋前一天舉行。一般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確定了復活節再往前推41天即為狂歡。
復活節,是慶祝耶穌死後三天又復活的節日,時間在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天。這是聖誕節後義大利的又一重要節日,一般放假一星期,人們習慣利用這個假期外出旅遊。

3月8日(三八婦女節)

我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始於1924年,當時在廣州舉行了《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紀念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通令全國,定3月8日為婦女節。
對三八婦女節,義大利也承認,但一般人並不慶祝,也不放假。

4月25日 義大利解放日(非宗教節日)

5月1日(勞動節)
勞動節

5月(母親節)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6月2日 國慶節(非宗教節日)
國慶節。
8月15日 八月節(非宗教節日)
11月2日 萬聖節(宗教節日)

12月25日 聖誕節(宗教節日)
九、英國
New Years Day
新年,元旦,1月1日
St.Valentine's Day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2月14日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
愚人節4月1日
Good Friday
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Easter
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4月)
Easter Monday
復活節後的星期一
Holy Thursday
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後的40天的星期四)
May Day or Labour Day
五一勞動節
the Spring Bank Holiday
春假(英國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Mother's Day
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日)
Memorial Day
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5月26日)
Independence Day
美國獨立紀念日(7月4日)
the Summer Bank Holiday
夏季公假(英國,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Columbus Day
哥倫布日(10月12日)
Halloween
萬聖節前夕(10月31日)
Hallowmas
萬聖節(11月1日)
Armistice day or Veterans Day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停戰紀念日(11月11日)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在美國是1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Christmas Eve
聖誕節前夜(12月24日)
Christmas Day
聖誕節(12月25日)
Boxing Day
節禮日(聖誕節次日,如遇星期日,推遲一天)
十、希臘:
新年:1月1日。
主顯節:1月6日。
聖灰節:復活節前的第41天,人們放風箏,吃齋。雅典人聚集在Philopappou山慶祝節日。獨立日和天使報喜節:3月25日,有軍隊遊行。
復活節:在每年3月21日或過了3月21日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勞動節:5月1日,是鮮花盛開的節日。處女死亡節:復活節後的50天。
十月二十八日:紀念1940年希臘拒絕義大利的最後通牒這一意義深遠的事件,有軍隊遊行。
聖誕節:12月25日-26日。酒節:由各地方政府組織慶祝。海軍節:在Faliro舉行慶祝活動。
十一、新加坡
新加坡節日及風俗
新加坡的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歷法有著不同的節日與風俗。華人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衛塞節等。

農歷春節

清明節
是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端午節
新加坡每逢端午節便會舉辦龍舟比賽。

中元節
俗稱鬼節,由農歷七月初一到三十號,整整一個月時間都要設壇拜祭無主陰魂,在這期間有宴會、歌台表演、喊標福物等活動,十分熱鬧。

衛塞節
在農歷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磐紀念日。
國慶日(NATIONAL DAY )
□□8月9日是新加坡的國慶日(National Day),這是紀念 1965年新加坡獨立的日子。這一天全國人民會聚在一起,用聲勢浩大壯觀的遊行、集體舞蹈和大型煙花表演來慶祝這一日子

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歷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才可開齋,回教徒會把家裡打掃干凈,裝飾一番,穿上新縫的傳統服裝,備好各式美食糕點來慶祝開齋節,其熱鬧氣氛與華人的春節不相上下。

哈芝節
是回教徒前往回教聖地朝聖後隔天所舉行的重要宗教儀式,節日訂在回歷十二月的第十天,慶祝儀式主要是宰殺牛羊,感謝真主。

大寶森節
是印度人的節日,又稱屠妖節或萬燈節,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干凈,在住屋周圍點上燈,迎接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興都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著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著鐵架,刺著銀針,向神表示謝恩或贖罪。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

聖誕節
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基督教堂會舉辦特別的慶祝儀式,教徒也會唱聖詩、訪問家庭。每逢聖誕節,烏節路一帶都會張燈結綵,各大商廈都會裝飾一番來吸引眾人,整個街道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耶穌受難節與復活節
耶酥受難節是在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犧牲的節日,是一個庄嚴的節日,受難節之後的星期日便是復活節,慶祝耶穌的復活。受難節與復活節都是紀念和感恩的節日

❼ 外國有哪些節日和風族習慣

英國的禁忌與習俗

美國的禁忌

不能加塞
英國人有排隊的習慣。你可以看到他們一個挨一個地排隊上公共汽車、火車或買報紙。加塞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不能問女士的年齡
英國人非常不喜歡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甚至他家裡的傢具值多少錢,也是不該問的。如果你問了一位女士的年齡,也是很不合適的,因為她認為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個人都想永葆青春,沒有比對中年婦女說一聲「你看上去好年輕」更好的恭維了。毫無疑問,每個女士的發型、化妝和衣著都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美麗、更年輕,但是如果她的打扮讓人感到太刻意,那麼別人就會帶著非難的口吻說她「顯得俗氣」。

不能砍價
在英國購物,最忌諱的是砍價。英國人不喜歡討價還價,認為這是很丟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購買的是一件貴重的藝術品或數量很大的商品時,你也需要小心地與賣方商定一個全部的價錢。英國人很少討價還價,如果他們認為一件商品的價錢合適就買下,不合適就走開。

盥洗室與去「100號」
盥洗室一詞的本意為洗手或洗臉的地方,但其實際含義則是廁所,英國人上廁所時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去上廁所」,在提醒別人時也是如此,都不直接提到「廁所」二字。如果你想要上廁所,可以說「去男人的房間」,或「去女人的房間」,也可以說「請原諒幾分鍾」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們想要大小便時便說「我要去那個地方」。在朋友之間和家庭內部,「100號」則是最常用的說法。

舞會上怎樣不失禮
按照習慣,主人請人參加舞會,有時也設晚宴;有時光請跳舞而不設晚宴;而有的則請參加舞會的客人中少數人吃晚飯,飯後跳舞;其他人只能參加舞會而不能吃飯。所以,被邀請的人一定要看清請柬上的字樣,以免使主人難堪。舞會上,主人備有夜宵,也可能只備些茶、咖啡和三明治等。參加舞會的客人服裝要整齊,跳舞時男賓要輪流請女賓,其中有一次必須與女主人跳舞。男子與男子、女子與女子共舞是要被人笑話的。遇到重大喜慶節日,一個人如同時接到兩份請柬,那麼可參加一個舞會,提前退場後再趕另一個舞會,因為按習慣參加舞會的人可隨來隨走,不算失禮。

女士優先與紳士風度
在英國,尊重婦女是體現紳士風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女士優先是一個人人皆知的行為准則。
在通常情況下,英國人總是把女子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如男女一起進房間,男的要替女士開門。進房間或進餐館大多是女子在前,除非男的必須在女士的前頭去選餐桌、開車門或做其他效勞。在街上行走,或過馬路時,男子要走在女士身旁靠來車方向的一側。如果一個男子和兩個女士一起走,他應當走在兩者當中。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或者兩者同坐一輛車來接客人去吃飯,客人應該擠在汽車的前座,讓後座空著,因為司機就是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宴會上,主人把客人領進客廳時,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進客廳時,廳中的大多數男子都要站起來以示敬意。如果女主人的女兒在,她要把客人給女兒作介紹。通常是把男士介紹給女士,除非他年長得多或地位高得多。一般的慣例是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不管進入客廳的是男士還是女士,在客廳里就座的女士都不必起身為禮。宴會開始,男士們為女士們拉開椅子,幫女士入座。
有些英國人慨嘆,在對待女士的禮遇方面,如今世風已不如以前。據說是因為婦女在選舉、就業、 工資待遇和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獲得了與男人平等的權利,她們就不再需要以往的那種照顧了。看來,對女士的禮貌是出於男士覺得女士需要保護。

做客和餐桌上的禮節
如果你被邀請到別人家做客,就要考虎這樣幾個情況。比如,該在什麼時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談正經事,只是個社交聚會,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備,她還沒完全准備好你就到了,會使她感到非常尷尬。晚到10分鍾最佳。晚到半小時就顯得太遲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麼時候應該離開呢?這沒什麼規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禮貌的。如果只是邀請你共進晚餐和聊天,那麼你最好在10點至11點之間離開或者餐後1小時告別。如果你被邀請留下來住幾天或度周末,在離開之前應特意買束花送給女主人,這會使她非常高興。另外,離開後的第二天要發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謝,並隨附一件小禮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鮮花等。
英國的飯菜簡單,但是吃飯的規矩復雜。最主要的是坐直,學別人的樣,吃飯的時候不準高高興興地問別人,並和別人不停地交談。每個人不能把自己使用的匙子留在湯盆或咖啡杯或其他菜盤上。湯匙應放在湯盆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喝湯時最好不弄出響聲,並用匙的一側從里往外舀,不能用匙頭,更不能端著湯盆把盆底剩的湯全喝光。不論吃什麼東西,都盡量別弄出聲響,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懂規矩。每餐一般只上一道主菜和沙拉,最後上一道甜食。如果客人沒有吃飽,可向女主人誇贊她做的美味並再要點雞、牛排或其他菜,女主人會多加一份菜給他,但從不再多加。不能在別人面前打飽嗝。端上咖啡時要就著杯子喝,咖啡匙要放在托盤上。不能在餐桌上抽煙。吃完飯,客人要將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後站起來。男士們要幫女士們挪開椅子。如果主人還要留客人再吃一頓飯,餐巾可按原來的摺痕折好。餐後,客人要坐上一兩個小時,然後向主人道別。

1.過謙並非美德
美國人把過謙視為虛偽的代名詞,如果一個自謙說英語講得不好,接著又說出一口流暢英語,美國人會認為他是個口是心非,裝腔作勢的人。所以,同美國人交往,應該大膽說出自己的能力,有一是一不必過於謙虛客氣,否則反而事與願違。
2.同陌生人打招呼
我們在路上,電梯內或走廊里,常常與迎面走來的人打照面,目光相遇,這時美國人習慣是目光致意。不可立刻把視線移開,或把臉扭向一邊,佯裝不見。只有對不順眼或不屑一顧的人才這樣做。美國人清晨漫步街道時,若碰到擦身而過的人,會習慣說一句「早上好」。當然,在行人眾多的街道上,不必對所有擦身而過的人都以目光致意或打招呼。
3.別忘了問候孩子
到美國人家中做客,他們的孩子一定出來見客,打個招呼。這時,千萬不要只顧大人而冷落小孩子。那樣勢必使他們的父母不愉快。跟小孩子打招呼,可以握握手或親親他,如果小孩子親了你的臉,你也一定要親親他的臉。
4.莫在別人面前脫鞋
在美國,若是在別人面前脫鞋或者赤腳,會被視為不知禮節的野蠻人!男性若脫下鞋子,就會被當作叢林中的土人一樣受到蔑視。鞋帶鬆了,也應走到沒人的地方系好

國人的習俗與禁忌
◇字體:〔大 中 小〕 YNET.com ( 12/09 14:47 )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般以握手為禮,少女和婦女也常施屈膝禮。在男女之間,女士之間見面時,他們還常以親面頰或貼面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個男人見面,-般要當眾在對方的面頰上分別親-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施吻手禮時,注意嘴不要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國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後敬男,哪怕女賓的地位比里賓低也是如此。走路、進屋、入座,都要讓婦女先行。拜訪告別時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介紹兩人相見時,-般職務相等時先介紹女士。按年齡先介紹年長的,按職位先介紹職位高的。若介紹客人有好幾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順序依次介紹。有時介紹者一時想不起被介紹者的名字,被介紹音應主動自我介紹。到法國人家裡作客時別忘了帶鮮花。
送花時要注意,送花的支數不能是雙數,男人不能送紅玫瑰給已婚女子。在送花的種類上應注意:在當地送菊花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法國人把每一種花都賦予了一定的含義,所以選送花時要格外小心:玫魂花表示愛情,秋海棠表示憂慮,蘭花表示虔誠,鬱金香表示愛慕之情,報春花表示初戀,水仙花表示冷酷無情,金盞花表示悲傷,雛菊花表示我只想見到你,百合花表示尊敬,大麗花表示感激,金合歡表示信賴,紫丁香表示我的心是屬於你,白丁香表示我們相愛吧,倒掛金種表示心裡的熱忱,龍頭花表示自信,石竹表示幻想,牡丹表示害羞,白茶花表示你輕視我的愛情,紅茶花表示我覺得你最美麗。此外,法國人視鮮艷色彩為高貴,很受歡迎,視馬為勇敢的象徵,認為藍色是「寧靜」和「忠誠」的色彩,粉紅色是積極向上的色彩。但法國人忌諱核桃,厭惡墨綠色,忌用黑桃圖案,商標上忌用菊花。法國人還視孔雀為惡鳥,並忌諱仙鶴(認為它是蠢漢與淫婦的象徵)、烏龜,認為杜鵑花、紙花不吉利。

法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才是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他們認為「13」這個數字以及「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能由此引發什麼禍事。如果你對老年婦女稱呼「老太太」,她們是很不高興的。法國人還忌諱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為這有過分親熱和圖謀不軌之嫌。他們還不願意別人打聽他們的政治傾向、工資待遇以及個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見面就送禮,法國人會認為你不善交際,甚至認為粗俗。

法國女賓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點,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近。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功能,因而它可以用作「光明」的象徵,並奉為國鳥。他們還非常喜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志,並敬為國花。

法國人在交談時習慣於用手勢來表達或強調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

法國人在交談時習慣於用手勢來表達或強調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表示「是我」這個概念時,我們指鼻子,他們指胸膛。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法國人一年到頭似乎離不開酒,但貪杯而不過量。一日三餐,除早餐外,頓頓離不開酒。他們習慣於飯前用開胃酒疏通腸胃,飯後借科涅克(白蘭地)之類的烈性酒以消食,佐餐時,吃肉類配紅葡萄酒,吃魚蝦等海味時配白葡萄酒;玫瑰紅葡萄酒系通用型,既可用於吃魚,也可用於下肉。女士都愛用玫瑰紅,以顯示自己的口味清淡,不嗜烈物。法國人不僅看菜下酒,什麼酒用什麼杯子,也很有講究,法國人講究雖多,但喝的並不多。三五人一桌的聚會,一瓶10度上下的葡萄酒通常就行。

德國人民生活水平頗高,帶薪假期長,公民出國旅遊十分普遍。該國的旅遊業也很發達,有不少吸引遊客的文物古跡和游樂設施。

1.德國人的宗教信仰

大約一半德國人信奉基督教,另有約46%的人信奉天主教。

2.德國的節慶

除傳統的宗教節日外,德國的節慶主要有:

(1)啤酒節

德國人嗜喝啤酒,所以每年9月的最後一周到10月的第一周有持續半個月的、舉世聞名的慕尼黑啤酒節,節日期間所喝的啤酒可匯集成河。

(2)狂歡節

德國科隆的狂歡節從每年11月11日11時11分開始,要連續數十天,到來年復活節前40天才算過完。

(3)婦女節

過完復活節第一周里的星期四是婦女節,婦女們這一天可以坐上市長的椅子,還可以拿著剪刀在大街上公然剪下男子的領帶。

3.德國人的飲食習慣

德國人口味喜清淡、甜酸。早餐比較簡單,一般只吃麵包,喝咖啡。午餐是他們的主餐,主食一般是麵包、蛋糕,也吃面條和米飯;副食喜歡吃瘦豬肉、牛肉、雞蛋、土豆、雞鴨、野味,晚餐一般吃冷餐,吃時喜歡關掉電燈,只點幾支蠟燭,在幽淡的光線下邊談心邊吃喝。德國人不大喜歡吃魚蝦等海味,也不愛吃油膩、過辣的菜餚,他們愛吃各種水果及甜點心。

德國人以喝啤酒為主,也愛喝葡萄酒。此外,德國人在外聚在一起吃飯,在不講明的情況下,要各自掏錢(AA制)。

4.禮貌禮節

德國人好清潔,紀律性強,在禮節上講究形式,約會講准時。在宴會上,男子一般要坐在婦女和職位高的人的左側。女士離開和返回飯桌時,男子要站起來以示禮貌。請德國人進餐時,事前必須安排好。他們不喜歡別人直呼其名,而要稱頭銜。接電話要首先告訴對方你的姓名。與他們交談,可談有關德國的事及個人業余愛好和體育,如足球之類的運動,不要談打藍球、壘球和美國式的橄欖球運動。

5.德國人的禁忌

除宗教禁忌外,德國人對顏色禁忌較多,忌諱茶色、黑色、紅色、深藍色等;在服飾和其它商品的包裝上禁用納粹或類似的符號;他們還忌吃核桃,忌送玫瑰花。

十一、義大利

義大利的首都羅馬有三多:教堂多、噴泉多和雕塑多,其他幾個聞名於世的古城也有許多吸引人的古建築和現代藝術品、游覽設施,所以義大利是一個有誘惑力的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義大利人前來我國旅遊。

1.義大利人的宗教信仰

絕大多數義大利人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在義大利有著很大的傳統影響,首都羅馬城內的梵帝岡則是世界羅馬天主教的中心。

2.義大利的節慶

義大利人過基督教三節的盛況為世人矚目。義大利的蛇節最具特色,無疑會使害怕蛇的人望而生畏,因為這一天人們手中拿著蛇,街上爬著蛇。每年2月中旬進行的義大利狂歡節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比德國狂歡節的時間短,和巴西的狂歡節過法也不相同。此外還有羅馬建城節(4月21日),情人節(2月14日)等。義大利人過除夕夜除放鞭炮外,還要摔瓶子、花盆等,熱鬧非凡。

3.義大利人的飲食習慣

義大利菜餚具有味濃、原汁原味的特點。義大利人喜歡吃米飯和麵食,麵食的種類繁多,不僅可以當主食,而且可以當菜餚。義大利三面頻海,海鮮豐富,因此,義大利人也喜食海鮮,他們喜歡吃生的牡蠣及蝸牛。

義大利人對我國的粵菜、川菜比較喜歡,但川菜要無辣或微辣。餐後,義大利人喜歡吃水果,如蘋果,也有人喜歡喝酸牛奶。

酒是義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特別是葡萄酒,不論男女,幾乎餐餐都飲。吃一頓飯,菜只要兩三道,但酒卻要喝上一兩個小時,連喝咖啡也要加一些酒。過節時,更要開杯痛飲。

4.義大利人的禮貌禮節

義大利人親友間經常互相跳舞聯歡,待人接物也頗多藝術情調。見面禮是握手或用手示意。義大利大學生畢業後一般都有頭銜。有些義大利人不太注意約會的准時。與義大利人的談話內容可以是家庭、工作、新聞及足球,但不要與他們談論美國的橄欖球和政治。

5.義大利人的禁忌

義大利人忌菊花,因為菊花是他們祭墳掃墓時才用的花。

加拿大

(1 )社交禮儀

加拿大的基本國情是地廣人稀。特殊的環境對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響。一般而言,在交際應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點是既講究禮貌,又無拘無束。

加拿大國民的主體是有英法兩國移民的後裔所構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講英語。性格上相對保守內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則大都信奉天主教,將法語,性格上顯得較為開朗奔放。與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對方情況,然後在有所區別的加以對待。

(2 )服飾禮儀

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人著裝以歐式為主。上班的時間,他們一般要穿西服、套群。參加社交活動時往往要穿禮服或時裝。在休閑場合則講究自由穿著,只要自我感覺良好即可。

(3 )餐飲禮儀

加拿大人對法式菜餚比較偏愛,並以麵包、牛肉、雞肉、土豆、西紅柿等物為日常之食。從總體上講他們以肉食為主,特別愛吃乳酪和黃油。加拿大人重視晚餐。他們有邀請親朋好友到自己家中共進晚餐的習慣。受到這種邀請應當理解為是主人主動顯示友好之意。

(4 )習俗禁忌

國花:楓葉
國樹:楓樹
忌諱:白色百合花不可作為禮物送人

來源:新華網

澳大利亞的習俗禮儀

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它位於南半球,介於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國名來源於拉丁文australis,意即「南方的」。澳大利亞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牧羊之國」、「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島大陸」、「南方大陸」、「古老土地上的年輕國家」、「淘金聖地」等別稱。面積768萬平方公里。人口1600萬,白種人約佔99%。居民中信奉基督教(新教)者占總人口的55%、羅馬天主教佔27%。澳大利亞為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1788年英國在悉尼開始建立殖民地據點,作為英國罪犯流放地。至19世紀末,英國先後在澳大利亞建立了6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

澳大利亞人時間觀念很強,會見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他們待人接物都很隨便。如果你應邀到澳大利亞人家做客,可以給主人帶瓶葡萄酒。最好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

在悉尼和墨爾本宜隨時宜穿西裝。在布里斯班,當地商人慣穿襯衫、打領帶、穿短褲。不過,初次見面時,仍不妨穿西裝。拜訪商界或政府辦公室,須預先約會。很多生意是在酒吧中做成的。如果你提議喝一杯,通常由你付賬,不可各自付賬,除非事先說好。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習慣以吃英式西菜為主,其口味喜清淡,忌食辣味菜餚,有的人還不吃酸味的食品,他們的菜餚一般以烤、燜、燴的烹飪方法居多。他們在就餐時,大都喜愛將各種調味品放在餐桌上,任其自由選用調味,而且調味品要多。澳大利亞的食品素以豐盛和量大而著稱,尤其對動物蛋白的需要量。他們通常愛喝牛奶、喜食牛羊肉、精豬肉、雞、鴨、魚、雞蛋、乳製品及新鮮蔬菜。他們愛喝咖啡,吃水果。

澳大利亞人有個絕對無法通融的習慣:那就是每周日上午,一定到教堂(教堂數以千計)聽道。澳大利亞人自古至今,一直嚴守「周日做禮拜」的習慣。一般歐美人士, 周日一清早就去打高爾夫球,有時候,還利用打球的時候,大談生意。億萬元的合約,往往在場上就「一言為定」了。可是你想在澳洲人身上來這一招,保證不管用。因此,要避免在周日上午約他們出來打球。

澳大利亞頗具獨特的風情習俗。由於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澳大利亞的冬夏正好與位於北半球的我國顛倒。隆冬季節從北京去澳大利亞悉尼,那裡卻正是陽光灼人的盛夏。若到西澳還會遇到攝氏40-50度的酷暑。澳大利亞人房屋建築的朝向也和我國相反,我國俗話說:「有錢不住朝北房」,但這句語在澳大利亞不適用。在澳大利亞,只有朝北的房屋,才冬暖夏涼。

商務活動最好於3-11月去訪。12月至次2月為休假期。聖誕節及復活節前後一周不宜去訪。

澳洲人沉著者居多,且都不喜歡生活環境攪亂。但是,因居民是不同國籍的後裔,而有微妙的差異。比如,和英國後裔商人進餐,而在餐中提起生意時,他們是不會理你的。相反,美國後裔商人,就可以邊吃邊談生意,而且,還會談得很起勁。此外,遇有商談時,對方出來接談的人,一定都是有決定權的人。因此,我方也應該派出同樣的、具有決定權的人。否則他們會不高興,甚至不理你。這是因為他們很重視辦事效率,不願把時間浪費在不能決策的空談上。同樣,在商務談判時,不喜歡先打開高價,再慢慢減價,盡力避免在討價還價上浪費時間,與澳廠商談生意時,對方在價格上往往不太計較,但對產品質量要求相當嚴格,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對方將不客氣的提出索賠。

澳大利亞的商務活動大多在小酒店進行。要仔細記住那一頓飯由誰付錢,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好的。澳大利亞員工下班時間一到,就會即刻離開辦公室。經理階層的人對工作很熱心,待人不拘泥。不過,不要以為一起喝過酒,生意就好做了。

在澳大利亞,人們相見時喜歡熱情握手,彼此以名相稱。澳大利亞人喜歡和陌生人交談,特別是在酒吧,總會有人過來主動和你聊天。互相介紹後或在一起喝杯酒後,陌生人就成了朋友。

新加坡習俗禁忌

■握手寒暄
由於長期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人們見面和分手時都要握手。首次不要貿然登門拜訪主人,應預先約好時間。在介紹時,通常應稱呼人家「某先生」、「某太太」、「某小姐」,這適用於新加坡所有的民族。如果你參加社交聚會,人們將把你介紹給每個人,但介紹得很快,當從他們面前走過時,不用和他們握手。

■吸煙須知

在新加坡,人們是很不贊成吸煙。在電梯里、公共交通工具上、影院內,特別是政府辦公大樓內,法律規定嚴禁吸煙,違者罰款。要吸煙最好徵得對方同意。

■衣著服飾

新加坡的氣候受海洋和緯度的影響,氣溫高,濕度大,因此夏季穿輕質料子的服裝最為適宜。工作時人們普遍穿便服,下班後可穿T恤衫和細斜紋布褲,僅在正式的宴會上才必須穿西裝,系領帶,女士們則要穿晚禮服,也令主人家覺得受到尊重。

■招待應酬

招待的方式通常是請吃晚飯或午餐。當地人一般不會邀請初次見面的客人吃飯,然而主人對來訪者有所了解後,便可舉行正式宴會,並在席間洽談業務。同樣,來訪者也不應急於請客,經常不斷的會見將使雙方更為接近,到那時互相宴請也為時不晚。與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

■饋贈送禮

無論去什麼地方,沒有必要攜帶禮物,在新加坡商人之間沒有贈送禮物的習慣。有時新加坡主人會邀請外國人到自己家裡吃飯,客人如能帶一份禮物(一盒巧克力或一束鮮花),女主人將會很高興。新加坡人認為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品的做法是不禮貌的,因此,當你告辭時見到禮物仍原封不動地擱在一邊,千萬別見怪。

■交談忌諱

在社交性的談話中,切忌議論政治得失、種族摩擦、宗教是非和配偶情況等,但可交流旅行方面的經驗,也可談論所到過的國家的各種見聞。好的交談話題是當地的風味食品、餐館、受歡迎的旅遊地區和主人一方的商業成就。

在新加坡,公開表露幽默感的人是很少的,而且不是所有的笑料都能為人們所欣賞,因此在不太了解別人之前,最好少開玩笑。

新加坡嚴忌說「恭喜發財」,他們將「財」理解為「不義之財」或「為富不仁」,說「恭喜發財」被認為是對別人的侮辱和嘲罵。

■舉止禁忌

俄羅斯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展現其民族文化特徵和內涵的主要內容之一。俄國是個多神教的國家,988年羅斯受洗,基督教取代多神教,而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東正教在俄羅斯則是最大和最有影響的宗教,俄羅斯人主要信奉東正教。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東正教徒一億五千萬人,僅前蘇聯就有八千多萬人,占前蘇聯人口的30%以上。因此,在多神教,東正教及古羅斯人的神話傳說的共同影響下,在俄羅斯民間流傳著各種徵兆和俗信,這些都具體反映在俄羅斯人的言語、行為和習慣方面。
隔著門檻不握手
當我們去俄羅斯人家裡做客時,主人一開房門,我們會很自然地伸出手去握手以示問好,而俄羅斯人站在門口從來不向客人伸手,而是要等客人進門後才握手。一些上了年紀的主人會解釋說:"隔著門檻不握手,這是我們的規矩。"古時,斯拉夫人把夭折的孩子、亡故的長輩埋在自家門檻下,認為死者的靈魂會保佑全家平安無事。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門檻是極為重要的地方,所以不能站在門檻上,不能坐在門檻上,尤其是外人不能踩門檻。由此而產生了新郎在婚禮迎接新娘時必須把新娘抱進家門的習俗,假如新娘自己跨過婆家的門檻,會惹得祖宗的靈魂發怒的。迷信雖然已成過去,但這一習俗在許多地方保留了下來。
在俄羅斯,關於"門檻"有很多不祥的說法:在自己的家門口絆了一腳,家裡准遭不幸、出門時絆了一腳,辦事不會順利、不能隔著門檻送東西否則會不幸臨頭、隔著門檻問好,是不祥之兆:要麼會和人吵架,要麼孩子將是啞巴、必須邁右腳跨門檻,假如邁左腳過門檻,則辦事不順等等。
呸,呸,呸,消災驅邪求吉利
在與俄羅斯人交往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誇對方"氣色不錯"或者"諸事如意"等,對方會發出二三聲 (呸,呸!)。假如我們不了解這其中緣由,會流露出疑惑的神情。在俄羅斯按舊時的說法,眼睛集中了一個人的力量,因此歹毒的人只要看人一眼,就能毀壞他的生活。換句話,用毒眼看人,就會使其遭遇不幸,在俄語中有 (毒眼)這個說法。古時的人擔心被這種眼睛看過之後會遭不幸,就吐三次唾沫以達到驅邪的目的。後來,意思引伸到姻聽到誇獎、贊美等好話而擔心引起不吉利的後果,人們擔心魔鬼聽到這些好話以後,會傷害人。比如,古時候,俄羅斯人常常給孩子起一些難聽的名字,如: (麻子), (斜眼)等,認為魔鬼是不會對有這些名字的孩子感興趣的,從而可以使他們免遭不幸。
見人打噴嚏,要祝身體好
與俄羅斯人交往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突然有人打了一個噴嚏,這時俄羅斯朋友肯定會說一句祝你(您)身體好!,這已經成了一條人人遵循的慣例了。這是因為,古時的羅斯人認為噴嚏有特別的魔力,民間中有許多關於打噴嚏的預兆如: (星期一、空著肚子打噴嚏"有人送禮來;星期二打噴嚏"有外人來;星期三打噴嚏。有消息到;星期四打噴嚏,有人誇;星期五打噴嚏:有約會;星期六打噴嚏,心想事成;星期日打噴嚏"有客人上門。的傳說有關:上帝造了人,往人的臉上吹了口氣。於是人就有了生命。由此就有了一個說法:吸氣時,氣給人生命,出氣時。氣就會跑出去。人就有大病臨頭(俄語成語表示"死,咽氣").而人在打噴嚏時,先吸氣,後噴氣,通常是張大嘴巴,魔鬼

❽ 各國的風俗習慣

英國的風俗
禮儀習俗
見面:英國人彼此第一次相識時,一般都要握手。除了熱戀中的男女,步行時一般人都不手拉手。英國人不喜歡別人干擾他們的個人生活。

當你去訪問一個英國人時,得先在門口敲門,一直等到他說「請進」,才能進去。先生們進屋脫帽,而女士們則不必在室內脫帽。

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天氣,往往也是第一個話題。

女士優先與紳士風度:在英國,尊重婦女是體現紳士風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女士優先是一個人人皆知的行為准則。

盥洗室與去「100號」:盥洗室一詞的本意為洗手或洗臉的地方,但其實際含義則是廁所,英國人上廁所時不會直截了當地說「去上廁所」。如果你想要上廁所,可以說「去男人的房間」,或「去女人的房間」,也可以說「請原諒幾分鍾」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們想要大小便時說「我要去那個地方」。在朋友之間和家庭內部,「去100號」則是最常用的說法。

送禮和給小費:在英國,僅限於給侍者和計程車司機小費,在飯錢和車費之外多付1/10或1/8的錢。旅店的侍從或鐵路搬運工為你服務之後,您也要付少量小費。
----------------------

節日:
主要有聖誕,新年,復活節(3月-4月某一天,春分後第一個星期日),感恩節(11月第四個星期四),其他還有BANK HOLIDAY(4月,5月,8月,聖誕節後,一共有四個不定日期的和其他節日相關的星期一),還有皇室宣布日(一般是女王生日等),以上說的是休假的假日,其他還有很多和國際上分享的節日,比如情人節阿,萬聖節阿,母親父親節阿,都是不休假的。

BANK HOLIDAY和女王生日是英國比較特色的節日。
---------------------------
飲食

不善於烹飪的英國人,中午或者晚上經常也就是三明治或漢堡。最多就是煮一些清水的豆子吃。

以下是我本人的觀察:

土豆是英國最常見和利用的食物。烤一個大土豆,切開,裡面放上不同的陷料(比如沙拉,肉醬等)。

英國本土比較有名的食物還有FISH&CHIPS,金黃色的炸魚十分鮮美,還有外酥里嫩的寬薯條(和麥當勞的不一種),撒上鹽和英國的紅醋,味道很好。
本地布丁也是英國特色食物。

現在的英國由於以前殖民了很多國家,所以食物也很多元化,最常見的就是印度的KEBAB了,一個餅裡面加上各種蔬菜,醬料,是HOT(英國把正餐分冷食或熱食)的好選擇。

英國的下午茶是非常出名的。英國的茶,主要有下午茶Afternoon tea(下午4點左右,而非香港般的3點15分),和餐飲High Tea 也叫Meat Tea(下午5-6點)。下午茶主要吃茶點,喝茶或咖啡,而High Tea一般則有凍的肉食,而且不一定喝茶。

英國的茶出名,應該是指印度的大吉嶺紅茶與伯爵茶、或錫蘭高地紅茶。當時該地都為英國的殖民地,傳統來說,所謂英國紅茶,其實就是錫蘭紅茶為主了。

--------------------------
和我們不同的,英國是一個保守而有禮貌的國家,可能讓你覺得甚至有些冷淡和死性。新一代的英國人很瘋狂,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老了以後,還會變成很傳統的英國人。而我感覺,我們的孩子小時候被管的很規矩,長大了自由了卻經常出格了。
英國社會非常有制度,插隊會遭到所有人的鄙視和白眼。事實上他們不會有人這樣做。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的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出生的風俗習慣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的臨終慰藉和葬禮安排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泰國的風俗
相處之道

泰國素以包容和好客著稱,他們對每個人都示以微笑和謙遜的態度。一般旅客都很容易適應本地的風俗習慣。不過以下是一些特別值得提示的:

君主體制

傳統以來,泰國人對皇室成員懷有深厚的敬仰之情。到訪遊客應對泰皇,泰後及其兒女表示尊重。比如:每天上午08:00 和下午18:00,在公共場所,國歌奏響時,您應當站立。若參與皇室成員出席的公開場合,最佳的做法就是觀察及仿效在場人士的禮儀。

宗教微觀

泰國的法律有很多章節闡述對宗教違法的行徑,當中包括信眾最多的佛教和其他信仰。所有的佛像不論大小完好或殘破,都奉為神聖之物。請別攀爬佛像!一般的要求是對佛像不做出「有欠尊重」的行為。參拜佛寺,衣著需整齊--- 不要裸露上身,或穿短褲,或無袖的襯衫。供奉佛像之寺堂內,不應穿著鞋子進入。請放心脫鞋吧,寺堂內的地板,一般是干凈的。佛教的僧侶均被禁止與女士接觸,如果希望把東西交給僧侶,則應先把東西交予一位男士由他代勞。 一件長袖的罩衫扣至脖頸,並且披上發巾。

社會習俗

當泰國人打招呼時,是以雙手合十,狀似禱告。泰國人稱「Wai」。一般來說,年有的先向年長的打招呼,而年長的隨後回禮合十。

泰國人認為頭是身體的最高的部分,他們是不容許拍任何人的頭部,縱使是友善的表現。如果你偶然摸某人的頭,您要很快地向他道歉。

同樣腳被認為身體的最低的部分。別使用你的腳指向人或對象。別與你的腳摸任何人。別把你的交放在桌子或椅子上休息。別跨過人的身體,請從附近繞過或禮貌地要求他們移動。當在地板上坐時,也應使您的腳不指向任何人。

公開表示愛的行為是難以接受的。你可能看過一些十分西化的年輕夫婦手牽手的情景,但是,這樣子只在開明的社群中常見。 在泰國的社會,發脾氣是下下之策。泰國人認為這樣代表卑劣的儀態。

泰國人非常尊重國王和王室成員。不要隨便談論或議論王室。遇有王室成員出席的場合,態度要恭敬。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因此佛像無論大小都要尊重,切勿攀爬。對僧侶應禮讓,但不要直接給錢。女性不能碰觸僧侶,如需奉送物品,應請男士代勞,或直接放在桌上。到寺廟參觀著裝應整齊,不要穿短褲、短裙和無袖上裝,進入主殿要脫鞋。
泰國人視頭部為神聖之地,因此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用腳指人或物,特別是腳底不要直沖著佛像。 也不要用腳開門關門。遞東西時用右手,不宜用左手。
公共場合男女不應過分親熱。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泰國男女在公共場合邊手牽手的都很少。
泰國人大多彬彬有禮,很難看到有人大聲喧嘩或者吵架,因此說話時應壓低嗓門,無論發生了什麼,不要當眾發脾氣。
泰國禁賭,即使在酒店房間里也不要打牌或打麻將。
泰國人非常愛清潔,隨地吐痰、扔東西被認為是非常缺乏教養的行為。泰國人還非常注重衛生間的整潔,因此無論外出還是在酒店,都 應注意保持清潔。
泰國是微笑的國度,人民熱情善良,樂於助人。因此到泰國後,盡管放心大膽與泰國人交談,這也是了解泰國文化的一種方式。遇有困難,也不必遲疑,盡管求助。

新加坡習俗禁忌

■握手寒暄
由於長期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人們見面和分手時都要握手。首次不要貿然登門拜訪主人,應預先約好時間。在介紹時,通常應稱呼人家「某先生」、「某太太」、「某小姐」,這適用於新加坡所有的民族。如果你參加社交聚會,人們將把你介紹給每個人,但介紹得很快,當從他們面前走過時,不用和他們握手。

■吸煙須知

在新加坡,人們是很不贊成吸煙。在電梯里、公共交通工具上、影院內,特別是政府辦公大樓內,法律規定嚴禁吸煙,違者罰款。要吸煙最好徵得對方同意。

■衣著服飾

新加坡的氣候受海洋和緯度的影響,氣溫高,濕度大,因此夏季穿輕質料子的服裝最為適宜。工作時人們普遍穿便服,下班後可穿T恤衫和細斜紋布褲,僅在正式的宴會上才必須穿西裝,系領帶,女士們則要穿晚禮服,也令主人家覺得受到尊重。

■招待應酬

招待的方式通常是請吃晚飯或午餐。當地人一般不會邀請初次見面的客人吃飯,然而主人對來訪者有所了解後,便可舉行正式宴會,並在席間洽談業務。同樣,來訪者也不應急於請客,經常不斷的會見將使雙方更為接近,到那時互相宴請也為時不晚。與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

■饋贈送禮

無論去什麼地方,沒有必要攜帶禮物,在新加坡商人之間沒有贈送禮物的習慣。有時新加坡主人會邀請外國人到自己家裡吃飯,客人如能帶一份禮物(一盒巧克力或一束鮮花),女主人將會很高興。新加坡人認為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品的做法是不禮貌的,因此,當你告辭時見到禮物仍原封不動地擱在一邊,千萬別見怪。

■交談忌諱

在社交性的談話中,切忌議論政治得失、種族摩擦、宗教是非和配偶情況等,但可交流旅行方面的經驗,也可談論所到過的國家的各種見聞。好的交談話題是當地的風味食品、餐館、受歡迎的旅遊地區和主人一方的商業成就。

在新加坡,公開表露幽默感的人是很少的,而且不是所有的笑料都能為人們所欣賞,因此在不太了解別人之前,最好少開玩笑。

新加坡嚴忌說「恭喜發財」,他們將「財」理解為「不義之財」或「為富不仁」,說「恭喜發財」被認為是對別人的侮辱和嘲罵。

■舉止禁忌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多久能去掃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象棋如何玩斗獸棋 瀏覽:606
英國地鐵什麼時候出現 瀏覽:209
印度用什麼錢最貴 瀏覽:687
印尼黑酸枝傢具保養用什麼材料 瀏覽:3
越南政權如何交接 瀏覽:809
義大利什麼時候能成立 瀏覽:694
在中國哪裡賣房子 瀏覽:509
為什麼英國沒有威爾士元素 瀏覽:146
英國貨幣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261
印度尼西亞礦產怎麼樣 瀏覽:448
去印度買手錶怎麼樣 瀏覽:708
哪個明星去了中國好聲音 瀏覽:981
信奉印度教有哪些國家 瀏覽:162
中國庚子年年都有什麼事 瀏覽:960
義大利怎麼考駕照 瀏覽:636
500馬幣是多少印尼盾 瀏覽:104
伊朗在地球儀上哪個位置 瀏覽:103
如何在中國和越南聊天 瀏覽:489
從印尼到印度多少公里 瀏覽:748
印度汽車關稅如何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