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島海戰交戰雙方是以下哪些國家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軍事知識篇。
② 發生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交戰雙方是阿根廷和哪個歐洲國家
英國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西班牙語:Guerra de las Malvinas,拉丁語族國家又稱Guerra del AtlánticoSur,即「南大西洋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英語:Malvinas War)或福克蘭群島戰爭(英語:Falklands War)或福克蘭海戰。 也有部分媒體簡稱為福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③ 什麼是英阿馬島戰爭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是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戰略要地。1982年3~6月,英國和阿根廷圍繞馬爾維納斯等三個群島的主權問題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阿根廷的失敗而告終,一共持續了七十四天。
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靠近南美洲大陸的大西洋洋面上,是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戰略要地。與馬爾維納斯群島在地理上相隔較遠,但在地緣上幾乎融為一體的另有兩個群島,這就是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1982年3~6月,英國和阿根廷圍繞馬爾維納斯等3個群島的主權問題爆發了一場戰爭。雖然這場戰爭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不長,但它為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特別是海上作戰提出了值得重視的新問題,創造了新經驗,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英阿兩國圍繞馬島的主權爭執淵源較深。英國認為,馬島最先由英國人發現;阿根廷則認為,馬島在1770年已歸西班牙所有,在此之前英國缺乏有效先佔行為,而阿根廷則是從西班牙手中接管馬島的(1820年)。1833年,英國以武力奪取了馬島,1943年向島上派出了第一位總督。此後,阿根廷保留了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兩國紛爭一直延續下來。
1981年底,加爾鐵里就任阿根廷總統後不久,阿軍方制定了旨在武力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行動」計劃。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一行60人,乘海軍運輸船來到南喬治亞島利斯港,上島工人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3月22日,英國外交部就此事向阿根廷提出抗議照會。3月26日,阿根廷出動3支海軍特混艦隊,分別於4月2日和3日實施登陸突擊行動,一舉奪取了馬島等3個群島。
對阿根廷的行動英國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馬島被占的當日下午,英國政府立即召開內閣會議,作出了同阿根廷斷交,並派出特混艦隊收復失地的決定。
隨後,英國進行了緊急出征准備。英國於4月7日宣布,自4月12日格林威治時間4時起對馬島周圍200海裏海域實行海上封鎖。
針對英國的反應,阿根廷也進入了占島後的戰略展開階段。完善了島上的行政和作戰指揮機構,成立了南大西洋戰區司令部,從4月2日到12日,從海上和空中向馬島緊急空運人員和物資,使島上兵力達到1.3萬人。
由於英阿兩國軍事行動的展開,國際社會作出了強烈反應,許多國家表明了各自的立場,並作出了援助行動。與此同時,國際調停和斡旋活動也開始積極進行。但是,由於雙方在先撤兵或先承認主權問題上相持不讓,國際調停沒有取得成功。於是,隨著英國宣布的封鎖日期的到來,戰爭進入了下一階段即封鎖與反封鎖階段。
整個封鎖與反封鎖階段從4月12日起至5月20日英軍開始登陸行動的前夜止,其間根據形勢的發展,以4月30日為界,又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阿軍繼續完善防禦部署,英軍則經阿森松島向馬島開進,並且取得下步作戰行動的臨時後方基地,於4月23日奪取了阿軍防守薄弱的南喬治亞島。後一階段,英軍特混艦隊已抵達馬島海域,開始按計劃對馬島海域實施嚴密封鎖,並於4月28日將封鎖圈從海上擴展到空中。在此過程中,為了威懾阿根廷海軍,消除其對英國特混艦隊的威脅,英國潛艇在封鎖圈以外擊沉了阿根廷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作為反擊,阿出動海軍航空兵尋擊英艦。5月4日上午,阿海軍航空兵3架「超級軍旗」式戰斗機以法制「飛魚」式反艦導彈,擊沉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在雙方封鎖與反封鎖斗爭激烈進行的時候,還進行了一些談判和調停活動,但仍未取得收獲。因此,英軍加緊了登陸作戰的准備。5月7日,英特混艦隊指揮部最後通過了「薩頓」兩棲登陸計劃。5月12日,作為特混艦隊後續部隊的第五步兵旅乘「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從南安普敦啟程,開赴戰區。5月11至14日,英軍特種軍隊「特別舟艇中隊」的突擊隊員又摧毀了英選定登陸點附近的貝卡爾島上的機場等目標。對這些情況,阿方未能做出准確判斷,誤認為英軍是企圖打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因此在軍事上陷入了被動。
英軍選定的登陸點位於同馬島首府斯坦利港相反的馬島東島的最西端。5月20日,英國登陸突擊編隊完成集結。21日凌晨,登陸行動全面展開,至上午10時許,第一批2800名官兵和大部分裝備已上陸完畢。部隊上陸後,立即構築了防禦陣地,並以艦炮及各種防空導彈和高射機槍組成了防空火力網。
阿根廷軍隊在查明英軍登陸情況後,立即組織了大規模空中反擊。阿根廷航空兵的反擊給英軍造成了嚴重損失,但由於實力的限制和英軍的抗擊,它並沒能起到完全破壞英軍登陸計劃的作用。英軍在猛烈的空襲下,繼續擴大登陸成果,至5月25日晚,第一梯隊5000多人連同3.2萬多噸作戰物資全部上陸完畢,登陸場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從這時起,激烈的戰斗就從海上移到了陸地。
英軍登陸後,根據地形和阿軍防禦態勢,下定決心南北兩路分進合擊,向斯坦利港外圍發動鉗形攻勢,待後援的步兵第五旅上陸後,向斯坦利港發起總攻。阿軍在斯坦利港外圍共設有三道防線,最後一道以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工兵山等高地為依託,被稱為「加爾鐵里防線」。英軍行動開始後,南北兩路分別於5月31日和29日到達斯坦利港外圍指定地域。後續部隊第五步兵旅則於5月30日在登陸點上陸,並於6月10日輾轉進入總攻陣地。
6月11日黃昏,英軍兩個旅共8個營向阿軍主陣地發起總攻。經3天激戰,於14日晨突破了阿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日下午,英軍登陸部隊司令官穆爾少將同阿根廷守島部隊司令官梅嫩德斯少將舉行會晤,同意自格林威治時間當日19時起實行正式停火。6月19日,英特混艦隊的一支特混小隊又奪取了南桑德韋奇島。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宣告結束。
英阿馬島戰爭是一場領土主權爭奪戰。這場戰爭在戰爭指導、戰爭動員等方面都給予人們以深刻啟示,最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給戰爭,主要是海戰帶來的變化。戰爭中,雙方都有一些成功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例子。最突出的是,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用「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特混艦隊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英國海軍潛艇用「虎魚」式魚雷擊沉了阿根廷海軍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洋艦。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使傳統海戰「大炮巨艦」的模式發生了變化,海戰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了。
各個國家通過對英阿馬島戰爭得失分析,認識到要取得未來海島作戰主動權,就必須在平時戰備、作戰體制、武器裝備、軍事訓練、作戰思想等方面適應海島戰爭的發展和要求。英軍完備的預備役動員機制,快速的機動能力,有效的後勤保障,以及掌握電子干擾技術和高敵一籌的精確制導武器等,對戰爭勝利都有著重大作用;同時阿根廷戰略決策失誤、戰爭准備不足、戰爭指導不力、指揮員運用不當、協同作戰能力低等,都是戰爭失敗的基本原因,這正反兩方面情況,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參照。
④ 馬島是阿根廷的還是英國的英國與阿根廷為何會起馬島爭端
馬島是阿根廷的還是英國的?英國與阿根廷為何會起馬島爭端?
馬島戰爭很多人都熟悉,為了馬島,阿根廷和英國發生過戰爭,最後的結果是阿根廷輸給了英國,所以現在馬島是屬於英國的,那之前阿根廷和英國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戰爭呢?
最後,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的戰爭到現在還經常被人提起,從這個戰爭中,可以看出——誰的軍事實力強大,誰就有主動權。不過當時的阿根廷確實比英國差很多,雖然有距離上的優勢,不過最終還是戰敗了。
⑤ 馬島戰爭是哪倆國之間發生的
阿根廷 英國 馬島戰爭
1 9 8 2 年4 月2 日到6 月1 4 日,歷時7 4 天的英阿馬島之戰,這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外交家稱為「武裝沖突」,軍事家則稱為「馬島戰爭」,這是二十世紀第一場可算得上現代化的戰爭。
http://..com/question/11730371.html
⑥ 馬島戰爭發生在哪一年哪兩國起因
馬島戰爭的歷史背景和起因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美洲阿根廷東南約 500公里處,由 346個島礁組成,面積 11 , 8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人,首府阿根廷(斯坦利)港。距英國本土約1 .3 萬公里。馬島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沖。 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麥哲倫海峽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馬島踞該海峽以東咽喉要地,是過往該海峽或繞道會思角的船隻必經之地。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後,馬島在軍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陸南部的海上前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曾以這里為海軍基地,成功地襲去在附近海域過往的德國艦艇。馬島距南極大陸較近,是到南極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發南極大陸的重要出發地。 馬島長期有人居住的島嶼15個。主島有二:東面的一個大島叫索萊達島,又叫東福克蘭島(簡稱「東島」),面積6760平方公里;西面的一個大島叫大馬爾維納斯島,又叫西福克蘭島(簡稱「西島」),面積5280平方公里。東西兩大島被福克蘭海峽隔開。 馬島爭端由來已久。據稱,英國於1690年首次發現兩主島之間的海峽,並以當時英海軍司令福克蘭公爵的名字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後來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 十八世紀初,法國人又陸續到過該島,並以法國港口聖馬洛命名該島為「馬格於內群島」。後來的西班牙名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即出於此。 1766年,在海上稱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馬島。他們宣稱,按照1493年教皇劃定的分界線,這些島嶼位於西班牙的管轄范圍之內,理應歸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 日,法國人以24萬英磅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國人。「1771年,按西、英兩國達成的協議,英國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扎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聲稱保留其主權。1816年,阿根廷聲明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3年,英派海軍進駐馬島,宣布行使對馬島的主權。此後,馬島長期為英所佔,但阿從未放棄其主權的要求,多次對英的佔領提出異議。 1965年,聯大第一次審議馬島問題,大會決議,敦促阿英進行談判,和平解決。此後,又多次作出類似的協議和決議。但雙方未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70年代初,勘察發現,馬島南部海域可能儲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藏。雙方談判氣氛急轉直下,1978年、1980年兩次談判無結果。1982年2 月,英阿在紐約舉行談判,仍毫無結果,雙方關系趨於惡化。阿決定以武力解決爭端。3 月18日,阿派人上南喬治亞島,插上國旗,引起英方強烈抗議。3 月28日阿方出兵,陸海空軍約4 ,000 人,於4 月2 日和3 日先後在阿根廷港和南喬治亞島登陸,導致馬島戰爭爆發。
馬島戰爭的簡要經過在這次戰爭中,阿方參戰的兵力計有65萬人左右,約占其總兵力( 18 萬人)的 36 %。海空軍主力基本出動,計有作戰艦艇和輔助船隻33艘,12萬噸,參戰飛機350 余架,地面部隊計有陸戰隊1 個旅,陸軍摩托化步兵近3 個旅,以及一些支援勤務分隊,共約1 .3 萬餘人。英方參戰兵力3 .5 萬人,占其總兵力的8 %。參戰各型艦船118 艘,100 余萬噸;各型飛機340 架,作戰飛機120 架左右。地面部隊計有:1 個陸戰旅(3 個營)、1 個傘兵團(2 個營)、1 個步兵旅(3 個營)和一些支援與勤務分隊,共9000餘人。從數量上看,阿軍在總兵力、地面部隊和空軍力量上占優勢,英軍在海軍力量方面占優勢。 為了收復馬島,阿軍組建了由航母1 艘、驅逐艦4 艘和其它艦船共約20艘及登陸兵4000人左右組成兩棲突擊隊。1982年4 月2 日零時15分首批登陸兵在馬島阿根廷港登陸並隨即控制機場,其餘登陸兵爾後陸續登陸。島上英國守軍近200 人,只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總督雷克斯·亨特率領下全部投降。英軍無傷亡,阿軍亡4 人(其中上校1 名)。阿任命馬里奧·本哈明·梅嫩德斯少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4 月3 日,阿海軍輸送登陸兵約200 人在南喬治亞島格里特維肯港登陸,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阿生俘。4 月7 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戰區」(包括阿大陸沿岸200 海里及馬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周圍200 海里水域),任命海軍作戰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到4 月底兵力由4000人增至1 .3 萬人。 1982年4 月3 日,針對阿方對馬島的軍事行動,英內閣作出派遣特混艦隊重占馬島的決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英特混艦隊艦船40餘艘,載地面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於4 月5 日分別由英國朴茨茅斯和英屬直布羅陀啟航駛往南大西洋。已在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活動的4 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也奉命駛往馬島和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特混艦隊於4 月17日抵阿森松島,經休息、補給後,於19日啟航繼續向南大西洋開進。先遣隊於4 月24日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次日「山貓」式直升機3 架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發射導彈和投擲深水炸彈,擊沉阿「聖菲爾」號潛艇,陸戰隊第42突擊營和「特別舟艇中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阿守軍156 人只進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阿斯蒂齊上校率領下投降。特混艦隊主力於4 月29日抵馬島水域,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 海裏海上、空中封鎖的部署,並宣布實行封鎖。 英在封鎖、轟炸、炮擊馬島的同時,還不斷向南大西洋增派兵力。到5 月20日英軍基本上達到了封鎖馬島、削弱馬島守軍力量的目的,並已作好了在馬島登陸的准備工作。 為了有效的實施登陸行動,英軍將登陸兵分為兩個梯隊,一是由海軍陸戰第3 旅,傘兵團第2 、3 營,炮兵第29團及「蠍」式坦克分隊,防空導彈。工兵、後勤等分隊組成,共約5000人的兩棲突擊隊。其任務是在聖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擊上陸,爾後分別向阿根廷和達爾文港方向進攻。二是由步兵第5 旅(轄3 個營)及支援分隊組成,共約4000人後續梯隊,其任務是在突擊隊上陸並向縱深發展進攻後,伺機在原登陸地域或在新的登陸地域上陸,與突擊隊共同奪取馬島。 5 月 21 日 3時 30 分,英國兩棲突擊隊首先以一部兵力搭乘直升機在范寧角著陸,與已經潛伏在馬島上的「特別空勤部隊」相配合,襲擊范寧角守軍,很快攻佔了范寧角,俘阿軍9 人,其餘逃走。英軍約1000人乘登陸艇和直升機於6 時冊分在聖卡洛港及附近的另三個點開始登陸。未遇抵抗,登陸兵主力隨後繼續上陸完畢,並佔領了約25萬平方公里登陸場。英兩棲突擊隊共5000餘人,於22日全部上陸完畢。 在英軍登陸的當日,阿即以航空兵實施反擊。5 月21日10時開始,先後出動數批飛機共70餘架次,主要對某艦船進行空襲,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重創、擊傷英艦4 艘。阿損失飛機14架。以後又於22日至26日連續4 天里,平均每天出動飛機約120 架次,對英艦船和淮頭陣地進行大規模空襲。對日炸沉英護衛艦「羚羊」號,萬日炸沉某導彈驅逐艦「考文垂」號,用「飛魚」導彈擊沉英貨船「大西洋運送者」號。重創擊傷英艦4 艘。 此間阿損失飛機30餘架。 由於阿軍地面部隊未進行反擊,航空兵反擊主要打擊英艦船,使英軍順利地登陸和鞏固了登陸場,並完成了陸上進攻准備。 英軍於5 月27日開始陸上進攻。傘兵團第2 營及支援分隊約600 人向達爾文港方向進攻,陸戰第3 旅、傘兵團第3 營及支援分隊約4 ,000 人向阿根廷港方向進攻。英軍於29日攻佔了達爾文港,古斯格林守軍投降。 英軍經過調整部署,補充彈葯及其它軍需物資後,於6 月11日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攻。至14日中午,進抵距市區約4 公里的地方,阿軍放棄陣地,丟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區。英軍追至阿根廷港市區邊緣時,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阿軍(包括西島2 ,000 餘人)於ZI時停止抵抗。英宣布,馬島阿軍於14日21時投降。 6 月19日,英「耐久」號巡邏艦和一艘護衛艦輸送少量部隊在南桑德韋奇群島的圖勒島實施垂直登陸,解除了阿在該島的海軍科學考察站的武裝。 據西方資料統計,這次戰爭中阿軍亡1000餘人,傷1300人左右,失蹤數百人,被俘11800人;損失艦船門艘(沉5 傷6 ),飛機117 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英軍亡255 人(文職18人),傷777 人,被俘210 餘人,損失艦船16艘(沉民傷10),飛機34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 二、今天的英國軍隊當前,英國軍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把北約作為抵禦外來強大軍事威脅的支柱;支持西歐聯盟在歐洲的防務。發揮更大的作用,發展與中、東歐國家的政治和軍事關系;保持一支可靠、有效、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量,保留獨立使用核武器的權力;壓縮部隊規模,更新武器裝備,走質量建軍的道路,著重提高機動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維和活動,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⑦ 馬島戰爭是發生在哪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之爭.
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
1832年英國佔領西島,次年佔領東島。
從此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1982年雙方談判破裂,戰爭爆發。從4月2日阿根廷出兵佔領馬島,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國奪回,戰爭結束,歷時74天。
此戰讓法國的"飛魚"導彈名聲大震,也是世界上首次動用攻擊核潛艇.
戰爭中,英軍死亡2 5 5 人,傷7 7 7 人,被俘2 1 0 人。損失飛機3 7 架,其中「鷂」式8 架。被擊沉驅逐艦2 艘,護衛艦2 艘,登陸艦1 艘,滾裝貨船1 艘,被擊傷驅逐艦4 艘,護衛艦1 1 艘,登陸艦2 艘,掃雷艦1 艘。耗資1 7 億美元。阿根廷死亡1 0 0 0 人,傷1 3 0 0 人,被俘1 1 8 0 0 人。損失飛機1 1 7 架。被擊沉巡洋艦1 艘,潛艇1 艘,偵察艦1 艘,補給船2 艘,巡邏艇1 艘。被擊傷軍艦6 艘。
⑧ 英阿馬島戰爭發生於哪一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有哪些島嶼組成
1982年;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和桑威奇群島。
該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被視為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一次海陸空聯合作戰,這場戰爭同時也創造了海上戰略投送的經典戰例。
戰爭結果:
當英軍攻破最後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衛線後,各鎮內的阿根廷守軍開始猶豫和沮喪。一位阿根廷士兵形容說,一位排長吩咐下屬」如果當地居民反抗時,可格殺勿論「,但下屬沒有如此做事。
六月十四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9800名阿根廷軍人成為戰俘;另外,有4167名阿根廷軍人被堪培拉號遠洋班輪遣返回阿根廷。
戰事雙方出席獻降書簽署儀式的主要代表包括:阿根廷的海軍上校、梅南德茲少將、瑞福空軍中校及一位阿根廷政府法律顧問;英國的摩爾少將、兩位陸軍上校、一位海軍陸戰隊上校、一位陸軍中校等。
英軍在六月二十日重奪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並接受當地阿根廷軍隊的獻降;馬島戰爭參戰雙方正式停火。
長達七十四天的馬島戰爭共有死亡數字255名英軍、649名阿軍、3名福克蘭居民。
英國政府已下令有關福克蘭戰爭的機密資料將在2082年解封。
英國政府最終還是對馬島總督亨特發出警告。為此,亨特向手邊象徵性的兵力發布戰備命令,並將指揮權交給駐守當地的陸戰隊指揮官麥克·諾曼少校。
⑨ 馬島戰爭是那兩之間的戰爭結果如何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島採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出兵佔領馬島,馬島戰爭正式爆發。 英國最初對阿根廷的進攻感到吃驚,派遣了一支海軍特遣戰斗群來對抗阿根廷海空軍的進攻,皇家海軍陸戰隊也加入了戰斗。在一番激烈和艱苦的爭奪後,英軍奪回了馬島的控制權。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戰爭對雙方的政治影響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戰敗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最後導致軍政府倒台。對於英國來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橫掃全國,加強了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同時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的普選。
⑩ 誰知道英阿馬島戰爭的經過
英阿馬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距阿根廷500多千米,距英國約13000千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長期以來,就馬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存在較大爭議,終於在1982年爆發了自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1982年2月26日英阿在紐約談判後,雙方關系開始惡化。阿根廷政府決定以武力收復馬島,於是4月2日和3日,由400多人組成的陸、海、空三軍突擊隊先後在斯坦利港和南喬治亞島登陸。英國政府迅速作出反應,派出包括「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在內的特混艦隊,不遠萬里,奔赴南大西洋,決心再奪回馬島。
雖然阿根廷的國土面積是英國的11.4倍(英國人口是阿根廷的1.7倍),但英國是曾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是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而阿根廷在16世紀中葉就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16年才獨立,但其經濟一直受到英國和美國的控制,是個以農牧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軍事實力,英國都是強國,而阿根廷是個弱國。當阿根廷派兵攻佔馬島時,英國上下十分震驚,但震驚之餘,英國政府於4月3日迅速作出了派遣特混艦隊以武力收回馬島的決定,英國海軍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倉促投入戰爭。
對於技術密集的海軍艦艇部隊,特別是像航空母艦這樣集艦船技術於一體的現代高科技兵力,沒有10天左右的備戰備航時間,通常是難以從和平狀態轉入戰爭狀態的,而4月5日,「無敵」號航母編隊和「競技神」號航母編隊匆忙完成必須的准備工作後,便分別於10時和11時從朴茨茅斯港啟航了。當這兩個航母編隊通過英吉利海峽時,直升機還不斷的向艦上運送各種作戰物資和補給品。當駛入大西洋後,航母編隊便開始了不間斷的演練,以加強戰斗准備。4月17日航經阿森松島時,停留兩天進行休整和補給,4月20日,當特混艦隊進入阿根廷飛機的作戰半徑范圍時,所有艦艇都保持高度戒備狀態,兩艘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始終保持有1架「海鷂」戰斗機,隨時准備緊急起飛。4月23日,特混艦隊平安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海域並在25日佔領了該島。次日,1架「大山貓」直升機擊沉了阿軍的「聖菲」號潛艇。
5月1日,英軍開始了對馬島的進攻。第一次攻擊由1架空軍「火神」轟炸機從阿森松島起飛,經三次空中加油,於凌晨4點空襲了馬島上的斯坦利機場。第二次攻擊則由「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上的「海鷂」戰斗機於8時20分對斯坦利港和機場再次空襲。針對英軍的襲擊,阿海軍派出「五月二十五」號航空母艦和「貝爾格拉諾」號巡洋艦等主力艦只組成3個特混大隊,迎擊英國艦隊。17時,阿根廷2架「短劍」式戰斗機對英國特混艦隊發起攻擊,其中1架被英軍的「海鷂」戰斗機用「響尾蛇」導彈擊落。晚上,阿根廷2架「堪培拉」轟炸機再次對特混艦隊發起攻擊,被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海鷂」戰斗機擊落1架,擊傷1架,英國特混艦隊中的「迅速」號護衛艦受到輕微損傷。5月2日,英國海軍「征服者」號核潛艇用老式的Mk-8型觸發魚雷擊沉了阿海軍的「貝爾格拉諾」號巡洋艦,從此,「五月二十五」號航空母艦和其他主力艦只再也不敢出港作戰了。
5月4日,1架低空飛行阿軍法制「超級軍旗」戰斗機在距英國特混艦隊80公里處發現了英國海軍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和「普茨茅斯」號護衛艦,並在距英艦約30公里處發射了2枚AM-39型「飛魚」反艦導彈。而此時,「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正承擔著特混艦隊與倫敦的中轉衛星通訊信號任務,雷達停止工作,當「飛魚」導彈擊中該艦還有6秒鍾時,該艦完成衛星通訊任務開啟雷達並發現目標,但為時已晚,控制中心還來不及作出有效的反應,飛掠而來的導彈便擊中該艦左舷中部,導彈穿舷而過,鑽進甲板下的控制中心爆炸,在水線以上1.8米處炸開一個大洞。爆炸使軍艦的動力、照明、消防系統全部癱瘓,引燃了密集的電線和通訊電纜的塑膠外皮,艦中毒煙彌漫。4小時後,艦長下令棄艦。而「普利茅斯」號護衛艦及時發現了來襲的導彈,避免了被炸。5月10日,「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在拖航途中沉沒。
英國人早在組建特混艦隊之初,已意識到僅靠兩艘航空母艦提供的艦載機是無法滿足馬島作戰需要的,因此在4月12日徵用了「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船,向特混艦隊運送「海鷂」戰斗機及其配件。之後,英國又徵用了「大西洋堤道」號集裝箱船,以運送新組建的「海王」直升機中隊。5月7日英軍將14架空軍「鷂」戰斗機和6架「海鷂」戰斗機經多次空中加油,從英國本土飛行了9個小時,抵達阿森松島,然後被運到特混艦隊,因而英軍航空兵在5月中旬有了成倍的增加。
5月20日,聯合國的和平調解宣告失敗,英國特混艦隊當晚下達了登陸作戰的命令。英軍成功的迷惑了阿軍,21日拂曉前2小時,約2500名士兵順利的在聖卡洛斯港登陸。英軍登陸後,阿根廷空軍加緊了對特混艦隊和登島部隊的攻擊,在聖卡洛斯灣掩護登陸作戰的5艘護衛艦遭到阿根廷空軍「幻影」戰斗機和「天鷹」攻擊機的轟炸和掃射,其中「熱心」號護衛艦被擊沉,另有一艘被重創。23日,英海軍的「羚羊」號護衛艦在阿空軍的攻擊下沉沒。
5月25日是阿根廷國家獨立紀念日,阿根廷幾乎所有的前線作戰飛機都投入了戰斗,令英軍難以應付。「考文垂」號導彈驅逐艦首先落難,被「天鷹」攻擊機投下的4顆一千磅航彈命中,當即沉沒。「大刀」號導彈護衛艦也遭到嚴重損傷。而在另一方向,「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船遭到1枚「飛魚」導彈的攻擊,中彈起火,艦上存放著十餘架直升機和大批飛機零配件、補給品均未卸載。經過23天的島上爭奪戰,阿根廷在島上的守軍已無法抗爭下去,只得在6月14日向英軍投降。
馬島戰爭從4月2日至6月14日持續了74天,英國共損失30艘艦艇,20架飛機,傷亡500餘人;阿根廷損失10艘艦艇,90架飛機,傷亡1000餘人。最終以阿軍被迫投降和英軍重新奪回馬島而告終。